席清才,杨仁付,林 可
(1.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上海财经大学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实务·方法
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区域差异研究
席清才1,杨仁付1,林 可2
(1.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上海财经大学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问题是社会基层“民生”的标志和反映,历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极大关注。研究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区域差异,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采用离散趋势指标和聚类分析相结合,通过对安徽省 17个省辖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数据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得出的结论是: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各地市之间存在差距,且差距较大;纵向来看各地市之间的差距在逐年缩小。基于以上结论提出进一步促进安徽省农村区域消费水平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区域差异;聚类分析;离散程度;协调发展
“三农”问题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在 2004—2010年连续 6年发布以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最新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意见》 (中发 〔2010〕1号)又将目光聚焦在农村问题上,明确指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内陆农业大省安徽来说,近几年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国家政策的效应。安徽省现设有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马鞍山市、巢湖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黄山市 17个省辖市,2008年拥有农业人口 5242.48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7.77%,农村居民期内人均现金支出 4556.46元,其中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 2859.14元,从自身发展状况来看,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与 2000年的 954.93元相比增长299.41%,与 2005年的 1797.66元相比增长 159.05%,由此可以看出全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年提高。但是,与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 3159元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并且省内各地市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差异明显。因此,研究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区域差异,对于凸显一部分地区存在的“短板”问题,加快全省经济整体前进的步伐,实现安徽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为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李静 (2003)运用 ELES模型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解析[1];代雪莲 (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倾向[2];孙颖和郑春梅 (2008)运用聚类方法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阶段性演变特征,并对地区性变化进行比较分析[3];王妍等 (2009)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4];吴燕红 (2009)运用 OLS方法对影响福建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5]等。上述大多数学者基本上都是从全国的空间范围上主要针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或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而以安徽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来研究省内各区域存在的具体差异并不多见。
关注农村,关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本文选取最具市场化水平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统计数字,并采用离散趋势指标分析方法弥补聚类分析的不足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形成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多角度考察安徽省各地区农村居民在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方面存在的具体差异。最后,结合安徽省目前的实际现状,提出进一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1.模型建立
为了研究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地区差异程度,我们对样本观测值进行聚类分析,考虑到样本容量不是很大,宜采取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也就是先将亲密度很高的两个样本合并成一类,然后再根据合并后的类之间的亲疏程度再进行合并,直至归为一类。
(1)确定亲疏程度的指标。衡量样本之间的亲疏程度的指标有两种:距离和相似系数。距离是将每个样品看成 n维空间的一个点,距离越近,则亲密程度越高;相似系数接近于 1或 -1时,认为样品之间比较接近,相似系数接近于 0时,样品之间比较疏远,如图 1、图 2所示。
距离通常有欧氏距离、马氏距离、切比雪夫距离等。这里我们采用欧氏距离:
(2)算法。聚类方法的算法有很多种,我们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该法是 wand根据方差分析的原理得到的,如果分类比较合理,则同类样品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小,而类与类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大。假设类 Gp与类 Gq合并成新类 Gr,则 Gr与任一类 Gi的距离递推公式[6]为:
其中:dij表示类 Gi与 Gj的欧氏距离;ni表示类 Gi的样本容量。
2.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 2003—2008年安徽省 17个省辖市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所有原始数据来源于 2004—2009年《安徽统计年鉴》,见表 1所列。
表1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数据 单位:元
3.计算结果与分析
对已给资料,我们用Matlab和 DPS系统平台进行聚类分析[6],结果输出如下,如图 3所示。
图3 聚类分析树状图
根据树状图,可以把全省 17个市分为四大类,结果见表 2所列。
表2 全省 17个市聚类分布表
根据图 3和表 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类包括马鞍山市,其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几类地区,这是与马鞍山市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第二类包括芜湖市和铜陵市,属安徽沿江的 2个较为发达地区,有着便利的水陆交通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越的条件使这 2个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也使这一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高于其他地区。第三类包括 8个市,其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不理想,其中有省会所在地合肥市;处于合肥与芜湖之间的巢湖市;具有煤资源优势的淮南市和淮北市;适宜开发旅游资源的黄山市、宣城市;沿江的安庆市和池州市。这类地区应是安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值得一提的是,合肥近郊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虽然较高,但是由于长丰县、肥东县和肥西县的边远地区落后现状一直难以改变,因而对合肥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整体提升起到很大程度的钳制作用。第四类包括皖北的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大别山北麓的六安市;同时包括皖东的滁州市。这类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整体来说资源优势不够明显,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旱涝灾害时常发生。这类地区应是安徽经济发展中需要重点扶持和大力开发的地区。
离散趋势指标是反映研究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标志值差异程度的综合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指标[7]。计算同类总体的离散趋势指标,并进行比较,可以观察它们的稳定或均衡状态。本文采用离散趋势指标来测定安徽省各地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差异程度,以分析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1.运用离散趋势绝对数进行分析
下面依据 2008年安徽省各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统计数字分别计算出离差绝对额和极差,并作简要说明。
(1)离差绝对额分析。根据表 3中第 (2)栏数字计算得到:
由此可分别计算出第 (3)栏和第 (4)栏数字。
表3 各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离差分析表
通过表 3中数字分析表明:全省 17个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平均值为 2770.93元,高于平均值共有8个市,其中马鞍山市、铜陵市、芜湖市分别高于平均数1922.52元、904.59元和 857.49元,位居全省首列,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全省最高。而低于平均值共有 9个市,其中宿州市、六安市、阜阳市分别低于平均数 671.34元、782.37元和 890.25元,排名居后,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全省最低。由此可见,各市的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均衡。
(2)极差分析。极差是指研究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数,通常以 R表示。根据表 3中第 (2)栏数字计算出极差数为:R=4693.45-1880.68=2812.77。也就是说,马鞍山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4693.45元,而阜阳市仅为 1880.68元,马鞍山市比阜阳市净增 2812.77元,净增加值远远大于阜阳市的实际值。这充分显示出全省各市农村居民贫富不均,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差距很大。
2.运用离散趋势相对数进行分析
离散趋势相对数又称离散系数,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另一个统计量,其作用主要是用于比较不同组别数据的离散程度。用公式[7]表示为:
表4 各年的离散系数计算表
根据表 4中 2003—2008年各年的离散系数,绘制出动态线型图,如图 4所示。
图4 离散系数折线图
由表 4和图 4的分析可知:vσ值从 2003年的 0.2968开始逐年下降,至 2006年达到该时序数列的最低值 0.2524,说明省内各地区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得以进一步贯彻落实。此后的 2007年上升到 0.2671,其主要是由于宿州市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环比增长速度为 36.22%,蚌埠市的环比增长速度为25.39%,亳州市的环比增长速度为 22.66%,三市的环比增速位居当年全省前列,说明安徽省在地方区域政策上注重协调发展,皖北经济开发战略收到明显成效。2008年又由 2007年的 0.2671微降至 0.2583,从整个走势图来看,各地区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一方面全省各地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存在差距,且差距较大,说明全省各地市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发展不均衡,贫富悬殊较大;另一方面各地市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说明随着我省“民生工程”的实施,地方区域政策的有效调控,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得到了提升。
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但是,长期存在着这种差异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总的来看,安徽东中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南部地区次之,西部和北部地区最差,其梯度发展态势极为明显。形成这种发展态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下几个原因是不可忽视的。
从各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情况来看,第一类地区马鞍山市 2008年为 8066.24元,其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全省最高。第二类地区芜湖市、铜陵市分别为 6938.90元和5762.75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在全省仅次于马鞍山市。第四类地区宿州市、亳州市、六安市和阜阳市 2008年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 4453.53元、4359.77元、3994.55元和3712.54元,其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在全省最低,处于安徽落后的位置。由数字表明,各市农村居民之间的人均现金收入的差距极其明显,收入不均等的程度是比较大的,而且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区域差异的变动方向基本一致。
地理区位条件的优劣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对区域空间范围内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及其人们的经济生活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一类地区马鞍山市作为安徽对外开放的东大门,紧邻中国古城南京市和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且临江近海,承东接西,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同时是我国七大铁矿区之一,这些都是其他几类地区无法比拟的,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第二类地区芜湖市,早在 1876年就是对外通商口岸,是长江逆流而上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良港,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经济互补性强,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首。铜陵市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是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铜陵港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作为铜资源专供的特区,“依矿建市、依矿兴市”是其发展模式。两市均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第三类地区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和皖南山区,虽然农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尚未形成明显的特色。第四类地区主要分布在皖西丘陵地区和皖北平原地区,与湖北、河南、江苏等省的欠发达地区接壤,其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从农业生产条件来看,这些地区土壤较为贫瘠,水资源不足,光热条件也不如沿江和江南地区,旱涝灾害时常发生,地区经济结构单一,非农产业欠发达,且交通路网并不发达。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着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对人们的经济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来看,第一类地区马鞍山市,不仅自身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而且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是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进东向发展和长三角城市向内地延伸的重要门户。由于受到马鞍山市和南京市两个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该区域农村居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另外,马鞍山市早在 2008年就率先开展城市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花山区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霍里镇实现了 “镇改街”,濮塘中心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取得新成绩。相比之下,安庆、宣城、亳州、宿州、阜阳、滁州、六安等市不仅自身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而且有的市还包含一些贫困县,因此,其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相对就会更低一些。
从非农业人口的比重来看,第一类地区马鞍山市 2008年为 49.22%;第二类地区芜湖市、铜陵市分别为 49.28%和58.84%;第三类地区合肥市、淮北市、淮南市、巢湖市、宣城市、池州市、安庆市、黄山市分别为 43.14%、43.21%、46.90%、16.25%、17.90%、17.17%、17.74%和 24.06%;第四类地区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滁州市、六安市分别为 11.05%、13.14%、12.33%、21.82%和14.07%。以上数字说明,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与该区域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具有相关性,非农业人口的比重越高,其区域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越高。因此,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可以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中获益,使其在地区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一结果就会给周边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这一现象的存在,也必然导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从安徽 17个省辖市人均 GDP水平来看:以 2008年为例,最高的马鞍山市为 49824元,紧随其后的铜陵市为 44870元;而人均 GDP最低的阜阳市只有 6475元,排列倒数第二名的亳州市为 7887元。阜阳市与马鞍山市人均 GDP相差达 43349元,与铜陵市相差达 38395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导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存在区域差异。
要实现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快速增长,必须进一步加快第三类和第四类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由此带动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从实际现状来看,马鞍山市、铜陵市、淮南市和淮北市的主体经济突出,相对而言,这些区域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也明显高于同类地区,因此,各地区要深入挖掘和开发地方资源,注重区域性主体经济的培育,从而求得地方经济发展和民众受益的双重效果。就安徽来说,一是要加快皖北经济开发的力度,充分利用皖北农产资源要素,组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建立生物能源的研发和生产基地;构建以药为题材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借助阜阳丰富的矿物资源,建立新的能源基地。二是要发挥长江 “黄金水道”作用,发展沿江县域经济。安徽拥有长江天然岸线 416公里,沿江各市要运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新机制,积极引进外资、激活民资,统筹规划,在沿江县或镇建设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现代化程度高、与地方资源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项目,推动沿江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充分利用宣城、黟县、歙县、屯溪、寿县、亳州、凤阳和太平湖、巢湖及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天堂寨等旅游资源,做响做大安徽旅游品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四是要加大皖西生态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园区生态经济科学发展。皖西地区有木本、草本植物和各类水陆栖生脊椎动物多种,盛产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和多种中药材,粮、油、棉、麻、茶、茧、板栗、肉禽、羽绒、水产等产量多数居全省前列。示范园区建设要统筹规划,力争把园区建成集生态、旅游、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效益项目;要突出地方特色成片开发和规划,并要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现代化水平;要动员和组织地方民众投身到园区建设中,使群众成为园区建设的最先受益者和最大受益者。五是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合肥的辐射功能,制定振兴合肥市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使合肥市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在 3—5年内赶上芜湖。
各地市要积极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一是要加大财政资金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各级财政在“十二五”期间要拿出一定量的资金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二是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要制定和完善覆盖城乡的一体化规划体系,有序推动农民向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集聚,加快城郊村、“空心村”改造,积极推进村庄整治和宅基地置换,完善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重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为动力,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从种植、养殖到加工、流通有机联接的产业链条,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二是要大力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工程和高效经济作物栽培小区建设活动,落实各主产区农产品振兴计划。三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优化升级,扶持建设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五是要全力以赴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和就地创业致富。使现代农业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
围绕强化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农村商贸流通和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继续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商品流通服务网络的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商业设施,以提高覆盖率、巩固率、配套率和网络利用率为主要任务,鼓励大中型连锁企业到小城镇开设网点,依托连锁网络资源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副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二是要积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家电下乡工程”和“农机下乡工程”为抓手,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和农贸市场,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现代化商品流通服务网络体系,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1]李静.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 ELFS模型解析[J].乡镇经济,2003,(2):10-12.
[2]代雪莲.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倾向的主成分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2):68-69.
[3]孙颖,郑春梅.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聚类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1):66-73.
[4]王妍,郭翔宇,王俐.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 [J].科技与管理,2009,(3):91-93.
[5]吴燕红.福建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量分析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270-272.
[6]苏金明,张莲花,刘波,等.Matlab工具箱应用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06-125.
[7]杨坚白.统计学原理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4-210.
The RegionalD ifference of Cash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for Rural Residents in Anhui Province
XIQing-cai1,YANG Ren-fu1,L IN Ke2
(1.Anhui Finance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Hefei230601,China;2.School of Public Econom ics&Adm inistr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Shanghai200433,China)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 have a lways been concerned about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which is the sign and reflection of thewell-being issue in the basic rural society.And,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expenditure will accelerate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our country.Therefore,with the help ofmeasures of dispersion and the clustering analysis,this paper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data of per capita cash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rural residents in 17 provincial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The conclusion reached by this analysis is that a big intercity difference really exists in rural residenti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while the gap between these cities is being reduced year by year.Furthermore,based on the above mentioned conclusion,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regions ofAnhui Province.
rural residents;the consumption;the regional difference;the clustering analysis;the dispersi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063.2
A
1007—5097(2010)11—0150—05
10.3969/j.issn.1007-5097.2010.11.036
2010—04—30
席清才 (1957—),男,安徽合肥人,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营销管理;杨仁付 (1964—),男,安徽桐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模式识别和优化计算;林 可 (1990—),女,安徽潜山人,上海财经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投资学。
[责任编辑:余志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