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霁雯 冯学钢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241)
经济学与经济管理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关系经验分析
刘霁雯 冯学钢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241)
本文以1994-2008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城乡两个层面实证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呈现负相关关系,并构成其单向格兰杰原因;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呈正相关关系,但平均旅游消费倾向为因,收入差距为果。本文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平均旅游消费倾向收入差距Johansen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
消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80年代的62%一直下降到2008年的48.6%,很多学者把原因部分归咎于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在内需不振的背景下,国内旅游消费却发挥了其巨大的潜力,2008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创造出了8749亿元的新高,比2007年增长了12.6%,旅游消费占GDP的比重也从1994年的2.1%升至2008年的2.9%。2009年11月26日,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又进一步提高了旅游业的地位。
不可否认,收入是影响旅游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有关收入和旅游消费之间关系研究的论文也就不胜枚举。近些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收入差距与旅游消费的关系也开始引起理论界的重视,研究成果虽然还比较稀少,但是已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例如,谷慧敏、伍春来(2003)认为收入差距的扩大将使国内旅游进入阶层消费阶段,即“一部分消费者遵循传统,消费以实用为主,讲究节约和理性;一部分消费者则倾向时尚和新潮,讲究精致的生活享受和品位”。①谷慧敏、伍春来:《中国收入分配结构演变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旅游学刊》2003年第2期。徐萍、成英文(2010)认为社会财富过分集中于高收入阶层会引起整个社会的旅游消费倾向下降,从而使得全社会的旅游消费需求不足,不仅如此,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也使得城乡旅游消费差距也扩大。②徐萍、成英文:《收入分配制度对我国旅游消费增长的制约》,《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5期。周文丽、李世平(2010)则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得出了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每上升0.1,国内旅游平均消费倾向下降0.0051,农村居民基尼系数每上升0.1,国内旅游平均消费倾向上升0.0694的结论。③周文丽、李世平:《基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旅游消费与收入关系实证研究》,《旅游学刊》2010年第5期。
以上研究都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研究一般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较少,通常是在研究收入对旅游消费的影响时附带提到收入差距问题。二是研究中往往容易忽略了旅游消费所具有的非基本需求的特性,想当然认为旅游消费也应该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从而得出收入差距扩大会降低旅游消费的结论。三是虽然已可以得出收入差距和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的存在正或负的数量关系,却没有继续对二者内部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结论失之偏颇。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Johansen协整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探讨收入差距与平均旅游消费倾向间相互关系,分析其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
我们先假定居民收入差距会影响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由此引入两个计量模型:
UCR、RCR是指城镇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代表的是居民(我们把全国所有的人口都看作潜在的旅游对象)收入中用于旅游消费的部分,其计算公式为:
在这里,城镇居民旅游总花费、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城镇居民人口数据、农村居民人口数据、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纯收入数据均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式(1)、(2)中的UGINI、RGINI分别指的是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其中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是通过《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的分组数据用矩阵算法④洪兴建:《基尼系数理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计算得出,但由于《中国统计年鉴》缺乏农村居民的分组数据,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则直接采用了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发布的《2009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现成的数据。数据样本选取区间为1994-2008年。
具体涉及指标和数据如表1。
由于很多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不能直接用于建模,因此第一步要求验证变量的平稳性。首先做出原始数据及其一阶差分的趋势如图1所示。
图中,带有D打头的变量名表示原始数据的一阶差分。从图像中可知,UGINI、RCR、RGINI出现很明显的随时间上扬的趋势,应该含有截距项和趋势项,而UCR走向则比较稳定,因此判断其应该只含有截距项,不含有时间趋势项。DUCR、DUGINI、DRCR、DRGINI均围绕0值上下波动,则既不含截距项,也不含时间趋势项。
表1 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基尼系数
图1 各变量及其一阶差分趋势图
图1 (续)各变量及其一阶差分趋势图
表2 各变量及其一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
我们根据图像分析的结果对变量进行相应的ADF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UCR、UGINI、RCR、RGINI经过差分后均为平稳的时间系列,因此原始序列为一阶单整的,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所谓协整检验是指,虽然一些经济变量本身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但是他们的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序列,这种线性组合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进行协整检验时,通常采用的是两种方法,即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法,E-G两步法易于计算,因此早期被广泛采用,但缺点是在小样本下参数估计的误差较大,而Johansen检验在这方面显著优于 Engle和 Granger的方法,因此本文选用Johansen的协整检验方法。由于Johansen检验中最优滞后期的选择是根据非约束的VAR模型的LR、AIC、SC准则而得到的,因此首先需要构建VAR模型。
VAR模型是以向量形式建立的自回归模型,常用于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造成的影响,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其一般的表达形式为:
其中,yt为k维内生变量向量,xt为d维外生变量向量,A1,…,Ap和B1,…,Br为待估计的系数矩阵,εt为误差向量。
我们需要运用VAR模型中的LR检验、AIC信息准则和SC准则来确定模型最佳的滞后期,表3是我们对UCR和UGINI试验的几个滞后项,最大的滞后期设定为3。
虽然AIC和SC都指向最佳滞后期为3,但是由于数据容量太小,以3为滞后需要估计的参数太多,甚至有可能估计不出,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将不得不限制滞后项的数,使之少于反映模型动态特征性所应有的理想数目①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最终,我们以LR检验为依据确定了最佳滞后期为1。
同理,我们也用LR检验、AIC信息准则和SC准则对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两变量VAR模型选择最佳滞后期。
在表4中,LR、SC准则都指向了最佳滞后期为1,因此也选择了1为模型的最佳滞后期。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最佳滞后期对设定的模型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从前面的图像(图1)中已经看出UCR原始数据存在截距,没有确定的趋势,所以在做协整检验时选择了有截距项无趋势的协整方程形式进行检验。
迹检验表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向量。
接下来我们对RCR与RGINI的VAR模型选择了有截距项有趋势的协整方程进行Johanson检验,滞后期为1。迹检验显示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不存在协整关系。
但是最大特征根检验却显示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在此,我们接受了最大特征根的检验结果。
但是我们还必须验证协整模型是否稳定,因为如果模型不稳定,某些结果(如脉冲响应函数的标准误差)将不会是有效的。我们可以用单位根的图表来查看模型的稳定性,如果单位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则说明是稳定的。从图2可以看到,两个模型的单位根的模全部在单位圆内,说明协整关系都是稳定的,同时这也是我们刚才选择接受第二个模型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因。
根据标准化后的协整系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协整关系式:
关系式中UGINI的系数为正,RGINI的系数为负,说明城镇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呈负相关的关系,而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呈正相关的关系。虽然我们已经得到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和居民收入差距是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但这未必就能构成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究竟是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的变化引起了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还是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引起了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的变化,又或是二者具有双向因果关系,这需要借助于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验证谁为因谁为果。
所谓格兰杰因果检验是指一个变量如y中加入另一个变量比如x的滞后期是否可以提高解释程度,如果解释程度提高,可以说y是由x引起的。
表3 UCR与UGINI的滞后期检验结果
表4 RCR与RGINI的滞后期检验结果
表5 UCR与UGINI的迹检验结果
表6 RCR与RGINI的迹检验结果
表7 RCR与RGINI的最大特征根检验结果
图2 单位根的图表
表8 格兰杰因果检验
基于前面的最佳滞后期的选择,我们分别对UCR和UGINI二者以及RCR和RGINI二者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8。
根据表8,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UCR不是引起UGINI的原因,而UGINI却显著地引起了UCR的变化。这说明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可以对城镇居民的平均旅游消费倾向产生影响,而反之影响则不是很显著。接下来我们在对RCR和RGINI的格兰杰检验却发现,RGINI不是引起RCR的格兰杰原因,RCR却是引起RGINI的原因,也就是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会引起农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的扩大,而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的上升却引起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现行教育制度下,教师往往教授专业课程中的一门或几门课程,课程之间天然被割裂,无法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有效串联,将专业中各门课程有效融合。
这也许会让人觉得迷惑不解,通常的理解是,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原理,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会对平均消费倾向有影响,而且往往是负影响。前面有关城镇居民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已经证明了这点,但在对农村居民的实证分析中却发现收入差距不仅和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是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关于这个困惑,我们认为原因之一在于农民收入来源过于单一,非农收入水平低,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旅游扶贫”政策的开展,旅游业已成为一个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当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占我国旅游总消费比重越来越大,由1994年的17.1提高到2008年的28.6%,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旅游业带来的收入使得不少地区的农民走向了致富之路。但是一个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毕竟是存在着一定的地域与环境依赖性的,对于缺乏旅游资源或者缺乏开发环境的地区,农民收入无法通过旅游开发得到改善。原因之二是旅游产业本身是一个高投入与高产出的资源密集型或说是环境密集型的产业①Shan J,Wilson K,“Causality between trade and tourism: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Vol.8,No.4,2001,PP.279-283.,发达地区由于资本实力雄厚,旅游投资机制较为完善,因此旅游业产出也更高,给农民收入带来的贡献也更大。所以旅游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存在区域之间的差异的,东部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区旅游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要高于中西部地区②操建华:《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2年,第39页。,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农民的收入差距。而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收入来源相对多元化,通过旅游业创造的收入对他们来说影响甚微,这也就是为什么格兰杰检验显示城镇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不构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而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的变化构成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
由此,我们认为,函数(2)中把RGINI作为外生变量,RCR作为内生变量的假定是不恰当的,于是我们把函数(2)中RGINI和RCR的位置调换下,把RGINI作为内生变量,RCR作为外生变量,并重复上述步骤(此过程略),得出二者的协整关系式:
可以看出二者依然是成正相关的关系,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提高0.1,会使得农村居民基尼系数提高0.1198。
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因变量的一个正向冲击会给系统造成怎样的影响,这就要用到脉冲响应函数方法。我们给UGINI一个正的单位的冲击,得到了关于UCR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如图3所示)。
图3 UCR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我们再通过方差分解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城镇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的贡献率从而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如图4所示)。
从城镇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的方差分解图可以看出,在10期内,来自城镇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自身的贡献度保持平稳缓慢下降的态势,而来自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则平稳缓慢的上升,达到26.9%,但是还不到1/3。说明在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的变动中,其自身的变动还是起了最主要作用,也说明旅游消费是具有较强惯性的,惯性可能来源自居民自身消费习惯、偏好等因素,但收入差距的变动也给平均旅游消费倾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虽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也是不容忽视的。
图4 UCR的方差分解图
图5 RGINI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同样,我们也作出关于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和方差分解图来具体分析(如图5、图6所示)。
图6 RGINI的方差分解图
图中可以看出,给RCR一个单位的正冲击,将会给RGINI带来持续的正效应,这个效应在第4期达到最大,随后保持稳定。方差分解的结果则表明,到第5期后,在RGINI的变动中,RCR的贡献度甚至超过了RGINI自身的变动的贡献度,到第10期甚至达到67.8%,这说明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中,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起了重要作用。
至此,我们分别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层面对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和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城镇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和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特征。从图像中我们发现,城镇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走向比较平稳,略微有所下降,而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则呈现了很明显的上升态势,这说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在快速的发展之中,潜力在逐渐地迸发,因此应该提高对农民旅游市场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培育农民旅游市场。
2.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并构成城镇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的格兰杰原因,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每扩大0.1,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降低0.0078。来自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正向冲击,对于城镇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的变动产生持续的负向作用,总体看来,虽然收入差距在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动中的贡献率并不是很大,但还是不应忽视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城镇居民旅游消费造成的不良影响。为此应该采取措施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包括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经营垄断,促进行业间收益率的均衡等等。
3.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则存在长期稳定的负相关关系,但是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农村居民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反之则不然。从方差分解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农村居民平均旅游倾向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中贡献度非常大,甚至超过其本身的贡献度。因此要正视并设法消除居民旅游消费的扩大对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造成的不良影响,具体而言,应该加大在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扶持力度,改善交通环境,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投资效率,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等等,努力把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农民的脱贫步伐。
An Em 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Gap and Average Propensity to Tourism Consum ption in China
LIU Jiwen,FENG Xuegang
In the framework of Johansen’s co-integration model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the paper takes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1994 to 2008 as samples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and causal link between the Chinese income gap and average propensity to tourism consumption based on rural and urban level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gap and average propensity to tourism consumption in town.Large urban income gap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low average propensity to tourism consumption.The rural income gap and average propensity to tourism consumption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while the former is the result of the latter.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 and then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verage propensity to tourism consume,income gap,Johansen co-integration model,Granger causality test
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项目批准号:2010007)。
刘霁雯(1980-),女,江西人,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贸易与国际旅游经济;冯学钢(1962-),男,安徽人,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旅游规划。
F590.8
A
1008-7672(2010)06-0057-10
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