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爽
他使60后感到恐惧,他是70后的压力,是80后的偶像——不,在他的拥趸者中有小到小学六年级的少年。也有年近花甲的成功台商,还有位50后的来Email说,想在人生谢幕前加盟他的公司,最后一次奉献自己拼搏的豪情
1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19岁的他决定放弃高考开始创业。他以高三时边上课边赚钱的经历,说服父母接受了自己的选择;2002年,李想告别父母,从石家庄迁到北京,招兵买马,开始“正式的商业运作”。
“到北京后,我发现困难重重,想过把网站卖掉,但还是坚持住了。”
正是因为坚持住了,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一亿以上身价,用了不过短短的4年。他的泡泡网也从最初的个人网站,发展为中国第三大中文IT专业网站。与众多携千万美元回国创业的“海龟”们不同,李想的创业完全依靠个人资金积累,所有资产都是一点点赚出来的。PCPOP的广告销售每年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长。
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2004年的时候,有人计划出资近1亿元来收购泡泡网。对李想来说,卖掉公司,意味着23岁的他和几个创业元老都有可能得到数千万现金。然而他最终没舍得卖。“当我发现自己要卖掉的不是网站,而是整个团队时,心里就特别痛苦,我真的舍不得。”他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要和这个团队一起把事业做得更大,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2005年,他又从IT产品向汽车业扩张。
2006年,身价过亿人民币的李想被传媒贴上80后的符号,在杂志和电视节目上频频亮相,一举成名。
2
他的办公室位于鼎好大厦十层。这是一间被充分利用而导致拥挤的办公室,灯光很亮,但总令人感觉不够整洁和气派,如同一个有性格但不怎么修边幅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李想身高一米八三,瘦高,笑起来一脸的灿烂,以至于让人怀疑,他就是身价过亿的老板。
小时候,他是《童话大王》的读者。李想的特立独行的风格似乎就像一个梦或一个童话。
李想不喜欢课堂,他总要学习在实践中能快速使用的。需要什么才学什么,学了什么就马上用起来。他也曾经在课堂上拼命学习,但结果不好。老师说过:“学习不好不要紧,但一定要做个优秀的人。”他认为这是他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正因如此,中学六年,李想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给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它们就是为我而发明的”。要转遍石家庄所有的邮局去买一张软件,整夜的待在电脑前搭建自己的网上王国。白天在课堂上不愿同老师同学分享的观点,晚上在互联网上可以敞开自由地表达、遭遇到强烈地碰撞,在争执或者认同中被不断记录、被不断成就。
“新东西都是在互联网上学到的,传统的教育被抛开了。”李想说道。
他读高一时给自己规划“大学毕业后去IT媒体做顶尖编辑”的目标。高二时,他几乎给国内所有IT类媒体供稿,写些电脑选购和技术经验类的文章,而且拿到了每千字300元的封顶的稿酬。“当初,我只是想每月能有2000到3000元的收入,我很快做到了。”
“现在许多80后,都把自己的起点标的很高……”
“标高,没有错,但要实际。”
李想如此表示。
他在博客里写道:80后的人要早早确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这是取得“阶段心成果”的基础。同时,目标与理想要切实。
“我从小被送往农村,在乡间长大;中学时跟奶奶住在一起,很少被父母留在身边。而奶奶很少干涉我所做的事情。”李想是河北省石家庄人,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艺术气息的家庭。父亲是一名戏剧导演,母亲也从事艺术工作。父母希望他能继承父业,但这个任性而有主意的孩子,却喜欢上了电脑与互联网。
3
李想建立了个人网站一“显卡之家”论坛。那时,相同类型的网站有上百个,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显卡之家”做得比别人好得多。这时,他停止了写作,每天早上4点起床,用6—7小时更新网站内容,其余时间应付学业。他通过每天更新内容,吸引网民,然后依靠口碑相传,使得网站的访问量急速飙升。一开始他并没想赚钱,但随着网站访问量越来越大,广告商主动找上门来,结果高三一年。他赚到了10万元。李想说:“没想到赚10万元,当时的动机很单纯。”
“从最开始的时候,我就没想到要单打独斗,每到最关键的时候,总会有合适的人加入我的创业团队。”李想一脸的幸福。
2000年春节前。那时的李想说服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的樊铮回到石家庄,把两个人的网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网。
李想的办公室里还挤着其他三个高层,都是30多岁。李想这个80后的人,有什么魅力吸引70后的人为之奔走?“我不觉得自己是个商人,自小在农村长大,有着农民般的正直,诚恳待人,所以这些人才都一直跟着我。”李想的背后有很多“老大哥”。
4
当谈到他如何评价自己时,他说:“我是一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我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但是,“我真的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想这是80年代的人共同的特征。想了就说了,想了就做了。不关注别人想什么。”他承认,80后的人不会像70后及以前的人那样,善于体谅别人。“但是,各有好处。70后的人,对一件事可能想很多东西,想到最后他就不做了。”
由于大多数人对80后的性格持否定态度,因此他很想为同龄人辩解,不论是在博客里还是在后来的采访中,他都希望人们看到新生一代身上行动迅速、勇往直前的优点。
过度关注自己的想法曾让他损失不小:“从创业到2003年之间,我不听别人的意见。别人有建议的时候,我就极力说服别人承认我的想法是对的。这造成我跟员工沟通不畅,我的想法也执行不下去,当时的公司就是‘一盘有凝聚力的散沙。我反而成了公司发展的瓶颈。当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开始改变自己。放弃了即时通讯工具软件,开始跟员工面对面谈话。即使是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我也强迫自己去跟他沟通。学习体谅别人,发挥别人的能量。”
现在的PCPOP网站底层结构与其它相同类型公司的网站结构上有差异:“这些结构都是他们自己想好的,自己做的。”李想很注重引导人们相信,公司的很多细小的举措都是员工自发的。因为他一直认为应该对人不对事,领导者需要解决的就是员工的意愿问题,而不是具体的行事方法。
现在的李想学会了“观察自己”。“我把观察自己变成了本能。”他说:“尽管我有时候还是沉浸到处理事务的具体细节中,但是我大部分时间都能够跳出自己来看待这个事情。”这对于一个执掌着100多人团队的年岁不到30的年轻人来说,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思维习惯。
如今,身为80后的李想领导着同为以80后为主体的员工。“80后的孩子也可以有责任心,也能成为行业的精英。”他说,“他们一点点地成长,从最初一种玩的心态,慢慢变得非常有责任心,然后变成公司的领导,又带出一批新的年轻人来。这些80后的孩子刚来时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但几年后他可能就变成这个行业的精英,他会比别人更有责任心,把一切事情当成自己的责任。”
5
“我算不上企业家。能够被称为企业家的人都有一套以某些哲学基础支撑的管理思想,我没有。我不知道如何制定一个能够凝聚和感召更多人的企业愿景,不知道如何更加有效地把自己的思想内化为员工行动指南。不知道如何更加系统的考核每个部门……”他不知道的事情很多,“目前,我仅仅是在寻找更加有效执行的方法。但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解决问题。”
李想不掩饰自己的缺点,拥有足够自省的能力,而这一点也正是他能超越80年代人弱点而最终成功的基础。作为企业家,他还有大把的错误要犯,但也有大把的时间来弥补所欠缺的一切知识和经验。
谈到未来,他认为对自己而言,第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二要对自己负责任,对身边的团队负责任。
他说:“我自己感觉很幸运,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开放的时代,每天都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跟自己喜欢的团队一起去迎接挑战,解决困难并因此创造出价值。”
除了互联网,车就是李想的最爱。他的车开得极猛。大伙二一起从后海出来走三环上京昌高速。后面的车刚到三环,他已经到京昌路调头了。开猛车的人很多,可是加速快,就免不了多刹车。但有一种快速是可控制的,跑完整个四环不用踩一脚刹车;开辆Polo在北京狂奔10万公里,一次没蹭过。
“在高速上保持预见性,把自己变成导演。”这就是李想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