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哲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学校体育是整个人生体育的中间环节,大学体育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前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教育体育”向“自我体育”转型的关健时期。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2003年新学年,全国所有高校开始实施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对毕业后在社会环境中仍能继续坚持从事体育锻炼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全民建身开展的实效,是全民健身计划贯彻和落实的重要环节。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又因为诸多因素而未能使体育锻炼在学校很好的开展。为了了解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规律和现状,本文对相关一些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科学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依据,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定基础。旨在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也希望能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本研究采取区域群体抽样的方法,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河南理工大学7所本科院校中随即抽取部分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共1016名(男生443名、女生573名)作为研究对象。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查阅、收集和分析了国家、部委、教育厅等发布的有关文件,以及大量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力求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采取现场发放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016份,回收1012份,回收率为99.6%,有效问卷为1002份,有效率为99.0%。
2.2.3 比较分析法
对所获得的文献资料及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找出相应的对策。
2.2.4 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在发放问卷时针对一些问题,对学校数十余名体育部门人员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咨询,获得许多宝贵的意见。
2.2.5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据,借助SPSS13.0软件对其进行处理。
表1 河南省高校本科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
被调查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这个时期的学生生理、心理发育趋于成熟,是独立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也是开始独立生活的时期。他(她)们对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24%的男生和14%的女生选择很健康;42%的男生和44%的女生选择健康;22%的男生和29%的女生选择一般;少部分学生自我感觉不乐观(见表1)。总的来说,高校学生对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比较乐观。因此,体育教师应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并在体育锻炼内容上增加含量,丰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从而保证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心健康。
体育锻炼人数的多少是衡量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校体育锻炼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体现。通过对高校本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高校学生有86.8%参加体育段炼,不参加体育锻炼有13.2%。男女生的体育锻炼比例存在差异,男生参与体育锻炼比例略高与女生,说明男同学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比女同学强,学校应重视对女同学参与意识的培养;通过对三个年级数据对比看,并不存在明显年级差异(见表2)。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有较大的亲和力,有较高的主观认识,这是令人欣慰的,主要得益于教育、体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有效进行了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体育教学。但仍有13.2%的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提醒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不足,仍然需要体育工作者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体育健身工作的宣传力度。
表2 河南省高校本科学生体育锻炼情况
表3 河南省高校本科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
体育锻炼的频率既反映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养成程度,它又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学校体育的效果,是保证学生增强体质状况的前提条件。199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指出,结合国际经验,中国学者把“每周身体活动频率为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为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参加者,都视为“体育人口”。根据体育人口的定义,制定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体育锻炼周频率是反映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中每周锻炼3次的,占41.1%;锻炼4次的,占10.9%;锻炼5次以上的,占15.1%。虽然有66.8%的大学生达到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但其中有34.2%的学生还未达到(见表3)。也就是说,这些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间隔过长,没有达到经常性。所以学校应通过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手段,加大对学生体育基础的培养,加大学校的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直接参与意识,加强其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激发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便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
表4 河南省高校本科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调查发现,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20分钟以下”者有131人,占锻炼学生的15.1%;21-30分钟”者有179人,占锻炼学生的20.5%;“30-60分钟”有381人,占锻炼学生的43.8%;“60分钟以上”者有179人,占锻炼学生的20.5%。(见表4)总体来说,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较短,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占锻炼人数的34.3%。这与“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加大改革力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课程安排上给学生更充足的课外时间,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内部因素就是指自我因素,影响河南省本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自我因素主要包括充足时间、身体健康水平、健身意识强、经济能力等。充足时间是保证和促进河南省本科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充分认识,是健身意识强的一种表现,可以使锻炼兴趣提高思想动力。学校提供的多种免费场地器材,为学生节省部分开消。学生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保证,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吸引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充分认识是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源泉。
表5 影响河南省高校本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外因
河南省高校本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受到外在因素影响是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本研究采用了多选的方法设计问卷,对河南省高校部分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本研究共列出了学校体育培养、体育媒体宣传、校内外体育活动、家庭成员影响、同学和朋友影响、体育明星影响、说不清共七个选择项分别提供给学生们选择。表5所显示的河南省高校本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因素中排在男女生前4位的是同学和朋友影响、学校体育培养、校内外体育活动、体育媒体宣传。从数据可以看出影响男女生积极锻炼的因素比较集中,也就是说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较好调动。所以,学校要努力营造好的校内和谐的体育氛围,应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采用选项课及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分班教学,使大部分学生都选到自己喜欢项目,这也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增加学校各级多种体育活动项目;加大宣传力度,比如在公共报刊栏内增设体育专栏并及时更新,在学生密集的食堂或宿舍大厅增设电视播放体育新闻等节目,以便增加学生接收体育信息的渠道。
(1)河南省高校本科院校应加强全民健身计划及各种体育法规文件的宣传和落实,加强锻炼与健康知识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观,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为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2)河南省高校本科院校应建立健身咨询机构,举办各种体育知识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健身方法,损伤的处理,运动处方等体育卫生知识。
(3)河南省高校本科院校体育管理部门应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及时转变思想和观念,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加强体育方面的教育力度,不削减或增加体育课时量,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4)河南省高校本科院校体育教师积应极探索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加强对体育锻炼组织工作的研究,尤其对体育锻炼的形式、效果、评价、考核等必须尽快进行较深层次的研究;科学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体育锻炼尽快健康有序的发展。加大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育思想上应以终身受益为出发点。
(5)学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尽可能开展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生兴趣、要求的体育锻炼项目,发展学生喜欢的优势传统项目和新兴项目;高校尽可能开展对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而学生又喜欢的简单、实用易开展的运动项目。开设多种形式体育选修课和兴趣提高班,注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这样使学生兴趣、爱好得到满足,有利于学生掌握一项体育项目的技能与方法,以利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6)学校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体育教师培养和再教育,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加强体育锻炼的指导。在选项、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形式及效果等方面经常指导和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方式和习惯。
(7)学校加大体育锻炼设施的建设力度。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体育场馆器材建设和维护,及时补充场地、器材不足,来缓解学生扩招后体育场馆缺乏的压力,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必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尽量延长场馆开放时间,提高场馆利用率,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条件。
(8)河南省高校本科院校大力开展校、院、班各级学生团体活动,培养学生体育骨干,培养学生自己管理体育活动的能力,对校内体育社团大力扶持。尽快建立高校多种组织形式的体育协会(俱乐部或体育兴趣小组),协助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从各方面为学生创办广泛锻炼渠道,使体育锻炼真正成为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让学校场馆热闹起来。改革竞赛方法,使原来单一的田径运动会的变成体育文化周或体育文化节,突出集体性、健身性、趣味性,让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融入到这种良好运动氛围中去。同时体育锻炼形式趋向于学生自由松散的活动的形式与多样集体组织活动相结合。
(9)体育锻炼作为学生体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方面。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要在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
(10)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氛围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培养学生体育比赛欣赏水平和体育文化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大社会、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宣传和体育群体氛围的感染力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氛围。
(11)学校积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缓解学校体育场馆器材不齐全带来的压力,促进一些深受学生喜爱而学校无法开展的体育项目的发展。
(12)建立完善学生体质监测制度,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质的监测。通过监测、评价与反馈,为学生的体育锻炼给予科学指导,为学校和相关部门对体育工作做出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13)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来增进健康,建立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和健康教育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些具体的强制措施来要求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改变学生的惰性心理。
跨入21世纪的今天,国际之间的竞争是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其实质又是人才的竞争。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激烈的人才竞争,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要求人才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否拥有良好身体、健康的体魄就个人而言是能否体现自身价值,实现个人理想的基础条件,对整个国家而言就直接关系到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高低,更是关系着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事。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他们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且还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去迎接现代社会的选择和挑战。如果没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将影响其一生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河南省高校本科生体育锻炼情况的对将决定河南省能否培养出合格的高水平人才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李 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3]陈 嵘.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6(4).
[4]张胜涛,洪友堂.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教育,2007(2).
[5]宋培东.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6]涂娅菲.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对策[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1).
[7]叶林海.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7(1).
[8]莫连芳.高校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2).
[9]张贵婷,等.影晌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调查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07(2).
[10]梁红霞,等.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