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低碳城市最新研究动态——基于两次“低碳城市”国际会议的综述

2010-12-11 06:06于涛方YuTaofang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0年2期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

于涛方 / Yu Taofang

图1 阿布扎比马斯达尔低碳城市

引言

“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也有“低碳生态城市”概念①)是生态城市发展和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2009年,吴良镛院士在“中国城乡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中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大国的全球责任,也是新的全球竞争的舞台,技术创新的新领域,也是应对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中资源紧缺的新途径”。低碳城市一经提出,便受各领域热议。城市经济领域等的碳交易、碳定价、碳审计等,技术领域的低碳能源、碳汇等,建筑领域的零碳建筑等,规划领域的低碳规划方法等相继涌现。实践层面,低碳交易中心,汇丰银行等碳中和银行,低碳监测和资质认证机构(如美国LEED,英国Intertek第三方认证公司等),低碳研究中心(如清华、剑桥、麻省理工三校低碳联盟),阿联酋阿布扎比马斯达尔(Masdar)(如图1、2)和天津中新生态城等,都审视和引入了“低碳城市”的理念。然而,低碳城市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其科学问题、框架体系都有待理论的不断研究、实践的不断检验和归纳。

通过两次会议的150多次发言,以及所提交的文章,我们可以一窥当前国际低碳城市研究的最新动态:低碳城市理论观点、实践应用及研究“系统框架构成”。通过梳理和归纳,当前低碳城市理论探讨和实践行动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和城市地区的影响和愿景分析;缓解和适应气候转变的空间规划策略;低碳城市设计;节能交通规划等低碳方法和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机制和政策保障。

本文以2009年度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两次“低碳城市”国际会议为基础,探讨国际低碳城市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一次会议是2009年5月在香港召开的“共建低碳都市”(Planning for Low Carbon Cities)国际研讨会③。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唐英年、澳门特别行政区运输工务司司长刘仕尧等出席本次会议,共有250余位来自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伦敦、伯明翰、洛杉矶、德国、丹麦的规划专家及学者参加了会议。另外一次国际会议是2009年10月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与葡萄牙波尔图工程学院联合举办的第45届世界规划大会——“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ies)④”。全球共有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名代表参会。会议包括由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的办公室执行主任保罗·泰勒(Paul Taylor)等的主旨发言,包括3个技术讨论会分场及5个研讨小组。葡萄牙国际研讨会形成“低碳城市七大关键要素声明”(Seven Ingredients for Low Carbon Cities:a Statement),认为“声明”涵盖了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的实质性内容。七大低碳城市关键要素声明:

第一,紧迫性、领导力与愿景。(1)世界领导者的明确指引;(2)世界各地区共同行动起来,优化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福利和生存条件,走向低碳未来;(3)在现实中积极归纳和分享已有的低碳和适应性经验,为明天做积极准备;(4)走向低碳的未来我们刻不容缓,要经历几十年的努力、几代的努力,并需长远愿景。

第二,发达和发展中世界国家的不同责任和需求的相应战略。对于发达国家,应努力在2050年前温室气体至少减排80%,在快速工业化发展中国家,鼓励提升能源效率,并促进低/零碳发展;对于贫困发展中国家,注重新的规划途径,包括对脆弱性保护的适应性策略等,避免高碳发展。

第三,在碳定价方法基础上,形成由公共政策、行为变迁和技术革新构成的方法论体系。公共政策方面建构不同层面的行动框架;目标和监督方面进行碳定价措施以及其他金融和政策手段,包括空间规划等。通过提高意识和合理的碳定价来改变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模式,并促进低碳物品和服务的市场发展;通过碳定价、提升研发投入来促进技术创新。

第四,从国际层面到城市社区层面乃至单个项目不同层面的公共政策完善。在较高层面,形成战略行动框架,包括目标体系和监督方法;在城市和区域层面,强调有效地空间规划和发展控制。

图2 阿布扎比马斯达尔低碳城市项目②

第五,城市、区域和人类聚落系统的集成包容性规划(Integrated,Inclusive Planning)。将土地利用、交通、能源和废弃物规划整合到空间规划中,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保护,并高效进行水资源管理,统筹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和国际共识的基础上,通过规划战略来保障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针对地方需求和条件采取合适的适应性策略;强调以高密度(但不一定限于高度发展)开发、混合利用为特征的紧凑城市模式,形成高效、整合的公共交通网络结构,保障开敞空间的保护体系,明确城市边缘、避免城市蔓延;将城市规划战略融入到更大区域背景甚至是农村腹地中;避免浪费的集中式的能源生产,在城市和社区尺度重新强调能源规划。

第六,碳意识设计(Carbon Conscious Design)。推进城市,社区和建筑能源高效利用、资源节俭;鼓励新能源生产技术,并向其他地方输出低碳电力;借鉴历史城市发展模式、传统建筑形式来进行气候设计,并在公共空间充分利用树等植被;鼓励通过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强化各地方互动,提升可达性,限制对小汽车的依赖性;生物多样化场所,开敞空间和景观网络、食物生产机会与建成环境高度集成。

第七,发展低碳城市,努力将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政策、能源高效率利用手段、温室气体减排整合到在不同层次管治体系中,作为土地利用、经济、住房和交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层面努力完善空间规划以及相关法律和规章;建立创新性的组织和基金机构来实施和管理必要的行动计划;在不同城市的空间规划和其他项目中培育正式和非正式的区域协作;在空间规划和其他部门政策中,将有关的低碳政策和技术向规划师和其他政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公众在这些方面的意识。

1 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和城市地区的影响和愿景

日益系统而复杂的气候变化模型越来越有能力预测全球和不同地区层面温度和天气变化的可能效应:干燥的地区可能会更干燥,湿润的地区暴雨则可能更频发,极端天气事件则可能更猛烈。另一方面,有些区域则可能在中期阶段收益,譬如农业产出方面。“气候变化对城市和区域的影响”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的现实与征兆如何?气候变化对单独城市和城市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和损失如何?气候变化是否能够成为创新的推动力?气候变化可能对土地利用,如农业或者旅游业带来何种程度的促进?对此,日本原科幸彦(Sachihiko Harashina)阐释了“低碳城市规划中的战略环评程序和方法”。意大利的学者提出不要忽视非城市地区在都市区层面上最小化气候变化等显著角色。唐英年认为,低碳城市发展能够创造绿色就业岗位,能够缓解日益上升的失业水平压力。绿色设计、研发、创新、销售、建造等都能创造就业和就业机会,从而出现“绿领”(Green Collar)阶层。

图3 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巴西利亚城市中心(位置2)

管理领域的情景分析在低碳城市研究领域也得以重视。运用情景分析方法,香港胡秀莲分别对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2050年CO2排放进行了预测,认为中国需要走一条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分析方法和步骤为:①分析影响不同地区和城市未来发展的各种驱动和限制因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资源、人口、环境和全球变暖等各种限制因素,人均收入、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等各种驱动因素,以及影响能源供需的政策、技术、消费模式、金融财政体制、国际合作等因素;②应用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模拟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区2005~205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和CO2排放的影响。③探讨了在不同时段,选择、推广应用不同技术和实施不同政策措施,对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区实现低碳经济情景的主要途径。在情景分析结果基础上,进一步描画了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及发展蓝图。英国克莱夫·达顿(Clive Dutton)对伯明翰也进行了5方面的愿景描述,即:未来将减少对天然气和石油的依赖、住房和贸易商务可负担的供热和供冷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未雨绸缪和弹性应对、环境技术的世界先锋——“绿色新政”、通过交通和新技术改善基础设施。

2 缓解和适应气候转变的空间规划策略

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主要可归纳为两类:减缓和适应(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规划师如何通过适应性、减缓性来进行城市规划,是注重减缓、注重适应还是需要双管齐下?对于特定城市,其正确路径又如何?对于预期的气候变化,城市是否应该仅仅是适应性处理而已?关于不同空间层次上,这些低碳的城市规划如何体现?

叶祖达(Stanley YIP)在“低碳城市规划师对气候变化的应对”中认为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包括制定措施、标准、规则和激励方案,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城市规划实践方面的标准和规则急需修改和扩展,需要新的标准、过程、激励措施和规则结构来满足温室气体控制目标。涉及交通、建筑物、发电、废物埋填地、产业和农业等方面减排的政策变化。在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方面,承认一定程度上气候变化不可逆转,不同层级社区必须适应和准备这些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相对应的政策包括避免在危险地域发展,如洪泛区以及干燥易燃区等。适应战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通过适应性的行为,我们才能希望保持长期的人类生存发展。”海平面的上升、洪水的增加需要评估现有聚落、交通线路以及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因此,需要相应的再次规划、重新建造以及翻新行动。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城市的响应以及对全球变暖影响的减缓行动应全方位展开。

图4 从城市北“机翼”远眺巴西利亚城市中心“机身”(位置3)

很多演讲认为,具体行动既包括长期的城市层面的低碳减缓和适应战略,也包括特定的土地利用规划政策,还包括特定发展项目的示范实践。(1)全球层面上,既要重视减缓性策略,也需要适应性作为。(2)城市层面的减缓和适应战略与行动。在《2030年城市规划战略》中,纽约市将未来20年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不同的规划路径图示。规划既包括传统规划要素,还包括气候变化方面的专门战略内容,和多元政策安排。而在适应方面,作为一个滨海城市国家,新加坡非常清醒的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于该国的影响。2008年发布的“新加坡气候变化政策”是新加坡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和整体思考和战略。具体的领域包括:脆弱性和适应性、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地方能力建立的努力、气候变化的国际参与。2008年,大伦敦政府发布了咨询报告“伦敦气候变化适应战略草案”,以帮助伦敦准备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影响。其战略框架包括:识别气候变化对伦敦的主要影响;建立受影响人群和事物的风险底线;分析气候变化如何改变洪水、干旱和热浪风险;优先准备可能影响的处理行动及资本准备。(3)特定目的的示范和低碳社区实验项目。为了规划、建造和管理城市而进行的规划政策和方法途径的创新探索,政府倡导、私人部门投资或者公私合作的不同具体项目已经在过去的20年里不断地实施。低碳社区目的是想通过碳减排来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采用以下的规划和设计策略:重视能源消耗需求的管理和降低碳排放;通过综合供热和发电系统来提高能源效率;最大化利用风、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资源;能源、水和废弃物的集成管理的支撑;消极建筑设计原则的采用;通过更高建筑标准强化建筑的能源效率;促进步行、自行车等慢性系统,提倡大运量交通体系,限制小汽车的利用;降低热岛效应,充分采用微气候努力。如英国萨顿(Sutton)地区“零发展项目”、瑞典的“翰莫比滨湖永续城(Hammarby Sjostad)”、马斯达尔城,天津生态城等。这些示范性项目有大胆的想象、雄伟的规划和创新性的设计模型。其成本效率和实施模式各有不同,然而它们却为新的设计、创新性的技术手段和非常规的贸易模型提供了研究平台。除了天津生态城等新建项目外,历史街区、中心区、港口区、机场区等重建与复兴得到非常多的关注。莫尔(Moor)等对历史城市街区可持续复兴从城市设计角度进行了方法论探讨:将建筑物、城市空间和周边文脉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等诸多要素进行集成式城市设计方法归纳;改善居民和工人的宜居性;将产权、街道和公共空间综合起来。结合伦敦中心区的两个案例,伦敦索霍区(Soho)和科芬园(Covent Garden)地区复兴改造,他们认为在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方法模型应该重视高度混合利用、步行体系以及小型生态脚印产权;融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避免绅士化倾向;保留和强化文化资本,通过改善环境效率来扩延其使用寿命。黄铁屿(Edward HUANG)指出2007年,洛杉矶CRA(Community.Redevelopment Agency,美国最大的再开发公司)也将绿色城市主义纳入到公司的工作领域,在洛杉矶中心城区的再开发中,特别强调混合利用、大型运输体系、绿色廊道等策略。伍谢淑莹(Ava NG TSE)等发表了香港启德地区的复兴和改造行动计划,强调:不填海、保存维多利亚海港天然资产和遗产;混合用途和中密度发展;利用大运量公共运输系统,缩减就业与居住地方距离、土地利用合适配置等。认为规划师应重视地盘规划、发展密度、混合用途、减少行车距离、降温效应、利用土地用途配合节能建筑和基础设施;认为坚守可持续发展以改善生活是规划师的使命。赖斯·施密特(Reiss-Schmidt)在“慕尼黑应对气候变化的集成战略”中提出城市规划应该从部门走向集成战略和行动计划。强调紧凑、城市性和绿色聚落战略,强调高密度化发展、棕地再利用的“内向集聚”,强调住房、工作、休憩和购物多元功能构成的混合利用搭配;强调建设近距离出行城市,如公共交通方式、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高可达性,突出“高密度、低高度”为特征的场所质量,突出包括公园、袖珍公园体系在内的绿带。

3 低碳城市设计

图5 巴西利亚近郊区“卫星城”——索布拉迪纽(Sobradinho)(位置4)

一些学者认为规划本身对于处理具体的生活质量或者工作环境而言通常显得过于粗线条,很多具体事务往往属于城市设计学科。好的设计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但也认为传统意义上好的城市设计不一定是低碳的。如果想减少我们对地球的需求索取,那么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必须考虑额外方面的目标。这两次会议关于低碳城市设计方面强调城市社区或者街区层面,同时也关注单体产权、公共开敞空间,包括公园和生态走廊战略以及食物的生产等。麦哲伦(Magalhaes)分析了巴西的库里蒂巴市(Curitiba)和巴西利亚市(Brasilia,如图3~6)两种典型不同类型城市结构(即紧凑、传统城市结构与现代主义城市蔓延)对应怎样的土地、碳生态足迹以及出行的消费模式。它的前提假设是城市形态(城市模式、街区结构、密度、土地利用活动和增长极结构)深刻的影响着能源消费模式,低效率运行的城市形态可以通过引导来演化。结论是:城市密度越高,基础设施和土地的利用越充分;高密度意味着商务贸易的高水平可达性,意味着更高的生产能力,更低的能源和时间成本,意味着对机动车的较小依赖等。混合利用的高密度环境意味着高度平均主义特征,对穷人而言可以提供较好的社会公正角色;紧凑高密度的城市在所有城市形态中最高效。因此城市应当有最低门槛的密度要求,如每公顷30~35人以上或者每公顷35个以上的就业岗位,以此促进快速出行;城市活动和宜居环境应当有更容易、更快捷的可达性;增加新的出行选择,如步行和自行车以及大运量运输系统等;引导城市发展走向混合土地利用、高密度开发和紧凑发展;长远来讲,控制城市就业和经济活动空间的过度集聚以及城市蔓延需要强制性的措施以及对区划条例的强有力改革;提供连续的、高质量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巴西利亚本身城市形态不经济和不可持续,表现为都市区空间的分散和破碎以及低密度,高功能分区等,而库里蒂巴虽同样是城市理想主义和乌托邦的设计模式的城市,但土地利用和密度既有控制,又保持高效率运行,相对遵循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思想和理念。齐莉格(Seelig)在“新兴城市的低碳住宅建设:一个伊朗的新城经验”提倡应通过高密度发展来促进节能,通过混合土地利用来降低出行距离,通过紧凑城市模式来降低能源消耗,通过地形和朝向处理等来进行供热和供冷节省,采取创新性的交通、能源、水和废水处理技术。提出低碳设计需充分考虑气候和文化条件,采用成本较低、适合伊朗的技术措施,适应用应地方气候的空间和技术手段,将传统的原因和机制分析与地方能力进行集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低碳设计的相关方法探讨。也有学者探讨了“低碳校园”的建设,在“巴西利亚大学低碳校园”中,奥兰达(Holanda)和戈麦斯(Gomes)认为,需重视场所特质,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建筑物单体,充分考虑降雨影响、绿色地域以及最大化碳汇等,并探索与温度和植被影响相关的低碳技术模拟软件和方法。

4 节能交通规划等低碳方法和技术

第一,高效率的城市运输系统。无论是新建的低碳生态导向的片区,还是在原有建设基础上的生态与低碳理念的调整,TOD、公共交通、慢性交通、交通枢纽建设和衔接都是重要的环节和规划内容。但什么才是最佳的综合公共交通规划和新开发的互动实践?城市规划如何完善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和步行的优先性来促进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小汽车如何被降低或者限定在环境可接受的范围?电动汽车或其他低/零碳车辆的角色如何?对此,中美洲特立尼达·梁(Trinidad Leung)建议:交通总体规划应该加强从机动性规划到可达性规划,从消极应对性规划到积极主动式规划转变。以色列的皮尔泽(Pilzer)探讨了交通发展和管理从需求导向到停车场控制导向的转变,强调停车场战略和其他形式的交通管理策略发挥作用。葡萄牙的皮尼奥(Pinho)等人强调步行网络、自行车网络、整合的交通体系、停车体系在低碳社区交通中的规划政策。奥地利的斯达克(Stark)等分析了欧洲二氧化碳认证交易计划对奥地利道路交通的影响;巴西的特诺里奥·格尔曼诺(Tenorio Germano)从环境的视角回顾和展望了巴西利亚机动性规划(图7),指出巴西利亚天生是一个高碳城市:从其道路设计(图8)到其蔓延状态和就业构成,一切都显示汽车,而不是行人道是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主要考虑方面。指出公共交通须面向所有居民,只有当公共交通更加高效、便捷、舒适、现实和安全,巴西利亚才可能变成一个低碳城市。

第二,社区能源战略。以提供“能源高效建筑布局和设计、高效地方电力系统以及供热公司”为主要任务的地方能源规划,可再生技术的普及使用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层面如何保障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新发展?对于地方电力发电和供热而言,什么是最佳的组合实践,譬如热电联合或者片区供热?在服务于地方区域,如社区层面的发电厂,或者街区和单独产权层面的小发电系统,可再生能源如何发挥作用?瑞士的菲舍尔(Fischer)认为可持续低碳社区愿景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规划应当将节能建筑与低排放机动性结合起来。强调“被动式住房”在未来建设中广泛应用的必要性,并提出需要通过一定的激励和刺激措施来促进其不断创新;希腊的考罗尼尔斯(Koroneos)等人在“太阳能空调系统对建成环境的影响”指出传统制冷设备的利用导致许多问题,譬如高峰用电负荷频繁,电能消费的高涨和冰箱使用、发电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意大利的韦托拉托(Vettorato)则探讨了地方尺度的能源可持续性测度方法。

图6 巴西利亚远郊区“卫星城”——普拉纳尔蒂纳(Planaltina) (位置5)

第三,能源优化技术和废弃物战略。两次会议许多学者关注:在向低碳城市前进的过程中,可持续的废弃物战略和集成废物管理发挥怎样的角色?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如何?通过废弃物燃烧而获取的能源再生产的利弊何在?在能源优化技术(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提升能源效率)方面,丹麦的彼得·拉思杰(Peter Rathje)在“节能三法:限制能源需求;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化石燃料利用效率”基础上对丹麦森讷堡(Sonderborg)零(碳)项目提出的技术策略包括:在市政、企业、家庭等领域实行综合的能源节俭、降低等手段;用地热资源、太阳能和废弃物等资源代替天然气作为片区供热网络;从猪圈、有机废弃物、能源庄稼等生产生物气体;用光伏和热力泵等作为农村地域电力补充;运用清洁技术产业作为气候问题解决的推动力。高效的废弃物规划,包括废弃物最少化形成,循环利用和处理以及能源修复、更好的利用资源以及限制填埋场处理等。中国辽宁营口在这方面主要围绕大规模热电联产、提高能源效率的角度进行了实践行动。包括:废弃物处理的空间需求和废弃物回收收集体系;危险废弃物按照有关规范和规则进行合理处理以避免对环境的负面效应溢出;对已有建筑物材料就地再利用等。

第四,低碳建筑或绿色建筑设计。何世景(HO Sai King)探讨了办公建筑低碳发展的整体方法论。他认为:①在建筑物场地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地形资源,包括太阳能的利用、自然通风、日间光能、设计结合地形地貌特征来缩减工程量、通过公共大运量运输体系引导建筑物可达性、最大可能的对新项目屋顶和垂直墙壁进行绿化。②节能和高效措施;建筑物朝向需要根据太阳辐射积极利用、日间光线利用、风向和视线走廊进行仔细研究;太阳阴影、隔热和日炫应当从能源优化利用方面充分考虑。能源高效率建筑物服务系统的采用。③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合理利用白天和自然通风;注重可再生能源设施;配备节水系统;雨水和中水的循环利用。④环保友好材料;建筑物的木材利用须有知名的认证源;关于建筑物油漆的运用也必须符合规范。

第五,微气候等分析和模拟技术。陈毅文(N.M.Chan)在阐释了香港公共住房项目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微气候条件评估与分析的方法和应用。城市微气候分析包括风环境、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获取、污染扩散等效果评估等方面。在香港启德项目中,特别强调用地布局和建筑设计中进行空气流通评估(建筑物及街道布局顺应盛行风,海风进入市区、改善行人道风环境、取消裙楼、网格式街道布局;占总土地面积30%的休憩用地规划来达到降温效应;缔造更多自然的绿化环境;充分利用河道;加入屋顶绿化技术及垂直种植;应用层级高度概念由海岸至内陆缓缓上升)菲尔·琼斯(Phil Jones),西蒙·兰农(Simon Lannon)将能源优化和碳排放影响评价运用到低碳城市规划中:包括建筑物的动态能源模拟;城市尺度的已有建筑模拟、新开发模拟等。葡萄牙蒙泰罗·海伦娜(Monteiro Helena)等指出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可能是实施低碳城市的上佳选择,因此关于城市气候的模拟非常重要。德国的卢茨·卡齐尔(Lutz Katzschner)介绍了城市气候地图在城市规划、城市热环境改善以及大气污染物扩散等方面的应用。其主要的方法基础是利用建筑物、土地利用、地形以及气象数据分别进行城市热岛效应评估和动态趋势评估,最终形成城市气候分析图,其应用尺度既适合城市发展尺度、区划尺度还可用于微气候开敞空间尺度的评估,通过反照率、植被、阴影、通风等方面的分析,可从近期、远期不同时段对物质和表面、建筑物层面、城市和规划层面进行宏观气候和微观气候等多层面进行干预。

5 能力建设、实施机制和政策保障

本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第一,低碳发展实施任务如何管理,谁来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关系如何,谁来牵头?低碳城市,特别是关于其发展的巨额成本问题谁来投资?从长远角度,谁来建立环境运行手段以及相关的监管任务?第二,低碳城市的管理和实施途径时间如何?基金的新来源如何?第三,低碳城市需求的核心技术如何?多学科的合作的必要性如何,其构成怎样?为此目的,传统的规划师职业素质如何,在传统基础上需要怎样的扩展?

图7 巴西利亚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机动车规划⑤(资料来源:Gabriela Tenorio & Reinaldo Germano,葡萄牙国际会议,2009)

(1) 能力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就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为生态城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包括建立城市发展的相应的目标体系:如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和区域协调融合四个方面,22条控制性指标、4条引导性指标等。联合国人居署德尔康(Dercon)认为有必要在地方政府能力建设方面,提高其资源和设备能力,以强化规划和管制过程,要求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在当前建成环境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要求数据和信息处理需要进一步得到发展,如GIS、知识管理系统等等。

(2)碳税、碳排放审计等金融和政策工具。大东京都市区政府的“10年低碳东京项目”为实现低碳减排目标,就非常强调碳税作为一种金融工具的实施机制作用。在天津生态城,强调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包括探索实行排放权交易、建立区域环境补偿机制,拓宽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拓展生态建设资金来源等。在香港积极推进“绿色香港·碳审计活动”,目前超过60个碳审计·绿色机构,其中涉及主要的私营开发商、专业团体、大学、非盈利组织和其他商业部门。香港政府提供了4500万的补贴用于建筑物拥有者发展能源和低碳审计以及能源高效利用项目。除此以外还推行香港环保卓越计划:“减碳证书”。

(3)建立和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和政策指引、健全城市监管体系。2008年加拿大温哥华市准备了“温哥华生态密度宪章”规划政策条文。要求建筑的再区划控制应该达到“能源和环境设计导引”④(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LEED)标准或相类似的标准。中国的生态城建设也大多注重标准先行,与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衔接,如深圳光明城建设和规划中重视和遵循“深圳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光明新城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框架协议”、光明规划局和新城管委会引入“补充办法”,“全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一星级标准。美国1993年,LEED引入到绿色社区中,卡查尔(Ulker Kacar)指出,从LEED到LEED社区层面(LEED-ND,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的深化继承和吸收了“睿智增长”、“新城市主义”和“绿色建筑”等的基本理念和原则;LEED-ND从建筑物扩展到社区层面,不仅仅关注绿色建筑,还关注绿色社区,强调多样性、混合利用、可持续性、非机动车依赖性以及更加健康的居民;关注睿智区位选择和联络、社区模式和设计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创新和设计过程等。但其缺点包括咨询的高成本;文件规定和复杂官僚系统的高耗时;项目由那些没有在该领域工作和接受教育的认证者评价;可能被开发商作为公共关系和营销工具利用;基于定量的分析而没有考虑到美学设计因素。LEED-ND的相关激励措施包括税收、密度奖励、快速准许、净计量、对项目启动的资助、降低收费标准、免费的技术资助、优惠和折扣、低利率借贷等。他以纽约某市为案例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LEED在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区划层面都可以将气候变化、绿色发展和相关的生态理念贯穿到实践中。

(4) 注重完善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治理架构。①强调政府主导和支持。丹麦森讷堡(Sonderborg)零(碳)项目明确提出要注重从城市政府寻求保障和支撑力。香港则成立“气候变化跨部门工作小组”来统筹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在中央政府的《国家气候变化议案》框架下,香港在2030年前将在2005年基础上能源消耗降低25%。在2008年签署了“国家能源局理解备忘录”来为香港保障长期和稳定的核电和天然气供应。②治理架构的完善。台南市迈向低碳、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治理架构包括:政策推动、法令、计划、执行、监督等。③强调广泛的公众参与活动以达成共识。在台南市,鼓励民众参与小区,引导民众加入志愿者行列。近年来试着让所有的市民、企业、小区、学校、组织与机构参与共筑城市愿景,也动手协力改造家园,并分享各别经验成就。④广泛合作机制,包括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区域或跨境层面的协作、地方政府与其他层级政府的互动以及公私合作等机制。天津生态城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在香港低碳经济的愿景中,非常强调与广东省政府共同合作,在大珠三角区域提高绿色和生活质量环境。这种跨境的协作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科学研究和电力汽车的引进等。其共同目标是促进珠三角地区向高科技、低污染和低能源消耗城市群发展。其中“港深创新圈”是一个可能的战略路径,即通过绿色技术产业群科技园的发展来为该区域其他城市作出试点。除此以外,重视与中央政府、亚太经合作组织、C40城巿气候变化领导小组、联合国等不同主体的合作互动。伯明翰非常重视城市土地开发与开发商就可持续发展问题共同紧密合作努力,通过合作方式保证在新建筑中运用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德尔康认为“管治和制度协调”方面,地方政府不同层级之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完善其协调与合作机制,但目前私人部门在气候风险管理中的支持力度还很有限,未来需要强化。未来还应促进和倡导普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气候变化意识,进行相关经验的学习和传播,发展和补充地方能力发展规划,与非公共的组织进行气候变化方面对话,促进城市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的进行。将私人贸易部门在应对风险的重要性提升到战略和气候变化层面;发展和实施一些示范项目来探索气候变化导向的社区发展;对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密切跟踪和相关减排和适应措施的跟进。

此外,叶祖达等学者从低碳城市理念,重新审视了城市规划的基本程序问题。认为不同城市和地方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威胁方面的努力和行动反应了政策决策者需要在低碳城市和社区规划中更新思路,通过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气候变暖。在规划程序中,需要“去碳”的新视角,从“低碳”角度重新审视和整合城市规划的基本体系和基本程序问题,虽然因为不同城市的政治、行政、社会和经济系统不同,不同城市的规划制定和决策过程会相应不同,但在五个最根本的规划程序方面,低碳战略规划与低碳行动计划都应有所贯彻:城市远景和碳减排目标;城市发展政策和规划战略;法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发展控制;低碳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导则的准备;持续的监督和管理研究。而埃罗(Eero)等人强调了低碳生活模式和低碳消费,认为低碳城市建设与人类消费方式的问题紧密关联,在低碳和生态城市发展中,消费者的责任重大,需改变生活模式,为新技术买单、为碳汇买单,生态城市需要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模式、新型地区和新型生活模式。

6 结语

通过香港和葡萄牙的这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国际低碳城市研究的主要框架体系、理论观点以及未来的趋势。

图8 松散的城市结构:宽马路、大广场(位置1)

第一,低碳城市建设和规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最新研究都强调“政府导向、市场导向、科技导向”、“区域、城市、社区”、“空间规划、低碳技术、体制保障”等不同视角的综合协同努力。其研究的空间层次既包括国际视野(如需国际领导者的带领、全球层面的共同努力等)、也包括国家和大城市地区层面的思考和行动,还包括城市层面乃至片区层面的多方位实践努力,如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街区、新区乃至港口区、旧机场区等。涉及到空间结构和布局、低碳经济与产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开敞空间等复杂多样的内容和要素。

第二,经过几年的探讨和努力,关于低碳城市建设,许多观点得到了诸方面共识:如紧凑城市、混合利用、高密度开发、公交车导向、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低碳实施机制和保障以及系统的角度协同考虑各空间层次的关键问题等。但总体而言,低碳城市及其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仍然需要各界的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讨。

第三,发展中国家需要探索适合其国情的低碳城市道路。从这两次国际会议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乃至贫穷落后的国家都对低碳城市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并且都开展了相当的低碳实验,除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外,相当部分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巴西、阿根廷、孟加拉、伊朗、苏丹等。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变化中发展中国家受害最大,需要相应的援助支持或静候灾难降临,发展中国家生活方式急需剧烈变革,其低碳城市建设应注重沟通全球结构和地方需求之间的关系,并在社区服务层面应用科学和技术手段,和发达国家、地区一样,发展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更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集成的努力,需要低碳教育的相关工作,并同时需要重视保持城市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在香港会议上,仇保兴强调:中国城镇化发展采纳低碳发展策略尤为重要。快速的城市发展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应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

注释

① 此概念由仇保兴副部长在2009年提出。认为城镇化战略应按照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确定新型城市发展模式,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需要,又能够在城市发展中有效地逐步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使城市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维系良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城镇化道路的要求。

② 图片来源: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t=13898

③ 本次会议由香港规划师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英国皇家规划师学会、澳门城市规划学会等协办(http://www.hkip.org.hk/plcc/index_s.htm)

④ 本次会议网址:http://www.isocarp.org/index.php?id=409

⑤ 图中1~5数字为文中所摄的照片位置

⑥ LEED,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发展的第三方认证项目,由2008年成立的绿色建筑认证所管理负责。LEED关注点包括节能、水高效利用、碳减排、提高室内环境质量、资源管理和资源效应的评估等。

猜你喜欢
低碳城市规划
发挥人大在五年规划编制中的积极作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江西各地市发展低碳城市评价与对策研究
咸宁市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与治理路线图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的法治保障研究
电子商务对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影响
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研究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