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2010-12-11 06:07SpecialCommentator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0年4期
关键词:室内环境能耗绿色

特约评论员 / Special Commentator

在人们心目中,绿色建筑应该是节省资源和能源,对环境不会造成破坏,并能够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环境的建筑。因此顾名思义,这样的建筑造价不应该很昂贵,运行费更应该是低廉的。因为它的建造过程消耗的各种资源都会少,运行时消耗的各种资源也会少,没有理由造价昂贵,更没有理由在使用的时候费用也昂贵。但为什么实际上时下市场上炒得很火热的获得LEED标识的绿色建筑多是售价昂贵、租金昂贵的房地产项目呢?如果“绿色建筑”这个标志仅仅是房地产商大赚一笔的一个噱头,大肆提高价格的一个金字招牌,那么就与人类社会推行绿色建筑的初衷南辕北辙了。

被很多人认为是“国际通行绿色建筑标准”的LEED,实际上是由美国一个非盈利性的非政府组织USGBC(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推出的,并非美国的国家标准,更非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是由ISO(国际标准组织)来组织制定的,标准名称均由ISO加标准号组成,例如ISO-7730就是室内热环境品质的国际标准。LEED从头到尾都与ISO毫无关系,所以根本不是什么“国际标准”。尽管LEED在中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很强的商业影响,但在发达国家中却基本没有声音,比如LEED在日本完全没有影响,在欧洲的影响也很小。这均归功于这些国家已经有着成熟的消费观念和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会盲目被其他国家的理念和评价方法牵着鼻子走。甚至连标准规范体系极不成熟的海湾国家卡塔尔,也在近年新建立了本土化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QSAS,而拒绝了LEED侵入这个建筑业快速增长的地区。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LEED是一个完全不适合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呢?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

1 高舒适替代了节能、节水、节材

无论是LEED-NC 2001版还是LEED-NC 2009版,都采用了对选址、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环境、创新设计共六个方面打分,然后进行求和。通过最后的总和来判断是否能够通过或者获得铂金、金、银奖。LEED-NC 2001版的最高总得分是69,LEED-NC 2009版的最高总得分是110分。各级别的得分要求与得分率见表1,可见LEED-NC 2009版降低了得分率的要求。

表1 两个版本LEED的评分等级和得分率

这种只通过总分来判断的方法存在着关键的缺陷,就是每一部分得分都没有底线,哪怕有某一个或者几个部分得分是0分,只要总分能上线,就能得到“绿色”标识。而LEED的某部分得0分,意味着这部分的水平是现行最差的水平,比如如果节能部分得0分,就意味着该建筑的节能部分达到了时下最差的水平。通过对2006年以前获得LEED通过级别以上的156个建筑的评价数据进行整理(田蕾,2007),发现节材部分有4个项目得0分,节能部分有9个项目得0分,节水部分有10个项目得0分。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节能部分有131个项目得分不到6.5分,即达不到通过级的得分率37.7%,或者说节能不及格的LEED标识建筑占了84%。2009年再次对LEED-NC 2001版认证的106个项目进行分析,发现情况有一定的好转,但依然存在类似的问题,106个项目中有48个项目得分不到6.5分,占45%,其中有一个项目节能得了0分。

尽管在节能、节水、节材方面LEED标识建筑得分都偏低,但在室内环境品质部分得分却都偏高。2006年的统计发现,80%的LEED标识建筑在室内环境品质部分达到及格线(5.7分)以上,最低的一个项目也有2分(总分15分);2009年的统计发现92%在及格线以上,最低的两个项目也有4分。可以说,在室内环境品质部分所有项目的得分率都比较高,起点也比较高,一个得0分的项目都没有。2009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节能总分是17分,106个项目的平均分是7.9分,还不到银级的得分率,仅是通过级的水平。而与此对照的是室内环境品质的总分是15分,106个项目的平均得分是9.6分,得分率高于节能17个百分点,达到64%,高于金级的得分率。

表2 不同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参考建筑规定对比

表3 两个版本LEED各个方面的权重

大量在节能、节水或节材方面不及格的项目,却能够获得各级绿色建筑标识,这听起来匪夷所思的现象却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的。其原因就在于LEED在室内环境品质部分较高的得分可以抵消能源或者资源消耗部分的低分影响,这与LEED顺应美国社会追求高舒适度的风气有关。为了追求高舒适,牺牲环境和资源也不会影响获得绿色标识,LEED的计分方法和下面谈到的其“参考建筑”的设计都保证了这一原则得到充分的落实。

与LEED这种方法相反的是,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在每一部分都设置了一个底线。只要某一方面不能满足这个底线的得分要求,就不能获得所希望的标识,这样就保证了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能够有均衡的绿色考量,才能真正符合绿色的概念。

2 LEED的“参考建筑”采用了当前实践中最差的做法

为了判断被评建筑是否节能,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绿色建筑标准都采用了跟一个“参考建筑”比较的方法,通过模拟软件来求出被评建筑与参考建筑的全年冷热负荷或者能耗,然后依据被评建筑比参考建筑节能多少来打分。而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绿色建筑标准中对参考建筑的规定都是除建筑规模和外形尺寸与被评建筑相同以外,其他参数均需要满足当地的节能标准的要求。而LEED却别出心裁,其参考建筑的很多关键参数均无标准可循,而是取与被评建筑相同的值,或者采取市面上最差的做法(表2)。比如,大型建筑的空调系统采用全空气变风量加再热,新风量和照明功率取跟被评建筑一致,照明和暖通空调均24小时不停机、可以用直接电加热供暖等等,都是在中国被认为是最不节能、很少见的做法。也就是说,只要你按照作息时间运行照明和暖通空调系统了,不用采取其他任何措施,哪怕是一个最差的设计,这个被评建筑也能很容易就被认为是节能的。

这种特殊的“参考建筑”的另一个致命之处就是保证了追求高舒适度却不会影响获得绿色标识。如果被评建筑的新风量很大,或者其照明功率设置很高,其室内环境品质会得到提高,但从原理上来说如果不采取特殊的节能措施的话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不过LEED参考建筑的参数设置规定却规避了这种丢分的可能,因为参考建筑的新风量和照明功率与被评建筑一致,即便被评建筑不采取任何节能措施,无论新风量和照明功率多大,其能耗都不会因此而比参考建筑高!

反观其他国家的标准,比如我国大陆、日本、新加坡、我国香港等地的节能标准,都是禁止舒适性空调建筑采用再热器的,其参考建筑的新风量、照明功率都有限制,必须符合建筑节能标准,而且要求照明和空调系统按照作息时间开关。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按照这些标准,被评建筑要想做到更节能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通过这种规定才能促使设计者不得不在提高室内环境品质的同时必须考虑采取节能的措施,以保证不会因室内环境品质的提高而导致能耗增加。

3 指标权重不符合中国国情

由于LEED是通过对各方面得分直接求和来评级的,因此各部分在总得分中的权重就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表3给出了两个版本LEED各个方面的权重。可以发现两个版本中节水的部分权重都很小,不超过10%,而在选址和室外环境部分权重却很高,均在20%以上。而在我国的建设实践中,节水的问题在西北和北部缺水地区应该给予重点考虑,因此在评价标准中应该在缺水地区节水部分的权重高,而在富水的地方权重低。再比如在我国的建设工程中,选址和场地条件往往可控性很低,因此该部分的权重如果设置得偏高,参评的各项目之间的区分度很低,使得这项评价的意义大大降低。

LEED的各部分的权重是针对美国的国情来确定的,而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和资源条件相差甚远,导致节能建筑标准必须按照不同的气候区来制定,一个外国的评价体系又如何能够适应我国各地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地域资源分布的特点?尽管LEED-NC 2009版加了4分“地区优先”来考虑地区特点,但整个评价体系已经对技术措施进行了误判,又如何能通过这区区4分来平衡?

4 评价项目和指标存在对技术和产品使用的误导

LEED设置的得分条款基本都是针对机械控制系统来设置的。如果想要得高分,必须采用各种高技术的产品和控制系统。如果被评建筑基本依靠被动式环境控制措施,很少采用机械系统,也没有采用一些高技术产品和自动控制的话,尽管该建筑的实际用能很少,但很多条目却得不到分。例如在室内环境品质部分有1分要求安装CO2传感器并接到楼宇自控系统中,甚至自然通风的空间也要安装CO2传感器,另外还有1分要求安装温湿度监控系统进行自控;在节能部分有1分要求空调系统不得使用HCFC物质,如果该建筑没有空调系统就无法得分。

在节能部分有3分(2009版为7分)要求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水力、生物质能,而且要采用当地能源公司的联网测量设施。在2001版中,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20%可以得3分,但如果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使得能耗比参考建筑低20%只能得2分;而2009版更加偏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13%可以得7分,但如果使用被动式节能设计使能耗比参考建筑低14%只能得2分,能耗低24%才能得到7分。但实际上在建筑设计中,最低成本并有效的自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法就是被动式设计,如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等。可再生能源主动式获取方法不仅初始投资高,且往往需要投入一定的高品位能源,搞得不好还可能得不偿失。实际上在LEED评价中,要想使被评建筑比参考建筑节能,根本不需要进行被动式节能设计,只要把被评建筑的空调、照明系统按照作息时间进行开关控制,就能够轻松节能24%以上。所以LEED的本质是倾向于鼓励采用机械控制系统和主动式利用可再生能源,而不倾向于鼓励被动式节能设计。两种方法结果都是少用同样数量的化石能源,对绿色事业效果都是一样的,为什么采用低成本的被动式设计得分低,而采取高成本的主动式方法得分就高?很难不让人认为LEED的宗旨就是鼓励业主和设计者采用高成本的产品和技术,保护商业利益。

LEED的条款设置导致设计者为了获取高分,不得不勉强采用并不适合的做法。比如上文提到的,设计者可能不得不放弃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而硬去外贴PV板、风力发电机、地源热泵等。节材部分有1分要求用5%的速生可再生材料,而不管该项目是否适合采用速生可再生建材。另外还有很多要求是受条件限制无法做到的,比如在节能部分有1分(2009版为2分)要求采用绿色电力,就是要接入太阳能、风力、地热能、生物质能或者水力发电的电力公司提供的电力,如果当地没有这样的电力公司就不可能做到;在节材部分有1分要求旧建筑再利用,但在我国绝大部分的新建建筑项目中并无任何可利用的旧建筑,也就无法得分。而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该鼓励设计者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采用适宜的绿色措施,而不应该为了满足某种得分要求就硬采用,因为这是违背科学规律去贴标签的做法,是应该受到摒弃的。

图1 LEED标识建筑节能水平的实际调查结果(田蕾,2007)

更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在创新性设计部分有1分是要求有LEED AP的咨询评估。这种做法明明是一种垄断性的行为。

5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2001版的LEED还是最新的2009版,都存在共同的致命性的问题,并不适合在我国使用。实际上在美国也存在对LEED很大的质疑,尤其是学术界对LEED的商业化性质和在科学上的致命缺陷持批评态度(John H.Scofield,2009)。成功地抵抗了LEED进入卡塔尔的努力而帮助卡塔尔建立起本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QSAS的正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大学的教授,这些教授们至今对LEED仍持激烈的批评态度。2008年美国新建筑研究所的马克·佛兰克尔&凯茜·特纳(Mark Frankel &Cathy Turner)和USGBC的布兰登·欧文斯(Brendan Owens)发布了对美国现有的LEED标识建筑的能耗情况调查结果(Cathy Turner Mark Frankel,2008)。该调查发现,LEED标识建筑平均能耗要比基准值(Code Baseline,即参考建筑的能耗)低28%,但有相当大比例的L EED标识建筑运行能耗高于预期,甚至高于基准值。图1是该报告给出的能耗情况实际调查结果。可以看到金级和铂金级的LEED标识建筑竟然还有比基准值能耗高60%以上的,而银级的标识建筑更有能耗高于基准值90%的!

实际上,美国的建筑能耗基准值要比中国的高很多。中美两国的建筑能耗实际调查值表明,美国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中国城镇的3倍,人均建筑能耗是中国的10倍(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9)。因此,在美国即便是单位面积能耗比基准值低70%的建筑,也不过只是达到中国城镇的平均水平而已,而平均节能28%的建筑能耗依然是中国的两倍多,也就是说美国的LEED标识建筑拿到中国来的话绝大部分都不能算是节能建筑,而算是高能耗建筑。

因此,中国的绿色建筑标识绝对不能盲目采用LEED。脱离中国的国情被外国的标识体系牵着鼻子走,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打着发展绿色建筑的牌子,用更高的财力投入,消耗更多的能源,排放更多的污染物和CO2,与建设可持续社会南辕北辙。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国情和气候资源条件,发展适合中国的绿色建筑策略、技术和产品,完善我国本土的绿色建筑标准,才是正确的道路。

[1] 田蕾.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6.

[2] John H.Scofield.Do LEED-certified buildings save energy?Not really…[J].Energy and Building, 2009(41): 1386-1390.

[3] Cathy Turner Mark Frankel.Energy Performance of LEED for New Construction Buildings—Final Report, New Buildings Institute, Wh ite Salmon[J].WA, 2008.

[4]清华 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9[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 http://www.usgbc.org/DisplayPage.aspx?CMSPageID=2359.

猜你喜欢
室内环境能耗绿色
绿色低碳
120t转炉降低工序能耗生产实践
能耗双控下,涨价潮再度来袭!
软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设计零能耗住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日本先进的“零能耗住宅”
多肉植物垂直绿化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探究
植物在航站楼室内环境中的应用
室内环境下移动机器人三维视觉S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