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伟 霍 凯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重大赛事中训练管理者“心理失衡”现象的产生及应对策略研究
陈仁伟 霍 凯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训练管理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作为项目管理层次的责任人,往往面临着来自社会舆论、更高层次管理者、比赛结果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因此,面临重大赛事时,训练管理者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的现象。这种心理失衡,不仅影响着训练管理者对重大赛事的决策,也对教练和队员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干扰。从管理学和心理学两个层面对重大赛事时训练管理者的心理失衡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训练管理者心理失衡现象的应对策略。
训练管理者;心理失衡;因素分析;应对策略
训练管理者是训练团队的配备、选拔、指导和监督者,在运动训练和参赛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赛事中,其作用显得更加突出。管理者,特别是每个项目的直接负责人,他们在面对大赛时的心态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参赛和教练的指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管理者在大赛时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的现象。这种心理失衡,往往会让训练管理者过多地干预比赛进程,导致教练员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进而影响参赛行为和比赛结果。本文通过对重大赛事时训练管理者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现象问题的分析,重点探讨训练管理者在面临重大赛事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管理问题,从而使管理者有效地参与到重大比赛的指导和服务中去,进而为运动队或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发挥积极的作用。
训练管理者主要是指每个竞技运动项目的直接或间接行政事务的管理者,例如每个竞技运动项目协会或管理中心的专职主席、主任、领队,及其它一些行政事务管理者。
所谓的心理失衡是与通常所说的心理平衡相对应的,简单地说,是需要想满足而未满足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心态。一个人如果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其生存的环境,并对来自环境的正常刺激做出恰当的应答性反应,以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个体的神经系统与周围的客观条件保持了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或简称“心理失衡”[1]。心理失衡的生理学基础是大脑神经系统与外界联系的改组,原有的心理状态经过外界强烈而持久的刺激,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以后,必然要经过个体能动性的选择,而与外界建立新的联系。
训练管理是训练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无论居于何种层次,就其本身而言,他们都是训练系统的主导者,他们管理的核心体现了一种决策,在训练过程中起着一些特殊的功效。对于训练管理者,人们只注意到他们出现在人员配备、教练选拔和后勤保障及团队的思想教育工作,而往往忽视了管理者对训练、比赛进程中的介入及影响因素。然而,正是由于在一些关键性的重大赛事中,管理者的言行、举止、决策或者对于一些重大训练、比赛问题的表态等,将会直接影响教练员技战术的决策与执行,以及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行为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训练管理者的言行举止,往往对于一线的实践者,有着介于行政命令和建议之间的一种特殊功效。在举国体制之下,管理者的这种权威更是毋庸置疑的。训练管理者的角色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地对比赛的结果起到了导向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心态则直接影响到比赛。因此,训练管理者在重大赛事中,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过度紧张和焦虑,克服严重的心理失衡,最大限度的降低对运动队的负面影响与干涉,对于发挥其正面的角色影响力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管理者,面对自己所负责的项目,在重大赛事时心理的焦虑和紧张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表现。作为管理者,应该注重训练过程的监督和指导,使训练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要求贯穿于日常的训练过程中,管理者应当协助、指导主教练进行运动员的选拔、教练组的配备、训练过程的实施及后勤保障等工作。因此,作为管理者除扎实有效的做好日常工作外,应在面对复杂艰巨的重大比赛时,更能够充满信心,让教练组去研究和实施赛事中的战略战术,从而达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效果。作为管理者,不仅要了解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其过程和结果不可预测性、残酷性,而且也要勇于在自己的管理实践中正确看待失败和荣辱得失,还要勇于面对困难,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必要的风险。在现实的实践管理中,尽管一些项目的管理者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但在重大赛事中的成绩总是不如人意,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作为管理者应当在注重训练过程指导与监督的基础上,去看比赛结果,而对于一些弱势项目的管理者还应当看到这些项目的实际发展水平,从而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定位,而不至于出现心理失衡的现象。
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形成了较强的官位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高高在上的思想意识,没有形成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观念。现实的部分训练管理者,往往存在脱离项目的训练层面,实际调研不够,从而导致一些日常的决策和行动不够成熟。因此,作为竞技体育的管理者,应深入一线,走访、思考、决定教练组的构成,队员的配备等问题的同时,还应要及时了解队员、教练的心理活动,做到心中有数。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应当是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经历了很好考验和锻炼,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定型的管理模式,具有永不言败和不认输的特质个性特征和品格,这种较为成熟和定型的理念、个性特征与气质,在面对强势项目发展时或许能为队伍的发展带来好的前景,一旦面对弱势项目和队伍处于低迷状态时,可能会对运动队的更大突破与发展起影响和制约作用。
同时,作为训练管理者,要正确看待自己所处的位置,力求做到能上能下,这样不仅给自己一个思考转换的空间,也给别人一个机会,给队伍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于每一位勇于实现自己训练管理理念的管理者,要选择下是痛苦的,特别是对于来自本专业的管理者,或许他们的意识不仅仅在于官位高低和得到多么丰厚的经济收益,而是为了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管理模式、训练理念和业务能力,是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平台。但是,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和竞争性,决定了这样做的理由。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电视、广播,新闻媒体炒作某某教练或主要管理者要“下课”,往往很多的评述者是知名人士而并非专业人士,他们仅凭外行人的一般性思维对比赛情况、教练员,队员甚至管理者进行批评和指责,这些一般性的思维往往会影响到专业人士和管理者的思维,造成许多的错误判断和决策,从而对管理者的心理造成一定压力。
因此,对于专业的训练管理者,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应当顶住压力和克服盲目的从众心理,用更加理性的思维思考问题,不能被社会舆论随意左右而迷失决策。
“归因是人们按因果属性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的原因的推论,胜负归因是确认成功和失败的原因”[2]。体育运动就其本身而言,通常要遇到成功与失败的问题。竞争对手很多,真正问鼎的却是极少数。尽管每个参赛者都怀着夺取冠军的强烈愿望来参赛,但冠军只有一个,对每个参赛者来讲遭到失败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每个竞技运动项目的管理者和参赛人员都会遇到如何认识胜负和对待胜负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否正确解决,不仅关系到运动员的成长,也会影响运动团队内的士气、人际关系、团体气氛与相关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运动队的管理与建设。因此,管理工作中应当将动机激励、情感启迪与归因教育结合起来,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水平。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做到细致入微,培养良好心态,在面对重大赛事的成功与失败时能够做好胜败归因,这样管理者则会坦然处之,焦虑恐惧将降至最低限度,也就不会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的现象。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商业化以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程度的提升,高水平运动队成为经济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商品”[3],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所追捧。与此同时,许多项目引进了专门的管理者,管理者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项目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竞技运动项目的管理,它既是一种艺术,同时又是一种服务,也可以直接视作管理服务。既然是服务,则必须讲究服务的质量。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有些项目的上级管理者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对操作层面的项目管理者进行干扰,也有为了某种不正当的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采用和教练员相悖的意见,进而导致体育项目落后或者停滞不前的情况发生。为了使运动队的管理能够达到教练员、运动员较为满意的程度,管理者的活动就必须体现出被管理者的需求特征,从而确保管理者的目的与被管理者的目的基本吻合。由此,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奉献精神才能被充分激发,并导向管理者所期待的目标,鼓励教练员对比赛进行指导,这时候管理者应当放低自己的官本位意识,用平常的心态,正确对己、对人,营造一个宽松的训练、比赛环境。
体育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体育项目的发展,现有的选拔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经常有一些管理者被选拔上后,不但没有起到推动和促进本项目的发展而且还起到了滞后的作用,甚至自己不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影响了整个队伍,不能很好地引领队伍向前进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个体特征是影响心理失衡的重要因素,具有内向性、情绪不稳定性和精神病质特征的人,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4]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应建立合理的选拔制度,选拔有毅力,能胜任本职工作的管理者,是取得成功的一半。目前,大多数项目管理者的选拔要求被选拔者应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执教经历,部分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也无法取得突破的项目管理者的选拔可以打破常规,广泛选取,譬如可以从优秀退役运动员和体育院校中选取在面对各种社会舆论和外界压力的挑战时,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的项目管理者。
“风险管理是指一个现代体育企业为了阻止损失而做出的事前努力,其中的损失包括潜在的损失,经济上的损失,企业形象和市场占有的损失,还有收入的减少”[5]。风险管理应该成为现代体育管理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和要求,如何培养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呢?首先,对教练员、运动员授权,在认为有必要且适宜的情况下让教练员、运动员轻松发挥,这对于最大化风险管理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向教练员或运动员灌输风险管理的意义和作用;最后,有效地领导或者“榜样管理”能促进风险管理的发展。因此,管理者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风险管理这个领域,它直接影响到体育项目的个性化发展。
管理者、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及时进行自我成败的归因教育,自我成败的归因教育是自我意识水平的体现,在进行归因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进行胜负归因分析,力求避免片面性归因分析。全面归因有利于胜不骄、败不馁,过高或过低估计内部力量时,在胜利后容易助长自满情绪,失败后感到压抑、不服气,甚至认为管理者不通情达理,而对其要求产生意义障碍和逆反心理,为以后的管理增加障碍。管理者在归因教育中应该力求避免感情色彩和以自己的主观好恶评价行为者。管理者避免防卫归因。防卫归因是由于动机的需要,维护自我、维护自尊,以适应交际的环境。因此,此种归因带有非理性和偏私的倾向,它更多的表现在管理者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上,用内部倾向解释好的行为,把坏的行为归因于其它方面,这样有益于管理者或其他个体的良性发展。
赛事评估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赛事评估所起的重要作用,大多数赛事活动规划理论都建议进行赛后评估。在实际的赛事活动中,由于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并没有进行这项重要的工作,同样在实践中,大家都认为要有一种合理的赛事评估机制,那就是进行赛后评估。“Hall(1997)认为评估并不是赛事管理工作的事后回顾,它是为了应对组织变化与成功的战略需要而进行的科学总结,评估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赛事管理理论认为,评估不仅有助于一项赛事取得更大的成功,而且它还将有利于赛事行业的职业化发展”[6]。作为直接的项目管理者,每个人所管理项目的国际实力差别较大。因此,在运动队或运动员现实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对手或项目发展的态势,建立正确的比赛评估机制,合理确定成绩、设定目标位置。一方面,合理的评估体系有助于项目管理者和参赛者从中享受到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克服焦虑和紧张;另一方面,也建立了项目自信和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态势,在面对大赛时就不会产生更多的心理失衡现象。
训练管理者在重大赛事中心理失衡现象的产生,由过分看重比赛结果,忽视训练过程的指导与监督;官本位意识过强,患得患失;社会舆论压力与归因;比赛结果的胜负与成败归因等起着不同作用的影响因素等造成。由此看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训练管理者,需要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为了更好地预防训练管理者在重大赛事中心理失衡现象的产生,训练管理者应该具备应对在重大赛事中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现象的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力求做到能上能下和正确、合理的参赛评估体系,训练管理者在大赛服务和管理中的平和心态等应对策略的实施,将会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创造一个宽松、适合于训练和比赛的内部环境,从而使教练员和运动员有一个比较轻松的心态和充沛的精力应对和解决训练、比赛中随时都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这样才能使运动队在不同的比赛环境和压力之下取得优异的成绩。
[1]李勃.社会失衡心理问题缘由探究[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6):85.
[2]车文博.体育运动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228.
[3]高力翔,孙国友.优秀运动队管理中心理契约的绩效及其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4).
[4]李慧民,李永鑫.行政管理干部心理失衡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3):217.
[5]张保华.现代体育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263.
[6](美)马斯特曼.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与营销[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6:171.
Research on the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Situation of Training Managers of“Mental Imbalance”in Significant Sport Events
Chen Renwei,Huo Ka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730070,Gansu,China)
Training management is a complex art,a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level of responsibilitypeople,often in the face frompublic opinion,a higher level managers,the resultsof competition and manyother aspectsof stress.Therefore,whenfaced with major events,training managers easily lead to“mental imbalance”of the situation.This kind of psychological imbalance,not only affect the training of managers in decision-making on major events,but also coaches and players have had a great negative interference.This article will study the management and psychology major tournaments on the two levels when training managers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imbalance,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imbalance between training managers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of coping strategies.
training managers;psychological imbalance;factor analysis;coping strategies
G804.8
A
1672-1365(2010)01-0074-03
2009-06-21;
2009-10-24
西北师范大学三期“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NWNU-K JCXGC-SK0302-9)。
陈仁伟(1963-),男,甘肃张掖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