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娟
(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东汉学校体育走向衰败的原因探析
王凌娟
(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东汉时期,各级各类学校迅速设立并发展,但和平时期统治者对稳定的要求、东汉以儒学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东汉皇帝对儒学身体力行的倡导、东汉皇权对豪族的政策等都在削弱着学校体育与社会的匹配发展,重文轻武社会风气在东汉基本形成。对东汉学校体育衰败的原因进行研究,对理性认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有一定意义。
东汉;学校体育;衰败
Abstract:In Eastern Han period,all types of schools at all levels were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 rapidly.In times of peace,the rulers require stability,and they choose Confucianis m as the election standard.The emperor advocated Confucianis m and the policies on the wealthy and influential family,which all weake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E education correspondingwith the society.The socialmode of thinking highly of literature and looking down on the sports shaped in Eastern Han dynasty.The analysis on the downfall of school PE education in Eastern Han dynastywill promote th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about our school PE education.
Key words:Eastern Han Dynasty;school PE education;downfall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进入东汉 (25~220),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在这一时期得以迅速设立并发展。探索奴隶社会到东汉时期中国古代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演进,分析影响东汉学校体育良好发展的因素,对理性认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有一定意义。
奴隶社会,接受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奴隶主为了把自己的子弟培养成未来的统治者,将本阶级的年轻人送交专门的人或机构来教育,学校自夏朝开始就初具形态,分为庠、序、校三种,其中庠、序主要用来学习礼和射,因此在那时我国学校就有了体育教育的内容。当时所传授的大都是与征战有关的军事技能及和祭祀有关的各种礼仪,其中军事体育占有主导地位,崇尚武力是奴隶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特征。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统治阶级的统治能力,因此这时的学校体育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占据主要地位。
西周时期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校制度。教学内容以“六艺”为主。实行分科教学,以“礼 ”、“乐 ”为重,“射 ”、“御 ”次之,“书”、“数”再次。“射”、“御”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最古老的学校体育项目[1]。学校除了礼乐教育和军事教育,增加了文化知识的学习。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反映于文化教育,表现为“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被打破,新教育组织形式——私学的出现,并围绕着社会变化形成思想争鸣、学派纷呈的局面。孔子兴办的私学继承了西周的以“六艺”教育为主,主张学生进行效游和游水。他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文武兼备的仁人,他本人就爱好射箭、打猎、钓鱼和登山等体育活动,并十分注意卫生保健,因而身体特别健壮。战国时期,各国也都很注重尚武之风,提倡结合军事训练开展体育活动。墨子主张把“射”、“御”定为选拔贤士的标准,在他的学生中不少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孟轲“劳其筋骨”的思想,包含有明显的身体修炼因素。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学记》中,不但对教育目标、分段教学和教学原则作了详细论述,而且还提出了“乐教”和学习要与“游于艺”相结合的思想。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仅靠统治阶级弟子不能满足霸权和卫国的需求,需要大量文武人才,学校教学内容以体育教育和文化教育并重,另外,许多士人出于各种目的奔走于列国之间。各国之间交通很不发达,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崎岖的路径、凶猛的野兽,还要应付流寇的袭扰。因此,他们除了具备渊博的知识外,坚韧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同样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当时不管在官学还是私学中,身体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墨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中都明确提出重视体育的主张,而且身体力行,其弟子中许多也都擅长搏击或技击等。
经过多年的战争,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收郡县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醵,讲武之礼罢,为角抵”。废讲武之礼和收天下之兵,体育教育在统治者眼里成为不安定的因素,然秦仅二世而终。这些简单的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教育中的内容和形式。在西汉,由于长时间的战乱,西汉初国力贫弱,北方匈奴严重威胁着汉民族的生存,强悍的民族性格对正在上升期的中华民族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时期学校教育自然重视体育教育,而且战功是入官场的主要通道,“自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但在消除了外部的威胁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成为统治阶级的首要选择。西汉初年,统治者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也标志着秦末汉初崇尚武功时代的基本结束和“重文轻武”时代的开始。但是由于文化的惯性,西汉刚进入封建社会,且离战国时代并不远,诸子百家的体育思想仍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统治集团“多出于亡命无赖”,要确立儒家的权威地位需要一定时间,但是重文轻武教育已经成为西汉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至东汉儒家才真正渗透深入社会,东汉非常注重文教,在以崇古为传统的儒家文化里,“克己复礼”,重协同而轻竞争,重继承而轻创新,重解经而轻实践等思想观念成为泯灭个性、压抑个体创造才能的沉重枷锁,儒家主张礼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文人地位高,加上科举选仕,强调文章、品德和门第出身,重权术轻武备,视武学为下品。以儒学为正统学问,崇道轻艺,重德轻技,视技术技能型学问为雕虫小技,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认为热心技艺、从事体力劳动则是卑贱的小人之事[2]。这种固定的价值观念作为文化的深层意识积淀下来,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支配着人们的言行和社会思潮。太学、郡国学、私学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于是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日盛。由于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有关体育教学的内容在学校教学中大为减少,学校体育从此衰退,形成了重文轻武的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
东汉时期社会的发展,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日愈复杂,统治阶级为了统治的稳定,不希望在学校教育中有武的因素。汉代儒生提倡“去武行文,费力尚德”,批评角抵、蹴鞠等游戏不合“君子勤礼,小人尽力”的古训,主张以经学取仕。于是学校中几乎完全排除了武艺的教学内容,也开了中国学校教育重文轻武的先河,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先秦的六艺中的“射御”等有关体育的内容几乎完全被排除了。例如,在周代,礼射是作为礼仪教化的一种形式,至西汉时期,礼射活动几乎完全废止。东汉时,因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统治阶级十分崇尚古礼,于是又有辟雍之役,皇帝开始在这里举行射礼活动,如孝明帝曾于永平二年“临辟雍初行大射礼”。但礼射毕竟已经衰落,它的部分恢复也不过是一种“古教化”的点缀而已。随着礼射的逐渐衰落,射箭活动开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地应用起来。从汉画中反映出的与射猎有关的画面看,多是以游乐为主的,其射箭的形式既有步射,又有骑射。由于基本上摆脱了礼射仪式的束缚,这种射猎活动往往与其他娱乐活动联系在一起,发展成一项不同于学校礼射活动的消闲娱乐形式。
学与宦密不可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东汉政府对儒学最大的提倡,即是以利禄作为诱使。中央官学太学,从全国范围内择取优秀人才,太学生免除赋役,享受俸禄,出为高官,因而太学成了许多求学者向往之所。班固记西汉时经学之盛,“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而邹鲁民间也有闻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3]”可见,修习儒学对进身官僚阶层的重要性。随着利禄这个指挥棒,求学者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儒家经典的研读上,体育自然就靠边站了,无利于仕途的体育也就被排除在教学之外了。
东汉皇帝不仅倡导并且还身体力行地研习经学,阐发儒家伦理精义。光武帝“每临朝日,辄延群臣,讲论圣道”,甚至“夜分乃寐,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东汉皇帝的这种参与学术的活动达到了较高水准,史称“光武乃躬自讲经,肃宗以后,时或祖效,尊重儒术”。汉明帝时行辟雍明堂之礼时,“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与前,冠带缙绅之人,环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明帝还致力于儒学研讨,撰《五家要说章句》[5]。这些均反映了儒家伦理与皇朝政治结合的密切程度和君主理论行为所达到的参与境界,开启了后世帝王干预学术的特殊形式。因此重文轻武的学校教育是东汉统治者意识形态在教育上的反映,在统治阶级看来无益于统治的有关体育的内容自然被排除。
东汉军功豪族取得良好的政治基础后,逐渐改变家族的生存方式,开始重文轻武,慢慢向文化士族转化,外戚豪族也是如此,这种转变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首先,离不开两汉经学兴盛的社会大背景。其次,东汉皇权对豪族政策的结果也使学校教育中的体育弱化。皇权对包括皇族、外戚等在内的豪族势力的压制和防范,使豪族在家族内部研习经学,希望以文化的传承力量来保持家族更长久的发展。西汉皇权自建立起就延续了秦以来限制豪强的政策,大力压制大姓豪族,但效果有限。从东汉建立主要依靠地方豪族这一事实就可看出社会上的豪族势力之强。对于这些豪族,东汉王朝虽然有所利用,但继续以各种方式抑制其发展。而豪族势力为了维持家族发展就不得不寻求一种稳定的正常化道路进入皇朝政治,即通过研习儒术来改变家族的生存境遇,从明经入仕的途径以一种更被皇权接受的方式进入皇朝政治。正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大多数豪族都是“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变化有概,故足术也。”“用文持之”,即是对儒术的学习,这种努力到了东汉逐渐取得成效,这时武的因素对家族而言已失去意义,文却是保持家族昌盛的唯一途径。因此为这些豪族所设立的四姓小侯学就鲜有体育的内容。
东汉初年,朱浮上书提及:“夫太学者,礼义之宫,教化所由兴也。”这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学校功能的一般认识;这一认识表明学校与礼义密切相关。太学为“礼义之宫”,古代教育与礼制不分,礼制本身就是教育的内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加上了“礼义”的樊篱,体育活动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而带上自身特色,其特色就体现在体育活动并非真正的体育锻炼,也并非是为了掌握一门专用技术,更多的是摆脱不了礼义的规范,带上道德教化的色彩,寓德于体,把礼的观念植入到体育伦理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汉体育是作为实施礼义教化的载体,因而如果想自成体系得到独立发展,在当时文化大背景下是无法实现的。从前文我们可看出,东汉的学校教学内容始终以儒家经典为主,学校里的一些体育活动同样也是作为传播儒家思想的载体,被儒家思想笼罩下的学校体育不可能赋予我们今天所说的强身健体的功能,因此也就不可能作为正统文化而被传播讲授,但我们又不能肯定当时学校没有体育活动,我们只能理解体育活动不能成为学校的正规教学内容,但可作为学生业余休闲娱乐的工具。
东汉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文对统治阶级作用日愈突出,又经过西汉、王莽新政的政治实践,东汉统治者认识到儒家思想的价值,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批判继承了西周的教育模式,确定了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教学内容。对于儒家教育中的武的因素不仅从实践中排除,还从思想上倡导君子勤礼、小人尽力,使东汉的学校体育走向衰退,对今天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而同时面对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对高科技的崇拜,脑力劳动基本主宰生活,体力劳动支出日渐减少的形势,我们不能走东汉时代背景对学校体育的弱化之路,而应更理性地认识时代特征,认识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健康的体魄,学校体育才能更好地开展。
[1]关文明,等.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刘传信.儒家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J].理论月刊,2007,(1):65-67.
[3]姚宏杰.汉代官学教师制度述论[J].河池学院学报,2006,(6):106-111.
[4]范正娥.论两汉时期太学与辟雍、明堂的关系[J].文史博览·理论,2007,(6):7-9.
Cause of the downfall of school PE education in Eastern Han Dynasty
WANGLing-juan
(Institute of PE,Henan Agricutrual University,Zhengzhou450002,China)
G812.9
A
1009-9840(2010)02-0058-03
2009-09-16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082400440280)。
王凌娟 (1975- ),女,河南省洛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