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兆松
心身健康四要知
文/梁兆松
最近,碰上一位身患重症后康复的老朋友,他的精神状态之好让我大吃一惊。探究其缘由,他告诉我:“经过这场大病,我想通了,把过去那些恩恩怨怨、烦烦恼恼的事情统统抛开了。现在自己想的、与家人朋友谈的,都是开心的事、愉快的事、高兴的事,始终保持心情愉悦,情绪稳定。”
他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人活在世上几十年,风风雨雨中走过来,既有愉快的事,也有揪心的事。我的朋友提出要多想开心的事、愉快的事、高兴的事,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是过好晚年生活的重要环节。有了良好的心态,人体就有很大的免疫力,即使患了病,稍加治疗调理,也会很快康复。反之,若心理失衡、精神崩溃,就会一切全完。尤其是退下来的老年同志更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而保持良好心态的关键在自我。在实践中我感受到,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心情是宁静,同时还总结出心身健康四要知。
一要知止。“知止”,就是要不受利欲的引诱,不作过分的奢求。衣食住行,是每个人生活之必需,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创造愈来愈丰富,逐步提高生活水平,这也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抱有过高的要求。各人经济状况不同,生活条件还存在一定差异,只能“量入为出”来安排生活。作为社会一分子,对于个人地位的高低,荣誉的大小,报酬的多寡,享受的厚薄,如能泰然处之,怡然自得,则对健康十分有益。如果不是这样,为了享乐而千方百计钻营,只能是心劳力竭,给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损害身心的健康。“知止”,还要谨守做人的原则,不做违法乱纪、亏心悖德之事。光明磊落、慈悲为怀、与人为善,心理自然处于愉悦平衡状态,身体机能必然和谐,即可内外不为邪气所伤而无病。
二要知足。要知足,就要善“比”。比有多种,纵比横比,上比下比,自比他比……有句话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一看,身边还有挑脚汉”,心理便平衡。只有善于知足,才能做到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富不乐极,贫不抱怨,布衣得暖胜似锦,茶饭温饱觉香甜;名不贪,利不贪,晨笑脸,暮笑脸,时时处处欣欣然,不称心事抛一边。心境如此,就没有烦恼,没有不满,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奢望,时时生活在满足中,焉有不益寿延年之理!
三要知己。人要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经常自省自警,自我解剖,对自己要不断进行反思,净化心灵,消除劣性。不能以“我”为中心,总想以个人意志去要求和改变环境。真正懂得快乐的人,必是很会主动适应客观世界的人,异想天开,怨天尤人者,则永远难得欢快。苛求于己,也无必要。对己处处苛求,必觉时时寸步难行,事事力不从心。人到暮年,更应有自知之明的态度,不必和青壮年相比,遇事应避让无争,应做到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性情豪爽,不与人争强计胜,不自寻烦恼,更不为不快之事而动肝火,终日心平气和,宽厚待人,心里始终泰然自若。
四要知人。世间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都免不了有或多或少的毛病、缺点。不要总是挑别人的缺点,不能求全责备。假若你常以自己心中之“高标准”去对别人“严要求”,今天呵斥张三,明天嫌弃李四,总是不尊重别人,长此以往就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一个人如果谅人之过,念人之功,助人之短,扬人之长,厚人薄己,就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友爱,生活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称心如意,岂能不长寿。如果一个人对人挑剔、嫉人之贤、妒人之能、讥人之短、笑人之过,处处招嫌结怨、惹事生非、四面树敌,人为地制造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因而烦恼重重、郁郁寡欢,生活得十分痛苦,遇事又孤立无援,必多病命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