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广播电视大学(续)
——中国北方一个海岛的样本意义

2010-12-07 06:57
中国远程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长海服务发展

□ 本刊记者 冯 琳 孔 磊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广播电视大学(续)
——中国北方一个海岛的样本意义

□ 本刊记者 冯 琳 孔 磊

第21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以大连市长海县依托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培养人才,为建设学习型海岛服务的案例,探讨广播电视大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及所体现出的规律,进而研究远程教育乃至信息化进程在今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本文概括呈现此次学术研讨活动中与会专家对海岛案例的样本意义的多角度分析,和对电大远程教育未来发展中相关问题的思考。

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数字化学习;教育信息化;案例研究;学术圆桌

第21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综述

[编者按]本刊上一期概括呈现了大连电大及其长海分校为偏远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学习型海岛建设的案例,本期接续上期,对“学术圆桌”活动中与会专家们围绕案例所发表的观点作一简要综述,希望为读者进一步研究相关课题提供参考。在研讨会上发言的专家和嘉宾有: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宗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原党委书记、电大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于云秀,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彭坤明,奥鹏研究院院长任为民,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教育科学》杂志主编傅维利,教育部考试中心科研发展处副处长王海东,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李向荣,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邵英民,沈阳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陈玉和,奥鹏研究院副院长张燕等。本刊主编严冰对研讨活动做了小结。

大连电大提供的长海样本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讨论交流中专家们对“典型”、“示范”、“样本”的不同角度的解析,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和理解这个独特的样本。各位与会专家几乎都谈及了“样本意义”,这里集中选取的几条意见希望能够反映不同视角的观感。

彭坤明:海岛样本聚焦远程教育独特功能和强大生命力

对于长海这一特殊的社会发展区域的教育发展历程,我们能否这样认为:原来的长海是教育荒岛,资源不够,培养的人才回不去,在居民当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重比较小,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教育荒岛。但是因为有了长海电大,尤其由于长海电大远程教育的持续探索和推进,长海这个教育荒岛变成了人才绿岛。在这个基础上长海电大继续按照远程教育的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模式,紧紧跟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为长海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服务,所以今天的长海成为了学习之岛。

从教育荒岛到人才绿岛,再到学习之岛,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海这一样本具有典型的意义——即用这一历程证明了中国远程教育诞生、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让我们聚焦中国远程教育独特的功能和具有的强大社会生命力。

于云秀:用心办电大凸显特色与优势

用心办电大,电大的事业就会发展。长海电大在电大系统中属于最基层的电大,也是很有特色的海岛电大。我前几年曾实地了解了他们的办学情况,切实感到基层电大办学不易,海岛电大更不易。今天看到他们发展很快,作为老电大人觉得很亲切,也很欣慰。之所以能有这样成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长海电大服务海岛,情系学生,用心办电大,实实在在干事业。他们结合海岛办学的环境和学习者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办学管理模式、教的模式和学习模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可贵的,比如他们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上下工夫,在人口不多并分布在多个小岛的困难情况下,开放教育学生规模能达到几千人,付出的艰辛是可以想象的。几代人把电大当作事业用心去做,为当地培养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出了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就是电大人的价值观。

电大远程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在于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这些优势和特色我认为有“四性”,即:适应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满足在职人员继续学习的需要,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留得住的人才。开放性,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开放、教育对象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管理等的全方位的开放。长海电大在这方面有许多创新做法,满足岛上居住分散学习者学习的需要。先进性,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网络环境、教学手段、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质量保证体系等,长海电大的网络环境、学习条件是全国电大的缩影。系统性,长海电大之所以发展,除了他们的努力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依靠中央电大、大连电大提供的教学资源。电大系统是远程教育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覆盖全国城乡,系统办学、资源共享、低成本高效益是优势,是国家的宝贵的教育资源。这些优势和特色,决定了电大过去30年坚持“四个面向”的办学方向,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在教育大发展中为推进教育公平、公正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任为民:有效发挥办学与服务双重功能的成功探索

在大连市政府主导下,大连电大发挥了办学与服务双重功能,在主动适应全民终身学习需要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我体会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连电大扎根本地,服务于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坚持面向基层办学,重视基层电大建设,不断完善遍布大连城乡的办学系统和网络,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扩大了当地群众受教育的机会,在本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大连市政府依托电大的远程教育推进本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于网络等信息传输系统把教育资源和服务送到偏远社区、乡镇和海岛,满足群众的学习需求。这是提升各类社会成员文化素质、应用技能和推进基层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有效手段,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近年来,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大连电大积极拓展学校的服务功能,把建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以现代教育服务业中的一种全新模式,开展“数字化学习港”建设,深入乡镇、社区和海岛,在居民身边建立数字化学习中心,搭建覆盖全市的网络学习平台,以当地需求为导向,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在政府主导下,同有关部门合作,为各类群众学习提供社会化、第三方的支持服务,探索了基层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发展的新模式,提高了社区教育的水平,受到了民众的欢迎。

张燕:服务数字海岛建设,探索社会化服务有效路径

中央电大2006年开始依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化学习港”、“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如何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和环境,即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探索校外学习中心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面向各类学习者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即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的建设。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数字化学习港及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的建设,力图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大连獐子岛示范学习中心是“数字化学习港”阶段性建设成果中最具特色的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之一,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方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面向海岛居民提供教育培训服务,从而为数字海岛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未来20年的建设规划里,獐子岛镇要通过数字海岛建设,围绕长山群岛整体发展目标,成为中国首个群岛型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的中坚力量。大连獐子岛示范学习中心的建设必须围绕当地人才培养和岛民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整合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于数字海岛建设。獐子岛示范学习中心在建设期间充分发挥了镇党委和政府在建设基层学习型组织中的作用,引入第三方服务,以当地政府和岛民的需求为导向,发挥奥鹏中心和大连电大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需求导向、资源整合”的运行机制,在当地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獐子岛示范学习中心在学习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方面的初步成果为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下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一系列需要各方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比如资源问题,依托教育部和科技部项目课题面向海岛开放的20TB数字教育资源,其时效性必须得到高度关注;比如服务模式问题,岛上居民在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和技能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有效的支持服务和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运行机制问题,多方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需要一个动态生成和发展成熟的过程。相信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社会化服务的探索实践会取得更多的实质性进展。

张新红: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典型示范效应

我用三个词来概括长海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难能可贵,成绩显著,任重道远。参加这次学术圆桌得到的一个基本印象是,现代远程教育在推动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的确确在发挥着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长海案例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

从发展的角度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衡量教育发展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指标,就是平均受教育的年限。1982年中国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5.2年,到了2007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变成了8.2年,我们利用25年的时间增长了3年人均受教育年限。美国在2002年的时候人均受教育年限是16年,如果我们按照目前的速度要经过多少年才能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呢?恐怕我们等不及。如果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达到美国几年前的水平,未来发展的差距就太大了。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有三个词汇被频繁提及,一个是贸易摩擦,一个是转型,再一个是就是培训和教育,这三个词的英文都以T开头,可称之为后危机时代的“3T情结”。温家宝总理2009年11月3日在中科院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里提到:“必须开始考虑长远的事情。长远的事情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科技和教育。”科技与教育的结合点正是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在中国未来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应该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而如何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应该说,远程教育发展中像长海县这样的案例样本能带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对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成效,我认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恐怕很多方面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当然从另外的角度说,也就意味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高度重视的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等创新型的应用才刚刚开始,新的信息技术发展所酝酿的新的变革将产生什么影响?将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尤其是对社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诸如此类问题,我们的很多认识恐怕还远不够深入。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各个领域的创新实践,从像长海这样的案例中发掘更多的启发性意义。

王海东:值得进一步挖掘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长海的海岛案例,从领导管理、教育教学和学生、用人单位等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大连电大长海分校的成功经验,反映了电大系统在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我感到很震撼,也很受鼓舞。有三点最令我感动:一是大连电大和长海分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几十年扎根海岛的奉献精神和改革进取精神,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想了很多办法,把文化荒岛改造成了教育之岛、科技之岛;二是电大远程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紧密融合,植根地方,在满足海岛县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十分独特的作用;三是长海电大对于这个边陲海岛县的作用,不单单是办了一所学校、培养了一批当地适用人才,而是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价值,远远超出了教育范畴——它通过这样一种远程教育形式和途径,将各类教育科学知识、文化、技能等“知识资本”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海岛上,实质上起到了一种文化中心和知识智库的作用。国际社会震惊于中国30年经济社会持续地高速发展,最近一直在讨论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案例,我觉得大连电大的长海经验,可以算得上是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界的一个成功的中国经验案例,值得在国内国际相关领域进行交流分享。

广播电视大学从学历补偿教育、高等教育的补充教育,直至转型为服务终身教育和推动终身学习社会建设,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位,发挥过不同的作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可以预期地,仍然是为满足社会日趋多样的高等教育需求服务,从培养急需专业人才、提供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以及面向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等三个方面继续发挥作用。长海县只有电大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别无可依,得天独厚;那么在大陆城市各种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形式并存,电大系统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需要面向社会、研究市场需求、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服务质量,就必然会天地广阔、大有所为。此外,长海开展远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中,不少方面契合了国际国内教育发展趋势,当然也有些是今后可以做得更好的。长海案例提出了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课题,应当持续挖掘。

围绕研讨主题,对样本意义的探究自然延伸到对广播电视大学发展问题的讨论。电大的发展是远程教育领域由来已久的热点问题,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十年、电大三十而立的时候,这个问题似乎更具某种迫切性。从与会专家针对不同层面的意见阐述,与海岛样本相互观照,应该不难体会到电大发展问题的强烈现实感。

于云秀:从观念、资源和体制上下工夫

推进电大教育的未来发展要从观念、资源和体制上下工夫。电大今后要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作用,具体来讲,一是办学,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二是服务,即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远程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为教育机构、学习者提供服务。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发展,我认为,首先是观念的转变问题。多年来我们习惯于寻求政策的推动,现在必须转变这样的观念。政策支持要积极争取,但绝对不能依赖政策,必须面向教育市场开拓生存发展的空间。其次是推进系统资源共享问题。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需要继续研究探索机制问题,同时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用创新的方式解决共建共享中的技术问题。第三是电大系统的体制改革与创新问题。要珍惜电大这个系统,并在新的环境下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电大系统要和谐发展,必须对这个问题加紧研究并逐步实施。

还需要强调的是,在远程教育规模扩大的情况下,保证与提高质量的问题必须予以切实关注。质量是生命线,是电大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点我们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当前一定要在提高质量方面下工夫。

傅维利:以转变应对挑战

长海电大的经验用一系列的研究数据表明,远程教育、电大教育确实是国民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解决普通高等教育难以企及或者是无力企及的地方,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还面临很多挑战,有两方面要特别给予关注。其一是生源问题,经过十几年高校的扩张,高等教育体系已经有更大的容量来满足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现在大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生源竞争将是电大长期面临的问题。其二是质量问题,其影响因素包括生源状况的学生基础情况不理想、重文凭的价值取向、优质课程资源不足、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我认为,要解决电大目前遇到的问题,需要实现两个转变。第一要使远程教育或者电大的核心功能从拾遗补缺转向构建全民性、终身性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长海的样本更增强了我对实现这种转变的信念。这个平台可以为党员干部的学习服务,可以进行居民的健康教育,可以为他们提供水产养殖等实用的技能知识,等等。这说明远程教育平台的功能不仅仅可以提供学历教育服务,它还有着巨大的空间可以开辟、拓展,这就是远程教育或者广播电视大学的优势,也是我们步入到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社会的必然选择。第二个转变是远程教育要把工作重心从选择优质教育资源转变到创建和催生优质教育资源上。古今中外教育家有两个梦想,一是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教育资源,二是个别化教学,目前我们已经有条件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这两个教育梦想,这就是优势。但是,目前教育平台上的资源确实还谈不上优秀,要体现相对于普通高校的优势,就要在全球视野里选取优质资源,至少在国家视野的范围内建设和共享相应层次的优质资源。

李向荣: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提供教育服务

30年来,电大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均衡性,促进了社会成员的素质提高,综合体现了远程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服务功能、文化功能。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学习需求和期待,电大应该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问题。

第一,依靠信息技术,扩大社会成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发挥科技的潜力,适应社会需求,降低教育成本,改善学习进程,改变学习方式。

第二,电大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进步,由以举办远程高等学历教育为主逐步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办学形式,研究并适应社会各类成员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第三,发挥系统优势,形成电大自身办学特色。电大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须发挥电大和公共服务体系的独特作用,走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草根化之路,不断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要培育和形成若干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全国性或地方性、行业性特色项目,并体现其公益性和服务性,使其成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惠民工程、民生工程来推进和实施。

第四,要树立电大的社会服务型高校的理念,把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视为电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整个电大系统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打造系统的服务能力,以此作为电大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第五,注重社会环境的创设和营造,形成良好的远程教育的生态圈与价值链。要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加强与社会各方的合作,通过政府和社会各方的推动,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培训和学习活动。要在社会服务中积极作为,提升自己的价值,确立社会地位和影响,避免边缘化。更要积极开发市场,从实际出发,量身打造不同社会组织需要的教育资源。

邵英民:寻求县级电大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最近曾去学习考察美国的远程教育,走访了12所高校,包括国际著名院校、在美国国内排名在50名之内的高校、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一个突出的印象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包括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同其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得非常紧密。今天有机会系统了解了长海电大的案例,对比来看,很有启发。长海电大在县域经济环境下生存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其经验和做法对于县级电大分校今后的发展很有启示和指导作用。

一是县级电大的生存发展必须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结合实际为本地区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型人才。长海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就是它培养的人才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我对哈尔滨所属12个县的领导班子作过统计,在县级四大班子领导中,80年代的电大毕业生占55%,现在班子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很低,博士生根本没有。县级电大现在培养的主要是专、本科学员,但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这也是我们今后发展的空间。硕士生等层次的教育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能不能实现,这是基层所关心的。中央电大对县级电大的发展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是县级电大生存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县电大是县城里唯一的高等学校,学校办学规格、规模、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的现代化,与地方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密不可分。从长海县委县政府选派最好的干部组建电大领导班子,到县财政拨款500万建设长海电大综合楼,彻底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 2009年县财政支持“基层电大发展援助项目”配套10万资金,长海电大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三是县级电大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靠制度来保证。我认为,关于“生态圈”、“价值链”,必须有法规制度层面的保证,即营造好电大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打造电大事业发展的价值链,通过多方面努力确立电大教育良性和谐发展的法规制度。这样,才能使多层次、多规格的电大教育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陈玉和: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社区教育

在我看来,长海样本可以说典型丰满、成效显著、易于推广、引领性强,促使我们更多地思考如何办好电大,如何解决电大在生存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沈阳电大正在进行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长海的海岛经验对我们是很好的启示。

沈阳电大的社区教育实践,正在探索建立以社区居民非学历教育培训为核心,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以社区学习中心为基础,以社区人员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示范学习模式。贴近社会需求,探索远程开放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有助于推进全民教育的实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也是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

延伸的感触与思考——第21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侧记

本次“学术圆桌”在筹备的时候,为会议地点很费了一些斟酌。在海岛上召开研讨会无疑再合适不过,“现场感”会让案例更为鲜活。但考虑到天有不测风云,不论是无法上岛,还是上岛后被滞留,都会增加各方面的成本,所以,研讨会最终还是确定在大连市内召开,会后安排赴獐子岛考察——当然,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会议在雨中召开,紧随雨后的便是大风,年均138天大风天气的统计数字落到了实处,计划考察日期的前一天夜里,主办方根据天气预报和过往的经验,只好决定取消上岛的行程。而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很早就在本刊主编的主持和大连电大方面的支持下确定,在筹备的过程中,本刊记者也曾于2008年夏季准备上岛实地采访学习,但因为遭遇大雾天气而被阻在码头上未能成行。

考虑到海岛与大陆往来的不便,以及这种往来不便可能对日常工作带来的更大影响,本刊在与大连电大筹划案例呈现方式的时候就确定,海岛电大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代表的会议发言采用提前摄制录像视频的方式。电大毕业生、獐子岛镇镇长张春利,长海县检察院政治处主任杨机豹,和长海县副县长赵林艳,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谈及对电大远程教育的感受。

张春利结合自己的亲身学习经历谈到,通过网络平台可以随时学习中央电大、大连电大的课程,并通过网络在业余时间同授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认为,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为海岛提供了最经济、最便利的教育平台。

杨机豹以长海县检察院的干部情况为例,回顾了电大教育对检察院人才培养和业务提升所发挥的作用,他介绍说,检察院在职在编干部中有58%是电大毕业生,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电大毕业生,他们在检察业务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骨干作用。他也认为,在学习受地域环境制约的情况下,远程开放教育模式确实非常适合海岛的实际情况。

赵林艳则进一步提出,远程开放学习覆盖率更高,老百姓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希望远程教育点覆盖面能更大一些。她表示,长海县在2009年已经纳入国务院提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规划,提出要建立“国际旅游胜地”“现代海洋牧场”,这都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作为保障,长海县委、县政府愿意全力以赴地支持电大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为弥补未能上岛的遗憾,与会专家利用午休时间到大连电大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同獐子岛数字化学习中心进行了双向视频连线,专家们同獐子岛镇张敏副镇长做了简短的交流。张敏介绍说,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这个终端发挥了很大作用,獐子岛镇镇民确实从中受益,远离大陆的海岛能有这样一个平台同大陆对接,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目前,镇政府灵活利用这一平台组织公务员培训、组织社区成员进行电脑基础知识培训、开展计划生育和健康知识培训、结合海岛的第四次创业规划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及幼教培训等。镇党委和镇政府也在进行规划部署,同大连市内进行更多的信息对接,扩大学习平台受教育面,提高使用效率,利用好这个平台,为海岛百姓服务,以有助于獐子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他也表示,这个平台还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岛上居民的信息知识和信息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岛上也希望有更多适应海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适用资源,比如养殖、渔业方面的资源,也希望能更多地同相关方面的专家有更多的交流,尤其希望相关的资源能得到有效的整合。

会后我们委托大连电大科研处李雪梅老师对张敏进行了补充采访。张敏进一步表示,海岛开展远程开放教育有很重大的意义,在文化教育、信息传播上是创新,改写了獐子岛的历史,相信这样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具有推广意义。对于交流中提及的对适用资源的希望,他归纳了自己的观点,即希望资源一是“查得到”,要有丰富的资源库,百姓想知道什么,数字化资源库都能查得到;二是“看得到”,要充分利用双向视频,请大陆专家开通更多的视频讲座,风大浪大也不受影响,他举例说,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为獐子岛制定了《海岛生态教育两年规划》,开展生态环保教育,就可以通过双向视频实现,他又谈及,随着经济的发展,海岛居民逐步接触到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希望了解股票知识,也可以请专家同海岛居民进行远程互动。他还表示希望能结合海岛经济与产业发展特点提供更多的知识,尤其是最前沿的知识……

上述生动的见闻,包括遇到的些许遗憾,或许都会让我们对案例中所归纳的“在其他高等教育很难延伸到长海的情况下,大连电大远程教育为长海县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解决了长海县高等人才的流失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制约”,“远程教育毕业生中的很多人已成为所在行业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以及大连电大远程教育调查问卷所显示的学生对远程教学模式的认可率为81.35%,对远程教育课程质量认同度为65.28%,对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认同度为75.65%,等等,产生更多的感慨与赞叹。同时,可能也会促使我们更多地思考: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类教育不利地区和教育不利人群具有什么特点,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服务;为了满足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远程教育机构应该具备怎样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延伸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形势下;广播电视大学在多年来坚持“四个面向”的努力中积累的经验具有哪些独特的价值,面对社会变革中不断增长并变化着的学习需求,电大还存在哪些不适应、需要应对什么样的挑战…… (方庄)

电大开展远程开放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能够有力地支撑社区教育的发展。但同时,构建学习型社区、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心城市电大,必须深化自身的改革,提升综合能力,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教育需求,包括走开放教育为主体发展远程教育的道路,坚持自身办学特色;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上教学和学习功能,不断提高开放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建设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整合系统的教学力量,探索有效的社区教育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服务模式;明确教学资源的定位,建设丰富并不断更新充实的、适应各类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并探索整合共享全社会资源的途径和机制,以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心城市电大,还必须发挥和依托系统优势,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比如,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利用电大远程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基层社区,拓展电大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领域、服务对象,以公共服务体系开辟一条为社区教育服务的新途径,在为终身教育服务中再一次发展壮大远程开放教育事业。当然,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不少瓶颈,面临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障碍,需要深入研究、大胆创新。

应当更深入地发掘样本意义,是与会专家们的共识,而这项共识也恰恰符合这次学术圆桌活动的筹划初衷。当然,对于深入发掘来说,这次学术圆桌活动仅仅是一个开端;而真正意义上的发掘,不仅是对样本价值的肯定,更在于梳理相关问题,在于提出新的课题,从而为今后的研究与探索奠定基础。

任为民:正视改革机遇中的发展难题

广播电视大学在发展中必须重视研究外界环境的发展变化,把握发展机遇。

第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需求正在发生变化。本世纪以来隨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类社会成员学知识、用知识、提高技能和生活质量的需求日益强烈。广大群众在教育观念上希望学校教育开放,提供学习的机会;要求改变职前一次性教育的形式,希望一生都能学习、充电;要求改变少数人享有优质教育的现象,实现教育公平、资源共享。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进入了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阶段,全民终身学习的问题已经提到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第二,教育信息化发展为远程教育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网络技术正向高速大容量、综合集成、多终端网络化方向发展,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与传递的结合,信息生产与信息使用的结合,各种媒体的结合,为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持条件。中国巨大的教育培训需求、辽阔的地理特征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普及应用,决定了远程教育有着巨大潜力。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任务,正是要求抓住信息通信技术革命这一良机,通过发展远程和继续教育扩大社会教育与培训供给能力,成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第三,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需要走竞争、合作的道路。由于各级政府对发展远程教育的重视,电大和各种远程办学机构的共同努力,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呈现了多元化、蓬勃发展的局面。学习型社会建设,不仅是教育发展课题,更是社会发展课题。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障,动员并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完成。

电大远程教育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不可能自己什么事都包办。必须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意识;注重吸纳、利用、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才能更好地适应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要学会在与别人竞争与合作中,提高办学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强自身适应各种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在我国学习型社会构建中成为主力先锋。

第四,现代教育服务业的发展要求搭建社会化全民学习服务平台。教育部2001年率先批准中央电大建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就是要求建立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的一种新型现代教育服务业,搭建社会化全民学习平台,为办学者和学习者提供社会化、第三方服务。它的特点是:坚持政府主导和监管下的协作服务;强调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和运行方式的社会性;注重发挥数字化手段优势,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探索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和基层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规律。

所有这些形势的发展变化,为电大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任何机遇都是为有准备的人提供的。所以,电大必须认清发展形势,抓住改革机遇,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途径,制定自身改革措施,才能巩固经验成果,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发展模式。

电大面向基层社区、乡镇和企业办学和服务,还需深入研究不少现实面临的问题。在数字化学习港建设以及大连电大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例如:

目前面向终身学习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适应各类社会成员就业、转岗、提升职场能力和生活品质需求的优质资源匮乏;由于国民教育系列的各类学校参与面向终身学习资源建设的动力不足,以及社会教学资源的建设缺乏活力,影响了丰富的学历教育资源向非学历教育资源的转换和转化;

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相互封闭,教育与培训隔离,形成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不仅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面临困难,而且存在着重复建设、资源低水平建设、有限的投入得不到有效利用,甚至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

开展社区、乡镇办学与服务,政府投入和引入市场机制缺乏明晰的政策法规支持和制度保障;基层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还没有探索出非常成功的长效运行机制,一些地方社区教育还不能实现自我良性发展,严重影响着它的可持续发展。还有,社会环境和电大以及公共服务体系自身条件还有待改善与支持等。

上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和更具创造性的探索实践去破解。有些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隨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完善,逐步才能解决。电大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一是要有改革创新意识,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二是要积极向基层延伸,不断扩大办学与服务范围;三是要努力探索办学体制和机制改革,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要要通过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杨宗凯:营造开放教育生态圈

我认为,长海的典型案例是中国开放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缩影。长海特殊的地理环境、相对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电大教育资源的唯一性,造就了开放教育生态圈的形成。所谓生态就是和谐,也就是开放教育方式被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认可和接受了,对远程开放教育模式81%的认可率,标志着开放教育终身学习的生态圈的建立。相比教育环境中硬件设施的建设,生态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也最为困难。从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生态环境在逐步形成。

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大众化阶段面临巨大的历史机遇。比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形式自身具有较大优势。美国对未来教育的定义从一个侧面来说就是“IT+教师”,这种教师一定是掌握了利用现代手段进行授课的教师,能够利用这种先进的手段进行备课,进行讲解,组织课堂活动。电大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年的尝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再比如,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机会。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伴随着大量人才的培养,预计待培训人员要从2008年的1.6亿增加到2020年的3.5亿,电大开放的办学体制、灵活的学习方式比传统大学更适合这种转型,更适合社会在职人员的培养。要抓住目前的机遇,最重要的是创新,创新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模式创新,要建立使教育质量得到可靠保证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第二,方法创新,“IT+教师”的方式需要IT技术的支撑,也需要培养大量掌握现代授课技术的教师;第三,内容创新,要增强网络课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避免低水平重复的资源开发。

关于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最重要的是实现共建共享和提供公共的服务。严格来讲,公共服务体系是第三方的公共服务,第三方没有自己的教育资源,只进行资源的整合并提供服务。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但现阶段还仅仅是以学校为中心进行资源整合,就学历教育而言,奥鹏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做的是把三四十所网络教育学院的资源整合起来,然后提供给学生,还没有做到学生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整合的目标,公共服务体系应向资源的云计算方向发展,即学习者根本不用关心资源是由谁提供的,所取即所得。这样来看,公共服务体系目前的差距仍然较大,学生必须首先选择学校,然后选择课程,还不能实现学分的交换。公共服务体系应该明确今后发展方向的重点。

彭坤明:探究启迪意义,反思发展路径

我认为,把长海电大这样一个样本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进行思考,这个样本就不仅仅限于典型意义,而是具有非常重大的启迪意义。

第一,长海电大的经验再次告诉我们,基层电大,特别是县级电大在学习型社会构建中所处的战略定位会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凸显。中国的学习型社会构建显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整体发展,但是中国社会的国情又决定了其发展模式必须走区域化发展道路,因此社会发展的重心在区域,学习型社会构建同样如此。如果从大连整体的学习型社会推进来讲,正是像长海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区域学习型组织构成了整体的学习型社会。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基层电大毫无疑问地肩负着学习型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任务,整个电大服务的重心将可能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进一步下移,也就是基层电大的地位将会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不断得到增强,这可能会成为一个趋势。所以基层电大面临着新的发展任务,同时会得到整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第二,从狭义的教育视角上来讲,电大的生命力或生存之本是其教育的质量,是其服务的有效性。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来讲,有两点很值得我们关注,其一,贴近平民的学习生活。长海电大很重要的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在于同这个海岛居民的学习生活贴得非常近。其二,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在所有教育形式当中,唯有远程教育比较好地解决了和社会发展内在融合的问题,如果其专业设置、教育服务不能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地方政府就不会支持,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学习者绝对不会自觉选择这样一种教育形式。所以长海电大这个样本再一次证明,电大的生存发展需要贴近平民的学习生活,要自觉地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

第三,长海样本的一个极为可贵之处在于满足学习者需求方面所做的最基础的工作。我们将今天中国的电大定位于一种创新型的教育形式,认为它是教育创新的产物,在实践层面上恐怕要更多地关注基本功、基本的发展能力、基本的服务能力。在长海电大公布的数据中,学生对远程教育课程质量的认同度达到65%以上,对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认同度达到75%以上,这是很了不起的贡献,而这一点靠的不是概念上的新奇,不是刻意追求的花架子,靠的是最基本的服务内容和服务环节。10年远程教育的探索,我们有很多新思维、新创造,但现在恐怕还是需要强调抓最基础的东西,免得远程教育走向浮躁的误区。

第四,长海县的人口并不多,就全国县级建制电大来讲应该说是比较微型的,但基于地理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长海电大在发展理念上比较注重从实际出发,比较注重自己的个性。这一点应该引起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的思考,即应更多地尊重个性,给基层电大更为宽松的政策和环境,支持其个性化的选择。要使电大的服务和地方平民需求贴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必须要有地方特色,应该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否则当地的学习者就不会把电大看成自己的教育。

第五,长海电大的发展除了中央电大、大连电大的支持以外,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之所以会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就在于能够把电大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这里就涉及一个“条”和“块”的问题。我们从来不回避电大系统带有“条”的特色,但是所有的电大运作又带有“块”的特色。“条”和“块”之间曾经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应该说30年来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是作了一篇很难想象也很和谐的文章。但是随着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如何能够让基层电大更多地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从而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我们在体制机制方面恐怕还需要有更多的举措。

严冰:从样本意义中透视远程教育发展深层次问题

策划这次学术圆桌的初衷,主要是希望更多地关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进程当中,广播电视大学或者说远程教育发挥了哪些独特的功能作用,怎样认识这些作用;二是电大和远程教育在今后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进程中有可能发挥什么独特的功能作用,或者说,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电大和远程教育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作用;三是电大和远程教育要想发挥相应的作用,当前需要在实践中着重探索和研究哪些重要课题,包括如何解决哪些内部和外部的突出问题。这三个层面的问题,我认为以往挖掘得都还不够深入。

一直以来,我有个突出的感受:对于广播电视大学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必须放到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将电大置于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对于电大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和教育发展中所发挥的独特功能作用,可能会得出一些新的结论,而不是总重复几句套话;对于电大30年发展历程中出现的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也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对于电大当前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或许也会做出一些新的判断,对于电大今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有可能做出一些新的思考和新的选择。事实上,如果对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进程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把握,或者脱离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进程来谈电大,可能无法真正理解电大的价值和作用,无法解释电大发展进程中的许多现象,自然也很难找到制约电大发展的那些瓶颈问题的“症结”所在。长海案例,或者进一步说,大连电大这些年的一系列实践探索,在这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依据、新的启示,也给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值得继续深入发掘。

关于长海的样本意义,各位专家谈了许多很有深度、很有价值的意见。大致归纳,我觉得最值得重视的可能是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广播电视大学的生命力在于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土壤。教育部原副部长章新胜在2003年世界开放大学校长会议上说,服务于各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植根于城市和社区,是开放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中国,今天的开放大学,必须满足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快速增长和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需求。这是开放大学的活力之源,也是开放大学发展的动力之源。我认为的确如此。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土壤,电大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未来也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长海案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植根于现实土壤才可能根深叶茂。各国远程教育以及像电大这样的开放大学,所面临或者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不同的。我们总说要探索远程教育发展的“本土模式”,最重要的是如何主动适应和有效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社会教育需求和社会成员学习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对于远程教育的发展也有多方面的制约。比如电大创办以来所经历的诸般挫折,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中国社会还没有准备好接纳在不少方面迥异于传统大学的“开放大学”。有些较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现在也未能真正解决,我们必须面对因此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只能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探索,包括可能陷入的某种“困境”中的坚持与奋斗,来逐步改善内部、外部发展环境。从长海案例中应该能够受到鼓舞。

第二,广播电视大学一定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包括功能定位、特色定位。同样是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电大的功能作用和发挥功能作用的途径,显然都与普通高校有许多不同,也应该区别于普通高校的远程教育,还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中国社会已经有很大发展变化,但远程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仍然是“雪中送炭”,也就是首先必须考虑所谓教育不利人群和教育不利地区,长海可能就是典型的教育不利地区。电大这些年总在强调要向下延伸,也就是首先要关注基层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的教育需求,这是个艰难的过程。向下延伸首先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这些地区比如具体到长海这样的海岛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二是在向下延伸的过程中能否有效地保证教育质量。我曾经说,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在实践中探索怎么解决那些问题,绝对不能因为出现一些问题便动摇了向下延伸的决心,否则,电大甚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都将为此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这方面,电大在长海的实践对我们同样有多方面的启迪。

电大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开放大学。电大的基本功能,一个是办学,一个是服务,作为国家的公共教育资源被赋予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任务。当然,其内涵都还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包括如何处理好办学和服务的关系就是个难题。实践证明,反而是许多基层电大,可能比中央电大和一些省级电大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长海案例本身就涉及电大的功能定位问题,大连电大已经进行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探索。

第三,广播电视大学必须形成按需办学的综合能力。这是电大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办学能力有显性能力,有隐性能力,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也有硬实力,有软实力,现在又有个新的概念“巧实力”。我认为,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很可能是软的、巧的或者隐性的东西。综合能力,关键是主动适应需求的能力。而所谓主动适应需求,包括发现需求、培育需求,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需求。大家都在说电大是我国发展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但目前这恐怕更多地指的还是“潜能”,实际上现在远远没有形成这样的现实能力,我说很有些“捉襟见肘”。当然,这种能力的形成本来就是个长期的过程,问题是我们能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能不能使我们的能力不断地有所提升。

按需办学的综合能力应该最集中地体现于所谓“终端”,或者说通过“终端”才能真正得以实现。电大要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及时、便捷、有效的优质教育服务,所形成的能力如果无法在“终端”充分呈现出来,也就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了。电大作为开放大学或者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教学中心(教学点)是最基层的教学组织。教学中心(教学点)建设是电大的基本建设,也可以说是电大的命脉所系和活力所在。这里说的教学中心(教学点)建设,和通常说的基层电大建设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几年前,在选择长海作为案例时,我曾说如果大连电大能够比较好地解决长海这样的地方各类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问题,形成了这样的能力,那么大连还有什么地方的终身学习问题不能解决?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为大连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长海的问题如果解决得比较好,有可能成为很有推广价值的范例,至少在大连,长海案例是很有说服力的。

提升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电大这样的学校显然非常重要。信息技术,特别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电大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电大要建设覆盖全国的信息化校园,相对于普通高校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有更大难度,首先是其需求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任何一所普通高校。不是说互联网是“上帝送给穷人的礼物”吗?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对于电大向下延伸,信息技术在教学、服务、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哪些新的可能性,怎么才能实现这些新的可能性。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将优质学习资源送到“终端”和学习者手中,并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服务。当然,电大的信息化建设还有不少“瓶颈”,如何突破这些“瓶颈”还需要凝聚新的共识。

第四,广播电视大学要弘扬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文化。长海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这种独特文化最重要的内涵可能是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创新有各种层面的创新,新模式、新机制是创新,对于老办法的创造性应用可能也是创新。像长海这样的海岛县需要怎样的教育,电大这样的学校能够提供什么、如何提供教育服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现在可以解决的,哪些问题只能逐步解决,哪些问题是电大自身可以解决的,哪些问题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参与和支持,等等,都需要创新性思维和探索。电大“守成”是守不住的,在办学方面和服务方面,都要坚持和发扬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创新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包括教育质量。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该包括高等教育所有功能和活动。这在中国其实还并没有被真正接受。我以为,对于广播电视大学,就地培养的人才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质量指标。像长海,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地的教育需求问题,培养的人统统走了,怎么能说教育目标实现了?这里我想特别提出的是,要更多地强调以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来考虑广播电视大学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考虑广播电视大学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可能发挥的功能作用问题。中心城市电大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和省、自治区电大肯定是有许多不同的,但也有相同的地方。中心城市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来讲,对周边地区应该它有辐射、拉动的作用,说“大连有多大,大连电大就有多大”正是在强调这样的作用,对于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和辐射能力,包括辐射强度、辐射质量等方面,可能都很值得中心城市电大在考虑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时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探索。

有专家说一定要用心办教育、用心办电大,我非常赞同。温家宝总理最近提出,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探讨长海样本意义,不能仅从技术与操作层面考虑,要从“事业”的高度来看问题、做事情。这里还涉及到广播电视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等一系列较深层次问题。最近我很关注所谓“精神家园”建设问题,我认为,电大系统不能只是个靠行政或者准行政手段来维系的系统,也不应该仅仅是个利益共同体,它还应该是个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精神共同体或精神共生体。我特别赞同专家对于“教育生态圈”和“教育价值链”的看法,由长海案例所引发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生态圈”和“教育价值链”问题,从样本意义的角度考虑也很值得进一步发掘,这对于远程教育,包括整个中国教育,从宏观到微观层面也都有可能提供一些启示。

(根据会议资料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审阅。资料整理过程中得到大连电大科研处、技术中心和校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摄影 姜 爽 李 飞

责任编辑 方 庄

G420

A

1009—458x(2010)02—0005—12

猜你喜欢
长海服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考眼力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组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