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敏 李 冰 朱振楠
(1.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 116029;3.大连理工大学体育部,辽宁大连 116021)
由人力资本两栖性探究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精品工程
汪 敏1李 冰2朱振楠3
(1.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 116029;3.大连理工大学体育部,辽宁大连 116021)
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制肘。人作为后备人才的核心主体,其自然与社会的两栖属性共同筑成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壁垒环境,并以内外双因的形式影响着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的博弈格局。据此,由人力资本两栖性拓展、探究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精品工程,在渊源上诠释出路径重构的必要性,探索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是时下打造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精品工程的合理思路。
人力资本;两栖性;辽宁省;后备人才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辽宁体育健儿历史性地创造了国内金牌总数第一、奖牌总数第一、参赛人数第一的辉煌记录。但这并不是辽宁籍运动员取得的全部成绩,原属辽宁籍的运动员刘子歌、金紫薇、马琳(两金)代表其它省市参赛就夺取了4枚金牌,面对运动员的流失情况,辽宁人必须尽快反醒,否则终有一天会坐吃山空,而遏制这种人才外流趋势的有效途径唯有巩固提升辽宁现有的体育强省地位,重任自然落在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上。建设不是盲目的,需要反省以往人才流失的深层原因——人的内外因需求问题。人的内因需求就是解决后备人才作为人的自然属性问题,满足其心理与生理基本需求,改善运动员待遇,合理安置其退役生活等后顾之忧。外因需求就是要解决后备人才作为人的社会属性问题,满足其社会需求。无法回避的是,奥运会结束后几个月,辽宁省体育环境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已显现出种种不同形式的萌动,当前举国体制能否继续适应后奥运发展,符合辽宁省特点的体育道路究竟何去何从,如果非此即彼的变革过于尖锐,那么新的改革应温和到什么程度才能调解当前的矛盾,这些是摆在辽宁体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当变革没有可供参模的原型时,我们应该试图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未必一帆风顺,但敢于尝试,才会有成功的希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前两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充分诠释了人的自然属性要求[1]。任何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生理需求,维持动机是安全需求。就从事体育职业者而言,他们一开始最明显、最强烈的需要就是生存,在现今社会中,这一生存又是具有修饰语的高质量生存,当这一需要满足时,维持这一行为的新的需要随即出现,即安全的需要。安全需要的直接涵义是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险,引申的涵义包括职业的稳定,一定的积蓄等。这两项需要处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最底层,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自然属性作为内部环境从根本上影响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
人虽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变化的产物,但只有通过社会劳动,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得以产生。体育是人们交往和社会联系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的社会现象[2]。作为其典型组成结构的竞技体育亦是如此。竞技体育者必须受到所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熏陶和渲染。因此,人力资本的社会属性作为其外部环境也将间接地影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精品工程的打造与发展。
人力资本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其两栖性所形成的矛盾关系存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中,并贯穿于人们活动的始终。自然属性以内在变化条件来支持人们的行为选择,社会属性以外在控制来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与结果,唯有统筹内外关系,人力资本才能和谐互惠发展。
辽宁作为我国体育强省,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层出不穷。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在辽宁省所设置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共有50余个。目前,辽宁省陆续建成了2所省级体育运动学校,省级专业队人员编制1305人。12所体育学校,在校学生4900多人,并以此为龙头建立了县区级业余体育学校,初步完善了三级训练网络,据调查统计,当前全省重点业余体校31所,4200多人,普通业余体校77所,7100人。社会上其它所有制形式的体育学校、传统体育学校、体育俱乐部421所,在训人数26000多人[3]。以上数字表明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雄厚,塔基较宽,塔身很大。这是我们的潜优势,但成才运动员数量与此相比却显示出严重的比例失衡。在辽宁省各市后备人才输送率上,各市1998年至2000年输送到省专业队运动员的年平均输送率为1.26%,较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输送到省体校和省大连体校的运动员,年平均输送率为0.95%,而有的城市输送到省专业队的运动员,年平均输送率还不到0.4%,县区向市里的输送率也较低[4]。据此,大量未成材运动员的前景让人堪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动员之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力资源日渐实行市场配置,教育水平、文化素质日益成为社会竞争的首要条件。因此,“文体难以双修”的局面将严重影响他们的退役安置。此外,现阶段独生子女较多的趋势必然也给体育人才资源带来一定程度的“隐性短缺”。在实地调查中还发现,辽宁省在低成材率的同时,又不乏优秀运动员流失外省的情况。倘若上述问题不能及早解决,久而久之,辽宁省后备人才资源“库存”将逐年减少,雄厚的后备人才资源优势必将出现危机,而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运动员的自然属性需求未能得到根本保障。因此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处理好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引导其从粗放型发展迈入集约型发展是时下辽宁体育工作者解决问题的根本突破口。
管理体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中国迈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体制逐步由单一公有制向国家、集体、个人多种经济成分分化,这在宏观上已经促成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改革。依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体育竞技制度要适应市场经济制度的同一性要求,应赋予各管理主体合法权利与合法地位。因此,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变迁,分化管办合一、权利和资源高度集中的举国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度分化的新体制。目前,辽宁省训练管理体制依照政府行政机构的改革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市、县区存在较大差异性。市一级均保留了相应的行政机构,在市体育局管理下,多数体育运动学校开展集中形式的业余训练,个别开展由不同利益主体联合办学形式的训练,相比之下,县区训练工作由于体育局与教育局等机构的合并,失去了独立的体育行政地位,造成了训练重视程度的削减,科学选材逐渐萎缩[5]。总体来看,辽宁省竞技运动训练管理体制依然是责权利高度集中的政府主持,各社会团体参与情况并不乐观,与市场要求脱轨。因此,管理上的矛盾必然会滋生出不和谐现象,运动人才流失情况也非偶然。
经济投入:现代竞技运动究其实质是科技实力的比拼,在这背后需要有庞大的资金支撑。近3年来,辽宁省各市每年用于体育训练经费的数量极不平衡,国家投入最多的是大连市,约3400万元,最少的是葫芦岛市,仅有10万元,县区训练经费投入情况更为严峻。就目前经费情况(纵使3400万元)较实际仍有很大距离,仅能勉强维计。辽宁省因为资金问题,运动员在训练条件上距离集约化、科学化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若再向外延型的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的方式演变,必将给政府包办的体制以巨大的冲击,现今的辽宁省竞技体育已明显暴露这一问题,急需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否则会遏制运动人才提升的步伐与空间。
文化氛围:家长对现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认可度日益下降,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竞技这个“苦行当”,在采访中,95%家长都认为上大学是一条最好的出路,进行体育训练则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家长的思想态度将严重影响后备人才选材的“基本面”。此外,现实的社会竞争与压力,使社会人不断出现个人的利益需求,当所得与付出不成比例时,许多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投上级所好,做表面文章,甚至不惜花钱“借兵”,负责人日渐消萎的责任心,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成材率,进而导致制度运作的效果与制度设计目标的偏离。教练员与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教育素质将直接影响后备人才资源的储备和质量,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良好发展要求家长与教练员等管理人士的高度配合。
学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和文化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体育教育方面,在师资力量和课时安排上多年来积累了自己独到的经验。运动员在这里会得到所需文化知识的补充,再加上自身运动项目上的一技之长,其发展空间和出路自然被无限放大。因此,将体育与教育两个部门结合在一起,优势互补,才能够真正地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就业上的后顾之忧,进而家长才能放心让孩子接受体育训练。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少儿和小学阶段,是体力和能力开发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人才的培养应以学习为首,训练为辅,要求辽宁省的各市、县级体育运动学校应辅以更多政策制度和经费支持,保证儿童的文化气息氛围与教育质量。后备人才训练的最基础阶段放在初中,在这一阶段应将学习与训练同时兼顾,这样既有利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从小打下扎实基础,又有利于接受比较系统的运动训练,因为这一时期既是运动员体力具备阶段,亦是文化教育的基础阶段。进入高中阶段后实行人才分流,一部分运动潜力有限的体育后备人才分流在省市重点体育类运动学校继续培养,毕业后可进行体育高考或特招,在体育院校通过专门的教学与训练素质培养,成为未来的体育教师或基层教练等;另一部分最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到专业运动队,继续深造,挖掘潜力,实现夺金之梦。其高中阶段的文化课程设置可多样化,除开设普通高中课程外,还可尝试开一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使运动员退役后有一技之长,更加有利于拓宽其就业渠道,提高社会竞争力[6]。总之,体教结合的实效取得要严格按照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生长发育规律和项目特点来执行,注重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的全面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辽宁省经济体制顺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正逐步从单一公有制经济步入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经济成分共存的格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迫切要求权利与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根据时势,积极探索建立由辽宁省各市体委宏观调控的和运动各单项协会、俱乐部组成的、多元化的组织结构已迫在眉睫。在观念上,要彻底转变过去国家对体育工作统筹管理的旧观念,建立市委、体育局宏观管体育,社会各组织微观办体育的新观念。在组织结构上做到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多元利益格局”,政府逐渐简政放权,市体委、体育局、事业单位、企业集团与群众团体共同组成多元管理主体,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在工作方法上,各省市体委主要职责是确定大政方针、体育法规等,即宏观调控。避免行政干预,倚靠经济调节促使竞技体育发展。给予下属的体协、俱乐部等独立法人地位。由于各主体责、权、利相对独立,市体委、体育局在开支上可相对减少,由各法人主体共同承担,管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7]。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次获得全国足球甲A联赛冠军的大连万达队,其管理主体由过去市体委独揽转变为投资单位与市体委共同合作领导的多元主体。大连万达队的创新改革可以说是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体制的“排头兵”,其成功之处也使我们看到了多元分化管理体制在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希望。
辽宁省运动技术学院的17支运动队中,只有男篮、乒乓球、女排有赞助单位,其它项目缺少赞助,经费异常紧张。市委、体育局应及时调整政策,必要时还要建立法规制度,调整经费投入失衡现象。类似男篮、乒乓球、女排等市场需求较高、产业价值较高的项目,市委、体育局可在资金投入上减少或不投入,鼓励社会投资培养,以便吸引更多的体协、俱乐部投资,走赞助、联办、冠名等道路,逐渐使优势项目社会化。政府则集中更多的人、财、物力扶持其它项目,扩大宣传和联系,增强与企业联姻,处理好优势资源利用,弱势资源开发的关系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后备人才的全方位链条。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辽宁省要及时调整项目布局,在现有重点项目基础上继续增加如摔跤(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等符合辽宁人身高体大特点的新项目,不断寻找新的奥运增长点。
有潜力教练员工作积极性问题或“待价而沽”的现象究其根源是教练员资金的保证与相关制度的确立。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教练员的薪金上给予重视,在工资保证的基础上,要将口号转为行动,建议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教练员聘任制,领队负责制,主教练员负责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优胜劣汰,确保教练员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教练员素质,避免急功近利,将目光从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转移到培育开发新的人力资源上,对开发功绩大的运动员给予更高的鼓励和支持;此外,还要求教育系统转变对体育工作者的态度,完善教练员相应的保障体系,当基层体育教师或教练员为国家培养输送大量优秀运动员时,应在职称评定中给予肯定,去除偏见,使体育工作者享受同等待遇。
后备人才的发展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需要。走体教结合之路可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管理主体多元化可拓宽竞技体育的发展空间,资金投入合理性可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可促进项目的均衡发展,教练员薪金与素质的改善可保障运动员的健康成长。路径的重构将达成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自身“造血”机制的成熟,进而实现其后续发展。
[1]马斯洛.人的需要[M].九州出版社,2003,7:52-54.
[2]何敏学.试析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J].体育学刊,1997,4(4):72-74.
[3]周莹,申萍.辽宁体育现象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21-23.
[4]吴秀峰.论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开发与利用的协调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1):43-44.
[5]杜大勇,孙鹏,李跃海.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与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2):12-14.
[6]陈为群.节约型社会与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83-1585.
[7]宋继新.论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的改革与发展 [J].体育科学,1998,18(1):16-19.
The Inquiry on the Projects of Sports Backup Talents in L iaoning from the Am phbious of the Human Captial
Wang Min1,Li Bing2,Zhu Zhennan3
(1.Schoolof P.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116029,Liaoning,China;2.Postgraduate Depart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116029,Liaoning,China;3.Departmentof P.E.,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116021,Liaoning,China)
The Echelon building is the reserve talents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Person as the central subject of reserve personnel , their natural and social properties of common building amphibious sports have become barrier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environment ,and to result in the form of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pairs of back - up personnel training project affect the pattern of the game. Accordingly , from the amphibious nature of human capital to expand , explore , Liaoning Province sports talents in the project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 , the path out of the need for reconstruction , to find out a forward - looking solution is to create nowadays sports talents in Liaoning Province a reasonable idea of fine works.
human capital;amphibious;Liaoning;back-up personnel
G80-05
A
1672-1365(2010)02-0032-03
2010-03-25;
2010-04-05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08BTY010)。
汪敏(1964-),女,辽宁沈阳人,硕士,教授,国际级艺术体操裁判,研究方向:艺术体操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