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娟,林 京,田小红
(北京门头沟区医院超声科 102300)
脾脏占位性病变是一类少见疾病。小的占位性病变可以没有临床症状,较大的占位性病变可出现左上腹疼痛、肿块等,但是这些局部症状和体征均非特异性,故临床诊断极为困难,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1]。作者收集并分析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表现,以期提高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表现的认识。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男 12例,女 15例;年龄 17~65岁,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临床表现为:左上腹疼痛不适12例,左季肋区无痛性包块8例,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7例。其中7例伴有发热、消瘦,5例伴有贫血,4例伴有脾功能亢进。其中良性肿瘤9例(脾血管瘤 7例,脾错构瘤1例,脾淋巴管瘤1例);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10例(恶性淋巴瘤9例,血管内皮细胞肉瘤1例);转移瘤4例(其中原发肿瘤源自直肠癌2例,乳腺癌1例,黑色素瘤1例);非肿瘤性病变4例(真性囊肿1例,脾结核2例,包虫囊肿合并感染1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HDI 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 MHz。患者取仰卧位或右侧卧位,先常规探测肝、胆、胰、肾及腹腔,然后着重扫查脾脏,发现占位病灶时,注意观察其大小、形态、边界、内部结构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再用彩色多普勒显示病灶内的血流情况。
2.1 定性诊断 27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正确 21例,占 77.8%。恶性淋巴瘤9例,超声均表现为脾脏增大,其内见大小不等低回声、非均匀性筛孔状回声或孤立性不均质结节,边界清晰,边缘整齐,2例单发,7例多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内部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呈搏动性动脉血供,脉冲多普勒显示脾门区动、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增大,6例可见腹膜后、脾门淋巴结肿大。血管内皮细胞肉瘤1例,超声示肿大脾脏内可见多发不均质中等回声肿块,内间杂小无回声区,边界欠清晰,外形不规整,CDFI于团块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色彩丰富,可检测到动、静脉血流频谱。转移瘤2例见脾脏内多发性低回声区,边缘清晰,且中心呈囊性(牛眼样)改变。血管瘤7例,呈实质性回声增强或减低区,边界清晰,边缘欠规整,边缘回声一般较瘤内稍高,内可见圆点状或血管状无回声区,CDFI示周边少许血管绕行或穿行其中,脉冲多普勒检测瘤内无搏动性动脉频谱。脾巨大真性囊肿1例,直径为10 cm×8 cm×8 cm,形态规则,呈类圆形,边界清晰,包膜光滑完整,内部呈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内部见分隔光带。脾结核1例,超声表现为脾脏内多发小结节状低回声,并散在小片状钙化影,可见脾门淋巴结钙化。
2.2 未明确诊断 未明确诊断2例(7.4%)。1例脾错构瘤病例,超声显示脾中上极实质内探及一呈圆形、边界清晰低回声区,范围约18 mm×12 mm,CDFI内可见短棒状动脉血流信号,频谱显示为低速高阻力型动脉血流,仅诊断为脾脏占位;1例囊性淋巴管瘤超声可见脾脏增大,脾内见多发囊状无回声区,壁较厚,内部有粗大间隔,仅诊断为脾脏囊性占位。
2.3 误诊 误诊4例(14.8),其中2例转移瘤误诊为恶性淋巴瘤,两者超声表现较类似,可见脾脏内多个小结节样低回声区,边缘欠清晰,CDFI示内部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1例脾包虫合并感染误诊为脾脓肿,超声显示脾脏增大,中下极可见一4.5 cm×5.1 cm大小的无回声区,边界不清,囊壁明显增厚,毛糙,后壁可见点状强回声,囊内见点状细弱回声;1例脾结核误诊为脾淋巴瘤,超声表现为脾内多发的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欠均匀,血流信号较丰富。
脾脏病变常是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血液性疾病和肝脏病等全身疾病在脾脏的表现,诊断时必须综合全身因素,并作鉴别诊断。与其他部位病变诊断一样,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首先考虑是否为肿瘤,良性还是恶性,及可能的病理诊断[2]。
3.1 脾脏非肿瘤性病变的超声表现 本组非肿瘤性病变4例,其中脾脏结核2例,真性囊肿1例,包虫囊肿合并感染1例。结核表现为多发或弥散性低回声灶,边界模糊,并散在小片状钙化影,可见脾门淋巴结钙化,结合年龄及结核中毒症状等,诊断多不难,但病灶内出现气液平面,易与脾脏脓肿相混淆。脾脏多发囊肿需与脾淋巴管瘤及脾脏包虫囊肿相鉴别,淋巴管瘤壁较厚,内部有粗大间隔;而包虫囊肿多表现为大的囊肿病变内可见到子囊,常同时伴有肝脏、肺部等器官的包虫病。
3.2 脾脏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 本组脾脏恶性肿瘤14例,其中转移瘤4例,原发性恶性肿瘤10例,两者超声形态表现相似,病灶多数为多发,但临床表现有较大的特异性:(1)转移性肿瘤多在原发性肿瘤晚期,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累及脾脏,如果有原发癌肿时易于诊断;(2)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淋巴瘤常为多发病灶,回声偏低,血流常异常丰富;(3)血管内皮肉瘤属于原发性非网织细胞性恶性肿瘤,肿瘤生长快,早期可发生转移,预后差[3]。超声表现为脾脏肿大,可见多个结节状低回声灶,内间杂小无回声区,边界欠清晰,外形不规整,CDFI于团块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色彩丰富,可检测到动、静脉血流频谱。
3.3 脾脏良性肿瘤 本组脾脏良性肿瘤9例。(1)脾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脾脏原发性良性肿瘤,约占脾脏原发性肿瘤的50%;一般病灶边缘清晰,但瘤内血流信号不易探及。此点可与错构瘤鉴别。(2)脾脏淋巴管瘤是淋巴系统的先天性畸形,由囊性扩张的淋巴管形成,在病理组织学上分为毛细血管型、海绵型和囊肿型三类,位于脾被膜下可以单发,但以多发者多见,此病应与脾囊肿鉴别。(3)脾脏错构瘤是正常脾组织异常混合排列组成,与正常脾组织分界清楚、无包膜、为富含血管成分,脾错构瘤是脾脏实性占位中惟一血供丰富的良性肿瘤,血管造影可见显著的肿瘤血管伴有动脉瘤样扩张以及瘤内见到多个血管湖,超声表现为实质性团状回声,边界清晰,其内回声与正常脾组织回声相近似或略增强和略欠均匀,当肿瘤内纤维结构较多时,回声增强,杂乱不均。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瘤内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脉冲多普勒可测到动、静脉频谱[4]。
当超声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时,除上述病变外,还应该考虑脾脓肿、脾梗死的可能,当超声表现不典型时,还应考虑是否合并出血、血肿、感染等。除紧密结合临床资料外,在超声导向下经皮细针穿刺抽吸对确立诊断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措施[5]。
[1]Coon WW.Surgical aspects of splenic disease and lymphoma: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J].Curr Probl Surg,1998,35:600.
[2]于洁.彩超在睾丸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2005,34(5):863.
[3]宋晓雪,孙安仁,李刚,等.脾转移癌的临床诊断探讨[J].重庆医学,2006,35(11):1027.
[4]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820.
[5]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