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高校社科学报的改革与发展

2010-12-04 05:40王亚范
关键词:科学报办刊学报

王亚范

(东北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吉林长春130024)

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高校社科学报的改革与发展

王亚范

(东北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吉林长春130024)

高校社科学报经过百余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推动学术交流和学术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学报仍然存在着经费短缺、众刊一面、发行量少、管理不善等发展“瓶颈”和弊端。学报必须在找准定位的前提下,实行管理体制机制变革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学报的各项改革,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学术发展规律,走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高校社科学报;管理体制;办刊模式;改革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中,出版行业是改革的重点。经过改革,许多出版社和杂志社相继转变管理体制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社科学报作为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的重要力量,由于其学科的专业性和期刊的综合性,如实施市场化运作或完全靠自身经营很难生存,更难于持续发展壮大。因此,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高校社科学报改革,焕发学报的生机和活力,这对于繁荣学术文化,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党和国家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社科期刊的改革也备受关注,教育部名刊工程的推出,对于提高学报质量,推动学报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但由于学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弱势,怎样克服发展的瓶颈,如何走专业化、市场化之路,选择何种办刊模式等问题,仍没能达成共识,需进一步加以探讨。

一、高校社科学报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

(一)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它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这一完整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深入分析、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全面科学总结基础之上的。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作为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来源于实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在以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统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方针。因此,全国各行各业的建设与改革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当然,高校社科学报的改革与发展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

(二)高校社科学报的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高校社科学报的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会遇到各种困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首先,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管理者和经营者要提高对办好学报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开拓,不断增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其次,高校社科学报的改革与发展,要遵循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和学术期刊的发展规律,着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与完善,提高期刊质量,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学报发展的新途径。

第三,学报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办刊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繁荣祖国先进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服务。这就要求学报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为广大读者和学者优质服务的思想,完善人才创新环境,使编者真正树立导向意识、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策划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营造出体制新、机制活、人才精的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

二、高校社科学报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高校社科学报的产生与发展

1906年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创建了中国近代学校第一个著名的学术刊物——《学桴》(又名《东吴学刊》),它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学报的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一个世纪以来,经过一代代编辑工作者的辛勤耕耘,目前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发展成千余家,已成为我国学术期刊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学报实力的增强,不仅表现在刊物品种的日益齐全,也体现在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现有的学报群体中,已有一批学报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有些学报在全国期刊评比中榜上有名,目前已有20余家学报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行列。高校学报的发展,为推动学术创新、积累传播学术文化、发现培养学术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和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在百余年的成长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作为文化行业的组成部分,已成为一支影响较大不可替代的生力军。尽管如此,但从个体的影响力来看,不仅同社科院系统的重点期刊和专业期刊相比较还存在明显差距,更不能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相提并论。

(二)我国综合类学术期刊的主体构成

我国综合类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包括研究单位、学术团体和高等学校。研究单位的学术期刊除发表本单位的学术成果外,多数刊发外稿,以专业学术期刊为主。学术团体主办的学术期刊,主要反映本系统或本行业的科研成果,是专业类与综合类并存。我国大多数高校学报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由学校主办、学校拨款,办刊的目的主要是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本校教师提供发表论文的园地。学报的办刊思想也是以本校科研力量为依托,主要反映本校的科研水平和办学水平,是学校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由于学校管理和学校学科的多样性和综合性,造就了学报的综合类。学校学科和人才的综合实力,往往决定了学报的学术水平。

(三)目前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境

目前,在千余家的高校社科学报中,综合类的学报占三分之二,由于各高校的学科设置大同小异,使各学报涵盖的学科和栏目设置基本相互雷同,导致众刊一面的“趋同化”现象严重。

学报作为学校主办的部门所有制期刊,理所当然成为学校下属的一个行政部门,学报的人、财、物权由学校的相关部门控制和掌握,自身没有决定自主权。学报管理体制的行政化,产生了各家刊物“独门独院”、相对分散、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格局,难于形成规模化经营与运作。在学报的发稿上也主要是以本校作者的稿源为主,使学报成了为本校教师提供学术成果发表平台的“自留地”,这种局面既不利于学术观点的交流、争鸣和传播,也不利于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学报的学术性和学科的专业性,决定了学报与其他大众传媒不同,学报所服务的特定读者数量有限,加之学报电子版的推出,使纸质学报的发行量受到了很大限制,目前学报的发行量多则两三千册,少则上百册,这说明学报如走向市场化很难靠自身的发行和广告收入维持生存。“目前,所有高校社科学报和绝大多数其他社科期刊办刊经费的主要来源都是财政拨款。”[1]另外,由于各学校在工作中主要侧重于教学和科研,往往不够重视学报工作,使学报的办刊经费普遍紧张、编制不足、编辑的待遇和职称晋升落后于一般教师和科研人员。

近几年来,各高校为了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名次靠前,在科研的管理上盲目追求数量,即追求论文的产出量、追求科研项目的资金量。在职称评定和博士论文答辩中作数量和级别的资格限定。这种审批学术、规划学术、数量学术的急功近利作法,一方面违背了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限制了学者潜心治学的自由,不利于中长期科研成果的计划开展。同时造成教师的压力过大,迫使他们穷于接课题、凑数量、多发表,导致学术泡沫、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破坏了学术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给刊物造成很大压力,导致学报人情稿、关系稿增多,学报刊发大量学术含量不高的平庸之作,严重影响了学报的学术质量,这说明高校学术管理中存在着重量轻质的弊端。在今后的学术管理中“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发展观念,坚持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把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放在突出位置,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在保证一定数量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研究质量”[2]。

以上分析说明,当前高校社科学报仍然普遍存在着办刊经费短缺、众刊一面、发行量少、行政化管理严重、学术生态环境不佳、学术质量水平堪忧等问题。正像中宣部出版局刘建生副局长在苏州大学2006年5月召开的中国高校社科学报诞生100周年暨《苏州大学学报》百年刊庆纪念大会上讲话中分析的那样,针对学报存在的问题,他讲话指出,目前的高校社科学报“缺乏适度的竞争、没有引入市场机制,尤其是满足于‘政府且保护之、提倡之、资助之’的现状,也使我们学报的内部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缺乏创新和建树,平庸者多,维持现状者多,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多,引领学术新境界、新发展、新开掘者少,成为学界科研推进的明星者少,进入世界范畴学科前沿、学识尖端对话者少”。这段话警示说明,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社科学报不仅受到了市场经济大环境的严重冲击,高校社科学报存在的体制机制、管理中的弊端仍很严重,如不克服,学报的发展就难以持续。因此,作为学报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武装,以高校社科学报改革为突破口,冲破束缚学报发展的桎梏,使学报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承担起学术期刊的责任与使命。

三、新形势下高校社科学报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近年来,伴随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社科学报的改革发展问题,也备受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报工作者所关注,针对学报如何定位、怎样完善管理体制机制、选择何种发展模式、怎样创办精品期刊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尤其是教育部名刊工程推出后,更进一步推动了学报主办单位和学报工作者对新形势下学报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一)高校社科学报在文化行业中的定位

学报作为高校主办的学术理论期刊,与其他学术期刊不同,它在文化行业中的市场属性定位受高校性的制约,其运作方式受高校现有内部管理体制的约束,学报为读者服务,是以期刊载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市场环节来实现的,由此看来学报具有经营性,但由于学报的学术性、专业性所决定它的受众即读者群具有特定性,学报的发行量和发展空间受到市场的严重局限,在目前条件下如将学报通过转制推向市场,靠自身经营是无法做到自负盈亏的,更难于做大做强。因此,在目前形势下绝大多数的学报应属于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学报应属于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学报的主要功能应是开展学术交流、科研成果发布的平台和媒介[3]。对学报的管理应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学报工作者应以大力提高刊物的质量水平为己任。

(二)由封闭办刊转为开放办刊

教育部社科司徐维凡副司长2006年在苏州大学召开的学报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高校社科学报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术期刊,是面向全社会发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作为学报,也是对外展示所在高校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这与过去理解的学报由学校投资主办就应该“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传统办刊宗旨明显不同。传统狭隘的办刊观念,过分强调本校作者的重要性、强调内稿量的绝对化和优先权,最终走向封闭的、自闭的关门办刊模式。这种传统封闭的办刊观念恰恰成为学报的痼疾,它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不利于学术交流,不利于学报质量提高和刊物的壮大发展。应尽快转变办刊观念,实行开放式办刊,打破传统的校际界限和地域封锁,放眼社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实行内外稿一律对待,学术面前人人平等。

(三)高校社科学报管理方式、方法的完善与创新

目前,高校社科学报发展面临的困境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弊端,是造成学报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原因。迫切需要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以顺应学术发展一般规律。

第一,主办高校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学报的工作,并在政策上加以扶植。应将学报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发展规划当中,进一步加大对学报的资金投入,改善学报的办刊条件,提高编辑人员的待遇,重视学报在本校科研管理中应占有的重要地位。为学报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校内部环境。

第二,加强编辑部的内部管理,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不断提高编辑队伍的素质,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和奖惩激励机制,调动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觉增强主动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意识、改革发展意识。

第三,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首先,对高校社科学报要分清层次、分清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加以引导,区别对待。作为主管部门只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学报的日常管理工作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管理方式、方法上创新。在看到全国高校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群体所构成的同时,就应该认识到高校社科学报群体具有不同层次性和不同类型性。在管理中应根据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考核评估标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应着力提高学报群体的整体质量水平,才能充分实现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教育部“名刊工程”的推出,是想通过评比建设一批名刊,带动整体学报的发展,可谓想法是好的,确实对层次较高、名次靠前的一些学报起到了激励示范的作用。但由于评比的要求条件较高,追求大而强,使大多数的地方院校学报觉得距离较远而缺乏信心,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正如仲伟民分析的那样,“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实施,对改变学报的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只是影响到了少数高校学报,主要是名校学报,绝大多数学报依然故我,看不出明显的变化,因为名刊工程对这些学报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目标。”[4]事实上,其多数名刊都被部属院校学报所占据。况且在评比标准中没能把评比环节中的期刊质量因素和建设环节因素加以区别,而将期刊的一些非质量因素当作期刊质量的构成要素纳入到期刊的评价当中,可能影响到学报评价的公信度。其次,学报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由学报的高校性决定,学报管理体制的改革与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与教师职称评定和考核的改革相联系,没有相应的配套改革,学报管理体制的改革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从目前学术期刊的数量和论文刊载量来看,还不是超过了社会的需要。但针对学报综合性多、内容重复、学术水准不高、资源严重浪费的现实状况,行政主管部门应实行优化结构、总量控制的管理战略。一方面要鼓励倡导专业化,另一方面要对审查违规和多年不见起色的落后期刊,实行行政退出制和落后淘汰制。再次,行政主管部门应在规范学术秩序、净化学术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办刊者的角度来看,目前影响学术风气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学术造假,一个是刊物收取版面费。对于前一个问题必须进行惩治,这是大家一致的观点。而对后一个问题则观点不一,有的主张不应收取,有的主张可以适当收取。版面费问题之所以影响很大,被学界和媒体所关注,是因为有的刊物收取,有的刊物不收,有的收取过高,有的适当收取,各省、各地区、各单位情况都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个责任主要在于行政主管部门没能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也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规章。由于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滞后,导致了目前现实中的混乱。因此,希望行政主管部门明确态度,尽快制定相应法规,对版面费的收取标准、版面费的管理及使用作出明确的规定。

(四)高校社科学报的办刊模式及发展路径

学报要履行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向繁荣发展的光荣使命,必须提升学报载体平台的高度,即提高学报的质量。编辑队伍的建设、管理制度的完善、办刊模式的创新,都是为了实现光荣使命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关于学报的办刊模式即选择什么样的办刊道路,这是学报改革以来管理者和编者最为关心、讨论最多、抉择最难的问题。经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有学者提出,高校社科学报在今后可能要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是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二是专业整合的发展方向;三是联合办刊;四是栏目共建;五是内涵式的发展方向[5]。

笔者认为,目前可行的方案是:学报的改革和发展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今后的管理在近几年,学报应以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升质量为主。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和全国重点高校学报为主,走内涵式的发展方向,打造综合类精品学报。其他地方高校学报,以教育部“名栏”学报为龙头,结合地方特点和历史文化特色,以学校优势专业、优势学科以及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着力开发“特色栏目”,经过几年发展,形成特色风格后,再将栏目内容、风格相近的学报进行跨地域的横向整合,建立专业性期刊,然后再进行地区联合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组建出版集团,实行集团化经营模式。另外,对于几年内发展没有建树、水平很低的期刊,由主管部门评估淘汰,其结余刊号由教育部掌握,视情况可在学科优势高校或在教育部高教出版社创办教育部专业性一级学科学报。

[1]朱剑.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4):87.

[2]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2008年12月4日《高校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2):7.

[3]张耀铭.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2):31.

[4]仲伟民.调整是综合性社科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3(4):66.

[5]姚申.高校社科学术期刊改革与当代学术发展[J].云梦学刊,2007(4):12-13.

Application of Outlook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o Impe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in Higher Institutions

WANG Ya-fan
(Office of Academic Periodicals of No 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fter development fo r more than 100 years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in higher institutions have made considerable p rogress,w hich contributes immeasurably to the p romotion of academic exchange and p rosperity.Howev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se academic journals still have such“bottlenecks”and drawbacks as lack of funds,one-sidednessof contents in many journals,low circulation and poo r management.Academic journals in college must be p redicated on the right positioning to carry out reform s in the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system and create development patterns.Any reform of academic collegemust b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Outlook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follow the development law s and develop in scientific way.

Outlook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journals in college;management system;model of periodical running;refo rm

C55

A

1001-6201(2010)01-0179-05

2009-09-05

王亚范(1962-),男,吉林辽源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主编,编审。

[责任编辑:秦卫波]

猜你喜欢
科学报办刊学报
艰难的起步
学报助我成长
——纪念《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40周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社科学报研究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