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清,杨 涛
(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荆州 434000)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家庭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向明清,杨 涛
(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荆州 434000)
目的:探讨单独使用艾司西酞普兰及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家庭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差异。方法:将128例入院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艾司西酞普兰单独干预组(64例)和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家庭心理治疗干预组(64例),观察8周。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对干预前后所有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生存质量的各个领域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单用艾司西酞普兰及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家庭心理治疗的联合干预均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各个领域的评分,联合干预效果更明显,但经过干预后患者生存质量仍然比正常人低。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家庭心理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更多干预的参加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艾司西酞普兰;脑卒中;家庭心理治疗;生存质量
生存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涵盖了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1],能综合地反映个体的健康状况。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致残率高,不仅仅是身体的残疾,还包括精神、心理的功能障碍。这些残障均会引起患者生存质量的下降,同时也导致照料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生活质量下降,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及当今社会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关注,如何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日益成为医学工作者关注的话题。本研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家庭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更好的心理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
1.1对象所有病例均为2006年8月至2009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入组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2]; 年龄50岁至72岁,性别不限; CT确诊病变位于大脑半球,经过2周的急性期的治疗,病情均能稳定,无意识障碍、失语及运动功能障碍,均能够完成相关量表的测评;无精神疾病病史及精神疾病家族史;无严重的心、肝、肾和内分泌疾病。所有被选择者均经患者及其直系亲属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共有26 个条目, 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和反映总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两个条目。对简表进行信度效度等计量心理指标考核发现简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的区分效度和结构效度。简表各个领域的得分与WHOQOL-100 量表相应领域的得分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经过多个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检验后发现能很好地反映生存质量的4个方面,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比较[3],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4]。每个条目采用1~5分的5级计分法, 得分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
1.2.2 方案设计及实施 采用自编的调查表对所有受试者的人口学资料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共入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单独干预组(A组,64例)
和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家庭心理治疗干预组(B组,64例)。所有研究对象的生存质量的测评均由一名神经内科副主治医师指导完成,所有入组患者第一次生命质量的评定均在入院两周病情稳定后进行,答卷当场收回。第一次测评后8周再评一次。所有入组的脑卒中患者在第一次生命质量测评完成后均服用固定剂量的艾司西酞普兰 (商品名:来士普,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10mg,均固定于上午10时吞服,联合干预组每周进行两次家庭心理治疗,观察8周。参与家庭心理治疗的人员均包括患者伴侣或子女及一名心理治疗师。所有患者入组后神经科的相关治疗均相同。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并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受试者人口学特征A组64例中男性43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5.23±7.25)岁,平均受教育时间(9.25±3.37)年, 有伴侣者占93.75%,无伴侣者占6.25%。B组64例中男性4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4.65±8.12)岁;平均受教育时间(9.67±3.21)年;婚姻状况:未婚者占62.5%,已婚者中有伴侣者占90.63%,无伴侣者占9.37%。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
2.2受试者生存质量状况受试者生存质量状况见表1。由表1可见,所有患者在干预前生存质量各个领域的评分均较常模[5]低,经过干预后,虽然生存质量各个领域较干预前有所提高,但是和正常人相比,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1)。干预前,A组和B组生存质量各个领域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干预后,A组和B组在生命质量的各个领域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Plt;0.0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各领域比较 分
注:A、B组干预前后与常模比较,Plt;0.01;干预后A、B组间比较,*Plt;0.05,**Plt;0.01。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6],也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最强因素[7],临床上以轻中度抑郁为主,重度抑郁达到10%[8]。抑郁情绪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减缓了患者后期康复的速度。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抑郁是神经生物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生物学认为卒中破坏了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路,导致突触间相应的神经递质减少而出现抑郁[9]。由于疾病改变了患者的生活模式,来自疾病本身以及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加重了患者的抑郁情绪。同时,患者的抑郁情绪不仅来自自身,也来自家庭的功能失调。要改变患者的行为和思维,就应该以家庭群体为对象,把重点放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上,减少患者与患者家属之间的负面影响,在家庭范围内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对患者心理形成正反馈,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
艾司西酞普兰为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对焦虑抑郁有明显的治疗作用。5-羟色胺递质活性的增强,可以改善及促进神经细胞的运动功能,促进脑组织恢复。5-羟色胺亦能诱导新突触如感觉、运动突触的建立和生长,增强脊髓运动兴奋性,调节和改善有目的性运动,有利于瘫痪肢体恢复,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心理治疗是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塑造家属对患者疾病积极的认知来提高其生存质量。
临床上已有研究显示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有改善作用,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11]。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各个领域得分明显比正常人低,经过单独使用艾司西酞普兰或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家庭心理治疗的综合干预后,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但是其得分仍比正常人明显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干预后,联合干预组生存质量各领域的得分明显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干预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生理领域和心理领域中的一些条目如疼痛与不适、睡眠与休息、积极感受、自尊、精神支柱等与患者生焦虑抑郁情绪密切相关,心理领域得到改善会促进生理领域相关功能的恢复,反之亦然。 而这些情绪和生理的变化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社会关系领域,我们通过药物和家庭心理治疗的联合干预,患者所需社会支持的满足程度明显得到改善,这与来自家庭的关心与支持密切相关,同时由于患者自身较快地康复,自我效能和社会认可得到增加,这也使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得到提高。在环境领域,由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的极大改善,这让患者有更多的社会安全感,感觉到其获得的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质量较高,同时由于患者较快地康复,不用花费昂贵的医疗费用,使患者感觉其经济环境宽松,也能使之更快地回归社会。总之,通过家庭心理治疗,优化了患者的外部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使用艾司西酞普兰后,生存质量中的各个领域的评分均明显增加,说明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明显改善作用。联合使用药物和家庭心理治疗干预后,生存质量的各个领域的评分明显高于单用药物干预组。虽然我们经过药物治疗和高密度的家庭心理治疗的综合干预,患者生存质量亦得到极大地改善,但是各个领域的得分仍低于正常人,表明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医务工作者去努力和探索。
[1]Aaronson NK,Meyerowitz BE,Bard M,etal.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in oncology: past achievement and future priorities[J]. Cancer,1991,67 (3):839-843.
[2]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6) :378-3791.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QOL-BREF Administration,Scoring and Generic Version of the Assessment[R]. Geneva:WHO, 1996.
[4]方积乾, 郝元涛, 李彩霞.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的信度与效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 203-205.
[5]方积乾. 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0:119-120.
[6] Fmhwald S,Loffer H,Baumhackl U,etal.Depression after cerebrovascular injury: review and differentiation from Other psychiatric [J]. Fostschr NeurolPsychiatry,1999,67(4):155-163.
[7] Jabvier CA, Jose AE, Jose LG,etal.Quality of life among stroke survivors evaluated 1 year after stroke: Experience of a Stroke Unit [J]. Stroke, 2000,31: 2995-3000.
[8]李玉梅, 刘琨.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275-278.
[9]吕路线,宋景贵,卢红,等. 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血浆、脑脊液单胺类神经递质测定[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33 (1):29-32.
[10] 卢勤,陈晓云. 系统家庭心理治疗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4(2):14-15.
[11] 林宏,张俊辉,郄小明. 艾司西酞普兰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 (20):3049-3050.
[编辑] 一 凡
2010-11-20
向明清(1964-),男,湖北荆州人,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与研究工作。
10.3969/j.issn.1673-1409(R).2010.04.004
R743.3
A
1673-1409(2010)04-R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