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武术之“艺术门径”

2010-11-27 02:40张平安刘同为
武术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表现力武术

张平安刘同为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论中国武术之“艺术门径”

张平安1刘同为2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文章运用艺术辩证法“辨伪证真”的理念,围绕武术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观众四个层面,对技术表达与接收中所存在的“艺术门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艺术技术化非经验化”,并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运用艺术辩证法相关原理,在对线条、形体、动作、声音、节奏、色彩、光等感性材料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武术中“圆、无、反、转、省”的“艺术门径”,为提高和丰富武术动作的艺术表现力与美学价值,增强武术动作的整体感和内涵力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武术 艺术 发展

1 前言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武术主管领导就已提出“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高、难、美、新”成为运动员追求的目标。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突出竞技特点,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发展方向。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尽管中国武术一直徘徊于艺术殿堂门外,却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

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对美与艺术的追求成为必然趋势。与其说中国武术中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逐渐被艺术所冲淡,“暧昧”关系下所形成的“艺术门禁”壁垒,阻碍了通往中国武术之“艺术门径”。然而,一旦观念革新,原本束缚的门“禁”便是今后自由创造的门“径”。

本文围绕武术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观众四个层面,对技术表达与接收中所存在的“艺术门禁”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艺术技术化非经验化”。同时,运用艺术辩证法相关原理,在对线条、形体、动作、声音、节奏、色彩、光等感性材料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武术中“圆、无、反、转、省”的“艺术门径”,通过特有的外形透视内在的生命精神。为增强武术动作的整体感和内涵力,丰富艺术表现力等提供理论依据。

2 现代武术中“艺术门禁”的剖析

2.1 艺术技术化非经验化

现代武术中技术面临的第一道“艺术门禁”,出现在对艺术观念的认识上。武术归属于体育属性,艺术自然地成为了锦上添花的装饰物。加之缺乏系统的艺术理论,中国武术中艺术观念的认识不增反减,单纯为了增强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的欲望,使创编时运动员、教练员不由地编入“非武术”动作,刻意地改变动作性质使之“舞蹈化”。这不仅使武术裁判员左右为难,观众更是踟蹰迷茫。这些现象是由“艺术经验化”所致。

不论武术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还是观众,在缺乏艺术理论教育下,自己所积累的艺术经验成为了唯一判断与实践的准则。经验的多寡决定了艺术成分的高低,这种特殊现象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那些有经验的人比那些只懂道理而没有经验的人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其原因在于经验只知道特殊,技术才知道普通。”[1]然而,仅凭借个人经验或对生活机械的被动反映,很容易出现“画蛇添足”或“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效应。

艺术与其说是审美心灵的彰显,还不如说是经过艺术加工和创造的高级审美形态。艺术家只有在深入自然社会的基础上,通过对客体主动且深入的审美把握,才能达到主客体统一,实现物我的超越,以心灵投射的方式创造出一个独特且审美的艺术世界,并使自己进入最高艺术体验境界。这已远远超出一般经验的范畴,在于“有经验的人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有技术的人则知道其所以然,知道原因”。[2]这也为“艺术技术化”提供了哲学依据。

中国武术中“艺术经验化”现象在阻碍艺术观念认识的同时,所衍生出的“暧昧”关系形成的“艺术门禁”壁垒,是不利于艺术的广泛交流与传授的。倡导“艺术技术化”,也只因“我们主张技术比经验更接近科学,技术能够传授而经验不能传授。”[3]由于技术的表现与获取总是伴随着对武术素材的发掘、生发、凝练和虚构,因此,教练员创编、运动员展现、裁判员评价和观众赏析等过程,都需要“技术化”来催动涵蕴深厚且富有艺术表现力的形象诞生。

2.2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其实,不管“艺术经验化”还是“暧昧”关系,种种的“艺术门禁”根源在于缺乏必要的艺术教育。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用来指导人们认识一个物体,还可用于指导人们去对这个物体进行视觉再现。”[4]大量事实表明,“对色彩、形状的把握能力会随着观看者所在的物种、文化集团和受训练的不同而不同。但在有限的程度上,教育又能使某些个人分辨出的范畴或类别更加微细。[5]”

从技术接收的角度来看,由于武术动作表现力的作用机制与知觉对象(观看者)有着最密切的关系,那么,只有当观看者的艺术教育水平与相应的知识储备提高时,才能更好地把握与理解武术动作表现力在艺术与审美方面的价值。画家吴道子因见裴旻舞剑,乃“挥毫益进”。草圣张旭因观公孙大娘的剑器之舞茅塞顿开,成就了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往往“暗示能”的作用会使那些原本属于美的享受之武术素材成为新的艺术创作源泉。这就是说,艺术教育的程度对武术裁判员的品鉴能力和观众的赏析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从技术表达的角度来看,武术动作表现力,不仅取决于基本功,还需借助于暗示、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无论武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只有具备纯熟的艺术功力和技巧,尽量增大武术动作表现力,方能达到写意的最大可能。据研究,训练目的(任务)本身可能会在各种知觉特征之间确立一种轻重缓急的次序。这样的编码,正是艺术潜移默化作用背后所要求的技术表现。格式塔心理学发现,“在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技巧)所应遵循的原理时,如果使之与直接的操作活动相融合,也有可能使这种行为成为熟练的或运用自如的。”[6]艺术教育就在于能够形成一种明确而又独立的概念,并在武术训练中不断得以加强。

当然,“要想达到对某种状态的科学性理解,就要发现这些状态的‘力’的式样,并通过这种‘力’的式样来解释所研究的那种事物的结构特征。”[7]艺术教育能够使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和观众很好地理解这种“力”的式样。因为具备了较高的抽象能力以及艺术鉴赏力,才能够通过观察“视觉意象”(如图1)的主要结构特征,发现由之变形而来的“标准意象”(如图2),以及二者之间衍变所形成的特有“张力”,同时为这一高度的抽象过程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图1 蛇拳

图2 自然中的蛇

3 中国武术之“艺术门径”

3.1 二元对立与“圆”平衡

阿恩海姆认为:“所有艺术构图中的平衡反映了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也就是宇宙中一切活动所具有的趋势。艺术品所要达到的平衡,是构成人类生活的那些反复出现、重叠发生的动机所永远无法达到的。”[8]其实,中国的太极图正寓意了这种平衡——二元对立中的“圆动”。所谓二元,《艺概·经义概》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9]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藏与露、隐与显、曲与直、正与反、主与宾、明与暗、疏与密等范畴,不仅蕴含着对称的美学,更体现着“变化”的艺术。阴即阳,阳即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周易·系辞》),既对立又统一,一切皆变,一切皆流,无处不动,万物皆静。中国武术中上惊下取、声东击西、欲左先右、避实就虚的攻防意识,以及避其锋芒、引进落空、见缝扎针、四两拨千斤的技术动作,无一不是这种“变化”哲学的反映。

“圆是艺术美创造的优化结构形式,是艺术灵寄的显影,显示了艺术蕴涵量的最大值。”[10]根据现代物理学动态平衡原理,圆在平衡中最富于动感,且运动最为流畅。相反,方形或三角形,虽最具有稳定感,却也最为滞涩。“圆动”的艺术美学的价值,就在于平衡中产生出来的种种变化,其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存在。如图3所示,下方弓步扎枪动作所构成的四边形,给人一种稳定感,明确的方向性使人们很难引起遐想;而上方腾空动作所构成的圆形,虽看似静止,却给人无穷的“动”的想象空间。“圆”平衡使静止的事物充满了动态的特性,使观看者不仅在感知,更在思考。

图3

当然,这种“非物化”的审美形式,仅从事物外在的形圆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毕竟,生命结构是有机完整而不可分割的,这就需要从艺术的内在联系和意态气貌上去认识“气运”推动了“圆动”,产生了变化,贯通情与志、意与趣、感性与理性的媒体作用,正是气的美学价值所在。图3腾空动作在传达“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提气”感时,也赋予了“力劈华山足千斤”的“沉气”感,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投射与视觉刺激,充分显示了创造性直觉把握的力度和厚度。

3.2 暗示力与“无”空间

中国武术中的“神韵”,是一个具有强烈暗示力与潜在能量的概念。正是这种力量的推动,使武术渐渐摆脱了简单的肢体运动,提升为高级的艺术形式。运用寓意的方法,武术家在意境创构中获得了虚拟的整体效果。“真正具有艺术品位的形象或形式,都是艺术家善于运作艺术抽象的强度,尽量使艺术具象虚幻化、抽象化,由此造成形式的张力与意味空间。”[11]武术中表现形象的存在(图4),也是表现幻象的非存在(图5)。其艺术含蕴量,主要取决于它指向“无”的力度,愈是指向“无”的终极,愈能拥有广大的艺术时空。

图4 鹰拳

图5 自然中的鹰

武术动作只有具备艺术的暗示力、刺激力,方能产生审美效应,“通过‘有声’、‘有形’的部分,达到‘无声’、‘无形’的艺术效果,进入‘无中生有’、‘似有若无’的艺术境界。”[12]最大程度地发挥形式的媒介作用,以及艺术外延力与内涵力的有机融合,都要通过“用无”来实现,来构造形而上的审美境界的想象空间。当然,形式对时空的超越,一般要求有较大的暗示力与暗示能的聚变。只有到达顶点之前的“顷刻”,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暗示作用。

图6 剑术

图7枪术

图6 、7中的武术动作所蕴含的暗示能,不仅以感性的形式美存在于观众的眼前,更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以获得“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其艺术表现力,就在于形象的感性与虚幻性的统一。微妙的形象诱导着人们进入意的境界,在虚幻的意态下发生着复杂的审美效应。

3.3 逆向思维与“反”动作

武术作为肢体艺术,只有运用“反动作”且能驾驭,才能很好地克服动作机械、笨拙、僵死,以增强动作的表现力与形体创造的能力。同时,作为活的艺术形式,只有掌握有机生命和美感的统一体的节奏结构,才能在紧张与松弛之间建立和谐的变化关系。“张弛更能表现变化速度和紧张氛围,起伏则更直接标志情节矛盾的变化和发展的状态。”[13]这种全新的审美视野和思维向度,是利用惯性思维的反惯性思维,是逆向思维的突出体现。

武术表现中“反动作”起到了视觉反衬的效果。一般来说,视觉反射与大脑思维本身存在一定的延搁时间,相对运动速度慢的太极拳,延搁时间小于动作的关联时间,大脑思维活性降低,刺激强度减弱,延搁时间加长,导致大脑思维先于视觉反射,出现惯性思维,易造成视觉疲劳。反之,相对运动速度快的长拳,延搁时间远远大于动作的关联时间,大脑思维远跟不上视觉反射,虽能提高思维活性,增强视觉意味,但因缺乏充分的反应时间而使印象不够深刻。以显衬隐、以静衬动、以慢衬快,是在武术动作的关联时间略小于或近似于延搁时间的“顷刻”,或出现惯性思维之前,形成的一种逆向思维。

在造成较大的视觉张力和信息弥生的艺术空间的同时,这种艺术反弹往往给人以审美的惊喜,使观者以“好奇心”进入欣赏的艺术状态。可以说,逆向思维和反动作的运用,是增强武术动作表现力与艺术品位的高超技巧,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创构的手段。

3.4 蒙太奇与“转”技巧

电影中蒙太奇手法,是将发生在不同场合的事情或者把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与事物连接在一起,自由迅速地变换镜头,交替地出现,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不仅有助于拓展电影情境的内涵,更造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武术动作的表现虽然是沿着时间轨道单镜头的播放,也受到了一定空间的限制,但仍然可以用这种蒙太奇的手法。武术运动员通过对节奏的把握,即“转”的表现,用“奇”打破原本固定的思维模式,出现明显的质的突变,创造出某种“无时空”的审美意境。

节奏的“转”主要表现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特定的情境里,静,更能表现动的效果;动,也更能表现静的效果。如高速运动的武术动作突然停止而制造一种情境建构的静态契机,就是以静显动的例证,这种静中之动比动中之动的艺术表现力要高得多。高低、张弛、抑扬、顿挫、开合、断连、曲直、快慢等“转”的处理,都能很好地制造出一种充满情感色彩的节奏氛围。

同样,空间中也存在着节奏。武术套路演练动作的疏密表现了空间意象组合的秩序感、意蕴感。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相间所表现的“转”,除了打破布局、结构的简单呆板,使之参差有致,更间接地引导观者的视觉思维,不同强度的感官刺激,在影响观者情绪的同时,很好地传达了武术动作所包孕的情感内容。武术的“神韵”也在这种“密而不塞,疏而不空”的连接和流动中得以体现。

3.5 审美心理与“省”效应

“任何艺术形象(形式),只有产生‘虚’的艺术效果,即求之于‘形象之外’的效果,才称得上被赋予灵性。”[14]武术中“虚”的境界形成依赖于“实”的动作,缺乏“实”的艺术创造,没有“实”的暗示或象征的作用,就不可能产生“虚”的艺术效果。格式塔心理学称之为从“不完全的形”趋向“完形”的必然结果,也就是朗格所说的“运动”、“生长”的视觉效果。其实,老子的“大成若缺”早已一言蔽之。

“省”效应是“用减”的艺术所呈现出的特殊的审美心理。即“以最简的方法,获取最大的效果。”阿恩海姆称为“艺术领域内的节省律”。当然,这种审美心理可以理解为一种“移情”作用,运动员将自己的情感移注到武术动作上,而通过模拟人或物的形象,观者又能感知到这种情感,而含蕴量取决于艺术表现的力度与深度。

为了增强表现力达到“省”效应,变形是最快捷的途径。通过形变的手段,达到神似的目的。在似与不似之间,求得统一。武术动作的变形,应以神制形,尚其神似,移其形似。这种“离形得似”的特有表现,才能将武术动作的艺术创造力发挥到最大程度。

4 结语

(1)艺术教育能够形成一种明确而又独立的概念,使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和观众都能具备较高的抽象能力以及艺术鉴赏力。这就需要艺术“技术化”来催动涵蕴深厚且富有艺术表现力的形象诞生。

(2)“圆、无、反、转、省”的“艺术门径”,使中国武术通过特有的外形进而透视内在的生命精神。在提高其美学价值的同时,为增强武术动作的整体感和内涵力,丰富艺术表现力等提供理论依据。

[1][2][3]苗力田主编.亚里斯多德全集(第Ⅶ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8-29.

[4][5][6][7][8][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5,240,256-257,38.

[9]刘熙载著.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82.

[10][11][12][13][14]姜耕玉.艺术辩证法:中国艺术智慧形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9,70-71,35-39,285,253.

On the Art Ways of Chinese Wushu

Zhang Pingan1Liu Tongwei2
(1.Wushu Dept.of Shanghai Sports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2.Chinese Wushu Institute,Shanghai Sports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

From the view of the art study way of finding false views to prove the ture opinions,around the four kinds of people:Wushu coaches,Wushu anthletes;referees and audience,the pape analyzes the art ways existing in Wushu techinique performance and intaking process,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rt education.Meanwhile,with the art study principles,the paper studies the lines,body,movements,sound,rhythm,color and light,these tangilbe materials,to find the art ways in Wushu,such as circle,turning,directing and other art ways.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improve and enrich the art expressing ability and aethetic value of Wushu movements,and increase the unity and connotation of Wushu movements.

Wushu art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0)04—0003—03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S30803。

1.张平安(1985~),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与军事格斗。

作者简介:2.刘同为(1953~),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级武术裁判。研究方向:竞技武术套路科学化训练。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表现力武术
中华武术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谈电视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论民族声乐的声音表现力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