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何春梅
最近,华尔街的大银行家们普遍比较郁闷。
先是1月14日,奥巴马向国会提议对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大型金融机构征收“金融危机责任费”。接着奥巴马又在1月21日提出对全美最大的金融机构规模设置限制。除此以外,奥巴马政府还明确要求大型银行今后不再允许拥有、资助或投资用于自身盈利的对冲基金及私募股权基金。换句话说,奥巴马要向华尔街金融巨头们最赚钱的生意下手了。
市场马上给予了最强烈的回应。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高盛集团等主要银行股股价大幅下挫超过4%,并拖累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2.01%。虽然这些新禁令还未得到国会的批准,其威力却早已在业界引发了骚动。在瑞士小镇达沃斯,那些刚刚从危机中缓过神来的银行家们纷纷出言对奥巴马的金融新政表示不满。
当然也有舆论认为,这不过是奥巴马在国会中期选举将近之时,对民主党被动处境的一个主动回应,甚至连一些金融和经济专家也认为,最新的举措有“做秀”之嫌。然而,与以前在银行监管问题上总是“只打雷不下雨”完全相反,这一次,奥巴马似乎动了真格,他甚至公开对外宣称,已经做好了与华尔街决斗的准备。
“奥巴马新政有点像上一次大萧条时候的罗斯福新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曾说,人类代际之间是会遗忘的,隔一代就把上一代的痛苦忘了,于是重复犯错误,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典型。”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对于本质就是逐利的银行业来说,一旦经济复苏,政府又不得不放松管制。有专家认为,这不过是美国政府同银行业间周而复始的游戏。
明知这样的提案会受到攻击,而其效果又有限,奥巴马为何如此不顾一切地坚持?当前,世界各经济体都在重新改革金融秩序,厘清有关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与职能,奥巴马的金融新政,能获得成功吗?后危机时代金融业又该何去何从?
银行业等待了60多年才取消的限制法案,怎么可能轻易让奥巴马重新戴上紧箍咒?
花旗集团曾经的灵魂人物桑迪·韦尔曾一手推动废除大萧条时代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将传统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合为一体。然而现在,花旗集团却被很多人认为可能受到奥巴马新禁令的冲击最大。
有人说,奥巴马提议限制银行的规模与经营范围,在事实上就是要恢复大萧条时期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不少分析师认为,一旦奥巴马的措施正式经国会通过,其对美国银行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对于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这样的巨头来说,这项还未经过美国国会批准的决定可能使其面临被拆分的命运。而华尔街最赚钱的公司高盛因其商业银行业务是在金融危机之后才开始的,或许受到的影响不会太大,但它也可能因为庞大的规模而无处逃遁。
备受瞩目的美国六大华尔街银行巨头近日发布了200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距金融危机爆发一年之后,银行业整体状况有所好转,高盛、富国银行的盈利甚至远远超过市场预期。但是,这些财报的共同点是,挣钱的都是投行业务,亏损的都是商业消费信贷业务,而且消费信贷还有恶化的趋势。
银行业等待了60多年才取消的限制法案,怎么可能轻易让奥巴马重新戴上紧箍咒?同时,随着人们对经济衰退所产生的恐慌逐渐消退,许多银行急于摆脱政府的监管和控制,反对金融改革的呼声也许将更加强硬。
有分析认为,从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来讲,虽然现在全球复苏的形势似乎已定,但这种复苏仍很脆弱,这样的规定无疑会打击市场的信心。同时,新规的具体细节和执行也还存在不确定性。现代金融早已不是大萧条时候那么“单纯”了,要想清晰地拆分商业银行和投行业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全球舆论也几乎全都站在了奥巴马的对立面,诸如《泰晤士报》认为,奥巴马的这项提议毫无章法,因为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并没有压垮金融系统,相反银行业危机是由规模最大且受监管最严格的商业银行引发的。
索罗斯在达沃斯论坛上警告称,政治家们可能很容易就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仓促和欠考虑的监管之中,而且现在对银行的利润征收高税收也会是错误的行为,因为“我们尚未走出困境”。巴克莱银行总裁鲍勃·戴尔蒙德更是认为,该计划限制银行规模的举动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就业、发展和全球贸易。正是考虑到包括影响经济复苏在内的多种因素,欧盟、德国和英国政府日前公开表示不会效仿白宫。
虽然遭遇了强大的压力,奥巴马仍然硬着头皮要上:一定要抑制金融业的无度扩张,重点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就业率。
奥巴马的新政到底能否产生政策预期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奥巴马此举肯定不是最优的金融监管方法,但方向却没有错。我认为业界不应该去评论其政策的是与非,而应该共同去寻找最优的、能达到银行风险和效益平衡点的方法,如果找不到,不妨降低金融业运行的效率,不妨给转得飞快的砂轮里放点沙,矫枉过正又何妨?”郭田勇说。
商业银行是在2000年推倒“《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墙”,闯入投资银行的传统禁地的。在此之前,美国金融结构乃至于全世界各国的金融结构都受《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塑造,其基本原则就是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各自分开,经营于不同的金融市场。
这一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挑战。由于长期的监管限制,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每况愈下,投资银行却因资本市场的规模性发展而获利颇丰。更为不公平的是,由于一般商业银行都有相对充足的资本实力,他们把证券承销与银行贷款挂钩,用贷款作为诱饵去挖投资银行家长期覆盖的客户。
除了投资银行自身的压力之外,大环境也催生了其变化加速。20世纪80年代中期,商业银行纷纷突破原有的业务限制向全能型银行转型,混业经营带来的风险也随之开始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其中已经造成惊人破坏力的就是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金融危机就是一次“现身说法”。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银行自身而言,奥巴马的新政到底能否产生政策预期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一方面,为了应对奥巴马的禁令,银行可能会将相关的高风险活动转移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整个系统的安全并未带来明显改善,因为银行依然可能通过开展更多其他高风险业务,来弥补自营交易缩小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许多非银行机构不会受到自营交易新规的影响,即便奥巴马的新提议获得国会批准,美国纳税人的利益还是可能因为那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而受损。
从银行业发展规律来看,奥巴马的此次新政无疑是充满艰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