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督教与中国乡村建设研究的一部力作

2010-11-17 06:38王京强
世界宗教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基督教运动研究

王京强

刘家峰先生著的《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于2008年6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宗教与社会互动的视角,对基督教与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关系及基督教所从事的乡村建设活动做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展现了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在近半个世纪中的历史画面。无论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方面还是在乡村建设史研究方面,学术界关注基督教在乡村情况的研究甚少,而以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为主题的系统研究更是罕见,该书则在此研究领域起到拓荒作用,填补了学术界研究的空白。

该书由导言和七章正文构成。在导言中,作者首先通过介绍基督教乡村建设讨论会的情况,开宗明义地界定了“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的概念范畴,即基督教教会及其团体所兴办的乡村建设活动;其次,回顾了相关研究的学术史,直接指出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的不足、以及对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研究关注甚少的问题,囊括了海内外的中英文著作和文章;最后,提出该书所要研究的三大问题。作者划分的章节直接呈现了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在1907-1950年间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背景知识,追溯了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源头美国社会福音神学的产生和世界农业传教运动的兴起。第二章考察了农业传教士这一群体来华早期的工作情况、农业传教成为基督教重要事业和基督教团体成为乡村工作领域的先驱的原因。第三章探讨了在基督教会面临挑战和作出回应的过程中基督教乡村建设理念的形成与发展。第四章辨析了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路线分歧问题,考察了教会界和教育界的乡村建设、基督教乡建与全国乡建之联系等方面。第五章选取了当时三个著名的且属于不同类型的乡村建设实验区(华北的樊家庄、华东的淳化镇和江西的黎川),对基督教乡村建设作了个案分析研究。第六章考察了1937-1950年间也即战时和战后变动时代的基督教乡村建设情况。第七章是该书的结语,阐述了基督教对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和中国基督教运动的历史意义、基督教乡村建设在世俗与宗教之间的两难处境、以及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的遗产和现实价值。

该书的研究视野开阔。首先,作者重视对背景的分析,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在该书的《序》中所评价的:“他没有就事论事孤立地叙述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而是把这个运动与社会福音及世界农业传教运动联结起来,放在一个更为宽阔的时空来加以观察。同时,他又深入探讨基督教乡建与全国乡建的联系,特别是与教育界的乡村建设之间的关联与同异。他既追述了农业传教士早期的乡村工作,更着力论述了中国乡村建设乃至乡村牧区理念的正式形成与发展,乃是教会对于多种中国乡村挑战的回应……凡此种种,都正如贝德士所一贯倡导的,既要重视世界背景,更要发掘‘中国因素。”其次,作者将理论思想层面的分析和实践层面的探讨有机结合,该书第一章就是从思想层面人手,追根究源地探讨了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的思想源头。农业传教士的来华,将思想层面的引导和实践层面的示范带到了中国基督教会,并运用到了中国乡村,促进了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的开展;第三章中基督教乡村建设理念是在基督教面临的乡村挑战和其作出回应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第四章中有两种分歧的基督教乡村建设路线与教会界、教育界两个领域的乡村建设实践实例等。

该书的文献资料丰富、详实。其所利用的文献资料囊括了四大部分:一、档案,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的贝德士文献、传教士文献中国项目、长孙威廉文献、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档案、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部文献等;上海档案馆的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等资料;山东省档案馆的齐鲁大学档案。二、民国时期主要的中英文期刊,《华北农联通讯》、《乡村教会》、《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会年鉴》、《边疆服务》、《田家半月报》、《农林新报》、《文社月刊》、《真理与生命》、《教育季刊》、《金陵神学志》、China Mission(Christian)Year Book、Chinese Recorder、Educational Review、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s、National Christian Council Bulletin。三、近百份中文文章和论著。四、百份之余的英文文章和论著。

作者既重视宏观历史叙事,将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的发展史展现地淋漓尽致、论述深入浅出,章先生评价为:“厚积薄发,条分缕析,颇有恢弘气象。”同时还关注微观问题探析,第五章的“基督教乡村建设的个案研究”正是明证,此章提供了三种不同类型且在当时历史状况下都有代表性的个案,有利于深度了解和把握基督教乡村建设的特质。

该书在历史时间界定方面,是根据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而定。作者指出“把考察的年代从第一位农业传教士来华的1907年,延伸到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消亡的1950年。”以1950年作为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消亡时间,作者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基督教乡村建设已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最初意义的‘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也就此终结。”这种观点不无道理。

该书不仅强调乡村建设运动是基督教对中国乡村需要的反应,更关注到其世界背景,即世界范围内的农业传教运动;既看到其与30年代全国范围内的乡村建设运动有统一性的一面,又顾及到它自成系统、相对独立的一面。作者对该书主题的研究思路是将基督教乡村建设置于近代中国和世界基督教运动的架构中进行研究,以期清楚看到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乃至世界整个基督教运动之间的统一性,揭示出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与其他乡村建设运动的区别,并在乡村建设理念和目标追求上自成体系,以及它在中国基督教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该书不仅理清了基督教乡村建设的起源及发展脉络,还揭示了农业是如何作为一种传教手段而在中国运用实践的问题;不仅注意到20世纪初期传教思想的变化和乡村运动之间的联系,还对在这种联系中间起桥梁作用的农业传教士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分析和评价;也对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理念发展作了动态的分析,反应了乡村建设运动的本质特点,乡村建设运动对中国基督教运动的意义作了一定程度地阐释。

针对中国基督教史中的本色化问题,作者在第三章第三部分的最后阐明其观点为:“基督教的乡村建设运动,同时也是一场以自立为目标的乡村教会建设运动,教会试图通过参与乡村社区生活,把自身从社会边缘地位,拉向乡村社会的中心,建设真正的中国本身教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督教的乡村建设运动,也是中国基督教史上一次推动教会本色化发展的实践运动。”(99页)

作者并没有因为从事基督教乡村建设的研究而有夸大其影响和作用之嫌,而是在分析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了客观地评价。作者在第七章结语部分中所论及的“基督教对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贡献”、“基督教乡村建设对中国基督教运动的贡献与影响”、“基督教乡村建设:世俗与宗教之间”和“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的遗产,,等四方面,分析和评价亦在分寸之中、无过言之处。

该书出版不仅进一步充实了中国近代基督教史研究的内容,对整个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研究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猜你喜欢
基督教运动研究
不正经运动范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