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熠
(喀什师范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7)
英、维禁忌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
夏文熠
(喀什师范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7)
禁忌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敏感的问题。随着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与英语国家人民交往的日益密切,由对彼此禁忌不了解导致的跨文化交际失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英语文化和维吾尔文化中的禁忌的对比研究,可以为交际双方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彼此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依据。
禁忌;文化;跨文化交际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尤其是跨文化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这就是禁忌。它无处不在,像一种无形的戒律束缚人们的语言和行文,在不同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很大,这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维吾尔族作为我国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拥有独特且悠久的历史文化,禁忌也是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民族精神,对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有着深远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游客和学者来到我国西北地区维吾尔族聚居区,探寻维吾尔文化,与维吾尔群众进行交流,但在此过程中,在语言没有障碍的情况下,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现象很多,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对彼此的禁忌文化不了解,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以至于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由于禁忌几乎无处不在,小至衣食住行,大至外交、文化等活动,本文无法一一涉及,只把跨文化交际中比较重要的禁忌加以对比,引起交际双方的重视和注意。
世界各族人民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有宗教就有宗教戒律,宗教不同,禁忌也就有很大差异。
在英语国家,人们主要信奉基督教,《圣经》记录的“上帝十戒”主要宗教禁忌如下:
除了上帝外不可敬拜别的神;不可敬拜偶像;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当守安息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陷害人;不可贪婪人的财物。[1]
伊斯兰教在我国维吾尔族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重要地位,是给维吾尔族生活各个领域留下深远影响的宗教,其主要禁忌如下:
忌食猪肉;忌食动物血液;忌食在神石上宰杀的动物。忌酒及其他含有酒精的饮料。忌用猪的形象做装饰图案。忌偶像崇拜;忌模制、塑造、绘画任何生物的图像。禁忌近亲之间通婚;忌与其他宗教信仰的人结婚。在斋月,即回历九月,穆斯林教徒每天从日出到日落忌食;忌房事。穆斯林妇女一般要安居家中,忌外出工作;忌与男子互相观看;见到男人要降低视线;忌男女当众拥抱;妇女在陌生人面前要戴面纱;不戴面纱的妇女禁止进入清真寺。伊斯兰教徒送礼忌送带有动物形象的东西。否则会招致厄运;在他们祈祷时,忌外人的干扰或表示不耐烦;忌穿鞋进入清真寺;忌用左手进食或触碰食物。[1]
食物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必须条件,人对食物的选择不是盲目的,吃什么不吃什么,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由于自然环境和饮食习惯的不同,世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之间或多或少有所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有很多饮食内容上的禁忌,如他们忌食肥肉、粘骨的鸡鸭类皮,忌食各种动物的头、脚、内脏做成的食品,忌食狗肉、蛇肉等做成的肉类食品,忌食中国的臭豆腐、虾酱之类浓味食品,忌食中国的奇异汤类或菜类。
维吾尔族人民忌食猪、狗、熊、猴、驴、骡、老鼠等动物,忌食虎、豹、狼、狮、蛇蝎等猛兽和鹰、隼等凶禽,还忌食病死、毒死、摔死等非正常宰杀的自死动物,他们还不允许吃非诵真主之名而宰杀的以及非穆斯林所宰杀的一切动物,忌食所有血液和嗜吃大粪的牛羊等动物。
英语国家人们在饮食规矩方面也有许多禁忌,比如喝汤时忌出声;进餐时,忌大吃大喝,狼吞虎咽;用刀叉取菜时忌叮当作响;忌自己的菜盘中剩下食物不吃;餐毕时忌乱放刀叉;忌饭后当众剔牙;忌弄撒了盐;忌口中满嘴食物时说话。
维吾尔族将饮食视为神圣的、严肃的事,特别重视饮食方式,如忌不铺餐布进餐;忌用金银餐具饮食;忌早晨吃葵花籽;忌黄昏砸核桃;忌站着吃饭、饭时发笑、饭时放屁、边走边吃等亵渎饭菜行为;忌身体向后靠着吃饭;忌左手吃饭;忌闻馕、切馕、单手掰馕、拍打馕等;忌饭后不做祈祷。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类用语言来进行社会交往,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以及有声思维。但是,语言并不是简单的声音符号的组合,而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禁忌语言则是禁忌在语言符号系统上的反映。[2]
英语中禁忌语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上帝的名字Jehovah(耶和华)是最大的禁忌语,此外,各种宗教词语,如 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地狱),Christ(基督),Jesus(耶稣)等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才适宜使用,他们有一种习俗,人死后名字就不再被提起。
维吾尔族自古以来由于有多种宗教信仰,在自己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形成许多的语言避讳习俗。维吾尔民间忌讳直呼死者的名字,原因是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之情,他们不直呼祖先和长辈的名字,因为其尊宗敬祖的习惯。维吾尔人不直呼图腾动物的名字,而用表示亲戚关系的一些词汇,如狼在维吾尔先民中是受到膜拜的动物,他们不直呼其名“Bori”,而是用“Seriq qulaq”(敏锐的耳朵)、“Ulima”(嚎叫者)等代替。
不论是哪个民族的人,大家都忌言死,死亡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事,一提及死亡,人们常常感到惊恐紧张,伤心痛苦。因此,人们想方设法用别的词来装饰、美化、替代它,否则就触犯禁忌,引起不快。
英语中人们忌言die(死),因而有了Pass away,pass out,pass over(去世)之类的说法,除此之外,还有to go to a better world(到极乐世界去了);to go to another world(到另一个世界去了);to pay one’s debt to nature(向大自然还债了);to breathe one’s last(咽下了最后一口气);troubles be over now(罪受完了)等等。
维吾尔族一般忌讳说“死”,而多用“wapat bolmaq”、“shehid bolmaq”、“jan chiqmaq”等30余种其他表达方法。
禁忌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禁忌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总是随时准备维护自己文化中禁忌的权威和尊严,而在跨文化交往中,一些无意的语言或行为往往突破对方的禁忌,客观上向其权威挑战,由此引起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造成交际的失败。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易犯的毛病就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把自己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这样,在跨文化交往中就很容易触犯到其他文化背景人们的禁忌,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就如 Storti的示意图:[3]
在英语国家人们与维吾尔族群众的交往中,为了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双方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尤其需要彼此了解对方文化中这个差异巨大而且最敏感的部分——禁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中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与维吾尔文化的深入交流,促进交际双方和谐交流,和睦相处。
禁忌这一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遇到的敏感问题对英语国家和维吾尔族群众间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由于这两个文化间禁忌的差异很大,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通过对英语国家文化和维吾尔文化中的禁忌从宗教、饮食、语言及动植物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交际双方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了解彼此的禁忌文化,避免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文化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1]杨宗等.中国实用禁忌大全[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2]陈克.中国语言民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05.
[3]Craig Storti,The Art of Crossing Culture[M].Intercultural Press,1990.49.
G04
A
1006-5342(2010)05-0037-02
201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