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红梅
淮剧,史称江淮戏,是江苏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唱、念、做、打、舞等多种手段来塑造人物、表现生活。其中最能体现淮剧特色的一种表现手段就是唱腔。可以说,没有唱就没有淮剧。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唱腔是淮剧舞台上刻化人物性格、抒发人物情感的一种主要方式,它在演唱中所产生的情感刺激和美感效应是其它任何形体动作所无法替代的。淮剧唱腔所具有的情感魅力和独特韵味在舞台综合审美效应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充分体现了淮剧艺术的特色。在近30年的舞台实践中,我深切地感悟到,作为一名淮剧演员,不但要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用情感去感动观众,并通过自己充满情感和韵味的演唱,让观众得到审美欣赏上的满足。在这里,笔者就淮剧唱腔中的两个关键元素情感和韵味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情感是淮剧唱腔的灵魂。人的情感是人内在的精神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体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是人的情感。就淮剧唱腔而言,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只有使人的情感和声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规定情感准确地传达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来自听觉的情感刺激,才能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情感表达是否准确到位,直接关系到演唱效果的好坏。川剧艺诀云:“腔无情,不见人”,唱腔最忌无情,没有真情实感的唱腔,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空洞乏味,缺乏应有的思想内涵,充其量只能一种是技巧的卖弄,更谈不上塑造人物。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要使唱腔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就必须有真实的内心情感体验。在唱腔的情感表达上,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对人物和唱词的分析理解。可以说,对唱腔思想内涵的理解不同,把握不同,演唱效果也就不同。演员只有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体验唱腔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演唱时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规定情境中去,才能情由心出、以声传情、以情感人。正如《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而动,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此乃至理名言。第二,对唱腔音乐旋律的了解和把握。俗话说:“曲有曲情”,音乐也能唤起人的情感。现在唱腔一般都由作曲来设计创作,作曲的创作意图都体现在音乐符号之中,演员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唱,这样唱是为了表达一种什么情感,“若无心中意,万不能切也”,只有心里明白了,才能把唱腔演绎得更加准确、完美。以淮剧《春草闯堂》为例,第一场戏中,薛玫庭路见不平、挺身相救,使相府千金李伴月免遭歹徒强暴。临别时李伴月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分明表达出她对恩人的爱慕之情。李伴月下场后,薛玫庭有一段自我交流的唱段:“车轿渐行人去远……寄情山水遂我愿”,我在处理这段唱腔时,通过对人物以及唱腔的分析,我觉得这段唱腔既要唱出薛玫庭对李伴月的爱慕之情,又要唱出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那份无奈,更要表现出大丈夫志在四方的情怀。所以,只有准确把握唱腔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才能比较恰当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淮剧唱腔离不开内心情感的表达,情感是淮剧唱腔的灵魂。
韵味是淮剧唱腔艺术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同时也是体现剧种特色的关键。韵味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美国著名声乐理论家詹姆斯·弗兰契斯·库克曾这样描述“······观众好像并不需要那种完美的声音,而是需要那种有人情味的声音”,这里“有人情味的声音”与我们戏曲中的“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淮剧唱腔的韵味,也称淮味,是指淮剧唱腔所具有的一种集江淮文化特色和乡土气息于一体的独特的声韵魅力。韵味是对淮剧唱腔演唱的一个美学要求,同时也是衡量唱腔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同样一段唱腔,有的人唱得平淡无味,而有的人却唱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其根本原因就在韵味的处理上。可以说,对唱腔旋律的理解不同,演唱技巧不同,唱腔的韵味也就不同。一些艺术家的经典唱腔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并反复聆听而广为传唱,正是因为他们的唱腔在韵味处理上有独创之处。像筱文艳、陈德林、陈澄等淮剧杰出代表人物的唱腔,在韵味处理方面都有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由此可见,韵味在淮剧唱腔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它不仅是构成完美唱腔的一个关键艺术元素,同时它也是淮剧和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一个最显著的区别,是体现剧种特色的关键。如果说情感是淮剧唱腔的灵魂,那韵味就是其风骨和神韵,它们共同构成淮剧唱腔的生命有机体。唱腔的韵味处理,实际上就是把对人物的情感体验、唱腔旋律以及演唱技巧等进行揉合的过程。在唱腔的韵味处理上应着重把握如下几点。第一,掌握科学发声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行腔,这是润腔的基础。淮剧发声讲究气沉丹田、声音贯顶,与歌曲发声有着一定的区别,它更讲究口型的美。当然,借鉴其它艺术形式的科学发声方法并融会贯通,对演唱水平的提高有利而无弊。我在为大型现代戏《烛泪》演唱主题曲《红烛颂》时,曾借鉴了声乐气声发声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唱腔的情感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并在省淮剧节上获奖。艺术创新是必要的,但不能失去本剧种的特色。第二,语言的运用和处理。首先,淮剧语言富有地方特色,像“该派”“的的刮刮”等淮地口语的运用、以及地方民歌小调的运用,都有利于淮剧韵味的体现。为了规范音韵,从一代淮剧宗师筱文艳开始,采用以建湖口音为淮剧统一语言标准,并一直沿用至今。其次,熟悉淮剧韵辙。淮剧韵辙主要包括“天仙”“单山”二韵、六个入声韵,另有十三韵同京剧。只有熟练掌握淮剧音韵,才能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第三,掌握润腔技巧。关于润腔,明代戏曲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说:“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所谓润腔,是指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运用一定的演唱技巧对淮剧曲调旋律进行润色、美化,使其更具华彩更有韵味。润腔是演员对曲调的二度创作,必须符合淮剧唱腔应有的美学要求,不能违背原创的主题和风格。淮剧唱腔的润腔技巧,具体包括装饰音的使用、气口技巧、力度收放等。在演唱中巧妙地运用颤音、助音、倚音、滑音、断音、涟音等装饰音,并合理使用“啊”“呀”等衬词衬腔,以加强唱腔的淮味和情感色彩。同时要善于使用装饰音来调正字调。淮剧唱腔属板腔曲体,演唱时有一定的板位限制,要求散板准、慢板紧、快板稳,所以在唱腔特别是在核心唱段的处理上,要巧妙地安排好节奏、层次和高潮。当然在实际演唱中,唱腔的快慢尺寸、高低迟缓等还需由演员根据需要来灵活处理。在淮剧《牙痕记》中,安文亮有一段唱腔“一听寿保卖了身”,在处理这段唱腔时,我采用了与以前不同的快起板——中板——快板的板式,这样处理能更恰切地表现出安文亮失子之后的急、怨、恨的心情,也比较符合淮剧观众的审美心理。
总之,情感和韵味是淮剧唱腔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是辨证统一的综合体,只有使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以情动人、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传统淮剧需要内容上的补充,形式上的创新,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消化多种艺术元素,来丰富我们的淮剧艺术,才能使古老的淮剧剧种得到不断的发展,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争得属于自己的一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