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久江
基层文艺院团如何落实文化民生建设,如何才能更好地以科学的思维落实好构建和谐文化的精神,搞好自身建设,创作更多更好的舞台艺术精品,更好地发挥文艺宣传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构建艺术院团和谐的发展环境是关键。
从目前基层文艺院团的现状来看,发展势头是好的,剧目生产、排练演出红红火火,舞台艺术精品不断涌现,对“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这积极向上的主流背后,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反映在个人素质上,如个别演职人员思想上还潜在着一种惰性,缺乏相应的进取意识;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观念淡薄,投机取巧,钻空子;有的“二为”思想淡薄,重索取轻奉献,稍不如意就撂挑子,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反映在院团建设上,如艺术创作与生产、排练演出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到位,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且制度的执行力度、监督力度欠佳,用制度规范管理工作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定的随意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了本单位又快又好地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文艺工作在社会事业发展中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
由此可以看出,艺术院团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和谐,要贯彻落实好文化民生建设,必须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入激励机制,强化约束措施,深化内部改革,努力开创文艺工作的新局面。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可见思想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文化极其重要。
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人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之中,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摆脱腐朽的、虚伪的、不健康的理念,才能大公无私,更好地投身事业,为社会创造财富、贡献力量。在文艺战线上,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其思想素质和自身的文明程度,直接关系到能否给观众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能否担负起党赋予的宣传任务。
因此,文艺院团构建和谐文化必须与自身建设相联系,重视对演职人员的思想教育,把“德艺双馨”贯穿其中;在加强演艺队伍业务技能培训、提高舞台表演素质的同时,积极引导演艺人员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行为;让他们充分认识、把握从事文艺工作德和艺、荣和辱的关系,坚定信念、开拓思维、振奋精神,切实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继承、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之中,在思想政治、表演素质等各方面适应党对文艺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文艺院团是党的先进文化的宣传阵地,肩负着以优秀的作品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的重要使命,面对新形势,改革、创新、发展是文艺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文艺院团生存和发展,能否更好地完成党赋予的重要使命的关键。
在当前构建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把握文艺院团艺术创作和宣传方向性非常重要,只有把握了方向,文艺院团的整体建设才能适应形势,创造出具有时代风采的文艺作品。因此,文艺院团的艺术创作必须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积极向上的时代主流,唱响代表时代发展方向、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主旋律。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从继承、创新、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角度,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开拓思维,积极进取,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大力推进文艺宣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力争推出更多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演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艺术需求。以创新的理念谋求事业的发展和本单位软实力的提升,营造宽松和谐的艺术发展环境。
艺术工作的规律性,体现在艺术的创作和生产之中,也体现于排练演出和宣传之中。文艺院团无论创作什么剧目,排演什么戏,都必须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突出时代色彩,以新的理念、新的内涵来提升,并按照艺术事业发展要求,立足自身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把握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否则就会在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发生偏差,轻者给工作造成失误,浪费人力物力,重者影响宣传效果,制约事业发展。这是艺术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继承优秀传统艺术是必须的,但在继承中做到开拓创新才是艺术发展的真缔;艺术只有适应社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展现时代风貌;才能创造出拿得出、唱得响、留得下的优秀精神产品。创新是一种思维的开拓,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是建立在艺术发展规律和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近几年我市文艺院团排演的精品剧目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新创剧目《扁担谣》、《永远的红手印》等,反映了一个时代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艺术创作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新的创造,因而在演出中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欢迎。众多的传统表演艺术,如京剧《红娘》等,之所以久唱不衰,是因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和发展,广收博纳了现代生活中健康向上的内容,做到了推陈出新,增添了艺术的魅力和光彩。
总而言之,文艺院团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其剧目创作和排演必须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必须与党的文艺路线、文艺方针相一致,与广大观众需求相一致,与院团艺术工作实际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创作和生产更具时代感,发挥文艺宣传的优势作用。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精神动力;创新的、发展的优秀文化正是这种精神动力的源泉。
树立新的、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面对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也一再证明:人才是社会进步最重要的资源,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人的素质决定着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竞争能力的强弱,而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则是发展事业的中坚力量。
对于文艺院团来说,要更好地构建和谐的艺术发展环境,就必须以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演艺人才为目标,用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策略,建立有利于演艺人才成长发展的激励机制;以培养人、塑造人、吸引人、用好人为根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起点、高标准,把传帮带、请进来送出去、进大舞台演出训练等有效的培养发展措施相结合,有目的地为演艺人才量身定制成长发展规划;让演艺人才有更多的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舞台表演能力,促进优秀演艺人才脱颖而出。
人才队伍建设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只有把人才队伍建设好,才能为社会、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艺术产品和精神食粮,更好地促进文艺院团和谐快速发展。
文艺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艺术创作和生产必须坚持正确的宣传方向,必须讲求社会效益。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下,任何事业的发展都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都要讲究投入和产出,重视投入和回报的问题。计划经济时代的经营方式,显然已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反之,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那种一切向钱看,创作、表演低级趣味,搞“形象工程”等现象,显然也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发展要求。
构建文艺和谐的发展环境,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非常重要,这既是文艺自身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文艺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文艺创作和宣传中,主要应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弘扬主旋律,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创造进大舞台,拿大奖,能产生显著社会效益的戏;另一方面则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生产能走进千家万户的吃饭戏;二者相辅相成,必须相互融合。文艺事业的发展,只有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才能使艺术产品投入通过市场机制得以补偿,提高艺术再生产的能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统一、共同提高。
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文艺院团体制机制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各项制度的健全、完善和有效的执行。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事业发展,而文艺院团不论是改企还是仍保留事业性质,都要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管理、用制度管人用人、用制度保障事业发展的有效机制;要有一整套针对性强、结构严谨、操作实用、约束有力的科学的制度来保障。如果没有强有力约束措施来保障事业的发展,深化改革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文艺院团要更好地落实构建和谐文化的精神,彻底摆脱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就必须在把握艺术发展规律的同时,以促进艺术事业发展为原则,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用改革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用制度保障艺术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起以促进事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措施,以聘用制为核心的新型用人制度,以符合文艺团体自身特点、有利于艺术事业发展、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等机制;用严格的制度来促进和激发演职人员敬业爱岗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用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在文艺院团的顺利实施,构建起艺术发展的和谐环境,更好地为文艺事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