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兴科
音响在科教影视片中的运用
□ 洪兴科
科教影视片中的音响所传达出来的是听觉美,这种美感不能孤立地存在,是伴随观众收视影视图像产生的视觉美而存在的。根据音响在表现内容时所起的作用,可将音响的品格与境界分为“描述”情节、“升华”意境和“激发”联想三种。
“描述”情节。随着科教片情节的变化,一段基调和感情色彩与科教片内容相符的音乐,将起到描述和深化主题的作用。当然,这种“描述”必须紧紧地追随科教片所表现的形象,严格遵循配音的科学规律,客观、准确、自然地加以描述。例如,在防治病虫害的农业科教片中,当出现害虫危害作物的情节时,录上一段诡秘、狡猾的音乐或效果声响,把害虫的形象描绘得更丑陋,提示观众加强消灭害虫的意识。如果音响的品格与科教片的情节完全相悖,它将产生误导观众甚至颠覆主题的不良后果。
“升华”意境。科教影视图像在创造意境的活动中,如果有音响的巧妙参与,能增强感染力,达到升华意境的目的。农业科教片《育秧新路》里有一段表现秧苗茁壮成长的情景,当画面出现顶着水珠的秧苗时配以儿童欢笑声,把“茁壮成长”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音响用于升华意境,需要以影视片创造的意境为依托,如果影视画面上并未出现某种意境,盲目地配上升华此类意境的音响,必定是画蛇添足之举。
“激发”联想。音响在科教片中的联想作用有两种,一种是类似联想。例如无音乐伴奏的男声或女声“啊”,使人联想到悲壮、雄伟;呼啸的风声,使人联想到寒冷。一种是深入联想,如从悲壮的“啊”联想到英雄们不畏艰险、不怕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精神,由呼啸的寒风联想到冰天雪地的高寒生活。深入联想是类似联想的继续,是思维连续活动的产物。“音乐音响之所以能唤起人们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是由于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反应。”①科教影视片中,音响创造的联想艺术品格与境界是以图像和解说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当观众的思维具备了联想的条件时,加上一段具有联想效果的音响,才能激发观众联想画面以外和解说词尚未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内容。
音乐是科教影视片常用的配音材料,但绝不是唯一的材料。音乐和同期声、效果声响、人工拟音等综合运用,并把音响和解说词、图像有机结合为一体,才使科教片成为一部优美的、完整的作品。在后期制作时,科学地选择声音材料,在录制中讲究艺术技巧,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音乐的起落幅自然和谐。灌录音乐时,通常采用两种手法,一种是强起强落,另一种是弱起弱落。前一种用于表达强烈、紧张、悲壮等情节;后一种要求音乐出现和结束时要有一个过渡,音乐开头音量由低到高,结束时由高到低。音乐音量最高控制在解说词音量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为宜,创造轻松、柔美、和谐的声音氛围。不论强起还是弱起,都应选择音乐的开头或一个段落的开头作为录音的起点,不可随意截取音乐的中间段插入电视片,结束时也不可在乐曲未完成的段落戛然而止,以免造成生硬、突兀的效果。
巧用“藏头”术。主要用于弱起弱落式音乐的录制。先在录制解说词的声道上选好一个声音信号,在另一个声道同一时间点上插录音乐,也就是把音乐的开头藏在解说词的话音信号里。藏头时,音乐的音量要低于解说词的音量,对解说词不产生干扰。“藏头”术还适用于音乐的连接。当音乐的长度不够,需要接一段时,把接点放到解说词的声音信号里,可以使观众感觉不到音乐接点的短暂停顿和接缝的痕迹。
同期声的纪实效果和渲染气氛的作用。马达柔和的轰鸣声表明一部新型机械的良好状态;万马奔腾与马的嘶鸣,会使观众产生身临大草原之感,体味草原的辽阔和牧区生活的情趣。同期录音产生于前期拍摄,因此在拍摄画面时,凡是能够同期录音的,一定要声画同时摄录下来,作为一种不可再现的现象,同期声录音与图像拍摄应当同样受到重视。
人工拟音的特殊艺术效果。人工拟音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同期声录音效果不佳,例如,表现风沙场景的风声,现场录下来的风吹话筒发出“嘭嘭”的声响或其他杂音大于风声,产生声音失真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取后期人工拟音的手法才能给予补救。另一种是为了强调某个情节而人为制造声音,例如,动物解剖学科教片中表现消化系统时,有牛的肠胃蠕动消化食物的镜头,在拍摄时是无声音可录的,后期人工模拟肠胃蠕动的声音,会把“消化”这个细节表现得更加形象、具体和生动。
敢于创造声音空白。科教影视片某些段落的无声处理,往往比有声的效果更好。如当出现表现事物细微部分的特写镜头时,应该去掉一切声音,便于观众细心观察。无声处理之前需利用解说词或其他音响做铺垫,把观众的思路引向深入,把观众的精力集中在视觉上,理解、分析图像语言所表达的内容。
注释:
①张 前:《音乐欣赏心理简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4)。
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