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乔乔
2008年11月初,我正式接到采访任务,踌躇满志又倍感压力。《情系民生》是江西电视人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电视理论文献片创作一次重大的自我超越。作为主创人员之一,我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
稿本先行的理论文献片,其得失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说词的创作。我是最早介入《情系民生》脚本创作的编导,担负着协助总撰稿搜集、归纳、整合资料的重任。一方面,要对纷乱繁杂的资讯、信息、事件进行细致检索,争取获得最有价值的论据事实;另一方面,要对获取的论据事实进行比照、甄别、联想和深层次意义的开掘,从而实现对全片立意适度地提炼或升华。随着学习和研讨的深入,我增强了对理论的认识,愈加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理论的丰饶内蕴和强大生命力。我们只有充分利用电视良好的视觉效果,直接及时地将抽象的主流思想和执政理念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图像传达给公众,才能起到使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的作用,才有利于人民群众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11月中旬,《情系民生》进入前期采访阶段。我们一行四人组成第一队摄制组开赴山东,拉开了全国范围采访的序幕。作为一部全景式解读“执政为民”理念的专题片,它所涉及的素材遍及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我们的实地采访,除了对脚本中的论据事实进行甄别和开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现实中发掘新的素材,力争找到最典型的例证,获得最有价值的论据事实,从而实现对本片立意最大程度的巩固和支持。
《情系民生》反映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以及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方面的伟大实践。我们电视人要做的就是用具体、鲜活的事例来全面、系统、生动地阐释民生建设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让观众看得懂,记得住,看后对“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惠民政策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基于这样的创作思路,我们每到一处采访,第一个联系的部门就是当地党政机关,向负责具体工作的干部详尽了解当地政府在这五个方面所做的工作。为了完成采访任务,我们每天马不停蹄地工作。
在南京采访时,一位朋友向我们推荐了他的家乡睢宁在 “学有所教”方面取得的经验。听到好素材,我们很兴奋,立马着手采集新素材。江苏睢宁县作为文化部命名的全国唯一的儿童画之乡,孩子的素质教育有鲜明的特色。睢宁县实验小学学生王孝文,在自己的作品《我跟奶奶学剪纸》获奖后,激动地给温家宝爷爷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没想到温家宝总理给她回信了,在信中温总理教导王孝文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温家宝总理的回信,是对王孝文的鼓励,也是对睢宁县学生素质教育的肯定。同时,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全国青少年全面成才的殷殷之情。我们的采访是成功的。睢宁的儿童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好典范,为《情系民生》添了一笔亮彩。
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让我们感动的东西,是纪录片最大的价值所在。《情系民生》记录的是老百姓的风采,讲述的是他们生活中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拍摄,我们都把镜头长时间地停留在那些普通人身上,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中体会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相信观众正是认同了这种熟悉的生活场景,才认同了我们的片子所要传达的理论践行。
海南省海口市建立街道就业服务中心,开办了咨询、招聘等多项信息服务,为“4050”人员解决就业难题。我们摄制组到海口采访当天,遇到一位大叔主动要求通过镜头表达对街办的谢意。他叫郑留荣,是海口市龙华区的一名职工。2003年下岗后,通过龙华区大同街道就业服务中心,辗转八次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他激动地告诉我们:“政府和龙华区街道办事处,8次帮我找到了工作,我非常感谢党和人民对我们这些下岗工人的关怀和帮助。”这是来自老百姓心底的感谢,我们摄制组也因为采集到这样生动的例子而忘记了奔波的辛劳。
一次次采访,一次次被感动。作为记录者,我们见证着“党为民,民爱党”的深情,从而更加明白了工作的意义,对片子的创作有了更大的信心。
2009年4月初,摄制组进驻北京,《情系民生》进入最艰巨的后期制作。每一位编导集中精力完成自己那一集的粗编工作。我负责第三集《千秋基业》。
万事开头难。选一个生动的故事作为本集的开头,是脚本设计的初衷,也是统一的风格。教育是千秋基业,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观点,我们是从偏远山区的一位黎族小姑娘韩雪艺走进海南昌江中学移民班上学的小故事切入的。
《千秋基业》开篇之后,片子从三个方面层层推进。先是宕开一笔,交待故事的大背景:2007年,海南省实施“教育移民”政策。韩雪艺等600多名黎族学生,告别简陋校舍,迁移到远离家乡几十公里的县城就读。接着,宏观展示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大手笔:近年来,为解决西部和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国家拨出巨资,实施教育移民工程,使无数深处偏远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然后突出党的教育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镜头中逐一展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惠及无数孩子和家庭的重大举措:从2007年9月1日起,全国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全部免交学杂费。2008年9月1日起,接受义务教育的城里孩子,同样免交学杂费。
这样的开头脉络清晰、层层递进、丝丝入扣、酣畅淋漓。在总撰稿万江麟、总编导马伟平、执行总编导张步蓉的帮助下,我理顺了全篇的结构。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到我国当代实行公平教育的探索;从进城务工人员孩子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到扶助贫困学生的“绿色通道”;从职业教育培训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全社会捐资助学、兴学助教的义举到默默无闻、满腔热血甘当人梯的教师,片子比较全面地展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现状、方针、政策、成就。
但是,《千秋基业》粗编完成后,理论、政策是讲明白了,框架结构也清晰了,艺术表现手法却略显平淡,画面的选择还有待推敲。经反复修改后,效果还是不理想。此时,其他的分集编导向我伸出了援手,提供了一批精彩的画面。其中,艺术总监薛亚宁为我提供的小林浩易地上学的故事,成为本集的亮色之一。“5.12”汶川大地震后失去上学机会的林浩,在党和人民的帮助下在南京得到安置并重新回到课堂。林浩和同学们在校园里读书、游戏、欢笑,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表达着渴望的心声。林浩唱道:“虽然我不在你们身旁,问候的心却从没彷徨,多想用超人的本领,来筑起昨日的课堂。”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传递出这样的哲理:教育因为人生的需要而发展,人生因为教育的力量而改变。
电视的智慧是集体的智慧。在北京工作的日子里,摄制组成员非常执著,大家拧成一股绳,互相帮助,坦诚交流,共同进步。在这样一种工作氛围中,我们忘记了疲惫,忘记了烦恼,只有一个信念,把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和一系列举措浓缩于电视荧屏,用我们的真情描绘意气风发、光耀夺目的崭新时代。
精编是很劳神的。按张步蓉总编导制定的计划,七月以前必须修改好片子并完成送审。时间紧,任务重,摄制组自我施压,将“打造精品争创一流”的警语贴在工作间的正面墙上,同事间相互勉励。编导们加班加点,工作至深夜;总撰稿、总编导、执行总编导不眠不休,盯着每个组。尽管大部分编导都是第一次做这么大型的理论文献片,但摄制组的工作状态和创造精神让人敬佩。
2009年8月31日,《情系民生》在中央电视台十套隆重推出,江西电视台地面频道也于2009年8月28日开始播出。这部反映民生建设主旋律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片一经播出,迅即掀起收视热潮。节目播出当晚,我接到来自山东青岛的陈先生的电话。陈先生情绪激动地告诉我,他是一个单位的负责人,看了片子后对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片尾曲“记着老百姓的苦,记着老百姓的甜……”很打动人。他说今后将会更多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节目播出的第三天,我的电话就没断过。安徽铜陵的汪女士是我采访过的对象,她看完片子非常兴奋,她告诉我,铜陵在办教育方面有自己的“均衡模式”,没想到在全国还是值得借鉴的。同时,通过片子看到了别的地方在办教育方面的经验。感谢《情系民生》给了她一个对外交流的平台。
《情系民生》的热播以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深深地触动了我们。我下定决心要坚守责任感和使命感,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在纪录片的创作道路上上下求索。迄今为止,在我不长也不短的纪录片创作生涯里,《情系民生》是一笔重彩,值得我长久怀念——怀念那些我尊敬的师长和合作伙伴以及每一段以“情”书写的足迹。
对《情系民生》的每一位创作人员来说,一年来的坚守和付出才使《情系民生》以如此生动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今天,这段旅程抵达了终点,但在观众和关心关注这部作品的朋友那里,《情系民生》的生命还在绽放——她透着清新的气息,敞开鲜亮的神采,期待着人们的品读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