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明
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传播:自由与监管并存
□ 李文明
“网络天生就是自由派”。①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结构,信息单向流动变成了双向沟通。网络也从最初的信息传播工具发展成为传播内容的原发地,成为信息聚合与传播的集散地。与传统纸质、电子媒体相比,网络因其全时、无界、互动等特点,在突发事件传播中成为社会舆论演变的主导力量,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传媒的“轴心”。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会在第一时间上网,将自己的见闻以文字、图片或音像的形式发布出来。“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使得公众获得了空前的自主和自由,也极大地促进了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参与和关注。”②
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将突发事件网络信息的内容分成三个层次。③
网络公众的抱怨、谩骂和指责等不满情绪。公众对组织的不满情绪虽然不一定能导致严重的组织危机,却可能在突发事件信息的传播与组织危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抱怨、谩骂和指责,是公众对组织有不满情绪之后的几种发泄形式,这些对政府的形象和声誉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网络赋予公众以话语权,W eb 2.0则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权力,让公众变得强势。掌握话语权的公众,能够通过网络,以各种形式将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把政府的负面消息公之于众,并有可能损害政府的声誉。网民不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与网友交流他们的不愉快经历,也可以在自媒体(博客、播客等)上发泄相关的不满,还可以通过发帖、跟帖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负面态度。当对一个议题的大量个体意见形成强势的网络舆论时,就有可能导致政府的网络危机。
网络谣言、流言。网络谣言可能来源于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也可能来源于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政府的恶意攻击,还可能来自于一些好事者。谣言是人们凭空捏造的没有真实依据的对所涉对象不利的负面信息,而流言是未经官方证实的信息。一些网友出于各种原因而捏造的虚假信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演绎成暧昧性极高的信息,并将其传播到网络上。网络谣言可能起源于一篇博文、一个帖子或一幅图片、一段音频或视频。卷入公共话题的相关组织,被置于网络舆论的中心,负面的评价和行动也随之而来,尽管它们都起源于一些凭空捏造的信息。
事实性危机。如果说前两者多是影响公众认知的主观性信息,那真正能给政府造成巨大损害的是具有事实性指向的危机。事实性危机信息是指被披露的对于政府不利的负面消息,而这些消息确有其事。相对于网络谣言来说,危机事实被网络转载和传播的几率更高、受众到达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更有可能产生信息变异。这种类型的突发事件信息,网络更多的是起到加速信息扩散、增强信息影响力的作用,而它造成的社会连带效应却是巨大的。
由此可见,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网络舆论通常表现出爆发性、情绪化、破坏性等特征,极易造成风险的扩散并难以遏制。
信息有传播就会伴随有控制。有学者认为,一个政府的有效运作取决于对于信息流动的掌控。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广泛性、渗透性尤其是互动性,能给政府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极大便利,通过它可以及时了解事件发生始末,部署应对措施,加快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报和预警,使其在应急管理的动态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对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须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相关评论、网络论坛等,以提取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分析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也就是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有必要通过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来进行。
具体而言,应用“网络信息的主题检测和追踪技术”(Topic D etection and Tracking),可以在海量网络信息中自动发现突发事件的新闻流主题,并跟踪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其基于智能中文分词的关键词、敏感词自动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地辅助发现并预警不良信息,起到辅助决策支持的作用;利用“舆情信息辅助分析工具”来进行突发事件分析,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的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并分别从时间与空间上来分析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关联事件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应用“网络多级互动协调器”,可以提供多级别、网络化的数据缓冲、自动传输、校验、接收、回复和处理系统,满足市与区、县政府之间的双向数据交流和协调。
我们所处的社会已是一个通讯手段发达、人员流动频繁、信息化建设日益深入的开放型社会。突发事件发生后,容易造成小道消息流行,势必引起公众不理性的判断和行为混乱。对突发事件相关报道和相关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判断、预测,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互联网是先进文化供给与传播的重要手段,而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进行网络创新交互模式的治理与应对,建立网络舆情爆发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敏感点”发现、“热点”预警、“爆发点”掌控,是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有人将突发事件应急发布的传播控制原则,简要地概括为“三疏三明”,④即疏通、疏缓、疏导,明了、明确、明白。疏通,就是要建立权威信息通道,不给谣言以传播机会和空间;疏缓,则是通过合理的信息变量,避免媒体片面放大和炒作;疏导,就是让公众在了解政府态度的基础上,理解政府的处置工作。同时,还要让公众明了处理结果,明确政府对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明白社会正常的秩序状况,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舆论氛围。
互联网的出现使新闻传播的地域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不像报纸要有纸质载体,也不像广播、电视受信号传播的地域限制,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的传播打破了地域界限。但是,如果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地域概念已经不存在,这种看法也不全面,因为“互联网在地域概念上,是传播的无地域性同内容的有地域性的统一。”⑤就具体实例而言,网络视频便为线下的不健康内容提供了传播渠道,2009年暑期就出现了一些反映青少年不雅行为的视频在网上疯传的现象。这种现象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某种意义上比黄色录像的流传有过之无不及,以至于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呼吁广大网民对网上不良视频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的不良视频内容,自觉做到不上传、不下载、不传播、不保留,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尽一份力。⑥
信息时代最核心的要求,就是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保障信息快速通畅地传递。作为一种平权化的媒介,互联网的渗透性很强,而且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为公众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渠道和话语空间,网络参与者可以随时随地争取发言机会。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对信息的垄断和隐瞒行为完全失效,唯有真实的信息才能真正取信于公众。这样,信息的良性互动才有实现的可能。“因此,我们要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借助先进的信息传输手段,占领传播的主阵地,通过主流媒体的信息发布,引导公众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配合政府共同采取措施,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⑦
有调查表明,一篇负面的言论信息出现在网上,至少需要10条正面信息和文章来抵消其负面影响。因此,加强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课题应运而生。
信息是危机管理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获得充分、有效的信息,是成功克服危机的重要保证。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提出的获得危机信息的吸管式策略和实情调查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谓吸管式策略,就是像吸管系统把水从容器中吸出来那样获取信息。吸管式策略分为两类。一是分解策略,即通过监测报刊、电视、电台和互联网对危机的报道,了解媒体和公众对危机的态度、观点和行动,并将媒体信息在组织内部进行团体交流,以洞察内部员工对危机的感知、忧虑和信念。二是真空策略,即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将危机置于“真空”状态,以检查和评估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譬如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来访、座谈等形式获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后,对之进行客观的整理和分析,而非将组织自身的主观意见凌驾其上。
与吸管式策略同时使用的还有实情调查策略,就是面向危机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受害者和目击者直接获取信息。这一策略有助于在非常状态下获得最可靠、最真实的信息,使组织能够作出科学决策,采取合理行动。
(本文系2009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互动模式应急管理研究》(G09-A11)成果之一)
注释:
①李 钢:《网络管理的现实难题与博弈困顿》,《网络传播》,2009(8)。
②叶 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179页。
③谭立立:《自媒体环境中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新闻界》,2009(1)。
④曹劲松,庄传伟:《政府新闻发布》,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⑤杨正泉:《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⑥《北京网评会:制止“摸奶门”等有害微视频在网上传播》,人民网,2009/07/16。
⑦唐承沛:《纵论媒体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光明日报》,2007/08/06。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