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情感“发泄”的载荷

2010-11-16 07:17曾欢
电影评介 2010年17期
关键词:尼古拉斯纪实摄影

1、艺术与情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三国时期英雄人物曹操著名的《短歌行》。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需要能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所以,当此月明星稀之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慷慨而歌。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在1932年12月对其写的《<自选集>自序》里对创作《呐喊》和《彷徨》作了如下说明:“写《呐喊》,是为着对革命者‘喊几声助助威’,但‘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治疗的希望……”。

以上几个事件看似不相关联,但是,它们却不一而同地传递着一个信息:无论是诗歌、小说、音乐或者其它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创作者特定心境的表达,是情绪的延伸,换句话说,是情感宣泄的载体。

2、摄影的分类与情感“发泄”

在众多的摄影分类中,笔者比较认同将摄影分为:纪实(或写实)摄影、艺术(或唯美)摄影、技巧(或实验)摄影与哲学(或观念)摄影四大类别。接下来,将通过例证一一说明“摄影是情感‘发泄’的载荷”。

(1)纪实(或写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都是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换句话说,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所以,纪实摄影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的独一无二的资格。

有人片面地理解,纪实摄影仅仅是摄影者简单记录某个场景或事件的工具,于是便会质疑,它与“情感的‘发泄’”有关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来解析以下作品:

1)浙江日报资深摄影记者徐永辉的《全家福》:1950年春,他为贫农叶根土一家拍了第一张全家福的照片,之后45年来为叶根土一家拍过30多次,纪录下他家45年的变化。难道这仅仅是一张张写实的照片而已吗?不,它们是中国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变迁的形象化写照,是我国亿万翻身农民走向富裕之路的一个缩影,很有意义,是难忘的瞬间,难得的瞬间。那它们能体现作者徐永辉的情感基调吗?能,他的情感是欢乐的,当年贫穷落后的山村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拼搏和进取,已使全世界刮目相看;他的心情是感恩的,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逐渐由贫穷走向了富裕!

2)张轶的《挟尸要价》是最近媒体及界内备受关注与争议的照片。那是一张直逼人心的照片:白发而健硕的老渔民立在船头,后方一个人双手拉着一条绳子,绳子那头系着一个人的手腕。这样的行为已经不是以捞尸为谋生手段了,而是一种变相的为了利益而缺失仁善的丑陋行为。那么,这张看似冷眼旁观的照片,有体现作者的情感“发泄”吗?有!那是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起码的良知,那是强烈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那是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的内心驱使!

(2)艺术(或唯美)摄影:将艺术美视为高于一切的摄影统称为艺术摄影(亦可称唯美摄影),犹如散文诗以抒情为主,即使叙事也是为辅。在此概念统筹下,可被认作艺术(或唯美)摄影的作品涉及较多,凡是具有视觉美感的作品都可以纳入这个范畴。有人又不禁要提出疑问了,那些绚丽的风光摄影照片,它们与摄影者情感的“发泄”有关吗?笔者的回答是“YES"。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发泄”的诉求基调。它所描述的外在动因既可以被理解为贬义,但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又可以是褒义或者中义。由此,我们来看看南通市公务员赵志勇的风光摄影照片。他的作品,初看似曾相识,细品却与众不同。与一般“明信片”类型的作品比较而言,他的作品气势和角度都较新,有着独特的观察力,同时,每一幅作品都投射出一种别样的宁静、灿烂与平和,有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我想,这与摄影家本人的心态有关,所谓“文如其人”,“图也如其人”。

(3)技巧(或实验)摄影:为探索技巧和挑战技术极限的摄影统称为技巧摄影(亦可称实验摄影),探索“摄影能做什么”。但是,这仅仅是技术上的尝试吗?与摄影家内心的情感释放有何联系?

法国航拍摄影师尼古拉斯-霍利尔(Nicolas Chorier)可以在以前相机达不到的地方摆弄他的镜头。他将自己的业余爱好摄影和放风筝结合起来,用经过硅化处理的尼龙和炭精棒自制风筝。尼古拉斯将摄影设备安装在连在风筝线上的小篮里,只有在风筝飞行趋于稳定时,他才会将相机送到上面。一个空对地视频连接装置将照片实时发送给绑在尼古拉斯脖子上的便携式电视屏幕。然后,尼古拉斯用遥控器操控小篮和相机,令其进入拍摄照片的最佳位置。霍利尔捕捉到的迷人照片让人们对各地标志性建筑有了全新认识,鸟瞰了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和老挝的异域风情。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寻求新鲜、刺激和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还是别有其它?来看看尼古拉斯本人的叙说吧!他说:“我非常关心生态,尽一切努力保护我们的自然资源。相比于直升机燃烧煤油或在气球上浪费氦气,我更喜欢只利用大风从事这种活动。”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是大胆、勇敢、挑战、无畏的冒险精神的再现,他的作品,是对环保公益事业的拥护和提倡。

(4)哲学(或观念)摄影:将摄影作为思想言说方式以表达观念的摄影统称为哲学(或观念)摄影。由于它创作及表现手法多样,且个人主观意识明显,风格迥异,所以,就哲学(或观念)摄影是作者“情感‘发泄’的载荷”来说,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疑义。

刘铮一一中国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成名作《国人》系列,镜头覆盖了农民、僧侣、流浪者、囚犯、富人、乞丐、戏子、舞女、诗人、未亡人、残疾人、变性人、死尸、干尸及蜡像人物、雕塑人物。“最初是想记录中国人的心灵状态,后来却成了对我自身心灵的剖析。”刘铮说,摄影对他来说如同一个发泄的渠道,没有它他将不能想象自己的生活。摄影兼评论家李江树评价刘铮的作品,包含了“国人”担负着的沉重历史,“死亡和战争的阴影,情欲、渴望、感情的误置,深刻的无聊,岁月的创痛,浅薄的世俗享乐和现代人的精神贫困。”

3、结语

艺术性的情感发泄是作为一种常态存在的,我们要走出“摄影仅仅作为记录或者其他工具性的功能”认识的误区,理解并实践摄影与情感发泄之间的关系,让其在艺术化的道路上走下去。至于发泄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则与技巧性、自己的学术素养、时代的公共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有关联,是一个摄影师将需用毕生的精力去摸索、尝试的哲学命题。

[1]张舒予《论摄影的分类》:《电化教育研究》1003-1553(2007)10-0018-06

猜你喜欢
尼古拉斯纪实摄影
砚边纪实
论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小说翻译审美再现——以A Walk to Remember为例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不仅有张好脸蛋尼古拉斯·霍尔特
混乱实验室纪实
尼古拉斯效应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