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于边界的情爱——《断背山》镜头语言新辨

2010-11-16 05:21段善策
电影评介 2010年5期
关键词:李安尼斯道德

李安2005年的力作《断背山》,被不少人解读为“新西部同志片”。这种类型划分的依据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主角的牛仔身份和同性恋关系。西部风光、帅气牛仔、男同性恋在整部电影中确实是重要的卖点,但决不是影片的全部。李安谈到本片时曾说过:“它是对我们内心那个自我的终极考验——挑战那个被教化的自我。你所学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事情的本身和本质。本片中性是一个重要话题,但还有其他的一些话题。”显然,李安电影走的是一条商业文艺片的路线。因此,《断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和惊世骇俗的爱情表层下,也渗透着李安对人性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电影公映前,故事梗概或宣传预告片精彩程度,明星是否参演成了决定是否走进影院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是明星效应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是我们很看重故事情节。然而,当你走进影院坐下来观看,情节的作用就变得无非只有两点:从影片本身来讲,是电影语言的载体;从观众角度来讲,是把观众屁股继续留在座位上的黏合剂。情节很重要,但毕竟只是一件外衣,理解一部电影应该剥开这层外衣看到实质。

从观影角度讲,理解一部电影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实现来达成:一是能读懂电影语言,主要是画面和声音;二是能与电影语言所蕴含的主题意义产生共鸣。应该注意《断背山》这部影片的一个特点——既没有像《阿甘正传》中的旁白,也没有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角色自叙。所以镜头语言成为了理解这部电影的关键中介。

那么,镜头语言常常表现哪些主题呢?从电影创作角度分析,只有探讨人类命运、人生终极意义、人性这些人类永恒和共同的话题的电影,才最可能获得观众的青睐。从这些宏大主题中抽取具体的因子,比如,爱、责任、友谊等,就成为具体一部影片中镜头语言所要表现的主题了。

对《断背山》一片的影评的现实情况是,分析角度多从欲望(性)或者几句经典台词入手。正如前文中李安所说,性只是本片所要探讨的话题中的一个而已。而从经典台词出发来发掘主题线索,显然是没有弄清楚电影的特质。电视虽然已沦落为声音的附属,但是,画面依然还是电影的生命。这也是电影和电视的区别之一。

本文将借用“边界”这一新的视角,来分析影片中的若干组镜头语言,重新诠释《断背山》的本质。

道德之界

英国作家勃特勒曾说过:“道德是一个人所在国家的风俗习惯:在吃人的国家里,吃人就是道德的。”

由于在有关性与婚姻的风俗习惯体系中,异性恋是常态,而同性恋是被社会排斥的。因此,本片故事的矛盾焦点实质上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不是肥皂剧中爱与不爱的感情问题。一方面,来自家庭和社会压力,内化为内心无形的道德压力;另一方面,外界自然的一次洗礼,却永久性地唤醒了内在的灵与欲。是冲破道德的藩篱去聆听本性的呼吸,还是安守社会常态就此斩断情丝,影片主人公就这样徘徊在无形的界限左右。

山之界

如果说道德给影片主人公划上了一条无情的界限,那么,断背山脚,就是他们俩日夜牵挂的伊甸园的入口。

在影片前段,两人在断背山放羊的日子,是以一种记录工作、生活场景片断的方式来展现的。每个场景镜头不多,三、五个镜头,但画面里怀俄明山间的风景充溢着令人惊艳地美,十多个片断累积起来,一幅壮美而又安详的西部自然世界就这样被勾勒出来。看到这里,相信每一位观众除了震撼也剩下陶醉了。而这正是李安所要达到的效果。试想,既然观众都被这美景所感染,何况两位身在其中的主人公呢?影片中多组镜头表现主人公在断背山上随性本真的生活状态:两个牛仔怡然世外,穿行在诺大的自然世界中,在营地边摔跤嬉闹,赤身裸体地从山崖上跃入河水中洗澡嬉戏。不知不觉中,他们与这纯净的自然世界,与这翠绿的树林、潺潺的溪流、肥美的羊群、明朗的月亮,还有那曾温暖过他们的火堆都融为一体。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才是他们自己。

弗洛伊德说“所压抑的必将回来”。

断背山壮阔安静的自然环境,诱导他们的本性挣脱了俗世道德的束缚,催生出一段惊世骇俗的同性之恋。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属性的断背山,实际上已经化身为世俗道德的对立面,即精神属性的人的本性。

影片中,他们多年后每每通信相邀约会时,总是用印有断背山风景的明信片的镜头,也在告诉着观众:故事主人公在世俗世界中经历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不幸后,断背山愈发成为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世俗世界和自然世界影像的交替,这种相互参照传递出一个逐渐清晰地信息——断背山是唯一能够承载他俩情感的容器。

断背山是界,山上是自然和本性,山下是世俗和压抑。无怪乎李安自己都说: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柜之界:无法“出柜”之痛

电影最后一组镜头里,恩尼斯打开衣柜,映入他眼帘的,是他与杰克年轻时打架而留下血迹的旧衬衫套在同一支衣挂上,他哽咽的说出了:“杰克,我发誓……”,然后把钉在柜门上那张象征着属于他们美好时光的断背山的照片调正,最后默默地关上柜门。

恩尼斯发誓的内容无外乎承诺永远坚守这份感情。或者进一步说承诺如果有来世,面对两人的感情绝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犹豫不定。然而,此时发誓也再一次折射出同性爱的窘境——身陷巨大的社会压力漩涡中,往往只能选择压抑和包裹自我。

这里,衣柜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象征。人们把同性恋者公开自己的性取向称作“出柜”。从这个角度来讲,镜头里的衣柜就是一个隐喻——爱不见容于世上,只能藏于柜中。旧衬衫和照片只能藏于衣柜的恩尼斯还是无法“出柜”。

恩尼斯的女儿即将结婚,未婚夫曾是与恩尼斯有短暂交往的一女子的男友。从影片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此人年龄偏大且没有多少生活情调,恩尼斯认识此人,也略有担心地就此询问过自己的女儿。应该说,这样的两个人是不适合谈婚论嫁的。未婚夫看中的也许是恩尼斯女儿的青春,而他女儿看中的也许是那辆漂亮的跑车。然而,所有这些不确定因素并不妨碍他们走进教堂。反观彼此深爱着对方的父亲恩尼斯和他的恋人,却不能在亲友的见证和祝福声中彼此道出那句誓言。其中的理由简单地近乎残酷:他们是同性之爱。

把握住“界”的概念,就把握了李安电影以“环境和人物的冲突”为核心矛盾的风格和特质。

《断背山》原著小说的作者安妮•普罗克斯曾说过:“这是一个深邃、永恒的人类话题,需要大家的爱。当我在写作这个故事时,我时不时会流下眼泪,我为他们生活的艰难感到遗憾,但却无法为他们做点什么。这个故事不可能有别的结尾。”

显然,李安在对原著的处理上独具匠心——在爱情至高无上的西方价值观中引入了东方道德的思考,把爱——这一人类永恒话题放在道德的尚方宝剑之下,两者之间如何取舍,值得人类永远去思考。

猜你喜欢
李安尼斯道德
本期人物:费尔南多·梅尼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轩尼斯门窗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