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一向给人印象清新自然的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我和爸爸》,彰显她独特的个性特质。被看作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一个女性主义电影的文本,一部透过女性目光审视与塑造父亲形象的影片。“父女关系”视角的独特具有开创性,“它既与《和你在一起》和《假装没感觉》不同。它既不激烈弑父、审父,也不刻意恋父、寻父,而是将父女关系置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进行审视和重新认识”。 [1]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最为真实的父女关系,这关系存在于很多家庭当中,而产生这样关系和其变化是因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成长”是本文的落点。
“成长”是一个不断重复的主题,“但经典的成长故事往往被表述为少年的“涉世”的经历——在与世界的冲突中逐渐丧失童年最可爱的夸大妄想的梦,放弃一部分自我,在痛苦中融入世界。但影史上女性的成长缺失已久——即便存在,也是化妆后的男性故事”。[2]《我和爸爸》的成长主题就置于“父女”关系背景下展开,是该片的突破,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少女小鱼的母亲因车祸去世,从此与从没见过面的爸爸相依为命。因父亲履行了创造生命后的激情与悸动后,却忘却了父亲的理性与责任;女孩经历了风吹雨打、情感轮回后,才感受到父亲的爱。从陌生到认识,拒绝到依恋,印证着成长磨砺的历程。全片的成长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即:童年、高中时期、三年后的结婚前期、又两年后的育子时期。
影片始终从“我”的视角出发,“我”具有了聚焦者、叙述者和故事人物三重身份,可见是固定式的聚焦叙述①。作品时序的含混状态决定了“我”具有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双重身份。作品的叙述视角也是跳跃式的,有时聚焦于作为叙述者的“我”身上,有时聚焦于作为故事角色的“我”身上,而双重聚焦的独特效果与每个阶段不断变化的故事角色的“我”的演绎相互交错,两种感知色彩,给我们感受成长那种无以言说的饱满效果。
电影成功地以不同的镜头语言划分四个成长阶段,使双重聚焦的效果成为可能性。笔者分别从衣着外貌、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对白设计四个方面比较小鱼成长的的变化。
首先从衣着和外貌上来说,高中的小鱼一身校服,到大学时一身装束脱离了稚气,再到两年后留了一头卷发的小鱼是成熟的女人。无疑,外貌上的变化是留给观众首要感知变化的标志。
其次,小鱼的话语是发现她内在成长的一个窗口。高三时的她,对陌生的父亲仍很排斥,父亲问及她母亲像谁时,小鱼说:“就像我自己。”当父亲把书和衣服收拾好了后,她气愤并理直气壮地说:“谁要你帮我收拾东西啊?”。三年后读大学的她已经学会以平和的方式与父亲相处,她说:“见着了就理,我还有可能不理你。”最具有代表性的交谈是小鱼跟父亲说结婚的事,小鱼很安静地听父亲说话,然后说了一声:“知道。”最后她也叮咛了父亲一句:“记住,好好活着。少喝点酒,你要是再出什么事的话,我会恨你一辈子的。”离婚挺着肚子回来的小鱼,已经会承担责任,对着父亲的话语渗透更多的是担心和怪责,父亲因没有收入而去赌博,小鱼难受地说了一句:“我不要你的钱,你是我爸,这个家要有你才像个家,你懂吗?”可见,成长的变化在小鱼越渐成熟的话语中显现着。
再次,影片的室内场景大量运用了蓝色:小鱼和老鱼身上蓝色的衣服,暗蓝的墙壁,深蓝的沙发椅等等。除此外,色彩上也有隐性的流变,但不是阶段性的对应改变。在小鱼的童年和高中时期,画面充斥着沉重的蓝黑色;到了大学,她行走在校园时色彩突兀地转成了耀眼的白色;在结婚的场景中,却是突如其来的鲜红礼服和热情的黄色灯光。徐静蕾似乎通过色彩的变化暗示着:生活在继续,人总要学会成长,有希望就会勇敢地生活下去。
最后,徐静蕾在构图方面都特别有心思的。“为母亲写花篮”、“小鱼指责老鱼”等几场戏,画面采取对角线构图,父女分处画框距离最远的两个角落暗示了情感上的疏离。“包饺子”戏中,小鱼倒在沙发上,老鱼就势躺下,此时出现了一个平衡的、温暖的构图,但两人的面部表情相互错开,这“背向”的爱,在碰撞与疼痛之后,才慢慢消磨彼此心中的界线。当小鱼匆忙决定结婚,父女流露真情,此时镜头的父女靠得如此之近。当老鱼中风、失语失忆,他们的交流已成为不可能,爱,才得以毫无掩饰地开始。父女关系在小鱼成长的历程中由排斥,到走近,最后转变为亲密,画面也呈现由生疏冷淡到温暖的逐步切换的构图效果。
很多人评析电影《我和爸爸》体现着平平淡淡也是美的生活哲理。[3]笔者认为影片凸显的平淡是一种真实和自然、有高潮有转折的情节表现。影片表现的是自然的变化,这就是成长,对亲情的逐步成熟的认知。而主题的表现,是运用以上的叙事时间的策略,把小鱼人生划分为四个阶段借以体现的成长中的心理、孤独与焦虑感,在画外音的复合叙述下得以深度体现。
徐静蕾用这种方式进行创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影像基调把握不好”、“镜头表现力不够”。[4]也正因为此,由视角传达意象的艺术还不够充分。但不可否认,电影所表达的成长主题是成熟的,是真实,是贴近人心的,正如所说“看徐静蕾的电影,犹如在一间咖啡屋里喝着一杯苦咖啡,一边听舒伯特的小夜曲,一边听一个小资mm倾听年轻女性的成长、爱与性、孤独与痛苦、焦虑与死亡”。[5]看出了年轻一代对待个人成长,对待亲情,更为温和,也更成熟的态度。
《我和爸爸》关注现代社会特殊的父女情感,具有时代的特质,给观众看到的是现在年轻一代的成长历程,和他们看待亲情阶段性的变化,同时塑造了具有现代父母的气质。电影的表现重点放在小鱼成长的变化,父女情感的变化,“我”的旁白的时起时伏,更消磨了成长变化的痕迹,使“成长”主题站在一定高度重新认识和审视新一代,具有一定的新意。
注释
[1]从聚焦与叙述的区别和联系出发,可分三种类型:零聚焦叙述、内聚焦叙述和外聚焦叙述。内聚焦叙述有学者把它分为两种:固定式的和非固定式的。固定式内聚焦指的是聚焦者固定在一个人身上,非固定式则反之。
[1]吴小丽等.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第222页
[2]吴兰.浅谈徐静蕾的导演风格[J].女性导演和电影中的女性,第96-98页
[3]李新宇.从女孩到女人的情感嬗变[J].电影文学,2006.11
[4]谭政.我和爸爸:直面人生的无奈[J].谈艺录,2003
[5]袁智忠.影像独白:徐静蕾电影解读[J].当代文坛,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