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美国第81届奥斯卡提名影片中,一部题为《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电影获得了十三项提名,使得万众瞩目,虽然在最后的角逐中,该片只获得了包括最佳化妆、最佳视觉效果、最佳艺术指导在内的三项份量不是很重的奖项,但还是表现出了导演大卫•芬奇的超凡才华。
影片的导演大卫•芬奇于1962年出生在美国克罗拉多州的丹佛市,而他成长的地方是加利福尼亚州的马林郡。18岁那年,他跑去米尔谷的考蒂(Korty0电影公司为约翰 考蒂 ( John Korty)工作,当学徙工。在1981至到1983年间他又转而投到乔治•卢卡斯的“工业光魔”旗下工作,参与了83年《星球大战第六集:武士复仇》的特效制作,使他在业内也开始小有名气了。后来,他结束“工业光魔”的工作,在好莱坞同N. Lee Lacy 签下合约开始拍摄商业广告和音乐MTV。87年他与三位同为导演的伙伴( Dominic Sena,,Greg Gold, Nigel Dick)成立了宣传(Propaganda)电影公司,为各家委托公司拍摄了多个广告,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李维斯、百威、香奈儿、耐克、匡威、AT & T等;而在MTV方面,与大卫芬奇合作过的歌手有多位大名鼎鼎的天王天后,包括麦当娜、滚石乐队、迈克尔•杰克逊、空中铁匠乐队、乔治迈克、伊基波普、史蒂夫温伍德等等,并成为了麦当娜的御用MTV导演。大卫•芬奇虽不是科班出身,但他的电影天赋注定他天生就是个电影导演。在拍摄了无数的广告和MV之后,终于有人发现了大卫•芬奇的导演才华,20世纪福克斯公司在1991年正式聘请大卫•芬奇执导科幻惊悚电影《异形3》。 《异形3》上映后,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大卫•芬奇也就此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1995年,他成功执导了电影《七宗罪》,获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功,在全球拿下3.27亿美元的巨额票房,大卫•芬奇成为了世界一流导演,这部探讨人性内心黑暗面的犯罪电影,成为同类型题材中罕有的经典。至此,芬奇开启了他的好莱坞大导演之路,他拥有了话语权,可以选拍自己想拍的电影。1997年和1999年大卫•芬奇分别拍摄了《心理游戏》和《搏击俱乐部》两部成功的电影,他的个人风格已开始成熟。大卫•芬奇继承了黑色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和希区柯克的手法,使得他的电影既有黑色电影的特质,也具有悬疑影片的风格,将黑色风格和悬疑融合在一起,并使自己不断完善。无论在电影关注的内容,还是在影像视觉风格以及电影本身情节的发展上,大卫•芬奇的电影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人性与社会的黑暗之处。他的电影影像和视觉效果在强有力地震动人心的同时,还迫使观众去思考背后的深刻内涵。2002年和2007年他还分别执导了影片《颤栗空间》、《十二宫》,但都不如前几部影片成功,致使观众对他的最新作品《本杰明•巴顿奇事》有了更多期待。
影片表现的所谓“奇事”,是影片主人公的近乎反常态的、从老变小的奇幻人生。电影主创人员意图透过这种不同寻常的奇幻人生去揭示人类如何看待生与死的永恒主题。
故事讲述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那一天晚上,一个奇异的满脸皱纹的婴儿出生在新奥尔良,母亲生完他之后就离开了人世,父亲以为他是个怪物,一出生长成老头的模样,便把他抛弃在一个养老院的台阶上,被善良的黑人女仆奎尼收养,取名本杰明。本杰明自小就表现为老年人的特征:身体衰老、头发稀少、视力弱、行走不便、反应迟钝、智力低下……人们都认为他很快就不久于人世。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杰明非但没有死去,而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越来越年轻了。在十几岁时,他认识了养老院一位老妇人的孙女黛西,并开始爱上了她。十八岁那年,本杰明决定外出工作,成为一名海上拖船的船员。再经历了一些磨难之后,26岁那年(此时他的外表看上去象五十岁左右)他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又见到了深爱的女孩黛西,可自己的容貌和年轻的黛西相比是那么的不相衬,这使得本杰明内心有些不安。黛西是一名很有前途的舞蹈演员,一次偶然的车祸葬送了她的舞蹈生涯。本杰明继承了父亲遗产,他还深爱着黛西,在她遭遇车祸后,没有嫌弃她,与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并且生了自己的女儿。本杰明年纪越来越大,可身体越来越年轻,让他感到不安的是如何面对自己不断长大的女儿。为了让女儿健康成长,他变卖所有财产留给妻女,自己却远走他乡。年迈的黛西找到了外表似孩童般的本杰明,并照顾他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整个故事如清泉流水般娓娓道来,没有给观众一丝压力,而是平静地去静观故事的慢慢发展。导演试图通过156分钟的时间向我揭示几个主题:生与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生与死能否超越爱?时间能否倒转使生命和爱永恒?
本杰明从一生下来就被认定为活不久,致使他对生命并不渴望,他也不知道究竟哪天会离开这个世界,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活在当下,尽量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他生活的养老院和身边相继死去的人使他对所有的事情能保持淡定的心态:童年时教会的神父、教他弹钢琴的老妇人、拖船船长、父亲汤马斯•巴顿、养母奎尼都相继的死去……正如教他弹琴的老妇人所言:“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所爱的人,要不然我们怎会知道他们对我们有多么的重要!”在本杰明心里,从小就已经深深地烙上了“人必然会死”的概念,“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你还是得平静得放手而去”这一语录般的经典台词也扎根在本杰明的内心深处,使他懂得了生是为了爱、面对死亡不应该惧怕,使他能更为乐观地去对待世界上的人和事。诚然,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人生最终的结果都逃离不了死亡,可每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却不尽相同。导演意图通过影片告诉观众,人免不了一死,生和死只不过是一瞬间的改变,身体不能永恒,一切属物质的都不能永恒,凡是存在的都必将灭亡,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情享受生活,爱自己爱的人、做自己该做的事,平淡地面对一切,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要从容,因为我们事先有所准备。类似的这种对待死亡的态度我们似乎在电影《阿甘正传》和《泰坦尼克号》中看到过,一旦我们平和地去对待死亡时,死亡就没有那么可怕啦。
影片的情感描写很细腻,对本杰明的爱情、亲情、友情都表现的很到位,而这些“情”所围绕的核心便是“爱”。首先是与黛西的爱情:他二十六岁返回家乡后,看到了思念已久的黛西,在黛西的色诱下,他们没有就犯,并不表明他不爱她,正好相反,他因深爱她不想去伤害她,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间就可能离开人世;在黛西发生车祸后,本杰明接受了她,因为自己和黛西障碍没有啦;在她们的女儿降生后,本杰明知道自己的将来会是什么样,为了不给妻儿留下骡乱,他把所有财产留给妻子,毅然远走高飞,即便是在他最后几年的日记里,他更多提到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妻女的思念……这是爱的力量;其次是他与养母奎尼、亲生父亲汤马斯•巴顿的亲情: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本杰明没有向父亲抱怨,而是默许了,因为他在奎尼那里得到了母爱,一个与他毫无关系的黑人收养了他,这完全是人性爱的表现,因为奎尼是个基督教徒,我们找到了爱的根源,他完全不缺少爱,在他父亲死之前,他带父亲来到海边,这似乎表明了本杰明的爱如同大海一样,他原谅了父亲,他也一样爱他的父亲--这是爱的力量;最后是他与迈克船长的友情:在他们的拖船遭遇袭击后,船长被击中,他安慰船长:“你会没事的,天堂在等你,你肯定会去那里”,船长也把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告诉了他,在死亡临近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友情,在本杰明看来,船长没有死,而是化作了蜂鸟进入了天堂--这同样是爱的力量。在整个的情感线索中,无不渗透着对生与死的思考,看着自己爱的人一个个的逝去,他心里并不痛苦,因为他知道,和生与死相比,爱更珍贵。这样的爱是不朽的,它超越了生与死,深深根植于本杰明的心中。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同样使用了钟表指针逆走的画面,表明了活着的人因所爱的人死去而痛苦。钟表匠渴望时间倒流,是想找回逝去的儿子,让他的生命停在离开家去前线时的那一刻,渴望儿子的生命如同他们的爱一样永恒,可是,人无法改变时间。影片结尾伴随着洪水出现的也是一个逆走时针的大金钟,同样表现了即将逝去生命的黛西渴望回到过去的想像。爱可以永恒,因为时间是记录者;可无情的时间却要夺去人的生命,使生命无法永恒;生命也同样是脆弱的,随时都有被剥离的危险,而我们自己却无能为力。当黛西闭上眼离去的时候,画面伴随着本杰明的话外音陆续出现了他记忆中先后死去的亲人和朋友,他们都带着微笑看着镜头,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爱的氛围。导演似乎在说:死去人的爱是永恒的,但生命却不能永恒,真希望他们的爱和生命能一样永远存在。
导演的意图很明确,就是通过发生在本杰明身上不同寻常的故事来揭示他关于上述的几个主题。那么导演都用了哪些电影语言来表现他要呈现给观众的主题呢?以独特的电影视觉语言来表现“奇事”的奇,独特和不寻常。
一方面是本杰明的日记所记录的生命轨迹,一方面是黛西的同步回忆,在本杰明后期失去记忆后,主要是依托黛西的回忆来强化叙事。在叙事过程中,现实和回忆交叉在一起,将生与死放在一起,将过去与现在放在一起形成对比,目的是使观众对生与死产生深刻的思考----人终究要死亡,但我们应该努力使生命更有意义,那就是去爱你所爱的人。本杰明和黛西人生中,他们的生命轨迹是截然相反的,一个是从老变年轻再变小,一个是从小变大再变老,但结果是惟一的,都必将走向死亡。可他们面对死亡来临时,没有一丝惧怕,从容面对,惟一不能割舍的就是爱,一生的爱。故事除了以本杰明和黛西的一生生活为线索外,在故事以外还有一条线索是飓风即将到来,世界面临着毁灭,这种毁灭是全人类的,目的是造成一种悬念,同时也为观众提出一个问题----当我们面临生命威胁时,我们又当如何去看待死亡。
现实中黛西病房的画面使用了淡淡的兰白色调,突出黛西死亡前淡淡的忧郁;回忆中的内景镜头大多是淡黄色调,突出一种老照片的效果,强化回忆,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多处使用了明黄色调,如年轻漂亮的黛西回到养老院时乘坐的黄色出租车、黛西遇车货时穿的黄色中长大衣、本杰明女儿童年放飞的黄色气球,都表明了人物对快乐生活的享受和渴望,也代表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的设置是为了突出影片的主题----面对死亡的必然,我们应该积极地活在当下和享受生活的。
影片的配乐多是轻柔的、舒缓的,略带伤感,衬托人物内心的平静与坦然,同是也表现出人类对死亡的无耐,但没有给观众一丝的压力,目的是让观众的情绪融入到故事的发展当中。影片的音响多是画外的,如在老年黛西病房画面中,经常出现水流的声音,强化了生命和时间同流水一样不间断地流失;本杰明和伊丽莎白在旅馆里夜谈时,背景音响出现的是瑟瑟的冷风的声音,表现人物内心的寒冷与孤独……影片的男声画外音是本杰明的自述,略带沙哑,给人一种沧桑感,强化了电影的故事性,很多自述的台词是人生的启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男主人公要经历人生的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婴儿等不同阶段,高超的化妆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是,各个阶段不仅要形似还要神似。影片做到了,从头至尾,我们看到了是一个情绪脉络清晰、表情连贯的主人公,相信没人会说:“那不是一个人在表演”。同样,黛西的化妆也相当成功。镜头是不断的在回忆和现实中交叉进行,很容易将老年的黛西和年轻的黛西作对比,让我们高兴的是,几乎看不出化妆的破绽,认为那一定是同一个人。这种高超的化妆术为影片揭示生与死的主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是影片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最终,影片夺得了81届奥斯卡最佳化妆奖。
影片是回忆与现实交叉在一起展开的,在回忆过程中不断回到现实的段落,使得老年的黛西与年轻漂亮的黛西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生命走向死亡的必然性和主人公面对死亡的从容;在影片中还形成了青少年黛西和本杰明之间外貌的对比,以及中老年黛西和本杰明之间外貌的对比,突出了本杰明人生的奇异的同时,也突出了二人之间超越生死的真爱。
影片两次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蜂鸟”飞行动物,一次是本杰明在托船与军船相撞后,被人救到大船上,他将一个救生圈扔到海里时出现的;另外一次是结尾黛西闭上眼睛死去时,医院窗外出现的。这只蜂鸟象征着人不死的灵魂,象征着死去的人对活着的人的一种期盼。第一次出现蜂鸟象征着船长对本杰明的期盼,盼望他乐观的活下去,同时也表明本杰明渴望船长的灵魂进入天堂;第二次出现蜂鸟象征着黛西的灵魂飞入天堂,这当然更是本杰明所渴死的。还有就是影片开头和结尾出现的大金钟,他代表着人生命的不可逆转,也代表人们渴望生命的永恒,但他是属物质的,也终将处于毁灭之中。
真正触及灵魂的情感,总是让观众动情,而对于生命走向死亡的无耐,促使人用有限的生命去表达无限的爱。《本杰明•巴顿奇事》,一个时空交错的故事,一个垂死者弥留之际的人生追忆,一段不动声色的读白,一段跌宕冗长、历尽沧桑的叙述,让我感到了生命的盼望、生死的无常和爱的永恒。我曾多次为男女主人公留下热泪,也真心希望我的泪水能把他们的生命留住。当我从电影的氛围中走出来的时候,我想到:我要用有限的余生去爱我身边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