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剧在中国隐秘流行这一奇观的现状,首先举几组数字:
1、现在,一集当季美剧刚在大洋彼岸播完,国内的字幕制作小组就会迅速投入义务翻译工作,只需不到12个小时,配有中文字幕的美剧就可以下载到国内美剧迷的电脑上。12个小时,如今的美剧离中国美剧迷们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时差罢了。
2、著名的《急诊室的故事》(《ER》)每集的制作投入高达1300万美元,超过了很多电影的预算;一般剧集的制作成本通常也在每集200万到400万美元左右,情景喜剧的成本约100万美元每集。而以韩剧来说,每集一般的成本要120万人民币左右,好点的如《大长今》200万左右。国内一集制作经费只有四五十万,是韩剧的四分之一,是美剧的四十分之一。在2009年6月11号上海举行的白玉兰论坛《中美影视创意论坛》上,中国知名导演兼制作人郑晓龙、张国立在与美剧《豪斯医生》、《迷失》、《犯罪现场调查》的编导戴伦•萨芬,《绝望主妇》导演大卫•瓦伦等交流时慨叹:“人家500万美元一集的成本还喊穷,我们国产剧最多50万元人民币就搞定一集了,简直就不是在一个世界的人啊!”
3、就网络上美剧论坛的注册人数而言,截止2010年2月23日,国内四大美剧论坛的数据分别为:人人影视美剧论坛的注册会员数达到672569人,在线会员数最多的时候为2009年1月12日,有4661同时在线,当时是冬季档美剧回归的时候;另一个美剧论坛謦灵风软的注册会员数已达到328484人,最多时有6306人同时在线,发生在2008年1月17日,也是当年冬季档美剧回归的时候。而一个新兴的尤以英剧为主打特色的欧美剧论坛——破烂熊乐园,作为一个后起之秀也已有98489的会员数,最多时竟有 18764 人同时在线,发生在 2009年7月11日的凌晨01:10,正值去年暑期档美剧回归的时候。
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近两年来,美剧大有代替日韩剧港台剧,成为白领、大学生、留学生、年轻中产等群体新宠的趋势。美剧在中国年轻网民和看碟族中迅速走红的不争事实,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2006年以来美国报刊相继报道了中国的美剧群体,《纽约时报》曾在2006年8月9日专门报道了美剧在中国受欢迎的态势以及在每部翻译剧集背后无偿服务着的字美剧幕组的概况“Chinese Tech Buffs Slake Thirst for U.S.TV Shows”,而8月8日的《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上“Love of U.S. TV spurs Chinese thefts” 一文也报道了这一现象。国内主流媒体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观看美剧的网民群体,各大报纸如《南都周刊》《新民晚报》《上海一周》等均有报道。这一切都意味着,随着中国本土美剧观众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国美剧迷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对于美剧的追捧成为超越美国本土之外一道炫目的流行文化景观。
不可否认,由于技术、受教育程度、上网便利条件、时间等原因的限制,理论上这个共享跟中国广大媒体受众比起来只能算是部分网民的共享。美国大众的娱乐在网络的文化旅行和移民中,就这样出其不意而又情理之中地成为了中国小众的文化消费愿望的实现。当然小众有作为小众的骄傲。某种程度上,小众意味着有品位,意味着高档次。尤其是在这批受众人群都是强势人群的情况下——他们是受过高等教育、英语较为娴熟的学生、有钱有闲的小资。这些年来白领阶层及白领文化已逐渐地被大众媒体塑造为代表了一种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方式,由此受到他们所青睐的美剧也就成为社会大众欣赏的对象,不少人纷纷模仿,也促成了这股时髦风尚的形成。看美剧就这样成为了一种流行。近期内,不仅仅是热播的美剧,就连看美剧这一现象本身也成为了讨论的热门。
美剧在非主流媒体上的大热和美剧现象在主流媒体上所引起的讨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十来年前疯狂来袭的“韩流”,在国内电视剧市场仍然不太景气的情况下,韩剧热已悄然转向了美剧热。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相比之韩剧,美剧这一看起来离我们很遥远的异域大众文化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如何能够吸引到大批的中国美剧迷们日日夜夜地守候在电脑旁,一边开着BT或是迅雷或是EMULE,疯狂下载待看的美剧,一边忙不迭地消化掉已经下载完成的剧集?愈来愈热的美剧与曾经、正在也许将来都受到中国观众喜爱的韩剧相比,又有着什么样异同点,才能够都如此受到国内受众的追捧的呢?
下面就以曾经同样很受欢迎的韩剧作为比较,分析美剧在中国的“隐秘流行”背后的根本原因。两者之间既有个性也有共性,比如不同程度上的制作精良考究,边拍边播的制播方式等,这些制胜的相似点应该可以为我国的电视剧界所借鉴。
韩剧在中国的流行有着十多年的历史了,从1998年中央2台播出的《爱情是什么》到今天,韩剧一直受到相当一部分中国观众的喜爱。这是源于两国相近的文化认同感。文化同源性使韩剧中体现的审美标准与中国广大观众心中潜在的审美标准相吻合,这成为中国观众较易接受韩剧的文化心理基础。亚洲文化圈国家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是共同的。韩剧里所体现出来的儒家学说思想理念也是中国主流文化的根基,是人们精神生活、情感世界的某种标准。韩剧里所表现出的种种——脉脉温情、善良、节俭、诚实、谦恭也正契合了中国观众的审美理想。同为亚洲国家,韩国民众的饮食起居、家庭生活方式、邻里亲朋相处模式也都是中国观众熟悉的,接受起来自然容易。
如果说韩剧在中国的大热是归功于两国文化上的同源性,那么美剧与之比起来,则截然相反,对于中国本土的观众来说,美剧的题材大都远离中国观众的现实生活。除了人性中共通的情感以外,美剧中从外到内——从建筑风格、穿衣打扮到办事方式、处世标准,都是截然不同的风貌。正是这样的异域性使得年轻的观众群对于其中所展现的一切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带来的距离美驱使他们会不自觉地为了追求新奇和来自外邦文化的刺激,通过非主流的方式收看美剧。这份陌生感和求知欲成为孜孜不倦下载、购碟的主要驱动力。尽管没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但这样的文化距离感恰恰引发了中国受众对于美国大众文化镜像的遥望和向往。对于美剧迷中的一部分留学生来说,这甚至是更快更方便了解欧美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样的潜移默化,使得留学生们接受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尽快融入他们的社会。
无论是韩剧还是美剧,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刺激都是吸引我国观众观看欣赏的一块重要法宝。韩剧的制作者一向把对“形式美”的追求做到极致,无论是细枝末节还是房屋别墅,都美得面面俱到,精致细腻。这些干净,斯文的剧集总是带给人美的享受。每部的韩剧的OST也都是制作团队精心打造的,既吻合片中的故事情节又能让观众在听歌时也能不断回味着故事情节。
而美剧给观众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则是可以与好莱坞大片相媲美的,甚至更甚一筹。比如开播以来就在年轻女性中掀起巨大反响的《Gossip Girls》以及早几年的已完结的剧集《Sex and the City》,剧中主角们的华衣美服,普通中产很少出入的高档次消费场所,绵绵不绝的派对……这些“养眼”的元素,这样奢华的物质生活,对于观众来说,就算现实中没有,“看看也是好的”。几乎所有的美剧都有对女性身体奇观的展示,可以说剧集中的人们在消费着物质与性,而观众在用眼睛“窥视”与“消费”着剧中人物的身体。的确,俊男靓女,灯红酒绿,香车美人,都是些稍纵即逝,过眼云烟的东西,可他们摆在一起就是这么好看。这样的视觉盛宴让人拒绝都难。而另一些给受众带来巨大视觉冲击力的场景“奇观化”的呈现,常常令人咋舌。比如刚一开播就掀起巨大反响的科幻类悬疑剧集《迷离档案》(《Fringe》又名《危机边缘》)更是让这样的视觉冲击达到了顶峰,每集中总会有古怪离奇的死亡方法以及大力突破观众想象局限的各种匪夷所思的场景。一妇女从受孕到产下婴儿,前后不过一小时。这个孩子在随后四个小时里迅速衰老、死亡。他的面容从娇嫩新生到满脸褶子的速度快得令人窒息,在最后追捕一幕中,他一边逃跑一边老去,从年轻人的飞奔到老年人的踉跄,最后倒地衰老而亡;又一集中,被一恐怖分子在公交车上释放致命气体致死的乘客们集体成了“冰冻人”——他们被一层琥珀状的巨大胶状物质迅速包裹起来,死状之惨烈令人心悸;另一集中,银行劫匪利用一种特殊装置破坏墙的分子结构,离解并重组了其原子结构。当墙“变软”之后,他们穿越墙体进入银行的保险库。不幸的是,其中一人未能及时抽身,半个身子嵌在墙体中,被如期迅速恢复硬度的墙体一分为二,成了一朵真正的“人体壁花”。至于人体自燃,人变兽之类的场景在这部剧中就只是小儿科了。这种种景象给予观众的视觉震撼相当强大,让观众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己想象力的壁垒。
美剧中的音乐也是必不可少的吸引粉丝的重要元素,在CW台的两档青春偶像剧《The O. C.》和《One Tree Hill》中,制作团队每集都精心挑选了流行歌曲应时应景地为故事情节做铺垫,配合人物心理活动、推动剧情发展。这些歌曲在每一季的结束,会由制作方制成音乐大碟再次出售,网上也有很多分享这些音乐的帖子。更有很多中国的美剧迷靠看片时听到的一两句歌词在网上疯狂搜索原曲,或是发帖询问“某集某场景某人物在做某事是的配乐是哪首歌”。
韩剧自始至终是以情动人,主人公们细腻丰富的情感很容易地让受众感同身受,把自己当作是剧中人物,随着情节的慢慢推进,揣测着剧中人的心理活动。无论是喜是悲,韩剧总给人一种含着眼泪微笑的奇妙而温馨的感觉。这样的情感诉求往往使一部电视剧既有喜剧式的幽默,又有悲剧式的凝重。韩剧大都致力于表现平凡的日常生活,把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物的悲喜交加进行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平实细密的故事叙述中渗透出浓厚的人情味和生活况味。情节倾向于小说化、散文化,而非特别戏剧化,矛盾冲突多但并不太激烈,悬念有却并也不强烈,总体上是一个平实温馨的氛围。韩剧注重在触手可及的家庭生活中挖掘琐碎小事的表现能力,展现小人物和小事件,很多甚至是婆婆妈妈,家长里短,并在微妙细致的人物关系中再现和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努力倡导真、善、美。
相比之下,美剧则是以情节的紧凑见长。无论是家庭剧还是职业剧还是情节剧,节奏都较韩剧要快,从不拖泥带水,每集每季都有各种力量把主人公生活中的那时那地暂时的平衡打破,每个场景中几乎都会设置一个阻碍进展顺利的鸿沟,用层出不穷的悬念推进剧情的发展,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有网友称他看《24小时》时几乎紧张得“透不过气来,连口水都不敢咽”。更有网友在《24小时》当季播出的那24个星期并非一周一次地下载该剧集并立即收看,同时拒绝接受关于它当季的任何信息,而是一定要等到该季24集全部播出后才敢下载,花上一两天的时间不食不休地一次性看完,因为他受不了那些紧张兮兮的悬念设置,像块石头堵在胸口,“与其一直被吊着胃口,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要知道”。而一些系列剧,如讲述关于联邦证人隐姓埋名重新生活的剧集《In Plain Sight》就是每集讲述一个联邦证人的故事,在单集里就把悬念解决掉,但同时用主人公——女法警Mary的私人生活作为串接全剧的重要线索,她与总给她惹出事端的妈妈和妹妹的矛盾,她与男友Ralph模棱两可的关系,她与拍档Marshall非同一般的战友情谊,围绕着这些设置的悬念带着观众走入下个星期的下一集。《Criminal Minds》、《Law & Order》等系列剧也都是这样的套路,每集都是在处理危机中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由于有了单集的圆满叙事,虽有长期的悬念设置也不惹人反感。每集解决一个小冲突,一步步解开全剧的大矛盾,步步推进,既吊人胃口,又让观众得到适当的满足,这样微妙的把握,是美剧编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地方,是他们的精明之处。所谓“编剧为王”。
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美剧迷以年轻的高学历人群为主体,他们大都是在校大学生和公司白领。与传统电视观众相比,他们拥有更多的新媒介资源和文化资源。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高学历的教育背景、较好的外语能力和较为宽广的视野,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文化品位。那些情节紧张,故事性强,制作精良的美剧更受他们的青睐。伊甸园论坛曾对美剧的观看人群做过一次调查。在1000多名参与调查的美剧迷中,有75%的美剧迷年龄在19岁至40岁,71%至85%有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这与港台剧、日韩剧的受众年龄偏大,主体学历偏低形成鲜明对照。同时,美剧作为一种强势文化的代表,所具有的的象征资本和意识形态含义,也使相当一部分美剧迷潜藏着一种心理优势,他们潜意识里会觉得自己比看港台剧、日韩剧的人更与潮流同步、与世界一体,这种隐含的全球化幻觉正好符合了当今很多大学生和年轻都市白领的文化想象。可以这样说:他们消费的不仅仅是一部美剧剧集,而是因收看美剧而带来的认同感,归属感。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纳入这个圈子中。甚至在美剧迷内部,也会有这样的心理:爱看节奏快,多线索并进的、叙事纷繁复杂诸如《Heroes》、《Criminal Minds》、《24》这些剧集的观众会自认为比痴迷于节奏相对缓慢的,侧重于描述人物情感的青春剧、家庭剧要“上档次一点”,不得不承认,这些剧集对于观众的思维角度,分析水平和反应速度、智力水准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去这些剧集的论坛里逛一圈,常常会发现有部分网友发帖抱怨说因为“看不懂情节,跟不上节奏”而放弃了该剧。
角色置换是所有电视剧集都会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受众通过电视剧进行角色置换,从而达到心灵上的美学体验和情感寄托的完美境界。当年沉迷于简单的偶像剧的那帮80后已逐渐成长起来,随着心智的成熟,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于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的美剧有了需求,迫切需要寻找价值认同感。而美国主流价值观念包括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宽容、公正、个性、正义、仁爱等待,这些都从本质上宣扬了一种美国式的人道主义关怀,适合这批观众的审美期待。他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是主人公的故事,还有更深层次的美国文化和价值理念。
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剧集中体现的一个价值取向,是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单枪匹马,自信,不屈不挠的孤胆英雄,是美国文化中特有的一个形象,当然很多时候也少不了美女的紧随相助。比如《24》中的反恐特工Jack Bauer,智勇双全的他常常是一人拯救一个国家,在他那总是“最漫长的一天”中,不但要面对来自恐怖分子的挑战,还要时刻提防着体制内国家机器给他带来的麻烦。由于他常常碍于形势,不按常理出牌,在解除危机的过程中,总需要与多方势力相周旋,当然最终胜利的总是小强(这是论坛里《24》迷们给他的昵称)。
中国人爱讲集体荣誉而美国人注重个人奋斗,而个人奋斗的精神正是现阶段年轻人所追求的,也正是处于上升期的中国社会的潮流倾向,越来越受到欢迎。这样的心理契合正是美剧受到广大年轻人追捧的一大主要心理因素。
美剧将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意蕴传递到观众心中,引发一种大众共享的价值观念、共存的人文精神,美剧题材广泛:即便是敏感题材也反映美国大熔炉式的主旋律:诸如责任、家庭、自由、正义、爱等等。丰富的类型和不同的诉求与表述给观众很大的选择空间。美剧中反复呈现出这些主旋律促使社会成员趋于共同守望一种价值观念,产生归属感。《绝望的主妇》能够受到观众欢迎的原因主要在其文化背景的契合与影响,和所有那些曾经流行和正在流行的美剧一样,它投合了大众的心态。相信所有看过此剧的人都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这是一部自觉不自觉地宣扬和集中体现美国正统价值观的剧集,几乎所有美式核心价值观在剧中全部都得到了印证,表现出了很强烈的文化意识,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对自由与权力的追求。很多时候,观众会为几位女主人公小小的自私莞尔,正是这样的人物塑造才真实而又可爱。
电视剧可以为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比较,观众能够反观自身,在此基础上强化或改变已有的观念、态度、行为。与之相同的部分会被强化,不同的部分会遭到自我质疑并且有可能发生改变。一位名叫Plum Blossom的网友谈到:“看了一段时间美剧,我发现角色的性格也开始影响我了。很难描述,不过我觉得从他们身上发现另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擅长使生活简单化,我觉得这是我需要从美国文化中学习的。”
如果说对于大众来说美剧还是有门槛的话,那就是语言障碍了。然而,近年来,一个逐渐庞大的群体——美剧字幕组,使得这一门槛尽量不影响有语言障碍的人们收看美剧的热情。字幕组是指将外国影片配上本国字幕的爱好者团体。是一种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事物,属于一种民间自发的个人团体组织。如果说美剧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那么字幕组就是给它松土、浇水的那个人。他们在中国观众和美剧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网络媒体上,非常幸运的我们已经拥有了如伊甸园、人人影视、謦灵风软、破烂熊等众多美剧主题站点,他们凭着自己对于美剧的一腔热爱,不知疲倦地为大家提供着字幕翻译、文件下载等服务,可以说,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国内美剧的繁荣。
当然宽带的普及和P2P技术的发展无疑之这次文化冲击最有利的帮手,无论是在收看美剧之前的下载过程,还是在收看之后的讨论过程,都因为有了网络而使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网络打开了一扇体制外的天窗,正是依靠着在去年底已被严格管制的BT下载和其他下载方式,美剧才来势汹汹地成为中国网民炙手可热的宠儿。网络的开放便捷性使得观看成本微乎其微。网络所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连续性等优势,使得受众可以主动地选择。
美剧当下在中国的流行归结起来就是①收视方式(以网络传播为主)收视习惯(随时随地)、②受众群体(以接触网络较为广泛的大学生和白领为主的主动性较强的收视群体)以及③美剧中所蕴含的内容以及所体现的,同时也与该群体当下心理相契合的美国主流价值观念(诸如英雄主义、个人主义,和始终如一地强调真善美)这三者相统一相协调之后的产物。作为一种时尚潮流,一种美国大众文化的代表,美剧俘获更多的是现代中国社会的高学历人群。作为未来中国的精英,他们的思考方式、文化品位、价值观无疑会对中国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于是近来有中国学者发出感叹:美剧何止是一种娱乐方式?并不想过于恶俗地把美剧的大热往意识形态入侵这一议题上引,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因为美剧的来袭而惶惶不安,可以相信这一文化冲击给国人带来一些全新的观念,和另外一种观看世界、领悟人生的视角。
[1](英)罗杰•西尔弗斯通著. 陶庆梅译. 电视与日常生活 江苏人民出版2004
[2]中国传媒网-传媒公社:《麦克费森:ABC的九方皋》http://blog.mediachina.net/article.php?tid_3581.html
[3]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三联书店 1988年版。
[4]曲春景 主编《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2005年
[5]陈龙 韩国影视剧在中国流行的文化心理探析 中国电视 2003年8月
[6]谢建华, 艺术平衡中的融合与超越——韩国电视剧艺术特色解读 [J],中国电视, 2004年08期
[7][英]丽萨•泰勒 安德鲁•威利斯 著 吴靖、黄佩译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大出版社 2005年4月
[8]陈龙 在媒介与大众之间一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