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刊记者 韩同伟
邱贵兴:使中国人“挺直腰板”走向世界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教授邱贵兴院士
文图/本刊记者 韩同伟
在采访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骨科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教授的过程中,记者深深地被这位医学家谦虚严谨、恪守医道的精神内涵和曲折艰辛的人生经历所打动,也被他对患者全心全意的关爱和对中国骨科事业的执著所感动。记者深刻地体会到,正是像邱贵兴院士这样的“中国脊梁”,使中国人“挺直腰板”,笑傲世界……
1960年的夏天,18岁的邱贵兴考入了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八年制医学院校——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这里,邱贵兴既感受到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美丽环境与优雅气质,也被她的学术氛围和科教传统所熏陶,更继承了母校“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
1968年,邱贵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为了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他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他的村医生涯。当时年仅26岁的他,在延安一呆就是十多年。
在延安的岁月里,面对极差的医疗卫生保障条件和众多的患者,邱贵兴除了要处理他所擅长的外科问题外,还得解决内科、骨科、儿科、妇产科等其他学科的临床问题。现实的情况迫使他不断学习,使他掌握了扎实的全科医学知识,并积累了丰富的基层临床工作经验。
在陕北农村,由于交通非常不便,患者如遇到难产、摔伤、急腹症等急症,根本无法送到医院抢救,因此,邱贵兴经常在半夜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行走在陡峭的崎岖山路上,也记不清有多少次面临紧急时刻,在老乡家的炕头上凭借着手电筒的光线做手术……
当年,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延安,对邱贵兴而言,的确是十分漫长的考验和锻炼。但邱贵兴和他的夫人、同班同学林守清(现为我国著名妇产科学专家)同甘共苦,互相勉励,互相帮助,手术时互当助手,解决了许多疑难病症,他们从艰苦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感受到了无限的乐趣。特别是当地老百姓的淳朴善良和对他们的极度信任,让邱贵兴有着身为医生的极大成就感。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邱贵兴的从医之路,也历练了他的人生。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为了向更高的医学高峰攀登,37岁的邱贵兴和夫人林守清以过人的毅力,刻苦复习,先后考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邱贵兴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日子里,依然面对着各种艰苦的条件,他白天上课、做临床工作,晚上去实验室做实验、搞科研,经常忙碌到午夜。为了保证实验的精确性,他利用放射科淘汰下来的X光机,亲自抱着实验兔子照X像。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健康作为代价,在缺乏放射防护的条件下,照了整整两大箱宝贵的X线资料。1982年,邱贵兴获得硕士学位,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荣获北京市优秀论文奖。这是他刻苦求学、忘我求知的奖励和回报。
求学时期,邱贵兴经常查阅学科资料,当他看到一幅幅触目惊心的脊柱侧凸患儿的照片时,便坚定地选择了一个主攻方向——脊柱外科。
脊柱外科是骨科最艰难、最凶险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脊柱畸形矫正在我国脊柱外科领域还是空白。1986年,已入不惑之年的邱贵兴远赴加拿大,师从国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世界脊柱侧凸学会前主席Armstrong教授,重点学习脊柱畸形的矫治和脊柱外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1987年,回国后的邱贵兴开始独立承担大量的脊柱外科临床工作,特别是应用Harrington、Luque等新技术治疗了大量脊柱侧凸患者。邱贵兴与他的同事一起启动了我国脊柱侧凸的规范化治疗,掀开了中国脊柱侧凸治疗领域崭新的一页。
邱贵兴曾经参加了北京协和医院对北京地区两万多名中小学生的普查工作,发现脊柱侧弯发生率为1.06%,天津的普查结果是1.14%,山西的为1.44%。青少年脊柱侧弯不仅会引起严重的躯体畸形,影响心、肺发育,丧失劳动能力,而且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导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残疾。我国的脊柱侧弯患者不但发病绝对数量大,而且畸形严重程度高,大量的严重残疾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医疗负担和经济负担,也给脊柱外科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Harrington及Luque等技术虽然是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术,但只能做一维或二维的平面矫正,而脊柱侧凸是一种立体的三维畸形,因此,有的患者术后虽然侧弯得到矫正,但是驼背反而加重,甚至不能走路了。为此,国际上不断发展一些新的三维矫形手术。邱贵兴在以往Harrington、Luque、Zilke、Galveston、Dick、Steffee、RF、CD等手术的基础上,较早地引入并积极推广CCD、TSRH、CDH、USS系统等脊柱固定器在临床上的应用,使脊柱手术从单纯的一维矫形转向三维矫形,提高了治疗效果。
邱贵兴不仅及时引进、熟练应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来治疗脊柱外科的疑难病症,还在国内大力推广应用,以更大范围地造福患者。对于一些严重僵硬的脊柱畸形,过去一般采用前、后路分期手术,疗程长、费用高,效果并不满意。为此,邱贵兴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了前、后路一期同时手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凸,不仅使治疗时间由平均33天缩短至18天,而且显著提高了疗效,大量节省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邱贵兴还不断地创新研究,发展我国的脊柱畸形治疗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从方法创新到器械改良,他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邱贵兴创建了用于研究脊柱侧凸的模拟人体直立姿势的双足鼠动物模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邱贵兴全面系统地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和发病机制,为深入研究该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作为第一发明人,邱贵兴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获得了5项国家专利。该系统在2002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用于临床,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与进口产品相比,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2006年年初,邱贵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系列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十余年来,数以千计的脊柱畸形患者在邱贵兴教授的治疗下“挺直腰板”,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邱贵兴的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包含了所有脊柱外科技术,强化了脊柱功能重建的理念,提高了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骨折等脊柱外科常见病的治疗水平,因此,脊柱矫形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整个脊柱外科的发展,并引领着中国脊柱外科向国际顶尖水平迈进。
邱贵兴在脊柱外科领域中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脊柱侧凸、脊柱后凸、强直性脊柱炎的矫形,脊柱肿瘤的切除固定,脊柱结核的治疗,椎管狭窄、脊柱滑脱的减压、复位、内固定,颈椎病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各种脊柱疾病的治疗,也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还通过讲座和手术,向许多年青的脊柱外科医师传授自己宝贵的经验。
早在大约100年前,国际上就已对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了分型研究,但直到1983年,美国人King才首次对脊柱侧凸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型,这种分型是建立在平面矫形基础上的,且只有5种分型,不够全面,依据这种分型进行手术,术后失败病例多,不少失败病例术后畸形加重。2001年,美国人Lenke教授提出了新的分型,初步体现了三维矫形理念,较为全面,但未包括脊柱的旋转扭曲,且该分型共有42型,十分繁杂,可操作性较差。
邱贵兴认为,King分型和Lenke分型依据的是分别只有400余例和300余例脊柱侧凸矫治病例,而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已经积累了3000多例脊柱侧凸矫治经验,为什么不能创立中国人自己的分型呢?于是,邱贵兴带领同事和学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脊柱侧凸数据库,收录了其中3000余例资料,并挑选其中1245例完整病例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他发现了脊柱畸形的三个重要规律:其一,脊柱弯曲的数量最重要。两个弯类型的侧弯最多,且最难决定手术范围,失败率也最高。其二,不同部位弯曲的三维畸形各有特点。其三,弯曲的柔韧性很重要。这项研究一直进行了十多年,经过反复实验,邱贵兴于2001年在国内提出了新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协和分型”(PUMC分型)。
与国际惯用的以侧凸部位分型的思路迥异,“协和分型”首创先以脊柱弯曲的数目进行大的分类,然后根据脊柱不同部位的三维立体畸形特点再分出亚型。“协和分型”系统根据顶点多少将脊柱侧凸分为3个大型,即1个顶点为Ⅰ型,2个顶点为Ⅱ型,3个顶点为Ⅲ型。每型中再分不同的亚型,共计13个亚型。Ⅰa型为胸弯,顶点位于T2~T11-12椎间盘;Ⅰb型为胸腰段弯,顶点位于T12,L1椎间盘;Ⅰc型为腰弯,顶点位于L1-2~L4-5椎间盘。Ⅱa型为双胸弯;Ⅱb型为胸弯+胸腰弯或腰弯,胸弯/胸腰弯或腰弯10°以上,其中,Ⅱb1型为满足以下条件者:①无胸腰段或腰段后凸,②胸腰段/腰段Cobb角≤45°,③胸腰段/腰段旋转度<Ⅱ度,④胸腰段/腰段柔韧性≥70%;胸腰段或腰段有后凸者为Ⅱb2,若无后凸,但有下列3条中1条者,亦为Ⅱb2:①胸腰弯/腰弯额状面Cobb角>45°,②胸腰弯/腰弯旋转度>Ⅱ度,③胸腰段/腰段柔韧性<70%。Ⅱc型为胸弯≈胸腰弯/腰弯(Cobb角差值<10°),其中,Ⅱc1型为胸弯柔韧性>胸腰弯/腰弯柔韧性,胸弯凸侧Bending像Cobb角≤25°,Ⅱc2型为胸弯柔韧性>胸腰弯/腰弯柔韧性,胸弯凸侧Bending像Cobb角>25°,Ⅱc3型为胸弯柔韧性<胸腰弯/腰弯柔韧性。Ⅱd型为胸弯<胸腰弯/腰弯10°以上,其中,Ⅱd1型为胸弯凸侧Bending像Cobb角≤25°,Ⅱd2胸弯凸侧Bending像Cobb角>25°。Ⅲa型为远端弯符合Ⅱb1条件;Ⅲb型为远端弯符合Ⅱb2条件。各型相应的手术入路和融合范围分别为:Ⅰa型宜行后路矫形融合胸弯,远端至稳定椎;Ⅰb、Ⅰc型建议行前路矫形融合;Ⅱa型需融合双弯,近端不超过T,远端融合至下胸弯稳定椎;Ⅱb1型宜选择性融合胸弯至稳定椎;Ⅱb2型需融合两个弯曲;Ⅱc1型,仅前路单纯融合下弯即可,上弯可自动矫正;Ⅱc2型,宜后路融合双弯,若下弯旋转度>Ⅱ度,或Cobb角>65°,则应先前路矫形融合下弯,再后路融合双弯;Ⅱc3型可参考Ⅱb型的标准,选择性融合胸弯或融合双弯;Ⅱd1型可单纯前路融合下弯;Ⅱd2型,需融合双弯,以避免术后胸弯出现失代偿;Ⅲa型可选择融合近端两弯;Ⅲb型由于远端腰弯符合Ⅱb2型条件,因此必须融合三弯。按照该分型方法,不仅可以指导手术术式,而且可提供手术矫形融合的范围,方便普及推广和实际应用。经国际同行临床验证,“协和分型”与King分型相比,所导致的治疗失败率由13.2%降低至2.7%。
2005年,“协和分型”正式亮相国际舞台。该成果发表在国际骨科领域最权威的Spine杂志上,该杂志主编Weinstein教授高度评价了“协和分型”的重要性。邱贵兴也由此经常应邀赴世界各地“传经送宝”,他先后在日本骨科年会、韩国骨科年会、亚太骨科年会及美国脊柱外科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上登台演讲。为了更好地促进“协和分型”的临床应用,他还按照分型进行手术演示,制成光盘,发行到全国各地。
邱贵兴教授擅长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使我国的脊柱侧凸治疗达到了国际水平。同时,他在关节外科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成功地实施了大量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邱贵兴教授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充分吸收国际上人工关节置换的新技术、新理论,积极研究国内目前应用的各类假体(国产、进口)的特点及应用范畴,使许多髋关节、膝关节返修手术患者得到康复。
邱贵兴在繁忙的临床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众多科研项目:卫生部重点项目“脊柱侧凸治疗的程序化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十五”攻关课题“国产二膦酸盐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研究”,卫生部科研基金“GSS的设计及脊柱滑脱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胶原、核心蛋白基因在青少年脊柱侧凸椎间盘的表达研究”,保健专项资金科研课题“老年骨关节炎的临床分期及优化防治方案的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分型的可行性及病因学研究”;他还与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组联合进行了卫生部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雌激素在绝经后妇女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实验和应用研究”,与香港大学合作进行了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研究,与上海瑞金医院、广州医学院一附院联合进行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中国人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及其预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国家教委三等奖、卫生部二等奖等,并多次获得院内医疗成果奖及科技成果奖,获授权专利5项。
邱贵兴在脊柱外科、关节外科等多个骨科领域辛勤耕耘,兢兢业业,使中国的骨科水平不断攀升,硕果累累。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在邱贵兴教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TSRH医院、特种外科医院和香港大学等协作进行了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同时运用网络及远程会诊与国内外同行一起讨论、研究、解决临床上的疑难问题。
2000年1月13日,WHO在瑞士日内瓦正式启动全球“骨与关节十年”,目的在于提高全世界因骨、关节等疾病所累的人们在健康方面的生活质量。全世界63个国家和地区、763个组织宣布支持“骨与关节十年”。中国于2002年正式加入,并把2002~2012年确定为中国的“骨与关节十年”。2003年,世界“骨与关节十年”代表大会在德国柏林召开。邱贵兴代表中国骨科学界所做的工作总结,在参会的54个国家中名列第五,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004年12月月底,印度洋发生了大海啸,印尼的一些医疗中心被完全破坏,重建非常困难。马来西亚骨科协会主席SawAli向邱贵兴发来求援信,希望给予物资援助,帮助印尼重建医疗中心。接到此信后,邱贵兴立即以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名义,向国内医药企业发出“海啸医疗救助”呼吁,倡导各企业伸出援手帮助受灾地区重建医院。不到半个月,骨科学分会就筹集到价值人民币250万元的骨科手术器械及其他医疗用品,并派专人护送到马来西亚,受到马来西亚和印尼政府的赞誉和表彰。这次国际援助行动大大提升了我国骨科学界的国际形象。
邱贵兴决定趁此时机,推进中国骨科的规范化进程,并扩大中国骨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他希望搭建一个以中国内地为核心、覆盖港澳台、辐射全世界的骨科学术交流平台,借以展示国内骨科水平,充分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于是,以邱贵兴为首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果断决定,将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全国骨科学术会议”改为每年一次的“国际中国骨科年会(COA)学术大会”。
2006年11月,“第一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规模空前,共有4000多名骨科医务人员参加,其中国际同行超过200人,共收到学术稿件4665篇。2007年11月,“第二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郑州召开,会议规模超过了2006年,收到学术稿件5346篇,注册参会人数5849人,外宾180余人。2008年11月,“第三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苏州召开,会议规模超过前两届,收到学术稿件7295篇,注册参会人数6583人,外宾246人。COA大会不同于国内以往的骨科年会,它显示了与国际接轨的鲜明特征,并采用英文报告形式进行交流。
在邱贵兴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除已加入国际“骨与关节十年”行动外,还加入了亚太骨科学会(APOA)等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并积极参加美国骨科年会、日本骨科年会、澳大利亚骨科年会等国际学术交流。
为促进中国骨科学界与国际的互通有无,邱贵兴教授还与美国权威杂志JBJS(《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合作,联合创办了该杂志的中文版,以此扩大中国骨科在国际上的影响。
邱贵兴教授是中国骨科“脊梁”上的一块重要的“椎骨”,他成功地将中国骨科推向了世界。2007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饱经风雨、历经磨难的他知道,只有自己一丝不苟地工作,才可以使患者“挺直腰板”地健康生活;只有使中国人“挺直腰板”地生活,才可以使中国人“挺直腰板”地走向世界!
专家简介
邱贵兴,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第17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华骨科杂志》主编、《中华关节外科杂志》主编、《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主编、Journalof OrthopaedicSurgery、Spine杂志编委、中欧骨科学术交流委员会中方主席、国际脊柱畸形矫形研究组(SDSG)中国组主席、国际脊柱功能重建学会(SAS)中国分会主任委员等职。邱贵兴教授较早地引入并积极推广CD、TSRH、CDH系统等脊柱固定器在临床上的运用,并针对国际上现有各种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的不足,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脊柱侧凸的中国分型方法,即协和分型(PUMC分型),对指导脊柱侧凸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受到了国内外广大同行的高度关注,使我国的脊柱侧凸治疗达到国际水平。主编、主译《骨科手术学》、《高等医药院校八年制规划教材——外科学》等近30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