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坚
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的“民国政要文物史料捐赠展”中,傅秉常专展展柜里陈列着一封蒋介石致傅秉常的亲笔信(见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馆刊《总统府展览研究》2010年第一期)。全信不过180余字,却是一封对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战局发展,乃至对确立战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的至关重要的密信。信全文如下:
秉常吾兄勋鉴:此次夏季攻势,苏俄大捷,实为最为快慰之事。惟在此重要关头,盟国忽生意见,至为不幸。我国所望于苏者,惟在远东方面之政策能一致,彼此能开诚洽商。吾人除国家主权与领土之外甚愿尽量容纳,然此非单方面事,且必待适当机缘固,不可以强求者。尚望随时注意,不失机宜为幸。使馆回莫后应酬较繁,特汇美金三千圆,望检收,以备不时之需。顺颂
时祉
中正手函
八月十七日
“秉常”,即傅秉常,广东佛山人,1943年1月接替邵力子出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担任这一职务直到1949年4月。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负结局已逐渐明朗,而美、英、苏之间的利益矛盾也浮出水面,特别是美国、英国与苏联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划分问题上,开始打起各自的算盘。5月和8月,美、英两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先后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和加拿大魁北克召开代号为“三叉戟”和“四分仪”的最高级别秘密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后,达成了以下共识:在1944年开辟欧洲战场,与苏联和其他盟国合作,尽快打败欧洲德、意法西斯轴心国;在远东,继续向日本施加压力,迫使其无条件投降。
在中国抗战问题上,美、英认为:已经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达六年之久并作出巨大牺牲的中国,无论是对日作战还是战后有效地遏制苏联的势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点上,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为尽快结束已给美军造成巨大伤亡的太平洋战争,美国极力将中国拉入同盟的行列。时任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的斯坦利·霍恩贝克在1942年向国务院提交的一份评估报告中提出:“中国略少于300万的正规军(不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游击队)……吸引了大量装备精良、物资充足的日军,是提供打击日军心理战,拒绝日本亚洲联合体的决定性因素,对在其他战区或非战区抑制日本战争潜力,防止日本轻而易举地从占领下的中国掠夺物资,……对在控制区域进一步展开空中和陆地行动,拒绝日本的‘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计划,以打击日军士气十分重要”。美国国务卿考德尔·赫尔更从战略考虑,明确表示:我们有两个目标,一是积极投入战争。二是承认并依靠中国作为稳定、繁荣东方的主要力量。
苏联方面,早在1941年10月,莫斯科在对潜伏在东京的间谍佐尔格的情报进行分析后,得出苏联的远东地区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来自日本方面的威胁可以排除,日本不可能发动对苏战争的结论,因此作出将大批作战部队调往西线阻击法西斯德国的大胆战略决策。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军大获全胜,开始转入战略反攻。是年7月,苏联红军发起夏季攻势,粉碎了德军对库尔斯克的反扑。为保持对日本的稳定态势,苏联在东线完全采取守势。1943年4月撤出了驻中国新疆哈密的苏联红军部队及苏联在新疆锡矿考察团,又将中苏共管的迪化飞机制造厂及独山子油矿一切设备与技工撤回。
基于战时与战后双重利益的考虑,在后来的美、英、苏三国的莫斯科密会谈判中,围绕中国是否加入同盟,以美、英为一方与苏联之间不断进行讨价还价。
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此时正经历着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最艰难的时期。日军先后从云南、广东、湖南、湖北几个方面同时发起攻势,虽遭到国民党军队正面阻击,但国民党军队自身损失也相当巨大。此时蒋介石迫切希望通过加紧与美、英特别是与美国的结盟,遏制日军的势头,并最终战胜之。1942年11月,他派夫人宋美龄赴美访问,争取美国的支持与援助。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演讲中介绍中国的抗日战争:我们绝不能忘记在遭到全面侵略的头四年半中,中国是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单独抗击日本的残暴战祸的。在中国人经过五年半的抵抗后,确信应该“宁可光荣冒险,不愿屈辱认输”。她强调,盟军应当改变偏重欧洲战场的观念,因为打败日本比打败德国更重要。宋美龄同时还表明了中国政府的另一个态度,即中国期望跻身世界大国行列。她在演讲中极力促使美国采取行动,发起研究战后问题的大国会谈。宋美龄的访美是有所收获的。美、英均表示愿意向中国政府增加贷款,也为数月后美、英、中的开罗会议铺平了道路,蒋介石对此十分满意。但1943年8月美、英元首第一次魁北克密会撇开中国讨论对德、意、日作战问题,使蒋介石十分不满,令在美的外交部长宋子文向美、英提出抗议。
傅秉常展柜
蒋介石致傅秉常的亲笔信
正是在这样扑朔迷离的国际政治、外交背景下,1943年1月12日,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上任了。美、英、苏多变的外交手腕,使蒋介石在得知美、英、苏即将在莫斯科首次密会这一极其重要的讯息后,意识到这是中国跻身世界大国行列的绝好机会。于是,在8月17日立即给远在莫斯科的傅秉常发出了面授机宜的密函。
傅秉常接替邵力子出任中华民国驻苏联大使后,随即利用其大使身份,组织使馆人员收集整理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及时发给重庆的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外交部。他在日记中描述,这段时间“外交部不断来电,要求更多地收集消息。当然,我也鼓励属员们多多收集情报”。这些情报包括中国政府最关心的美、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美、英、苏对中国成为“四国同盟”中的一员的态度,苏、日关系等等。蒋介石则不断向傅下达指令。
1943年10月13日,傅秉常获悉美国国务卿考德尔·赫尔正在前往莫斯科的途中,他奉命向即将在莫斯科举行的美、英、苏三国外长密会提交一份美国总统关于构建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国联盟建议的声明文件。傅秉常立即将这一绝密情报电告重庆。傅秉常及其所领导的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也围绕密会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中国驻苏使馆的外交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由使馆苏联问题顾问刘志勇与苏联外交部人员加强接触,了解有关信息;二是派使馆武官郭德全与各国军事代表保持密切联系,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情报;三是傅秉常本人亲自与美国国务卿赫尔、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以及盟国使馆官员密谈,向他们表明中国政府的立场,了解各国政府对华立场和密会内幕。在与美国驻苏使馆秘书卡尔德密谈中傅秉常了解到,美、英可能会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作为迫使苏对日采取强硬政策的砝码。即美、英承诺在法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时,会要苏联人同时表明对日作战的态度。傅秉常将这一重要信息及时发给重庆,让蒋介石吃了定心丸。此外,傅秉常还通过私人关系,让会场安保人员同意中国使馆人员以记者身份进入会场,了解会议情况。按惯例,美、英方面对记者的报道往往以非官方消息而不予以认可,但这些第一手材料却大大丰富了傅秉常了解密会进程、分析各国立场和事态发展走向的情报来源。
就在密会举行的10月20日上午,根据蒋介石的指令,傅秉常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密晤了30分钟,迫不及待地向赫尔了解苏联的远东战略意图。赫尔表示尚不明朗。即便如此,傅秉常还是分析各方面收集的情报,归纳出以下几点,给蒋介石、宋子文发出密电:
1.俄国人高度关注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但美、英只会告知他们的计划,而不会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表。2.美国关注四大国的合作。赫尔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苏联人加入到四国联盟中来。美国人已经草拟了一个四国宣言,并要我们保密。副本已经转发给你们,供参考。3.苏联方面正将重点放在对地中海地区和东欧的政策上。我们还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意图。但美国方面的态度十分明确,他们希望未来的欧洲政府是通过民选的,而不是一个傀儡政权。
10 月 20 日下午 2:30,美、英、苏三国外长举行了莫斯科首轮密会。密会持续了四个半小时。傅秉常会后通过加拿大驻苏大使达纳·威尔格里斯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处间接了解到密会内情,加上苏联问题顾问刘子勇从苏联外交官处收集的情报,汇总后表明,会上美、英之间立场比较一致,苏联的态度也表现出积极的姿态。10月23日,傅秉常与赫尔的密晤时,赫尔向傅秉常透露了20日三国密会的一些情况。赫尔认为,会谈是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的,核心就是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和苏联对日问题。会上美国人向苏联人递交了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草拟的宣言文本,苏联人基本能够接受,只是对其中的某些次要条款需进行修改。苏联人的注意力仍在美英何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上。而关于欧洲战后的版图,美、英更愿意暂时搁置再议。傅秉常向赫尔解释了与苏结盟的利害,认为苏联对华并无侵略之心,并透露了苏联势力已撤出新疆的情况,以求消除美国对苏对华影响的疑虑,并强调苏联经济建设成就显著,没有苏联的加入不会有持久的和平,为此应该加快四国结盟的进程,尽快结束战争。傅秉常没有道出美国人的另一个担心:苏联对华的态度,是否会对在意识形态上有共同点的中共继续发展壮大产生影响,以及腐败无能的重庆国民政府是否能担当起战后中国重建的重任。但这样大的问题对当时的欧亚战场来说却不是主要的。赫尔对傅秉常的说辞表示理解。但他也无法预测此次莫斯科密会的最终结果。傅秉常照例随即将与赫尔密谈的情况向蒋介石、宋子文如实汇报。
傅秉常与美、英高层的接触是绝密的,或者说看上去只是私人之间的交往,但仍然引起甚至包括美国情报官员在内的各国官员和记者们的猜测。一位美国情报官向记者透露傅秉常曾两次密会赫尔,结果导致在一天下午美国使馆举办的电影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沃尔德·金悄悄对傅秉常说,他的同事试图找出赫尔与傅密谈内容的证明。傅秉常只能耸耸肩回答:“我只是想表示我对赫尔先生的尊敬之意”。傅秉常在日记里写道,要对充满好奇的官员们隐瞒事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10月26上午7时,傅秉常再次与赫尔密会。赫尔告诉他,四国宣言文本已获通过,但随之而来的签字权问题却成为苏联人试图阻扰中国加盟的理由。傅秉常作为中国驻苏大使,与美、英、苏三国外长相比,级别偏低,又未得到中国政府方面的正式授权,苏联人不无理由。宣言必须在10月30日签署,否则夜长梦多,苏联不相信傅秉常能在短时间里得到授权,如果真的不能获得授权,中国将被排除在宣言签约国之外。赫尔为此十分着急,这样的结果将使美国的努力前功尽弃。为此,赫尔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多次“角力”,并保证中国签字代表在宣言公布前能够得到签字授权,苏联方面有所松动,将此事交赫尔全权处置。赫尔立即要傅秉常请示重庆。
由于设备和技术原因,中国驻苏使馆与重庆方面的通讯联系十分困难,电文往返时间较长,心急如焚的赫尔替傅秉常拟了一份汇报电文,经傅秉常和同事们斟字酌句核定后,发美国国务院,再转发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卡伦斯·高斯,由他转呈重庆国民政府。同时,傅秉常又连夜追加了一封亲自拟稿的同样内容的电文发往重庆。此时的傅秉常已经有些心灰意冷。他在日记中写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会先斩后奏,对美英苏三国外长声称自己已经获得了签字权。他很清楚,这样做的结果是自己可能会受到重庆方面的处分,但这个险还是值得一冒。英国人也催促傅秉常尽快让重庆授权。在10月27日苏联人为各国代表团举办的音乐会上,英国外交大臣艾登、驻苏大使科尔都急切地向傅秉常表达了要尽快得到签字授权,以免被俄国人拒之门外的担忧。
傅秉常很清楚,他必须在10月29日星期五之前得到签字授权,否则将会前功尽弃。28日星期四一大早,赫尔就来找傅秉常,提醒他明天是获得签字授权的最后期限。这时美国国务院已经通过美国驻华大使高斯获得了中国政府任命傅秉常为签署四国宣言特命全权代表的信函,并正发给赫尔。正当傅秉常为与重庆方面联系忙得不可开交,他分别收到了来自蒋介石、宋子文的的指示。蒋介石的电文如下:
中国驻莫斯科大使傅秉常:
请通知苏联、美国和英国代表团,特任命你为缔结并签署四国宣言的特命全权代表。
委员长蒋介石
宋子文的电文如下:
中国驻莫斯科大使傅秉常:
已由美国、英国、苏联驻重庆大使通知各自国家外长,你已被任命为中国缔结并签署四国宣言的特命全权代表。
宋子文
傅秉常如释重负。此时已是1943年10月29日星期五。凌晨3:00,傅秉常与使馆工作人员整理完毕全部文件,交美英苏三国外长。接下来又是身处局外的一天漫长等待。
1943年10月30日星期六,美英苏中四国宣言在莫斯科签署。签署之前,傅秉常与赫尔、美驻苏大使哈里曼、美国外交法律专家格林·哈克沃斯会晤,将中方的文件,特别是傅秉常的签字权作最后的确认。为防止苏联方面从中阻扰,经商议,将授权电文修改成“特任你为特命全权代表,代表中方利益,在莫斯科会议结束时签署四国宣言。”傅秉常曾对“莫斯科会议”的提法质疑。但赫尔认为傅秉常虽然自始至终未参加会议,但代表中国的态度都是通过他表达的,他可以完全负责。傅秉常也就没有坚持。
下午4点,傅秉常来到宣言签署地点——Spirodovovka宫的会议大厅,却被告知美、英、苏三国还有一些细节需要磋商,让他在大厅外等侯。和他在一起的有苏联问题顾问刘志勇,美国人马克思·汉密尔顿,他们足足等了两小时。后来傅秉常回忆,这难熬的两小时里,他的情绪极其低落,可还得强作笑脸与汉密尔顿说笑。两小时后,一位苏联工作人员走到傅秉常身边请他进去。大厅内签字桌两侧挤满了摄影、录像的记者们,当傅秉常进入大厅,美英苏三国外长起身欢迎中国代表,并重新排座位: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居中,右手是美国国务卿赫尔,左手是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傅秉常则在赫尔的右侧。莫洛托夫让赫尔先签,然后是傅秉常,再后是艾登。傅秉常请莫洛托夫先签,他也同意了。宣言文本共四份,一份俄文,三份英文。签字结束后,签署人分别握手互致祝贺。莫洛托夫还特意问傅秉常:对宣言内容是否满意。傅回答:相当满意!两人笑着再次用力握手致贺。这时,记者们相机的镁光灯闪成一片。随后,傅秉常等中国使馆人员退出,美、英、苏三国外长继续磋商。
四国宣言,又称《普遍安全宣言》。全文如下:
美利坚合众国,联合王国,苏维埃联邦和中国政府联合声明:四国将采取联合行动,誓将这场反抗各自敌人的战争进行到底,并在战后继续维护该组织的和平与安全。
对四国在战争中的共同敌人,涉及有关其投降、解除武装的所有事宜采取一致行动。
四国将采取一切认为必要的手段,防止敌人违反投降条约。
四国认为,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有必要在国家不分大小,主权平等的原则基础上,在适当的时候尽早建立一个公认的国际组织。
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这一目标,在重建法律、秩序和公认的安全体系开始期间,盟国将相互协商,必要时与其他国家,就其共同体的国家利益达成共识,采取一致行动。
四国承诺,战争结束后,除为实现本宣言的构想目标并经四国协商同意外,不得在其他占领区国家保留军队。
四国将相互协商并合作,在战后达成一个切实可行、相互尊重的控制军备公约。①
自1941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英、法在伦敦结盟,通过《同盟国宣言》,此后经历了同年8月美、英签订的《大西洋宪章》,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缔结的《联合国家宣言》,直至1943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签署的美、英、苏、中《普遍安全宣言》,一步步勾画出一个为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保证各国主权、自主、领土完整,而建立一个国际性组织的蓝图。在《普遍安全宣言》中,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今天联合国的基本原则。可以说,1943年10月的美、英、苏、中莫斯科密会及其签署的《普遍安全宣言》,不仅确定了美、英开辟欧洲战场,苏联对日作战等尽快结束二次大战的重大具体战略决策,更为1945年6月25日的联合国成立奠定了最后一块基石。
“弱国无外交”。在宣言签署过程中,美、英、苏三大国从各自利益出发,以中国的权益作为谈判筹码,令人唏嘘。中国政府代表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的大局出发,忍辱负重,斡旋周折,最终促成宣言的达成,消除了苏联承诺于欧洲战事结束后在东方对日本法西斯最后一击的障碍。
①此宣言为作者译自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