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政治对抗仍然严重

2010-11-08 09:46王建民
世界知识 2010年21期
关键词:台湾当局两岸关系大陆

王建民

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之后,台海局势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渐变,显示两岸关系已逐步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岛内“蓝消绿涨”态势的发展,值得我们注意。

新的碰撞

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只是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与机制化发展的开端,后续协议的协商将更为艰巨,时程更久,笔者认为整个谈判与实施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因此,ECFA的签署仅仅标志着两岸即将迈入“ECFA时代”,而不是像两岸一些媒体与学者所说的进入“后ECFA时代”。不少大陆涉台学者认为,两岸签署了ECFA,不可能有更重要的两岸经济合作的协商,因此有必要改变“先易后难”与“先经后政”的两岸互动原则,代之以“政经并举”或“亦经亦政”,“要逐步破解政治难题”,并开始积极宣扬与探讨两岸政治对话、政治协议以及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尽管这些主张只是大陆涉台学界的讨论,但却让台湾方面解读为大陆在进行政治协商试探,感到来自大陆的舆论与压力,尤其是在年底五都选举国民党形势很不乐观的情况下,马当局更不敢有所动作,反而政治立场更为强硬,向大陆提出更高的政治要价,设立防火墙,企图让大陆知难而退。

目前两岸形势变化的焦点是,大陆急于进行政治对话、协商与台湾当局极力狙击政治对话、协商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尖锐。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两岸关系发展的复杂性、敏感性、曲折性与艰巨性。两岸直接“三通”从提出到实现用了三十年时间,而马英九当政后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及两岸关系缓和与经济合作制度化发展只有两年多时间,有人硬要“趁势打铁”急于从经济领域进入政治领域,超越了客观现实。

当前,两岸政治互信基础仍非常脆弱,马当局对政治敏感议题还不敢有任何的碰触。尤其是在岛内蓝绿对抗激烈、政治斗争尖锐、当局执政困难的情况下,两岸政治关系面临的结构性障碍没有任何变化,因此目前还不具备两岸政治对话与协商的基本条件。台湾“总统府”发声明称,两岸应先“推动和解,再走向合作,最后巩固和平”。显然将和解、合作与把握节奏作为现阶段两岸关系发展的重点,政治协商尚未列入议題。

在两岸政治对话与政治协商问题上大陆必须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眼下甚至在较长时期内,两岸应集中精力全面推进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尤其是落实与充实ECFA的内容,努力实现两岸的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厚植共同利益,为未来两岸政治协商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政治立场越来越民进党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以来台湾当局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思维出现某些偏差,不仅对两岸经济合作的态度“由软转硬”,而且政治立场趋于强硬,对大陆的政治要价越来越高,不断为两岸关系发展设置新的障碍。一方面,台湾当局对两岸进行政治对话、政治协商设立更高的门槛与防火墙。另一方面,台湾当局没有对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及两岸经济与政治关系发展调整做出准备,反而进一步强调与强化台湾的主体性,企图将两岸“只谈经济,不碰政治”长期化与固定化,封堵两岸进行政治对话与协商的发展空间。

笔者观察一年多来台湾当局对两岸关系的表态与主张,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尽管马当局强调坚持“九二共识”与“不统、不独、不武”的基本原则,但对台湾主体性的坚持越来越强烈,政治立场越来越强硬,而且不断强调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决定,其政治立场越来越民进党化。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的未来只能在一个中国框架内解决,由两岸人民共同决定。台湾当局高层却不断放言,“台湾未来由2300万人民做出民主、自由的选择,不能任由中国大陆片面决定”的言论,不仅彻底违背了所谓的“中华民国宪法”,而且不符合目前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九二共识”,充分显示台湾当局对国家的认同出现严重偏差。马英九在就职两周年施政报告中更提出所谓的“创新强国”、“文化兴国”、“环保救国”、“宪政固国” 、“福利安国”与“和平护国”等“六国论”主张,显示不是所谓的“中华民国”而是“台湾(国)”。这对大陆主张的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台湾“内政部”通过的节假日条例草案,不仅没有废除民进党执政时期创设的旨在反制大陆《反分裂国家法》的“反侵略日”,而且继续列为公众节日。前不久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在美国发表演讲时称:大陆持续扩增对台军事部署,同时在思维上不愿改变不放弃武力对台政策与法律,“这两项问题是两岸关系发展中必须去除的障碍,中国大陆必须改变思维,调整政策”。8月5日,台湾“陆委会”发言人进一步表示:大陆《反分裂国家法》绝对不需要,而且影响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这充分显示了马当局内部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一种政治思维与心态,即要求大陆容忍“台独”势力的发展,甚至对大陆对台政策说三道四。这种言论与目前两岸关系发展形势极不协调,将造成两岸关系发展新的裂痕。

对撤弹问题要价更高

撤除导弹问题本来是一个由民进党制造的假议题,却逐渐演变为岛内蓝绿共识。台湾当局与媒体不断渲染大陆对台部署导弹问题,影响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情感,马英九甚至将大陆撤除对台导弹部署作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前提条件,为两岸和平发展设置了新的障碍。在两岸互动中,大陆也表达了撤除导弹不是问题的态度。7月30日,国防部发言人发表重要谈话指出,大陆一直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商讨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至于两岸军事部署的有关问题,“可以在两岸探讨建立军事互信安全机制的时候进行讨论”。这一善意积极的表态却被台湾方面解读为大陆有意撤除对台导弹部署,不仅没有积极回应,反而立场更为强硬。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甚至表示,“撤弹不应有政治前提,撤弹是要做的,不是说的”。而另一方面,台湾却加强对美军备采购,不断进行“汉光”演习与“兵棋推演”,依然将大陆作为惟一的假想敌。台湾当局现在的问题已不仅仅是要求大陆撤出部署导弹的问题,而是对大陆开出更高的政治要价:要大陆没有任何政治条件,自动撤除军事部署。

经济利益矛盾与冲突更加突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两岸经济合作取得的成就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即是在大陆充分考虑台湾经济困难,做出重大“让步”、“让利”的基础上实现的。随着两岸经济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化,两岸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与利益博弈将越来越突出。近期两岸关于直航新增航班的争议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争议的一个焦点是海西新增20个航班问题,另一个是所谓的“红眼航班”(深夜航班)问题。台湾方面不接受大陆批准台湾航空公司飞行北京、深圳等热点航线的“红眼航班”,也不愿履行协议中写明的台湾新增航班中有20个航班飞行海西的规定。台湾方面习惯于大陆“让利”,略有不能满足之处,就抱怨不断,指责大陆只是“口头让利”,而且扬言对大陆进行报复,甚至有高官以强硬姿态直言“不让台湾飞,大陆也飞不成”。尽管这一争议最后仍以大陆的“让步”解决,但它是一个重要警讯,一是两岸经济合作有共同需要,有共同利益,但也有利益冲突,不能只看到积极有利的一面,还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二是两岸经济合作,既要考虑两岸关系的特殊性与两岸经济规模的差异性,大陆可以适当“让利”,但也要充分考虑市场机制,减少政策性干预。三是两岸经济合作需要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出发,相互体谅对方,夯实合作基础。四是对于两岸经济合作,台湾方面需要认真换位思考,需要从两岸互利双赢思考出发,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忽视对方的利益。

尤其是两岸虽然签署了ECFA,但台湾对大陆市场的开放与陆资在台投资及经营活动限制依然严苛。日前,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又重提民进党执政时提出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两岸政策,多少给人两岸经贸政策思维趋于保守的印象。后续ECFA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障协议等谈判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与挑战。

大张旗鼓地拓展国际空间

两岸签署ECFA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但台湾当局却将ECFA视为台湾对外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敲门砖,作为大力推动台湾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平台。7月1日,马英九在“台湾新契机,亚洲新时代”的记者会上指出,ECFA使台湾跨出三大步,即台湾突破经济孤立、两岸经贸走向互惠合作、加速亚洲经济整合,对两岸经贸关系制度化、促进台湾进一步国际化、避免边缘化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在两岸签署ECFA的过程中台湾就已经启动与有关国家签署FTA的工作。两岸签署ECFA一个多月之后,台湾就与新加坡发表声明,双方同意在WTO框架下,台湾以“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名义与新加坡探讨签订FTA问题。除了新加坡,台湾还开列出一大批可能商洽FTA的名单,几乎囊括了美国、日本、欧盟、东盟等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国家或经济集团。除此之外,台湾还在全面启动加入国际组织与进入国际社会的活动,台湾“教育部”2010年度施政目标与重点中提出“强调本土,重视国际化”,却没有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措施。如此下去,台湾的国际化发展将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社会的一个中国框架将会受到新的挑战,并将影响到两岸的政治互信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综上所述,台湾当局高层近期以来的一系列谈话与政治主张以及目前两岸关系出现的新变化,给了我们重要的警示:两岸的政治对抗仍十分严重,岛内分离主义倾向不仅在持续蔓延,而且向台湾当局高层渗透,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充满着更多隐忧与变数。

猜你喜欢
台湾当局两岸关系大陆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冰之大陆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本 期 导 读
大陆的漂移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