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猛 孙晓庆
(1.长春工业大学 体育部,吉林 长春 130012;2.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吉林 长春 130033)
后奥运期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创新的研究
郝 猛1孙晓庆2
(1.长春工业大学 体育部,吉林 长春 130012;2.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吉林 长春 130033)
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经历了孕育与初创阶段、尝试性创新阶段、多元化创新阶段。通过对后奥运期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创新时代背景的分析,得出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改革将提速进入轨道,并对后奥运期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创新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设计和构想。
后奥运期;竞技体育;制度框架
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创、完善、改革创新等阶段。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改革将提速进入轨道。如何在原有的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更合理、更科学、更彻底的制度创新,并进行合理的制度框架设计。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创新的研究为后奥运期(奥运会举办国在奥运会举办结束后,举办国体育发生一系列明显变化的一段较长的时期[1])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制度创新是在原来体制的基础上为了解决体制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和僵化、老化问题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变迁方式,主要着眼于现存制度的弊端和缺陷而进行的带有表面特征的变革制度,是国家、政府自上而下发起的,是对社会的具体制度如市场经济体制、企业和公司制度、教育制度等进行的变革制度改革,对各种具体制度的制度安排上所作的创新。
2.1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的孕育与初创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基本上建立了较完备的体育管理体制。其基本特点是:以团中央为主管领导,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具体操作,以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系统为各方协作的体育管理模式。1952年11月中央体委成立,贺龙任主任。并于1954年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1956年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相应的地方体委,1959年各省在体委建制下陆续建立和完善体育工作大队,国家集训队也逐渐成为常设建制。标志着政府型竞技体育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2.2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尝试性创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1979年我国重返国际体坛的需要,加强对竞技体育管理的力度。国家体委在内设机构上增加了管理竞技体育的职能部门,把原来管理体育运动项目的3个业务单位(运动司、球类司、军体局)增列为5个项目管理司,后又增加了综合训练运动司对优秀运动队进行统一管理。1986年,改变过分集中省以上体委办优秀运动队的状况,把训练的路子拓宽,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厂矿、企业、高校设立高水平运动队。1987年国家教委与国家体委联合审批了59所普通高校作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1988年为了充分发挥单项体育协会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国家体委对部分运动项目管理体制开始进行协会化试点改革。1993年,成立了14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1997年又组建了6个,并对3个管理中心进行了调整,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管理着41个单项协会和56个运动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2]1994年,随着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创立,我国竞技体育进行职业化的尝试与创新。
2.3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多元化创新阶段
1998年初,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被正式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名称和序列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心,标志着体育行政部门将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把竞技体育工作的管理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上来,着力加强政策研究和执法监督,而一些微观的、具体的事物交给先期成立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各种社会组织办理;但同时,也昭示着我国竞技体育体制自身进一步改革的紧迫性,引发了体育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对我国长期推行的高度行政化的竞技体育模式展开讨论和反思,一场竞技体育社会化基本前提而围绕“体制创新”的思辨在全国内展开。[3]
3.1《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
从战略角度研究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问题,探讨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怎样更好的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动体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2010年体育的奋斗目标和基本方针。其中,体育管理体制方面有: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理顺各类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层次清楚、功能明确、科学有序的新体制。构建起面向大众的多元的体育服务系统和利于“奥运争光”的竞技体育和谐体系。[4]
3.2现代体育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体育的商业化和职业化的时代呼唤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政府必须吸纳企业以及其他组织加人公共体育组织服务,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以保证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体育的职业化与商业化的发展,使得现代体育管理的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都与以往不同,传统的政府体育行政机构已经难以有效地承担现有体育领域的管理事务,适当分权已在所难免。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体育功能的拓展影响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谈到新时期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时指出,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强化体育制度改革,努力推进体育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变增强体育发展的活力和后劲,经过20多年的改革,体育领域的制度改革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态势,从有关领导的讲话和近年来发布的各种文件可以看出,制度改革已经在体育领域开始受到广泛重视,这为竞技体育制度框架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
3.3国际竞技体育新秩序及变化的逼迫
进入新世纪,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提出“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奥运理念,奥运会的“瘦身方式”、“治假措施”等,在继续向职业体育开放的同时,不断受到单项世界锦标赛(含非奥运会项目)的挑战;同时,奥运会项目外的其它竞技项目及综合型运动会(如“世界体育大会”等)也悄然兴起,不断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国际竞技体育传统秩序不断被打破,新的秩序逐步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是国际竞技体育大家庭一员,国际竞技体育秩序的不断调整和变化,客观上逼迫我国政府要适应并积极应对,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项目布局与转变政府的作为方式。从当前形势看,我国20年来长期实行的以参加奥运会为最高层次并取得优异成绩的竞技体育“奥运战略模式”以及与此相衔接的“全运战略模式”及其管理方式,将逐渐受到挑战。怎样通过竞技比赛既达到争锦标、为国增光的目的,又达到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推动全民族健身意识和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的一项艰巨使命。
4.1管理体制框架创新
我国原有的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国奥委会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三块牌子一套人马,职责不明,政企不分,每天繁忙于琐事之中效率不高必须进行创新和重组。按政企分开的原则,保留国家体育总局,但要精简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管理部门,取消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各个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把中国奥委会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合并成中国奥林匹克联合会(COSB)。单项体育协会与国家体育总局分离,隶属于中国奥林匹克联合会,完成彻底的政企分开,负责该项目职业化、商业化、社会化的具体事宜。成立高校竞技联盟,负责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育总局从繁琐的杂事中解脱出来,负责竞技体育发展的宏观调控及政策法规的制定,运动项目的合理布局,以及国家队的管理,对中国奥林匹克联合会及高校竞技联盟提供资金及政策支持。扩大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范围,高校通过奖学金及大学的吸引力吸引有运动天赋的中学生报考,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
精简省市级体育局管理竞技体育的行政机构,行政部门的岗位精简掉三分之二,留下三分之一的岗位进行竞争聘任上岗。淘汰的人员两种去向,通过再就业培训去往职业体育俱乐部和各级体育协会,由众多的体育管理者转变为执行者。转轨省市级专业队及体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重心向学校转移,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每个省保留几项冷、弱、市场化低、成才年龄低、国际大赛容易取得成绩项目的专业体校、专业队基础上,将其他各级体校融入中小学,将观赏性强项目的省市专业队推向社会成立职业俱乐部。其他项目的省市专业队融入高等院校。形成官方与非官方,业余、专业、职业多元化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框架。(见图1)
4.2训练体制框架创新
新型的训练体制是以学校课余训练体系为主体的网状训练体系,首先以小学多样的课余体育俱乐部为人才基地,学校课余训练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按年龄阶段进行科学训练。制定课余训练法,规定各个年龄阶段的训练时间和训练量。专业体校是从小学课余俱乐部中选拔各个年龄阶段的后备人才,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到体校训练的方式,到小学毕业适合专业体育的孩子进入体校,进入专业训练体系,不适合的孩子继续读书,继续课余训练。职业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也是以小学课余俱乐部为基础,只是在小学阶段以观察、物色为主,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和科学的测试,认为有职业体育天赋的孩子小学毕业选入职业俱乐部,从事职业体育训练。三条竞技人才培养与训练途径不是孤立的,是互动的,运动人才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目的是运动员能够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见图2)
图1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框架创新图
图2 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框架创新图
4.3竞赛体制框架创新
取消全运会、省运会等旧的竞赛体制,构建新型的竞赛体制。新型的竞赛体制是纵向赛与横向赛交叉进行的网状体系,小学按年龄分为三级,按着区、县、市三个地域级别参赛,小学不设省级以上比赛。学校、职业、专业按着自己的不同阶段在各自的体系内进行纵向的比赛。由市级到省级到国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竞技水平的提高最后到世界大赛选拔赛和参加世界大赛。但是为了沟通和交流共同提高竞技水平以及形成一个动态的人才交流平衡状态,由各级体育局每年定期举办三到五次横向交叉赛事。并鼓励社会力量出资举办各种交叉赛事,使体育赛事普及化、经常化、规范化、层次化、系统化、科学化。(见图3)
图3 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框架创新图
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经历了孕育与初创、尝试性创新、多元化创新等阶段并在创新中成熟和发展,但由于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制度框架的改革和创新不得不放慢脚步,奥运会后,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将提速进入轨道,管理体制、训练体制、竞赛体制将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和创新。将构建一套运动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多元化的、运动训练科学化的、管理法制化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性化的竞技体育制度。体育运动的本质将得以回归,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观念必将向以人为本的科学体育发展观转变。
[1] 王朝军.“后奥运期”与江苏省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3):22-25.
[2] 刘芳.转型时期政府竞技体育管理方式变革的动力、阻力及方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871.
[3] 高雪峰.中国竞技体育管理变革之路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0.
[4] 李荣芝,唐文兵.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趋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6):8.
TheInnovationofChineseAthleticsSystemafterOlympicGames
Hao Meng1,Sun Xiaoqing2
(1.Deparment of P.E.,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Jilin,China;2.Deparment of P.E., Changchu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lin,Changchun,130033,Jilin,China)
Our athletics system frame has experienced the stages of nurturing,creating,attempting to innovate and diversifying to innovate.The paper infers that the reform of Chinese athletics system will develop increasingly after the Olympic,through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athletics system frame innovation post-Olympic,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considers and conceives the contents in details for Chinese athletics system frame innovation post-Olympic.
post-Olympic;athletics;system frame
2009-06-08;
2009-08-10
长春工业大学科学研究发展基金项目(2008B11)。
郝猛(1971-),男,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G80-05
A
1672-1365(2010)02-0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