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学根,汪涛,郭巧生*
(1.浙江桐乡农业推广中心,浙江 桐乡 314500;2.南京农业大学中药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5)
杭菊不同加工工艺及其对品质影响△
沈学根1,汪涛2,郭巧生2*
(1.浙江桐乡农业推广中心,浙江 桐乡 314500;2.南京农业大学中药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5)
杭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 《中国药典》所收载[1],也是著名的 “浙八味”之一,自古以来就作为治病保健的良药,历代医书和现代医药学对其都有极高评价。杭菊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功能,长久泡饮能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尤其在2003年 “非典”流行期间,杭菊作为重要保健品供不应求。据南京农业大学郭巧生等[2]研究发现,杭菊中含有丰富的木犀草素、芹菜素等黄酮类成分,而这些黄酮类成分长期饮用,有助于降低癌症发病率。由于杭菊的独特功效和口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杭菊是浙江桐乡传统特色优势农产品,迄今已有约370余年栽培历史,并形成了与本地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栽培技术和栽培类型[3,4]。目前桐乡市杭菊栽培面积为4 200hm2。1999年桐乡市被农业部命名为 “中国杭白菊之乡”,2002年被农业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认定为 “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同年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 “原产地域保护品种”认定,2006年转换成地理 “证明商标”,并通过了杭菊国家强制性生产技术标准。众所周知,杭菊作为加工炮制后的商品,加工工艺的过程对其质量品质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对杭菊的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是杭菊品质的基础和保障。
传统以农户加工饼花为主,主要分蒸花和晒干2个步骤。传统加工的饼花,主要是作为中药原料,对形态要求不高,但贮藏较为方便,是桐乡市传统采用的加工形式。
随着饮料菊的开发,对产品质量要求提高,杭菊加工企业也增强了精品意识,在加工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自1999年起,企业纷纷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多采用蒸气杀青、热气流干燥新技术,取得了很大成功。2008年加工成品达到1 500t,占杭白菊总产量的30%以上,农民效益比传统饼花增加1倍,企业效益是传统饼花的3~5倍甚至更高。加工工艺的改革,改变了单一传统饼花生产,加工不受天气条件影响,并减少了二次污染,特别是产品有效成分提高,有力地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档次,杭菊商品的品质和经济价值得到了大大提高。
新的加工工艺不仅仅在于单纯意义上的技术变革,而是突出从原料到产品的过程控制。优点在于流程的精细升级,重点强调在新技术下的过程可控性。整个流程对不同栽培类型、不同采收期杭菊进行系统化采收、分级、蒸气杀青-热气流干燥、分别贮藏,使其产品质量达到相应标准:作饮料花一般选择中前期花为主,其花型较大,花形完整,花层多,花瓣厚实,无霜打花、霉花、生花,花瓣玉白色,花蕊深黄;冲泡后汤色澄清,气清香、味甘醇微苦,无烟蒸味及其他杂味。
3.1.1 材料 样品为浙江桐乡产杭菊,共9个栽培类型,其中早小洋菊、迟小洋菊、异种大白菊及大洋菊为传统的杭菊栽培类型,香溢、金菊1号、金菊2号、金菊3号及金菊4号为近年新培育的栽培类型。所有材料均种植在桐乡市农技推广中心杭菊花种质圃内,统一田间管理,选择在70%左右开放度采收,采收后用微波在95℃下杀青,然后在65℃下气流干燥下备用。
3.1.2 仪器与试剂 756CRT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仪器设备公司);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515泵,2487紫外-可见检测器,SrAdv色谱数据工作站)。95%乙醇(分析纯);甲纯(分析纯);蒸馏水;芦丁、绿原酸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3.2.1 绿原酸测定 参照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菊花项中绿原酸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测定。色谱条件:色谱柱 Nova-pakC18(3.9mm×150 mm,4μm);流动相 0.1mol·L-1磷酸二氢钠缓冲液-甲醇(70∶30);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328nm。
3.2.2 总黄酮测定 参照汪涛等[6]的方法进行测定,以超声法提取菊花总黄酮,在可见光51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根据含水量计算总黄酮含量。
3.2.3 挥发油测定 参照2005年版 《中国药典》附录57页挥发油测定法所提供的方法进行测定,最后根据含水量计算挥发油总黄酮含量。
绿原酸、总黄酮和挥发油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加工工艺的杭菊中绿原酸、总黄酮和挥发油含量比较
根据2005版 《中国药典》规定,农户传统加工产品主要用作中药材。桐乡杭菊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同时影响品质的还有总黄酮及挥发油等。但随着杭菊饮品的开发,不仅对产品卫生要求提高,同时对产品内在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采用新的加工工艺,兼顾了外观性状及内在质量,并且加工流程更经济、科学且可控,有效成分降解少,从根本上提高了杭菊品质。
通过连续2年对不同栽培类型杭菊有效成分的检测,绿原酸、总黄酮和挥发油含量3个主要指标总体呈增加趋势,见表1[5-7],特别是2005版 《中国药典》规定的绿原酸含量增加更为明显,平均增幅达71.19%,总黄酮增长58.22%。但从测定结果看,挥发油则表现出不稳定性,与对照相比,多数呈正增长,少部分呈负增长,平均增长20.00%,2005年所测的9对材料平均增长11.39%,这可能与挥发油易受温度和湿度影响有关。
总之,采用新加工工艺流程后,兼顾了科学性及经济性,不仅杭菊有效成分较传统方法大幅提高,而且卫生及外观商品性状也大大提高,饮用菊泡饮味微甜甘醇,香味浓, “色、香、味、形”齐全,列中高档饮品。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8.
[2]郭巧生,汪涛,程俐陶,等.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黄酮类成分比较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7):756-759,779.
[3]何先元,郭巧生,徐文斌,等.不同药用白菊花栽培品种田间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32(3):54-55.
[4]郭巧生,何先元,刘丽,等.药用白菊花新品种选育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28-31.
[5]郭巧生,何先元,刘丽,等.药用白菊花4个栽培类型内在质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2):896-898.
[6]徐文斌,郭巧生,李彦农,等.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内在质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1):1645-1648.
[7]汪涛,郭巧生,沈学根.杭菊不同栽培类型内在质量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9):783-785,849.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4BA721A2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I06A12-11)
*郭巧生,Tel:(025)84396591;E-mail:gqs@njau.edu.cn
200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