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建设《常用护理技术》课程1)

2010-11-06 07:08:32张连辉沈传华何红燕杨志敏詹文娴
护理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岗位病人职业

张连辉,沈传华,何红燕,杨志敏,詹文娴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建设《常用护理技术》课程1)

张连辉,沈传华,何红燕,杨志敏,詹文娴

常用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培养职业能力的基石,我院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教学医院的优势,由校企专兼职教师、行业知名专家合作开发基于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明确了5个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将5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归并形成适宜教学的工作任务,进而转化为临床护理岗位最常见的22个项目,以这22个项目为导向,开展情境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并重的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专兼职教师的作用和校内外教学基地的功能,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护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会职业技能,知道专业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度融合,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建设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建设的突破口[1]。常用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培养职业能力的基石,涵盖了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岗位最常用的技术,我院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基于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对应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和护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整合《常用护理技术》课程内容。

1 课程定位

护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有医院临床护士、家庭护士、社区护士,根据行业调研结果和岗位任职要求,我院护理专业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满足护理岗位及岗位(群)任职要求为目标,紧密联系临床一线教师,由行业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分析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构建了任务引领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护理专业任务引领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显示,常用护理能力是连接岗位通用能力和专科护理能力的桥梁,是护理专业培养职业能力的基石。通过大量的岗位分析和反复论证,医院临床护理岗位需要的常用护理能力涵盖了家庭护理、社区护理岗位的需求,所以我院《常用护理技术》课程主要基于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内容。

2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2.1 以护理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 结合护理专业能力要求中明确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确定了《常用护理技术》课程中包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本要求。

2.2 基于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 临床护理岗位病人从入院治疗到出院全过程中,需要接受护士采取的各种护理活动,根据这些活动的特点将他们整合为5个典型工作任务,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是:入院护理、用药护理、生活护理、专项护理、出院护理。《常用护理技术》课程主要结合这5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打破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突出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

2.3 对应护士执业资格标准 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进入护理岗位的唯一的准入标准,这种考试每年举行1次,主要考试科目有5门,《常用护理技术》在其中所占的比例高,同时《常用护理技术》课程也是在职护士晋升护师、主管护师的重要科目。

2.4 高职护生的个性发展 高职护生普遍具有形象性思维比较敏感的特点,综合这个特点,发挥他们在形象思维方面的优势,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势,直接将护生带到病床,以真实的病例来影响和感染他们。

2.5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 将5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归并形成适宜教学的工作任务,进而转化为以22个项目为引导的学习性任务,整合和序化《常用护理技术》课程内容,实现了以项目导向为主线,以医教结合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3 教学内容

3.1 分析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选取课程内容 经过大量的岗位分析,反复论证,确定病人入院到出院全过程中5个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性任务,以这5个关键任务为主线,以护理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课程内容。其中入院护理技术包括5个项目;用药护理技术包括8个项目;生活护理技术包括2个项目;专项护理技术包括5个项目;出院护理技术包括2个项目。

3.2 项目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5大任务22个项目主要由专兼职教师在校内外教学基地完成,每个任务的学习完成之后带领护生进入临床一线,由校外教学基地兼职教师指导护生完成每个任务的综合技能训练,全面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为第3学年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后胜任不同护理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设计教学情境 以病人入院为例阐述教学情境的设计。原有的教学内容中病人入院过程,要求护生熟练病人入院工作流程,基本流程仅包括5句话,护生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往往只是机械记住了入院过程,但是在每个过程中护士的职责、工作内容、要求都不清楚。教学情境设计图中以学会办理入院手续为目标,设计了5个项目见图2。

图2 教学情境设计图

其中项目1病人运送,要求护生学会轮椅运送、平车运送病人,保证病人安全,学会应用人体力学的应用原理;项目2铺床技术,要求护生明确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何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学会为不同病人准备病床单元;项目3卧位安置技术,要求护生明确常见卧位的使用范围,学会为病人安置舒适卧位,利于疾病的康复;项目4生命体征监测要求护生学会观察异常生命体征,学会护理异常生命体征的病人;项目5医疗文件记录,要求护生规范完成医疗文件的书写,特别是体温单的绘制,明确医疗文件规范性、严谨性、真实性的含义。通过这5个项目的学习,护生对病人入院过程中相关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护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会职业技能,知道专业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度融合,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2]。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4.1 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为主线,以临床护理真实工作情境或真实病例为依据,实现校内、校外教学一体化,突出情境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并重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3]。

4.1.1 岗位见习 在教学医院完成。依据每个项目的能力要求,护生3人或4人为1个小组进入教学医院进行岗位见习,由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负责实施现场教学,护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发现问题。

4.1.2 分组讨论 将与该项目相关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临床病例结合,专任教师引导护生正确分析病人的病情,选择护理技术,分析讨论护理技术的可行性并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

4.1.3 训练手段 采用技术示范、虚拟训练、案例展示“三位一体”的训练体系,在校内模拟病房或无菌技术操作实训室完成护生制订的护理计划。其中技术示范为22个项目的规范操作视频;虚拟训练采用了 Flash动画,增加护生的感性认识;案例展示进一步明确了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3个方面强化了护生对临床常用护理技术的认识。

4.1.4 考评体系 实行人机互动的动态考核体系、合作学习组内成员之间互相考核、专兼职教师一起在临床一线对护生进行考核,3种方式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评价效果。

这种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全方位体现了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训实习基地的一致性、项目内容与真实病例的一致性;护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学习过程体会到常用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提高护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4.2 教学方法 结合护生特点,基于行动导向,根据每个项目的内容特点,有针对性的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仿真教学、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方法等。

4.2.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习性任务中的某一个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该项目进行分解并进行适当的示范,然后让护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如无菌技术基本操作实施项目教学法:①教师对无菌技术基本操作的6个技术进行分解、示范;②护生讨论这6个技术的关键要点;③分组练习;④护生总结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⑤教师答疑;⑥教师引导护生总结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的角色,及时提供咨询和帮助。

4.2.2 案例教学法 以临床真实病例为背景,引导护生分析病人存在的问题,制订护理计划,选择护理技术。如泌尿道护理技术的学习:①岗位见习,明确排尿异常的表现及病人的痛苦状况;②讨论病人的需求及影响排尿的因素;③分析病人目前存在的问题:④讨论病人排尿异常的解决方法,并制订护理计划;⑤教师展示解除排尿异常的方法;⑥护生总结后集中分组训练。

4.2.3 “三位一体”教学 采用技术示范、虚拟训练、案例展示“三位一体”的训练体系,进一步强化项目学习效果。如女病人导尿术,护生通过案例教学法后明确了女病人导尿术的重要性和操作难点;还需要采用“三位一体”的训练才能实现“能规范完成导尿术的”的能力要求,首先通过技术示范领悟了规范的操作流程,然后通过虚拟训练明确了导尿管内固定的方法,最后通过案例展示知道了女病人导尿术中涉及的知识、素质要求。

4.2.4 角色扮演 如搬运病人、测量生命体征、冷热疗法、口腔护理等项目,都是由1名护生担任“病人”,其他护生根据该病人的模拟病情,实施相应的护理,通过自身的具体行动进行学习。

4.2.5 以赛促学 每年国际护士节举办护理技能竞赛和礼仪竞赛。训练时不指定参赛选手,班级所有人员全部参加训练,技能训练结束每班随机抽3名护生参加年级竞赛;礼仪竞赛要求班级所有护生都必须参加,这种方式极大刺激和提高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通过竞赛促进学习的目的。

这种基于工作过程建设《常用护理技术》课程,以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为主线,开展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实现了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一体化、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可以使护生将在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4]。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7.

[2] 刘步丰,冯建东,陈晟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4.

[3] 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4:36.

[4] 高林,鲍洁,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3):539.

Construction of“Common nursing skills”course based on post work p rocess

Zhang L ianhui,Shen Chuanhua,He Hongyan,et al
(Xiangf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bei Province,Hubei 441021 China)

G423.02

C

10.3969/j.issn.100926493.2010.03.053

100926493(2010)1C20268202

1)为湖北省教育厅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号:2008348。

张连辉(1971—),女,护理专业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本科,工作单位:441021,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沈传华、詹文娴工作单位:441021,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何红燕、杨志敏工作单位:441021,襄樊市中心医院。

2009202216;

2009212225)

(本文编辑 吕佩)

猜你喜欢
岗位病人职业
谁是病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病人膏育
故事大王(2016年4期)2016-05-14 18:00:08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
我帮病人“走后门”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8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