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经济比翼齐飞——中华科技六十年(六)1980-1985年

2010-11-06 03:39:22王渝生
科学中国人 2010年6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

王渝生

科技与经济比翼齐飞
——中华科技六十年(六)1980-1985年

王渝生

进入80年代后,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中央逐渐提出了“科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新方针,简称“面向、依靠”新方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相继颁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先后出台,杂交水稻、一箭三星,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80年

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0年2月12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分别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立,方毅任主任委员。

1983年5月27日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会场

在中国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邓小平同志与周培源副主席亲切交谈

中国科协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0年3月15日,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周培源在大会上作了《同心同德,鼓足干劲,为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奋斗》的报告。大会通过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组织通则》、《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为四化建设开展建议活动的倡议书》,选举出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周培源当选中国科协主席,裴丽生、钱学森、黄家驷、刘述周、严济慈等15人当选副主席。

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上午,我国向南太平洋公海发射了运载火箭,运载火箭准确地落在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的目标区内。

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考察中失踪

1980年5月,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的彭加木,率领一支科学考察队深入新疆罗布泊荒漠地区进行综合考察活动。五六月的罗布泊,正处于高温和多风的季节,沙暴频繁,不适宜进行科学考察。考察队进入荒漠之后,就面临种种困难和考验。6月里,考察队面临断水绝粮的困境,身为队长的彭加木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独自深入荒漠寻找水源,在罗布泊失踪。经过从空中到地面的大规模拉网式搜索,没有发现任何踪迹,从而给人们留下一个迄今难解之谜。

1980年6月,失踪前的彭加木(1925-1980)在罗布泊湖盆考察

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举办科技讲座

1980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邀请科学家给书记处成员和中央机关的有关领导人讲授科技知识课程。讲课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负责组织。最初拟定包括农业、能源、资源、人口、环境保护、计算机、航天、数学等十多个专题,邀请中国科学院、二机部、七机部、农科院、林科院、医科院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负责撰稿和讲课。7月20日,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主讲第一课“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领导人听讲近三个小时。

钱三强教授正在讲课

民办科技机构的热潮兴起

1980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等离子体物理学专家陈春先,扔掉铁饭碗,从国家科研机构走出来,创办全国第一家民办科技实业机构——北京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此后,在中央鼓励集体或个人兴办科技机构的政策推动下,很多科技人员利用假日纷纷走向社会和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全国先后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陆续走出科研院所、行政机构、工矿企业,形成了一股兴办民营科技机构的热潮,被人们称为我国科技上的“第六路大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1年

我国设计制造的第一座高通量原子反应堆建成

1981年2月9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座高通量原子反应堆在西南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院建成,并成功地进行了高功率运行。反应堆热中子通量1014中子/平方厘米·秒,快中子通量1015中子/平方厘米·秒,设有9个试验孔道,并配有相应的辐照技术和辐照检验手段,为核燃料元件及组件的堆内试验创造了条件。这座反应堆的建成,为我国核科学技术和原子能利用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科学院第三任院长卢嘉锡(1915-2001)

卢嘉锡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81年5月至1987年1月,卢嘉锡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袁隆平(1930-)

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1981年,袁隆平等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获得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国家发明奖特等奖。因为这项发明使中国的水稻育种技术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项成果还成为我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技术。1985年,袁隆平因此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奖;1988年又获得专门奖励在人类食物和光电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科学家的重大国际奖让克奖;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2月19日被授予中国第一届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金500万元。

科技人员正在对卫星进行检测

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成功

1981年9月20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这是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三颗卫星获得成功。

中国建成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

1981年中国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建成。此条从河南姚孟电厂到湖北武昌凤凰山变电所的输电线,全长595千米。

1982年

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1981年11月20日,中国生物化学家继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后,又用人工方法第一次成功地合成了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命活力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生物的遗传特征主要通过核酸表达决定。

我国电火箭首次飞行试验成功

1982年1月13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电推进研究室研制的脉冲等离子体火箭发动机首次成功地进行了空间飞行试验。这种电火箭发动机的试验成功,为我国发射的空间飞行器提供了一种新型微推力发动机。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公布

1982年7月18日,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宣布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和等级。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40项,三等奖49项,四等奖27项,共计122项。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项目是: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主要研究人员:陈景润、王元、潘承洞)

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主要研究人员:王淦昌、丁大钊、王祝翔)

配位场理论研究(主要研究人员:唐敖庆及其研究组)

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主要研究人员: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等)

国家领导人为自然科学奖获奖者颁奖

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主要研究人员: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等)

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主要研究人员:王晓青、楚旭春、黄汲清等)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成立

1982年8月23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将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央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合并,设立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统一管理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工作。任命陈彬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周年纪念日,陈彬(右一)陪同张爱萍(左二)等看望聂荣臻(中)

我国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圆满成功

1982年10月12日,我国导弹潜艇离开海港驶向大海,在预定时刻进入发射海区。潜艇潜入发射深度后,水下发射导弹试验开始。艇长下达发射指令,操作手按下发射按钮,燃气发生器点火,燃气-蒸汽气体冲进发射筒,巨大压力将导弹推出发射筒,穿越碧海,发动机点火,导弹射向蓝天飞往预定目标。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获得圆满成功。

中央提出“面向、依靠”发展科学技术新方针

1982年10月23-25日,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为552项科技成果颁奖,其中国家发明奖428项,自然科学奖124项。在这次大会上,中央提出了“科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新方针,简称“面向、依靠”新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对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安徽省合肥市科技咨询交易市场

《“六五”科技攻关计划》开始实施

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编制的《“六五”科技攻关计划》,于1982年11月30日经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讨论通过,由国家计委下达付诸实施。攻关计划项目的确定原则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和有较大经济效益;研制工作已有一定进展,能较快取得成果;研制成功后能使长线产品转为适销对路产品;能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出口创汇;项目具有综合性,要跨部门、跨地区组织力量进行研制。根据上述原则,计划共安排了38个项目,1450个专题,国家拨款15亿元。

我国自行研制的首台质子直线加速器投入使用

1982年12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有关部门合作,自行设计、研制的我国首台质子直线加速器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12月17曰,首次引出能量为1000万电子伏的质子束流。

北京高能物理研究基地鸟瞰

1983年

国务院科技小组成立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2年12月20日发出通知:“为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使全国军、民各方面的科技工作在一个有权威、有效率的精干的机构统一筹划和统一指挥下,协调地进行工作,决定成立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1983年1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劳动人事部等部委和单位的领导同志担任副组长和小组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运-10”大型喷气客机研制成功

我国制造的第一架大型喷气客机“运-10”于1980年9月在上海试飞成功。1983年4月28日,“运-10”喷气客机首次完成从上海至乌鲁木齐的3460千米的转场试飞任务。这表明我国研制的这种大型客机技术性能是可靠的。

接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和他们的导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举行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大会

1983年5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大会。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向18位博士学位获得者颁发博士学位证书。王震、方毅、胡乔木、姚依林、邓力群、胡启立、许德珩等参加了大会。

治疗慢性肝炎新药研制成功

198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研制成功治疗慢性肝炎的新药——联苯双酯。

科技人员正在进行药理学分析

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第一艘半潜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

1983年,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半潜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勘探三号”通过中国船舶检验局和美国船级社入级检验。

授予英国学者李约瑟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国驻英国大使向李约瑟博士颁发奖章、证书

1983年11月29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作出决定,授予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表彰他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所作出的贡献。李约瑟博士是获得中国政府科学技术奖励的第一个外国人。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博士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三十多年来,他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他多年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书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出版,中文版于1975年开始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银河一I”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

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计划与设想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只是由于“左”的路线干扰,这项工作没能实施。1977年,张爱萍主持国防科委工作,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出现新的转机。1978年,中央决定将研制巨型计算机的任务下达国防科委。国防科委当即组成工程领导小组,并由国防科技大学具体承担研制任务,慈云桂教授担任工程总设计师。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奋斗,1983年12月21日,中国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一I”巨型计算机系统终于在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颁布

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1号)予以公布。

我国成功发射试验通信卫星

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一颗有效载荷1400千克的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6°赤道上空。卫星上仪器设备工作良好,进行的通信、广播和电视传输等试验表现正常。

美国全国科学院授予华罗庚外籍院士称号

1984年4月30日,华罗庚在华盛顿接受美国全国科学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称号。他是美国全国科学院120年历史上获得这个荣誉称号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华罗庚与赛尔伯格讨论数学问题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和奖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颁布

1984年9月12日,国务院(国发[1984]118号)文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条例指出:凡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集体或个人,都可申请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范围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成果推广、栽培、养殖、勘探、设计、施工、制造、技术管理、质量检验、标准、计量、测试、劳保、医疗卫生、环境建设、物资储备、交通运输、科技情报等21个方面。奖励分国家级和省(部委)级两个级别。

宋健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1984年9月20日决定,任命宋健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滕藤、曾宪林、杨浚、吴明瑜、郭树言。

宋健(1931-,前排左四)和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斯在华盛顿主持中美科技会馆联委会第四次会议

“中国环流器1号”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设计制造完成

我国最大的一座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1号”(HL—1)在核工业部西南物理研究所设计制造完成。这座实验装置的主机和配套设备全部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许多专用设备、部件和材料,都是国内过去没有制造过的。1985年11月通过国家鉴定和验收。实际运行情况表明,该实验装置的某些技术性能指标已经达到和超过国际上同等规模的实验装置。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破土动工

物质微观结构研究是基础研究前沿的重大课题之一,历来受到世界科学界的重视。要想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就不能没有对撞机。因此,建造对撞机一类的高能物理实验装备,是我国老一辈物理学家多年的夙愿和不懈追求的目标。1984年10月7日,由我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自行设计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终于破土动工。邓小平、万里、方毅、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开工典礼。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对撞机工程于1988年建成,同年10月16日5时16分一次对撞成功,1989年正式投入运行。运行情况证明,该机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此外,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工作的大型探测装置——北京谱仪(简称BES),也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其性能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最大的工程之一,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邓小平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奠基

计算机示范工程外景

我国第一座机器人示范工程建成

1984年11月8日,我国在沈阳建成中国第一座机器人示范工程。该工程建成9米深的水池和深水压力模拟舱,可供各种水下机器人进行调试、鉴定。

邓小平为中国科学技术馆题写的奠基石名

中国科学技术馆奠基开工

我国第一座国家级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于1984年11月21日在北京开工兴建。邓小平为中国科学技术馆题写了奠基石名。

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

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始建

1984年12月30日当地时间14时25分,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登上乔治岛,五星红旗首次插上南极洲。考察队登陆和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地点选在乔治岛的菲尔德斯半岛东岸,是经过4天从空中和海上对9个预选地点的反复勘探对比后确定的。12月31日,举行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奠基典礼,从祖国带去的奠基石竖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1985年2月7日,36名赴南极的中国科学考察队队员乘坐“向阳红10号”考察船在当地时间14时30分到达南极大陆。这么多考察队员同时登上南极洲,在中国考察史上还是第一次。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郭琨任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董兆乾、张青松任副站长。

云南、贵州发掘出早期动物化石

1984年,我国古生物学家在云南省澄江、贵州省瓮安前寒武纪地层发现大量早期动物化石群,后在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这两种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引起世界古生物学界的轰动。据古生物学家的初步研究,这些古生物化石的发现,有可能将地球动物起源的年代向前推进5000万年,并为人类探索现代动物多样性和现代复杂生态体系的起源和演化,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理论”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985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技术转让的暂行规定

湖南举办的科技、人才、信息交流会会场

为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实行技术有偿转让,1985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技术转让的暂行规定。技术市场开始在全国兴起,推动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

1985年3月2-7日,国务院在北京主持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中心议题是研究科学技术体制改革问题。胡耀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到会并讲话。3月13日中共中央以中发[1985]6号文件发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必须相应地改革科学技术体制。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运行机制方面,要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技机构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和自动地为经济服务的活力。在组织结构方面,改变科研机构与企业相脱离的状况,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克服“左”的影响,扭转对科技人员限制过多,人才不能合理流动等局面。决定的颁布,吹响了我国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号角,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决定对发展基础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措施。决定指出:“今后事情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而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为今后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民日报》刊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教育委员会撤销教育部的决定》、

胡启立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预备会上介绍《决定》的制定过程

设立国家教育委员会

为加强对国家教育工作的领导,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1985年6月18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国务院主管教育工作的综合部门,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兼任国家教委主任。

我国开始实行博士后研究制度

1985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报告,决定在我国试行博士后研究制度,并拨出专款用于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85-2000年全国博士后招收人数统计表

深圳科技工业园奠基

1985年7月30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创办的深圳科技工业园举行奠基仪式。1987年7月,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参与合办。深圳科技工业园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综合基地,以中外合资为主,主要研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工业园现已形成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和生物工程三大支柱产业。

“星火计划”开始实施

1985年5月22日,国家科委提交国务院的《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报告中,建议在“七五”规划的科技计划内专列一项“促进地方经济振兴技术开发计划”,并命名为“星火计划”。这一建议得到国务院的重视和肯定。根据国务院的批示,国家科委于同年10月11-15日在扬州召开第一次全国“星火计划”工作会议,确定了“星火计划”的目标、宗旨、指导原则和组织管理等问题,以及选择与安排技术开发项目的“短平快”原则。1986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1号文件,批准国家科委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十多年来,“星火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与乡镇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1992年,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务江乡香菇场的瑶族农民在收摘新香菇,推广新型种蘑技术是“星火计划”的项目之一。

武衡(1914-1999)在1988年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开幕式上讲话

中国发明协会成立

1985年10月16日,中国发明协会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聂荣臻被推举为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武衡当选为会长,王崇伦、刘延东、严东生、张维、张帼英、林宗棠、郭树言、聂力、黄辛白、曹培生当选为副会长。

我国“长征”火箭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卫星发射业务

中国于1985年10月21日发射的一颗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按预定计划于10月26日返回地面。同日,航天工业部正式宣布,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2号”、“长征3号”火箭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内外用户发射卫星业务。对于国外用户,可以提供良好的发射服务和发射初期的支持服务。同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愿意以国际市场优惠价格为客户提供经济保险。

海人1号

我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试验成功

1985年12月,我国白行研制的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人1号”,在大连海域进行了三次水中操作试验获得成功。这台机器人重2吨,潜水深度可达200米。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成立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定,1985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在北京成立。国防大学是我军培养高级军官的最高学府。任命张震为国防大学校长。

统稿:本刊编辑 夏炎

杨尚昆向国防大学校长张震授旗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
《晋控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同煤科技(2024年1期)2024-05-12 15:11:52
《晋能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同煤科技(2023年5期)2023-11-29 05:35:40
□科学技术创新团队风采展示
当代矿工(2022年5期)2022-06-15 01:11:18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1)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