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振启 刘杰
川贝母为常用止咳良药,别名川贝、京川贝。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贝母。陶弘景谓“形似聚贝子”,故名。川贝母之名始见于《滇南本草》。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具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功效,用于肺热咳嗽,干咳少痰,阴虚痨咳,咯痰带血等症。
川贝母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药典》2010 年版增加了瓦布贝母和太白贝母)。按药材性状的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和“炉贝”(《药典》2010 年版商品规格中增加了“栽培品”)。川贝母的规格较多,市场价格按商品规格而定,相比之下相差悬殊。所以,虽使用中都称川贝母,在鉴别时仍应严格把关。
川贝母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等地;暗紫贝母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肃贝母主产于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和南部、四川等地;梭砂贝母主产于云南西部、四川甘孜、德格、巴塘,青海玉树,西藏等地。
松贝为川贝母中的珍品,过去集散于松藩地区,故称松贝,又称松藩子,以四川产者为地道药材;青贝在川贝母中量多,品种质量较好,以青藏高原的甘孜、德格为中心,故有青贝之名;炉贝产区以四川为中心,过去多集散于康定打箭炉,故名炉贝。
川贝母的采收季节因地而异,一般在6 ~7 月采挖。西北地区多在雪融后采挖。挖出后洗净,再用火烘干或晒干;有的不经水洗,先薄摊在烈日之下暴晒,待贝母撞去附着物和表皮,用硫磺熏过再烘干或晒干。
历史上川贝母的规格比较复杂,一般是按不同产地分档:松贝、松藩子、灌县子、叙贝、青贝、炉贝、尖贝、雅贝、岷贝、坪贝、靓坪贝,等等。还有以颗粒大小命名者,如一、二、三面京川、统京川等,被称为京字的都是“正路”,也就是道地川贝母。
正松贝 产大渡河上游以东,以马耳康地区的刷经寺为中心,南至理具,北至毛儿盖松藩雪山草原地带。产品质量为优,质实体重,颗粒圆整而均匀。色白有光泽,粒粒含苞,俗称“观音坐”。放在桌上,不拘大小粒,都能摆平,端正直立。蒂下有极细泥点,为川贝中的珍品。
灌县子 产松藩以南茂信羌族自治县,纹川、金川、小金等县及阿坝等少数民族地区,雪山山脉地区,品质颇佳。但不如松贝整齐,故称灌贝。
尖贝 也称陇岗子或浅山子,品种性状与青贝相似,闭口,也多为“观音坐”,体质较松贝稍轻,色白,色泽稍次于松贝,其颗粒轻,尖长可区别于松贝,常混淆松贝出售,但也为较优品种。
雅贝 产四川西南大凉山区西昌附近的冕宁、越西等县,质优颗粒较小。
岷贝 产甘肃、临泄、临潭等地。质较松,多粉质,色灰白,质量上乘。
青 贝 为 川贝常用品种,产青康高原的甘孜、徳格,青海玉树地区以及云南北部的德钦、中甸、维西、丽江、大理等地。高原北部的产的称“北路青庄”,多质重闭口;高原南部产的称“南路青庄”,体轻粒大为次。
炉贝 产地与川贝相同,多生在山坡溪谷间,产品亦分南北二路。北路产在玉树、甘孜、德格等地,多白色质实粒匀,形似马齿,又称“白炉贝”;南路产昌都的里塘及滇西金沙江上游的丽江、中旬等地区,多色黄,粒大体松,圆形,称“黄炉贝”或“虎皮炉贝”。过去集散于打箭炉。
松贝 一等:顶端闭合,基部底平,每50g 在240 粒以外,无黄贝、油贝、碎贝、破贝、杂质、虫蛀、霉变。二等:顶端闭合或微开口,基部平底或近似平底。间有黄贝、油贝、碎贝余同一等。
青贝 一等:顶端闭口或微开口,每50g 在190 粒以外,对开瓣不超过20%,无黄贝、油贝、碎贝、杂质、虫蛀、霉变。二等:顶端闭合或开口,每50g 在130粒以外,对开瓣不超过25%,间有油贝、碎贝、黄贝,不超过5%。三等:每50g在100 粒以外,对开瓣不超过30%,间有油贝、碎贝、杂质、虫蛀等,不超过5%。四等:大小粒不分,间有油贝、碎贝、黄贝。
炉贝 一等:多呈长圆锥形,表面白色,大小粒不分。二等: 多呈长圆锥形,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具有棕色斑点,大小粒不分。
▲川贝母药材
▲川贝母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