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华
(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2.内蒙古财经学院 商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内蒙古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窦建华1,2
(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2.内蒙古财经学院 商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不但在国际贸易排名上从1978年的第32位跃居到世界第三,在贸易量上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06亿美元攀升至2008年的25616亿美元。鉴于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在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的同时势必以大量消耗能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在我国贸易与环境发展不协调的大环境中,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气候干旱化、水资源总量减少、森林资源锐减。基于如上情况,本文在分析了内蒙古对外贸易与环境的现状和内蒙古对外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后,在内蒙古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施方向方面提出了一定的意见。
对外贸易;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效益可观。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为第32位,但中国外贸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历史性发展,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76万亿美元,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即使进入2008年下半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中国进出口总额仍然达到256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中国已经一跃进入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连续几年位居世界第三。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能源大量消耗、环境急剧恶化的问题也逐步明显地暴露出来,经济与环境没有及时协调发展从而导致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水体污染已出现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由陆地向海域发展。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峻,2008年,全国23.2%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13个重点城市中,有48个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城市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200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6400万辆,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使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开始呈现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加剧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而上述的大气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国是全球土地荒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已达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因土地沙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全国有近4亿人受到荒漠化沙化的威胁。
关于中国乃至国际生态环境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应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并不相同,但在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方面总体上可以分为四类结论:国际贸易对环境有正面影响,国际贸易对环境有负面影响,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难以确定,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环境问题有其特殊性。即使我们承认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可以提高本国环境价值、转移本国污染程度较高的产业至其他国家,或者贸易自由化可以减少能源市场的扭曲从而保护环境,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如下事实:日本对热带木材的需求是东南亚森林遭到明显破坏的原因,①内蒙古几百吨发菜和山野菜的出口带来了200多平方公里土地的沙化,以及1993年10月南京1288吨韩国化学废物进口案对环境甚至人民群众健康的危害。我们更不可否认的是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且被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并非可以快速恢复与再生的。
因此,在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中寻求和谐,在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扩大需求与资源开发技术和使用效率的足够提升中寻求平衡,在恶化的生态环境与受限的经济发展中寻求突破,更好地促进贸易与环境走上协调发展的道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本文旨在切合国家大环境为前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主体,试图解决如何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一问题。
(一)内蒙古对外贸易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边境口岸功能不断增强,口岸经济发展迅速,过货量持续增长,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了较大突破,区域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与京津冀和其他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
其中,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9.47亿美元,比1947年增长539.6倍。边境口岸达到18个,口岸过货量达到3025万吨。2007年内蒙古对外贸易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全年外贸进出口实现总额77.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2%,增幅连续四年保持在20%以上。其中出口29.47亿美元,增长37.6%;进口47.97亿美元,增长26.1%,对外贸易逆差18.5亿美元。②2007年,内蒙古全区一般贸易进出口43.43亿美元,增长40.4%,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56.1%;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达30.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6%,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38.8%。2008年,我区对外贸易形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峻,但总体仍呈现上升趋势。全区海关进出口总额达89.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4%,比2007年增速回落14.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35.79亿美元,增长21. 6%,比2007年增幅回落16个百分点;进口总额53. 54亿美元,增长11.6%,比2007年增幅低14.5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逆差达17.75亿美元,比2007年减少0.75亿美元。③
表1 1999-2008年内蒙古进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
在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的过程中,从主要贸易方式看,羊绒、铝锭、钢坯、稀土矿产品、粮食等资源和初级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原木、铜矿砂、铁矿砂、原油为主的进口贸易、进料加工贸易、经过深加工的粮油食品、毛纺服装、五金交电、机械设备、运输工具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这几个项目增长较快。可是全区贸易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外贸易虽呈现增长势头,但发展质量不够理想:贸易增长主要来源于投入的增加,增长方式以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增长比较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
(二)内蒙古环境现状
就在内蒙古经济贸易快速发展的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的速度却跟不上破坏的步伐,生态环境状况仍然面临严峻形势,状况堪忧。内蒙古自治区地跨“三北”,是我国北疆的重要生态屏障。然而,由于所处独特地理位置的自然环境,又形成了内蒙古干旱的气候、高海拔稀疏的植被、大面积的沙质地面、强劲的风力和少而集中的降水等系列脆弱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再加上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人口的增长和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使内蒙古自治区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急趋恶化,出现了不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1.草原退化
草原,是内蒙古地貌与文化的象征,可如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已一去不返:内蒙古6359万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中已有3867万公顷退化。④科尔沁草原退化面积达50%左右,每年以3.7%的速度增长,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从60年代占草原总面积的15%增加到80年代的49%,单位面积产草量则由60年代每公顷2550公斤减少到80年代的每公顷850公斤,锡林郭勒盟草原面积2.95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67亿亩,到2002年,草原累积沙化退化面积达到1.72亿亩,占草场面积的60%以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以粮为纲”政策的实施,大面积毁林开荒、垦草种粮,使原本水草丰美的乌兰察布草原逐步消失,使乌兰察布市成为内蒙古风蚀最严重、环境最恶劣、生活最贫困的地区。从总体上看,草原面积仍以每年650至700千公顷的速度净减少。⑤
表1 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现状表(2002年)单位:万亩
2.土地荒漠化
据资料统计,内蒙古自治区118.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中,荒漠化总面积已达到65.9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56.9%,占中国荒漠化总面积的25.1%,并仍在进一步扩大。其中,近30年中荒漠化面积发展了106.6万公顷,并平均每年以33.35万公顷的速度扩展。④
3.水土流失
内蒙古自治区水土流失面积达79.2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7.02%。而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使部分地区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准格尔旗、乌审旗、库伦旗、奈曼旗和兴和县、丰镇市已列入国家重点治理的43个旗县之中,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大幅度降低,水土流失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恶化,继而迫使缺乏生计的贫困农民乱垦乱伐,使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4.气候干旱化
据气象资料分析,近50年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呈明显干旱特征。农区和牧区轻度干旱年份频率达到389.1%和91.4%,中度干旱年份频率达到了70. 3%和77.4%;大早年份频率为32.4%和31.4%。据气象数据统计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气温在逐渐回升,气温的升高使蒸发量增大,干旱危害加剧。④
5.水资源供给不足
内蒙古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46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9%和西部地区水资源量的3. 5%,我区耕地亩均水资源量548立方米,仅为全国亩均水平的1/3左右。而更为严重的是,我区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特别是呼包鄂金三角地区,自产水资源量只占全区的8.86%,同时,全年降雨时间集中在7、8、9三个月,由此引发出各用水部门间日益突出的用水竞争,⑥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
6.森林资源锐减
虽然在全国看来我区是全国森林面积最大的省,森林面积为2050.67万公顷,可是按照森林覆盖率来看,只有森林覆盖率超过20%的地区,林业发展才能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而内蒙古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7.70%。⑦多年来,大兴安岭一直作为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由于长期“重采轻育”、“集中过伐”,致使林区可采资源面临枯竭,森林质量显著下降。森林的防护和调节生态功能的减弱,使林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大大降低了其生态屏障作用,继而引发了更多的环境问题,如加剧干旱的发生、引发暴雨频繁、河流含沙量增大、洪水增多。
随着内蒙古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对外经济贸易的长足发展,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高开放水平,以开放引投资、促发展。全年力争引进国内(区外)资金22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抓住当前国际资源性产品价格回落的时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在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加能源、资源性产品进口,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提高进口资源落地加工能力。”任何产品的制造都会涉及到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而内蒙古自治区既是我国的钢铁、煤炭生产基地,又在森林工业、农畜产品加工、电力、机械制造、化工、电子、纺织、制糖、造纸、轻工等占有重要地位;农牧业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糖生产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这些产业大部分是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物多的部门。故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强调,要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加强资源管理,完善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建立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整顿和规范资源开发秩序,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可见,贸易与环境在内蒙古也存在着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1.负面影响
尽管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是国家、自治区政府始终坚持和强调的重点问题,可是,面对我区的实际情况,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很大一部分仍是污染密集型或高度密集性产业,这些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1)矿物资源方面
内蒙古自治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内蒙古出口货物中金属及其制品类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85%,货值同比增长49.5%,成为内蒙古主导出口商品。内蒙古主要出口的金属及其制品有硅铁、硅锰铁、无缝钢管、钢轨和其他铁合金等,众所周知金属是从矿物中提炼取出的,而矿产资源的再生率只有20%左右,这就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另外,在矿物的选炼过程中还会释放大量有毒物质和放射性物质,在采掘过程中破坏矿区植被,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表土流失、土壤侵蚀和自然灾害的隐患,同时金属冶炼制造工业排放的大量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物也使环境进一步恶化。
(2)森林与野生植物方面
森林资源不仅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同时对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有重要作用,但近年来许多商家为了短期利益出口一次性筷子牺牲宝贵的资源,实在令人叹惜。类似的事情还有盲目挖采和出口野生植物发菜,只因“发菜”的读音与“发财”相似,再加上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在海外华人中有一定的销路,故有一些出口公司无计划地收购,即使国务院于2000年6月14日下达文件(国发[2000]13号)《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后也还是有人铤而走险,为了利益不顾生态效益的得不偿失。多年的无节制盲目开采导致了大面积草原植被破坏,加速了草原沙化和一些珍稀物种的灭绝。
(3)农畜产品方面
作为全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羊绒和羊绒衫年产量高居全国首位,是内蒙古出口创汇的重要畜产品之一。然而大量出口羊绒,过度放养牲畜,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羊绒衫服装的生产制造本身也是污染密集型甚至高度污染密集型产业,这对自治区的农业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4)外商直接投资方面
西方一些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把许多污染密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还有一些外商通过投资向中国转移有害环境的落后技术、设备和产品。这类案例在其他城市中时有发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虽然目前内蒙古尚未有案例报道,但是随着对外贸易交往的增加和外商投资的增加,内蒙古如不加强治理、监管,也许很快也将面临该类问题。
2.正面影响
国际上的大型跨国公司普遍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对产品的环保等级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在自治区投资的许多跨国公司都在实践着自己的环保承诺和行动方案,在这样的影响下我区的众多企业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企业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明显增强。
(1)认证方面
外资公司积极进行ISO14000认证对区内企业产生了示范作用,内蒙古也成立了一些相应的认证管理咨询公司,为我区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发布以来,虽然我区在2005年至2009年3月内只有4家企业独立申请并通过该认证,但是据了解仍有许多企业正在积极申请,相信逐渐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认证。企业通过这些认证以增强竞争力,同时也受到认证的约束来更好地保护环境。
(2)绿色产品方面
国际市场绿色消费浪潮的形成为以环保技术、环保产品、环保服务为主体的绿色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念基础,更为我区绿色产品和环保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升值空间。近年来,内蒙古绿色食品产业整体水平大幅提高,2008年内蒙古绿色食品年产值90亿元,绿色食品年销售额达89亿元。绿色食品的特色优势逐步发挥,整体品牌形象明显提升,标准化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到目前为止,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209家,产品611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11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424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2912万亩。⑧而要想继续维持并扩大绿色食品产业的效益企业就必须保持生态环境的优良,让贸易与环境以利好双赢为目标。
(二)环境对外贸的影响
环境对外贸的影响除了自然本身的给予和收回,在人类社会中更多是通过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
1.环境法规和环境保护措施对贸易的限制
各国通过本国的环境法规及所参加的国际环境公约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贸易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影响。如《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及其修正案,对我区家电冰箱等电器及其设备、电子仪表仪器、电子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工业等许多领域都有限制;《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制约着能源型初级产品的出口,影响了我区出口机械及运输设备;《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使我区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出口量逐年下降,这其中就包括前文提到的发菜。
2.绿色包装限制了我区产品的市场准入
绿色包装已成为产品包装的主流,在这种趋势下,国外的有关环保法规相继出台,尤其是我区的主要贸易对象国——日、欧盟等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限制了我区产品的出口。
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它们既有为追求无限利益和资源有限供给形成的突出矛盾,也有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一致的目标,因此,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同对外贸易经济利益的增加相协调,这就是2l世纪社会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和战略框架。内蒙古自治区要实现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应该从如下几个方向做出努力:
(一)制度管理促双赢
1.严守法律法规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整顿、治理,必要的时候进行惩罚,或责令其停产;对外商投资企业有效审核、监管,通过有法可依的制度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效制止污染反弹,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保护区内企业不接受国外落后技术和产品设备的污染。
2.健全激励机制
政府相关部门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应设立相应的环保产业发展和奖惩机制,秉承“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罚”的思想,开拓“谁保护,谁创新,谁领奖”的风尚,健全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促进贸易与环保协调发展。
(二)观念宣传保发展
1.提高环保意识
宣传和培训是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利用学校教育、公益广告、社区宣传、报纸、电视、编写出版科普读物等手段宣传环保知识,培训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培养全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2.推行绿色理念
绿色理念即绿色营销观念。该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统一。要推行绿色营销,首先需要根据国际市场对绿色产品的要求及时调整企业的产品设计,从产品的生产到包装,从产品的使用到回收都能够不污染环境安全处理。然后企业要顺应绿色市场的潮流展开绿色促销,充分发挥绿色广告、绿色公关、绿色推销人员的重要作用,树立企业及产品的绿色健康形象,吸引消费者,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经济投入提效益
1.统一质量保证
质量认证是证明企业产品及生产管理体系符合某种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为了得到国际市场的通关钥匙,我区乃至我国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认可体系,规范中介机构行为,确保认证的权威性,实现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互认机制。还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跟踪国际标准制定的全过程,积极反映与我方不一致的问题,争取调整,保证我方利益,这样才能在面对外国厂商的绿色壁垒时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权益。
2.增进技术开发
要想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采用先进、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品,要进一步开放市场价格、迅速提高优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才能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融入环境保护新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调整产业结构
基于上文中介绍的内蒙古优势产业耗能多、污染大的特点,自治区迫切需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治理、整顿、限制那些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的发展,在关停、取缔、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以及工程设计等环保产业,立足科技进步,增强技术本土化,提高其经济和环保效益。
4.增进交流合作
摒弃“闭关自守”、“闭门造车”的作风,可以以行会为单位或组织考察团,增进跨地区的乃至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向国内贸易发达地区和环保先进城市学习,无论是行会的建立运行,还是人才的培养善用,无论是环境保护的领先概念,还是促进贸易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灵活多样的国际多边合作,完善和强化国际环境多边合作中的贸易条款,促成和完善政府多边合作体系,推动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009年第一季度,内蒙古自治区的对外贸易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各项进出口交易量均有所下降,不过,金融海啸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在市场低迷的今天,除了增强信心、把握机遇、刺激消费、促进交易,更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力度、整治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大好时机,只有及时恢复改善内蒙古的自然环境,自治区才能跟随国家经济回暖的脚步取得更大的发展,使原有的能源资源项目更有发展的资本,并复兴旅游服务贸易、开发出新的以环保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项目。
[注 释]
① 柏勇.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对策[D].成都:四川大学,2007.
② 杭栓柱.内蒙古自治区6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经验和启示[J].研究与预测,2007,(9).
③ 根据内蒙古统计局公布资料整理.
④ 给古勒其.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经济科学,2007,(2).
⑤ 盖志毅.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⑥ 于长剑.在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⑦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5年至2008年数据整理.
⑧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内蒙古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008年工作总结.
[1] 任建兰,等.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李媛媛.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6.
[3] 张云辉.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
[4] 张光海.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 杜和平.西部开发战略下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6] 谷祖莎,周慧如.环境成本内部化与我国对外贸易[J].现代经济探讨,2008,(5).
[7] 刘小薇.环境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10).
[责任编辑:高平亮]
F710
A
1004-5295(2010)05-0036-06
2010-07-15
窦建华(1971-),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财经学院商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