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梅徐凤翠牛晨阳
从三个指标看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
□徐凤梅1徐凤翠2牛晨阳3
本文利用1999-2007年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以及居民消费水平三个指标,考察了山东省17个地级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并对三个经济指标在山东省内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因素进行了剖析。文章最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适度的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的共同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激励、促进作用。但当区域经济之间出现严重的非平衡性时,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本文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1999-2007年间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居民消费水平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山东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区域不平衡的现象,并具体分析了山东省区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等因素。同时,为了促使山东省经济持续、均衡发展,本文最后提出了几点相关的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总体均值、极差以及变异系数等指标来衡量山东省区域经济的绝对、相对差异。总体均值反映了山东省17个地级市作为一个整体,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极差反映了一定时期(某一年度)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中人均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离差,用以说明变量的变动范围和幅度。变异系数为各地级市人均指标的标准差与总体均值之比,反映了各地级市人均指标偏离总体人均指标的相对差距。
通过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1999-2007年9年间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的总体均值、极差以及变异系数进行纵向分析,研究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历年变动趋势,同时结合具体年份山东省17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的具体差异情况,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地级市,进行横向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7年以来山东省各地级市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的均值水平、极差均表现出上升趋势。均值的上升体现了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说明了山东省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前进;而极差的上升则反映了山东省整体经济内部各地级市间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即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同时由上述三个指标的变异系数所体现的相对差异的变动范围来看,17个地级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有逐渐变小的趋势。
【作者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北京,100081;2.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财务管理系,山东青岛,216100; 3.烟台大学文化学院管理系,山东烟台,264000
人均 GDP是衡量一国或者地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首要指标,体现了某一地区或者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由图示可知,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人均GDP近年来均呈现上升态势,且总体均值增速高达16.5%,说明山东省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持续、稳定地攀升。而人均GDP的极差值增长更快,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直至 2007年其增速高达 22%,而 1999-2002年为15.8%,1999-2007年得平均增速达19.6%。由17个地级市历年来人均 GDP的横截面数据可知,山东省内部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且差距扩张之速度越来越快。就1999年来看,山东省17个地级市人均 GDP的总体均值为9664元。而当年人均 GDP最高的东营市为11813元,约为总体水平的1.2倍;人均 GDP最低的菏泽市为1673元,不足总体水平的0.2倍。2002年总体均值为13560元。当年人均GDP最高的东营市为30966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倍;而人均 GDP最低的菏泽是为2904元,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0.2倍。全省不同地级市间经济差异进一步拉大。2007年全省人均 GDP均值为32801元。当年仍稳居人均 GDP最高水平的东营市为40076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2倍;菏泽市仍是17个地级市中人均 GDP最低者,为3942元,仅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0.12倍,在整体经济形势不断前进的情况下,东营与菏泽两地级市之间的端点差距稍有缩小。
从相对差异角度来分析人均 GDP这一指标发现,人均 GDP的变异系数在1999-2007年间基本保持在0.536-0.598之间,波动范围并不大,说明近年来各地级市人均 GDP偏离总体均值的幅度范围并不大,尽管如此,各地级市人均GDP的相对差异还是经历了2000、2002、2005年三个拐点。其中1999-2000年各地级市相对差异不断扩大,而2000-2002年相对差异开始变小,但2002-2005年间相对差异又开始阶梯式回升,2005年之后相对差异加速收缩。
以东营市为代表的山东省东部地区的人均GDP之所以远高于以菏泽市为代表的鲁西南地区,可以从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禀赋、人文素质等方面历来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一角度加以理解。
山东东部地区濒临海洋,矿产资源丰富且易开采。东营市已探明开发石油地质储量40. 25亿吨,天然气储量356.6亿立方米,海上石油地质储量3.66亿吨。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就位于这里。经过三十多年的开发建设,2009年东营市仅胜利油田的工业总产值已达2827.49亿元。同时东部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人们思想比较开放,善于抓住商机,以海产品、旅游业、中外合资企业等为特色发展模式,迅速蓬勃发展起来。而西部地带不仅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环境资源乏善可陈,而且也缺乏类似于海尔(青岛市)、胜利油田(东营市)等龙头产业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此外,西部地形虽以平原为主,但待开发、难利用的国土面积较大,农业作为菏泽市主要的收入产业,人均耕地面积却不足两亩。而且农业收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远远小于矿产资源开发、海产品加工、旅游业等第二、三产业所带来的收益。
人口基数的不同也是造成东西部地级市人均GDP差异的另一重要原因之一。山东省西部各地级市人口基数普遍比较大,而东部胶州半岛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仍以菏泽和东营两市为例,1999-2007这九年间,前者每年的人口总数都约为后者的5.07倍。巨大的人口基数大大加重了西部地级市的经济负担。此外,西部地区不仅人口基数较大,其人文素质也普遍低于东部地区。这不仅源于西部地区经济实力从而教育投入力度不如东部地区,而且随着劳动力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大量西部地区的人才被东部地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机遇所吸引,纷纷流入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长期的经济落后使其吸引和接纳人才的能力较弱,更加剧了人才的外流。经济发展水平低和人群总体素质低互为因果,形成了所谓恶性“马太效应”,加剧了东西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均财政收入可以用于衡量一国或者地区政府财力以及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它是均衡考察研究对象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方面。由山东省17个地级市1999-2007年人均财政收入的统计数据及相关分析处理可知:缘于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存在的同向相关性,人均财政收入的均值、极差以及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与人均 GDP的变动态势一致。1999-2007年间人均财政收入的总体均值、极差的平均增速为18.8%、17.2%,表明山东省各地级市的财政收入无论是从总体均值上,还是从各地级市之间的绝对差异水平上均呈现出平缓的增长,即各地级市之间的财政实力从而潜在的公共服务完善水平的差异化趋势随着宏观经济指标——地区国民收入差距的增大而增大。具体看来,1999-2007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中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一直是青岛市,而最低的是菏泽市。1999年青岛市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为937元,菏泽市为101元,分别为当年全省人均财政收入的2.23倍和0.23倍。2003年青岛市人均财政收入为1667元,菏泽市为183元,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27倍和0.25倍。2007年青岛市和菏泽市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3491元和516元,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和0.31倍。
从变异系数的变动趋势来看,各地级市人均财政收入的相对差异在经历了2000年这一拐点之后,由收敛变为扩张,人均财政收入在各地级市间的相对差异的扩张趋势自2000年一直保持到2003年,达到最高点0.598909,转而急速下降,直到将为2007年的最低点0.517612。
人口基数的巨大差异不仅造成了东西部地级市在人均GDP上的差距,也使得同样具有人均意义的人均财政收入在山东省各地级市间呈现出了明显的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例如1999年青岛市、菏泽市人口总数分别为56.3万人、838.25万人,后者约为前两者的15倍,而当年两市财政收入总值分别为563131万元和46471万元,后者为前者的0.08倍,经过人均变换后两市财政收入指标差异进一步扩大为10倍之距。
除了人口因素之外,东西部地级市产业结构的不同从而其税收结构的差异也造成了其人均财政收入的差距。西部以菏泽市为代表,其主产业为农业,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约为39.6:36.1:24.3,第一产业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7.5个百分点。由于税制设计的原因,国税、地税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第二、三产业。经济决定税收,菏泽市经济总量小的现状决定了其税收在全省的地位,而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该市宏观税收负担率明显偏低。在剔除第一产业后,菏泽市税收收入占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4%,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近1.4个百分点,凸现了菏泽市第二、三产业不仅总量小,而且素质不高,提供税收能力差的问题。同时随着近年来政府对“三农问题”的不断关注,农业税逐渐降低直至减免,这必然造成西部各地级市政府财源的大大缩减。而东部地级市以青岛市为例,美丽的海滨风情,吸引着众多的旅客,旅游业、服务业等高税率产业蒸蒸日上,同时海尔、青岛啤酒等大型国际以及国有企业与繁杂的小型民营企业交相辉映,形成了东部地区丰厚的税源、税基。从其税收结构来看,青岛市第三产业的税收收入占绝对主体地位,自1998年以后,其平均比重一般均不低于高达60%。近年来随着青岛市不断加强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所占税收比重更是日益上升;从总体来看,青岛市第二产业的税收收入约占30%左右,第一产业税收收入所占比重极低。
居民消费水平是实际反映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生存、发展和享受等各方面的需求所得以满足的程度。是对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具体量化,其不同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各地级市间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异。从上述数据处理结果可知,1999-2007年各地级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总体均值、极差的平均增速分别为13.7%、14.5%,相对于人均 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缓和。这一方面说明了各地级市间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相对于与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差距,增长速度较为平和,是带有积极因素的;同时它也说明了各地级市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速比人均 GDP(16.5%)和人均财政收入(18.8%)的平均增速要低,只有13. 7%,说明了山东经济在总体实力以及政府财力不断扩充的过程中,人民的消费水平、消费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速度的增长,这也说明了山东省在加速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对消费激励的加强,充分发挥适当合理的消费水平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优质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具体看来,菏泽市历年来都是17个地级市中居民消费水平最低的一个,而威海市除却2004、2006年之外均是17个地级市中消费水平最高的。其中1999年菏泽市居民消费水平为1502元,威海市4369元,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0.51和1.48倍;2003年菏泽、威海两市居民消费水平分别为1949元和6405元,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0.46和1.52倍;2004年济南市在17个地级市中消费水平最高,为7807元,菏泽市最低为2399元,分别为平均水平的1.58和0. 48倍;2007年威海市消费水平为12698元,菏泽市4213元,分别为平均水平的1.55和0.51倍。
从变异系数的数值变动来看,相对于前两个指标,1999-2007年间山东省17个地级市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对差异变动幅度稍大,在0.292642-0.324783,变动幅度近 11%。其中1997年最低为0.292642,之后相对差异基本保持扩张趋势,直到2004年达最高值0.324783, 2004年至2007年差异逐渐缩小。这反映了山东省各地级市居民消费水平整体来讲偏离总体均值水平较大,也说明了各地级市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较大,居民实际生活质量在各地级市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东部发达地级市尤其是威海市人均消费水平已远超过1.2万元人民币,而西部菏泽市人均居民消费0.42万元,前者是后者的三倍。由经济发展原理可知,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消费水平的萎靡不振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使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态势持续低迷。东部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远高于西部地区,这亦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山东省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差异。
东西部地区消费水平的差距,不仅直接受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且受东西部消费理念不同的影响。根据经济学原理,消费水平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及消费倾向。上文中我们已知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以人均GDP水平为代表)差距甚大,东部收入远高于西部收入。同时东部人们思想较西部更加开放、活跃、消费观念相对较强,消费水平较高;西部地区人们思想相对保守、抗风险能力弱,储蓄观念相对较强,消费水平不足。此外,东部地区发达的经济水平所形成的丰富的消费品市场,相比于西部地区匮乏的物产和消费途径,也促进了东西部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
综上所述,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性问题,且其绝对差异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尽管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略有下降,但是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很严重。东部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鲁西南菏泽等地级市的经济状况。因此,要促进山东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发挥东西部各自不同的自然、区位优势,使二者互补余缺,共同发展。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对西部地级市的扶持力度,适度增强对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同时给予适当的投资优惠政策,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2)将人口总数以及人口增长率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以减少贫困地区人口基数过大从而对经济差异所产生的恶化作用。政府应当加强对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监督力度,并在全省尤其是西部地区加强对计划生育政策利国利民之长远利益的宣传教育力度,使人们从切身角度体会到计划生育的好处。同时可以实施一定的计划生育奖励政策,例如,目前正在实行的独生子女补贴政策。
(3)提高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同时健全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增强西部地区对人力资本的吸引力。从知识文化素质层面,使东西部地区得以在同一平台上良性竞争。
(4)刺激并提升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改善人民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水平,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长效的活力。这可以通过在西部地区宣扬消费理念,实施诸如家电以旧换新、消费补贴等多种优惠政策手段,实现对西部地区的消费刺激。
[1]管卫华,林振山,顾朝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J].经济研究,2006,(7):117-125.
[2]崔健海.山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60-66.
[3]柯善资.扩散与回流:城市在中部崛起中的主导作用[J].管理世界,2009,(1).
[4]李红锦.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评述[J].生产力研究, 2007,(7):138-139.
[5]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的因素贡献分析[J].财贸经济,2006,(2):11-17.
[6]高丽.山东省经济区域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7,(8):90-92.
[7]王泽填,姚洋.结构转型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J].世界经济,2009,(4) :38-49.
[8]程虹,李清泉.我国区域总体质量指数模型提息与测评研究[J].管理世界(月刊),2009,(1):1-9.
[9]傅晓霞,吴利学.中国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及其决定机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和反事实收入分布方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9,(5):41-55.
[10]孙希华,张淑敏.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5):611-620.
(责任编辑:邓秀丽)
This paper applies the data of per capita GDP,per capita fiscal revenues,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s in Shandong,from fiscal year 1999 to 2007,to analyze the economic disparities among the 17 excluding counties of Shandong.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disparities are also demonstrated in the article,based on which,several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are put forward.
An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Three Indicators
XU Feng-mei,XU Feng-cui&NIU Chen-yang(67)
F127
A
1008-8091(2010)04-0067-05
2010-04-25
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CZXY0901)。
徐凤梅(1987-),女,山东省郓城县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