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贤华,冯春梅,陈学云
(滁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安徽滁州239000)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科技链需求分析
史贤华,冯春梅,陈学云
(滁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安徽滁州239000)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的科技需求必须以科技链为目标,即不仅关注对产中的科技投入,还得关注产前的研发和产后的农产品深加工科技投入。本研究从我省农业产业化科技链需求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我省农业产业化科技链现状,指出我省对产前和产后的农业科技不够重视;其次研究各个主体对农业产业化科技链需求的影响因素;最终得出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科技链需求的政策措施。
农业产业化;科技链;需求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并且有紧邻江浙、上海的良好区位优势为农产品提供出路。但是,我省离农业强省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依靠科技战略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升级,是我省实现农业强省的必然之路,这个科技战略必须是一个贯穿于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面的科技链战略。
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从总量上看,我省油菜和蜂蜜排名居全国第五位,粮食和棉花排名居全国第六位,麻类、茶叶和水果居全国第七位(表1)。但同时我省农业总量各个类别占全国的比重不高,与当年全国第一的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从人均产量上看,我省粮食、棉花和油料的人均产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全国平均的1.25倍、1.06倍和1.67倍;但是猪牛羊肉、水产品和牛奶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牛奶人均产量仅为全国的0.11倍(表2)。
总之,无论是从总量上看还是人均产量上看,我省农业都有一定优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省农业与山东、黑龙江、河南等农业大省还有很大差距。而我省地理位置优越,紧邻经济发达的江、浙、沪,可以利用我们农业上的比较优势促进我省经济崛起。而要提高我省农业水平,必须走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的农业产业化之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根据我省的农业产业化的现状,探究我省农业的科技需求,总结我省乃至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的科技需求是一条完整的科技链,不仅包括产中的科技需求,我们还得更加重视产前的科技研发和产后的科技运用。
简而言之,科技链战略是指农业科技必须随着农业产业的延长而延长,向前延伸到播种前的种子、苗木及农资的加工服务、营销,向后则延伸到农副产品的一次、二次及深加工和开放型的内外营销,前后比较尤以向后延伸之更长。而不同时期横向拓展也更为宽泛,播种前的全自控育苗车间或简易温室大棚繁育出的优良蔬菜、瓜果苗木及跨地区的营销推广,可促进设施化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生产中,利用作物生长全过程,利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等开发旅游观光农业,这样农业的获利空间就不仅限于出售农产品,而是伴随着作物生长的全过程大大拓展开了。至于产后,农副产品的加工再生产、服务、观光、营销等紧密结合二、三产业可拓得更宽。产前、产中、产后大大拓宽和延伸的产业链提升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1]
近年来,我省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势头良好,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十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尤其是安徽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的意见》和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大力推进了我省产业化进程。具体表现在: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档次提升。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9000个,比上年增加200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00个,比上年增加600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33个,比上年增加120个;国家级龙头企业32家,比上年增加12家。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5家,超10亿元的25家,超5亿元的55家,超亿元的300家。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619.3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实现总产值 1995.4亿元,比上年增加 509亿元,增长34.3%;实现利税1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三是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增强。在遭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农产品出口受阻的情况下,龙头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国内市场,保生产、保增长,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品产销率达97.3%,保持了上年水平。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提高。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6000万亩,比上年增长15%,带动农户700万户,户均增收1200元,比上年增长20%。
但安徽省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规模仍然不大,带动力仍然不强,与周边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数量上偏少,我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000多家,山东、河南、浙江、江苏分别是13000家、12000家、16000家、24000家;规模上偏小,我省 2008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山东、河南、浙江、江苏分别是7400亿元、3400亿元、1900亿元、1800亿元;实力上偏弱,我省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300家、超10亿元的25家,山东、河南、浙江、江苏超亿元的分别是1300家、420家、400家、495家,超 10亿元的分别达 100家、30家、30家、40家(表3)。[2]
表1 安徽省农业总产量在全国排名
表2 安徽省农业人均产量在全国排名
表3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山东、河南、浙江、江苏四省的比较
在《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我省提出十一五农业科技战略是:农业科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源泉。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加强农业科研及成果的运用,抓好技术集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抓好农科教结合,创新农业科技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力推广农业适用实用新技术,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抓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实施;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就业;整合和建设高标准的示范场、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全面提升示范、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科技110、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步伐。我们可以看到,我省农业科技战略的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在产中的科技运用中,略提及了产前的科研投入,但对产后的科技运用并没有提及。
我们认为,农业的科技需求主体是政府、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针对我省的农业产业化科技链需求的因素分析按照以上四个主体展开。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我省的农业科技重点在产中的科技运用,略提及了产前的科研投入,却缺少对产后科技运用的规划。影响政府决策最主要的因素是科技转化为成果的速率。由于我国的官员任用实行任期制,因此很多地方官员为了自身的绩效,注重短期效应,产中的科技投入恰好符合了他们的需求。而产前的科技研发投入多、见效慢,甚至还会出现科研项目流产等现象;产后的产品深加工的科技投入风险较大,也不符合地方政府的需求。因此影响政府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因素是我国官员的任期考核机制,必须改变这种只关注短期效益的考核方式,建立长期考核机制。
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数观点认为农户技术需求受到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身体状况、家庭收入、风险偏好、信息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结合我省情况,我们对影响农户科技需求以下几个因素进行重点分析:
1.经济效益。农民是理性的,只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使之产生科技需求,因此,他们对产前的良种培育技术和产中的种植技术有较强的需求,但对产后的产品深加工技术的需求则要看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分成机制,农户得到合理的利益分成则会增加其对产后科技的需求,否则则会减少。但现今我省乃至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农户从农产品深加工中的利益分成微乎其微,导致农户对产后的科技需求降低。
2.农民文化素质。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的欲望和使用的便利性。文化素质越高,越有欲望通过科技路径提升产量,并且对新技术的操作也更为便利。而通过对2009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进行分析,发现我省的比重为14.49%,比全国平均水平7.77%高出近一倍,位居全国倒数第五名,比最低的北京高出11.38个百分点,比江苏和浙江分别高出6.44和5.11个百分点。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着我省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3.风险。风险较高会降低农户对科技的需求,而新品种的引用和农产品的深加工都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建立农业科技的风险补偿基金可以较大地提高农户对科技的需求。
4.信息不完全。农户对农业科技的信息接收途径较为单一,大多数仍然依靠电视、杂志等方式,而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等网络信息农户接触率较低,政府的信息平台建设也急需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抗风险能力、对科技的需求比单一的农户高,他们更积极主动地需求科技兴农的策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2007年我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5650个,基本覆盖了全省10大主导产业和21个优势产业带(群)。截止到2007年7月,江苏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735个,成员210万人,带动农户323万户,注册商标1821个,年均总收入360亿元。年经营额超过1000万元的合作社有500多个。[3]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最多的山东省在2006年底就已发展到25586个,入社(会)农户达到349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 16.6%,大大高于全国9.8%的平均水平。[4]我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仅为江苏省的80%,仅为山东省的22.1%,严重制约着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能力。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质量。所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质量”,包括组织的紧密程度、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组织的抗风险能力和组织的管理体制,只有从这几个方面去完善才能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质量,也才能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科技的需求欲望和能力。
龙头企业能够以市场为导向,以自身的科研开发优势为支撑,对一系列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化研究开发和经营,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推广和名、特、优产品的开发,能为尽快形成商品化生产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科技链战略的最佳主体,他们对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科技需求都最为迫切,特别是他们对产前的研发投入和产后的技术不断改进,是我省推广农业科技链战略的优质平台。影响龙头企业对科技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1.“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竞争力越强、辐射力越广,就对农业科技链有更多的需求,并且能够有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撑其进行科技投入。
2.市场拓展的能力。只有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才会不断地产生新技术的需求,才会更加注重科技研发和投入。因此,注重企业的市场潜力,培育企业的市场拓展了是提升我省农业科技投入的路径之一。我省紧邻经济发达的江浙、上海,良好的地域条件为我省龙头企业的市场拓展力提升奠定了基础。
3.规避风险的能力。规避风险的能力也是影响龙头企业科技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4.利益分享机制。正如上面我们对农户的分析一样,龙头企业也需要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由于在现有的农产品市场环境中,龙头企业是强势主体,他们能够获得较优的利益分成,短期内促进了他们的科技需求积极性。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不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必将极大地挫伤农户的积极性,进而最终影响到龙头企业的效益。因此,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能够促进龙头企业的科技需求动力。
农业产业化科技链战略是提升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我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要提升各个主体对农业产业化科技链需求的积极性,确保农业产业化科技链的贯彻落实,还需以下配套措施:
1.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财政投入,采用积极措施鼓励龙头企业进行产前的品种改良研发。政府的财政投入可以提供给农业大学和农业研究机构,加大对应用型研究的投入,同时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水平,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科技的产前研发。同时,龙头企业也对产前研发有较强的积极性,但由于受到资金和政策的限制,现阶段还没有充分挖掘其潜力,可以从以下方面促进龙头企业的产前研发:一是加大政府对龙头企业研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对研发成果显著的企业给予科研奖励,采用税收杠杆鼓励企业进行产前研发;二是鼓励各种社会闲散资金投入龙头企业的研发环节,现阶段我国产生了一批新富阶层,由于房地产和股市的投资前景不明朗,很大一部分社会资金处于闲置状态,如果能够鼓励这部分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研发环节,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是加强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使实验室研究项目更符合实际需要,使科研项目能够加快成果转化的步伐;四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提升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各种方式,不断提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质量,同时不断扩大其接触面,使更多的农业科技需求主体能够受益。一是完善农业信息网这个平台,使更多更新的信息能够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二是发动基层组织和科技特派员进行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
3.提升我省农民的素质。一是通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职业高中和中专的建设,使青年农民能够学到更多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知识。二是通过农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我省每年都组织部分农民进行培训,但是培训的内容和质量还有待提升,很多培训流于形式。三是加强农民的网络技能培训,使农民能够上网,会查阅资料,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4.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是提升农业科技链需求的强大动力,首先应建立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理利益分享机制,其次是建立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利益分享机制,保护弱势主体农民的利益,注重长期效益。这需要政府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5.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和质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上的提升可以通过各级政府的引导,但是质量上的提升还需从管理体制、风险分担机制等环节下功夫。
6.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龙头企业的市场拓展力和集团化发展能力,促进我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从而提升其对农业产业化科技链的需求动力。同时,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产前和产中的科技需求诱导的同时,还得更加注重龙头企业的产后科技研发和投入。因为龙头企业是农产品深加工的唯一主体,我省要扶持几个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的研发,走农产品品牌化战略,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同时,还得鼓励龙头企业进行组织管理、物流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不断压缩企业成本,提升企业质量和利润空间,增强企业的活力,进而最终增强企业的科技需求动力。
7.加快农业保险业的建立和推广。对农户和龙头企业的新技术采用进行投保,从而减少新技术的风险,提升他们运用新技术的动力。
[1]王祥瑞.产业链过窄过短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J].农业经济,2002(09).
[2]安徽农业信息网[EB/OL].http://www.ahny.gov.cn/Html/2009_07_28/2_717574_2009_07_28_717613.html.
[3]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http://www.yxswnb.gov.cn/typenews.asp?id=212.
[4]罗松远.农户行为对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类型影响的实证分——以小麦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5]舒志勇.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09(11).
[6]胡小松.对我国农业产后技术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食品工业科技,1999(Z)——北京食品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
[7]邵喜武,郭庆海.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推广的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05).
[8]王祥瑞.产业链过窄过短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J].农业经济,2002(09).
[9]王方红.产业链视角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12).
[10]孟枫平,尹云松.从产业价值链视角看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J].商业时代,2008(31).
[11]郭久荣.基于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链的探讨[J].技术创新与管理,2006(06).
[12]张 雨.试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J].农业网络信息,2005(10).
[13]周良骥.试论“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1999(07).
An Analysis of Dema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hain of Anhui Province’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Shi Xianhua,Feng Chunmei,Chen Xuey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239000,Chin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hain(STC)should be the go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mand of Anhui Province’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AI).That is to say,great importance should not be attached only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put in production,but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efore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put while making deep processing of farm produce after production as well.In terms of dema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hain of our province’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we pointed out that we did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fore and after production by first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C of AI.Then influencing factors every principal has on the demand of STC of AI were studied.Finally,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mand of STC of our province’s AI were summarize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hain;demand
F323.3
:A
:1673-1794(2010)04-0047-04
史贤华(196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10030503038)
201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