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中公共艺术的价值探析

2010-11-02 06:44:35张苏卉ZhangSuhui
创意与设计 2010年4期
关键词:世博园世博世博会

文/张苏卉 Zhang Suhui

世博会中公共艺术的价值探析

文/张苏卉 Zhang Suhui

The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Public Arts in the World Expo

世博会中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涵盖静态的造型艺术,也包含艺术化的公共设施。此外,还包含方兴未艾的数字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介入不仅营造艺术化的世博园区景观,对于城市的整体发展还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能够推动城市发展、提升经济活力、营造城市地标、构筑城市文化和凝练城市形象。

一、推动城市发展

回顾世博会160年历史,即可发现各类公共艺术形式的介入对于举办城市的景观品质提升、城市环境改善等方面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世博会的建设成果最为直接的呈现方式之一就是多元的景观形象,世博园区大都覆盖城市当中一些旧区,世博会的举办对于这些区域的更新具有明显的加速作用,尤其是以精心设计的景观形象。突破原有的陈旧状况,提升城市品质。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促进了里斯本塔霍河区域文化及环境品质的提升,在园区老工业基地之上,建造了一个5公里长的滨水景观,场馆建筑间开放的空间也作为景观形象的重点加以设计,其环境结构元素包括林荫大道、广场、喷泉、公共艺术小品等,提供给人们亲和、宜人、可游、可赏的环境。其规划设计具有明确的后续利用计划,借助世博会重建城市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景观环境、文化品质等。世博园入口区域还形成了一个以居住、休闲、商务为主的大型综合功能区,其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每年吸引150万人次的游客,也相应带动了城市的复兴与发展,这是一次将城市更新和世博会的举办完美结合的实例。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世博会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在世博会筹备、建设、举办等一系列环节中,公共艺术的参与和介入都会对上海整体的城市发展和城市结构的优化带来了深远影响。世博园区景观的设置改善了黄浦江区域的功能结构、景观质量及文化含量,使原本陈旧的一些区域景观品质得到提升,并作为新的景观元素融入当代城市空间中。同时,也弥补了这一区域公共空间和文化设施缺乏的现状。而世博场馆建筑又以争奇斗艳的外观博取世人的眼光,成为全球实验建筑、民族建筑的实验田,为上海建筑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创作源泉和启示。此外,上海为配合世博会的举办而对整体城市进行的各种建设也实质性地从各个方面推动城市的整体水平,如城市形象、基础设施、文化内涵等。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每届世博会的举办都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绝好契机,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改善城市旧区景观,使之焕发新生,并作为新的视觉亮点融入当代城市空间,发挥多重效应。

二、提升经济活力

实践证明,公共艺术在受到良好的经济环境保驾护航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甚至改变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毕尔巴鄂效应”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一座造型奇特、充满艺术旨趣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彻底激活了一座濒临衰败的小城毕尔巴鄂,使之不仅成为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也成为西班牙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在世界各国,公共艺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举世共睹。20世纪70年代,巴黎和伦敦进行了一系列城市公共艺术运动。就伦敦而言,公共艺术除了美学和社会的功能之外,还为其带来逾五十亿英镑的旅游收入,这源自于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所带来的信任感和认可度。公共艺术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从整体上引发城市经济活力的提升。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推算,公共艺术每一份投入可得到12倍的连带经济效益。这都从统计学上证明了公共艺术不仅具有审美的功能,同时还潜藏着巨大的经济效应。

世博会中公共艺术的经济效应还体现在通过城市旧区的更新及围绕世博会而进行的各项新的城市建设,改善了城市景观形象,促进了城市的宜居,从而吸引人流的迁往,并引发投资的热潮。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在世博园沿海区域建造了一个建筑群,包括会展中心和巡航船码头等景观设施,世博会期间作为加拿大馆,而世博会结束后的后续利用为其带来持续的旅游经济效应。温哥华世博会通过环境的整治与景观的设计,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也吸引了移民的热潮。世博会后,温哥华因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景观成了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带来持续的旅游收益。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地标埃菲尔铁塔至今仍吸引数以万计的人来到巴黎这座城市参观。公共艺术为世博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不仅在世博会举办期间呈现,同时也在后续的时间内不断地证明和显现。

三、营造城市地标

城市地标是当代城市中重要的文化事物之一,具体表现为一些建筑、景观、雕塑等构筑物,它们往往占据人们视觉与心理的中心,帮助人们迅速辨认其所置身的场所,并感知到城市独特的品性之所在。美国城市学家凯文•林奇根据人们对城市的印象总结出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地标。凯文•林奇赋予了地标以指引方向的中心作用,“地标经常被用作确定身份或结构的线索”[1]。诚然,人们在认知城市的时候,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建筑、雕塑等往往具有认知上的优先权,它们或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质,或凝聚城市的形象与气质,或凸显城市的性格与个性,或承载公众的理想与需求,最终积淀成为城市的象征与符号。

每届世博会大都会留下多个地标,这是世博会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多数的场馆建筑及景观艺术湮没于时间的长河中,只有少数得以积淀下来,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存后世的文化遗产,其文化地标的作用不言而喻。其简洁、理性的线条与造型在设置之初时被认为与巴黎城市的风貌格格不入,在历史厚重的城市氛围中,这个现代的钢铁庞然大物并不被所有人称颂,然而经过时间的检验,最终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共鸣,成为具高度可识别性的地标。1958年,象征和平的“原子球”成为布鲁塞尔世博会留给世人永恒的经典和寓意深厚的地标。这个由9个直径约18米的空心金属球组成的巨大建筑物,警示人们不能忘却原子弹对人类造成的威胁与灾难,同时又昭示着核能、太空等新兴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并暗喻比利时9个省的团结与联合。更为巧妙的是,其形态又象征着当时欧洲经济共同体9个成员国,及由此构成的相互依偎、互相牵制的动态平衡关系。原子球不仅是这届世博会的标志,也成为比利时国家形象及欧盟各国关系的象征。

可以说,公共艺术的终极目是成为有助于人们探寻城市的历史,感悟城市的文化,以及追寻梦想的凭借物,成为人们视觉和心理空间的中心。

四、构筑城市的文化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城市发展与机遇的同时,也伴生着城市的失忆、历史文脉的断层等问题。如果说工业化城市的建设,经济成为关键词,而未来城市建设,文化正成为重要衡量指标。进入21世纪,城市文化氛围逐渐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一项重要指标。2004年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得出如下的结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向文化厚重的城市转移。城市的文化内涵不仅为城市不断的发展提供了内在条件,也通过某种场域性的载体而使人感受到文化共性与凝聚力。公共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犹如城市的眼睛,折射出城市的文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且在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形象、装饰城市环境、反映公众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独到的作用。通过世博园区的场馆建筑及外部景观的设计,让公众在体会到人文氛围与艺术气息的同时,感悟城市文化、体会世博文化,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传承世博文化

世博园区的场馆设施和外部景观等的设计可以更多地起到传播世博文化的载体作用,一处大的城市景观空间,乃至一个具体的公共艺术小品,都可以成为传承和展示世博文化的主角。那么,何谓世博文化?让我们从世博会的百年历史中提炼出世博文化的精髓。

世博文化富有多元性。世博会举办期间,世界各国的文化高密度地汇聚在举办城市,经济理念、科技创新、人文关怀、文化创意、社会时尚高度集中地展示,形成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这种文化又继而影响举办城市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后续的文化源泉。

世博文化具有时代性。世博会不仅展示历史的成就,同时也始终立足当下和面向未来。人类许多新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因在世博会上初露端倪而后得以成形。人类发展、生态保护、科学探索、未来之路等诸多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重大命题,正是其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世博文化彰显科学性。世博会百余年的历史证明了,其不仅作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实验田,还是新思想、新概念和新创意的平台。

世博文化蕴含人文性。每一届世博会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从世博会主题的变迁中,我们能清晰地把握到这种脉络。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主题为“万国工业成就大博览会”,1880年墨尔本世博会为“工业、农业、艺术世界博览会”,1910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为“人类的复兴”,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为“科学、文明与人性”,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为“人类、自然、科技、发展”。从早期为炫耀工业革命的成就,到今天的关注全球化问题,世博会已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的前沿,成为人类共同探讨未来之路的阵地。

世博文化所具有的多元性、时代性、科学性、人文性特质都可通过物质化的公共艺术载体加以呈现,让公众通过世博会的展品感悟到其内涵。公众漫步于世博园区时,目之所及,大到一处外部的景观空间、一座场馆建筑,小到一件雕塑、一件公共艺术小品,都能使人感受到百年世博文化和世博精神。唯有如此,世博的建设才更有意义。当2010年上海申办世博成功的那一刻,即是接过传承世博文化的接力棒,不是机械、理性地宣扬,而是创意性地表达与呈现。由此,上海世博会也可更多地凭借公共艺术创意性地解读和传承世博会自160年前延续而来并愈加附载厚重的世博文化,这是历史的使命。

事实证明,公共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内涵的多元性、设置场所的公开性、面向人群的广泛性,使之能够较好地承担传承世博文化的重任。根据公共艺术评论家约翰•贝克尔的估计,美国日均有5500万观众与公共艺术面对面,这大约是画廊、博物馆剧场观众总数的1000倍。此外,公共艺术的媒体关注度是其他艺术形式的10倍,这样的统计数据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如此庞大的观众数量和媒体关注度使公共艺术较之传统艺术形式有着不可多得的优越性,也不可避免地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而世博会参观人数的众多,在半年多的时间内成为全球的文化焦点和视觉的重心,使之难以比拟地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聚集更大量的人气。因此,既可以通过公共艺术来传承世博文化,也可借世博会的机遇来推广和发展公共艺术。

2、振兴城市文化

公共艺术对于促进举办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振兴城市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它在营造世博园区公共空间与环境景观的同时,还用感性化的形式承载着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当代多元文化的共舞,也用多种手段塑造着新的城市文化,使世博园区成为城市文化的精神场。不仅如此,城市在筹备和举办世博的数年中,也往往在各项城市建设中,通过公共艺术介入来提升整体的城市文化水平,以期向世人展示城市的文化厚度与内在精神。为了迎接2010年世博会的到来,上海在51处地铁站新增了51幅反映城市历史与文化特质的壁画,如9号线马当路站的不锈钢壁画展现了石库门独特的建筑形态和建筑意象。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的“知识之梯”大型浮雕则展示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脉和历史印痕,而豫园站扩展了公共艺术的形式与设置位置,不仅在壁画上展示了老城隍庙地区的商业传统,更在整个地铁空间的设计,如顶部、梁柱等的设计上体现了豫园传统建筑的样式与意象,呈现出浓厚的场所感和文化感。这些地铁壁画及空间设计体现出“一站一景”的文化风貌,向世人展示上海这座现代都市的朝气与文化魅力。

易言之,公共艺术可以成为一个点睛之笔,凝聚城市特色,维系都市空间,展示城市文化,并作为空间的节点起着起承转合的中心作用。既成为一个物理空间的限定和标志,也成为城市文化内涵的象征与符号,从而使城市空间因此饱满和更富表情起来,使世界各国来参观世博的人在乘坐交通工具、浏览城市景点和漫步于世博园之时,处处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3、介入世博园历史文脉的延续

利用世博会的契机对旧区进行功能置换和景观改造的例子非常多见,而对旧区景观特质及历史特质的利用也成为世博会中的常见手段,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的场址位于这座城市的历史区域——卡图哈岛,据传哥伦布在首次美洲大陆探险前曾在此逗留,岛上有卡图哈修道院和陶瓷作坊,场址的选择也标明了这届世博会浓厚的历史象征意味,从其主题“发现的时代”便可见端倪。卡图哈修道院被改造为15世纪馆,展示航海家的伟大发现对欧洲文明的重要影响,航海馆则展示15世纪以来航海技术的重大发现,空间设计上便令人仿若置身船舱之中,突出历史的意象。所有的设计都围绕历史的主题和意旨,在空间的设计、氛围的营造上着意彰显这个国家在航海领域的历史成就。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是以海洋为主题,为纪念航海家达迦马发现通往印度航线500周年。在空间肌理、景观设计上都体现了对历史景观元素的挖掘,还刻意保留了一些工业建筑遗迹,使人感受到这座城市乃至国家的历史脉络。《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指南》中指出:除少数例外,大多数生灵发现住在一个富有记忆的环境里是大有好处的。了解这种非常基本的生物学事实仍然有用[2]。历史文脉的延续对于一个城市的文脉传承、记忆留存至关重要,而公共艺术可以作为点睛之笔,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一种艺术的手段,彰显文化、保存记忆。

对于世博会的建设而言,最为关键的便是在于通过建筑的设计、景观的布置等,更深刻地让人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体验到包含在现代城市外观下的历史文脉,而公共艺术正是这样一种有效的艺术行为与手段。

五、凝练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包含多种要素,既有外在的形式,如城市景观及多种视觉艺术形式构造成的审美外观,又包含人们内在的感受与体验。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个区域大都因自身的环境本身而形成区别于他者的形象。而优秀的公共艺术往往凝练城市外在的形象,或体现人们内在的视觉印象,它与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特质相符,是在城市文化环境、人工环境及自然环境共同构筑而成的形象基础上衍生的新的景观形象。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包含了对城市形象的观照和对话,这能赋予空间以更深的意义,也便于营造场所感。景观形象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与城市的形象特质相符。

20世纪巴黎在多次举办世博会的过程中,始终结合了城市的发展脉络及城市特有的景观形象特征,如塞纳河两岸的发展一直都成为每届世博会的轴线,作为景观形象的主体,世博园的景观营造始终围绕塞纳河这一城市形象主体做文章。1878年巴黎世博会开始结合塞纳河区域的发展。1889年世博会又强化了塞纳河的景观要素。1900年,巴黎又以“回归19世纪,展望新世纪”为主题,扩展了塞纳河的景观形象特征,经过一届又一届世博会的洗礼,巴黎的城市形象逐渐得到彰显和强化。

如前文所述,为了配合世博会的城市文化及城市形象等多方面的需求,上海对51座地铁站进行了改造,有的地铁站新增了壁画,有的则进行了空间改造,这些作品或从上海的历史文化中提炼创作素材,或从站点周边的建筑功能与形象中提取意象元素。如9号线马当路站新增了一幅名为《午后阳光》的壁画。马当路留存下来诸多近代石库门建筑,这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而在此基础上诞生的新天地则是城市脉络与记忆的保存及城市内涵的表征。这件作品基于上海城市形象中具代表性的石库门建筑样式,从中提炼出建筑意象,加以艺术化的表现和彰显。9号线徐家汇站新增了一幅大型丝网印刷壁画《上海印象》,展示徐家汇作为上海现代商业中心和繁华都市的形象。这些作品均与地铁站周边的城市及建筑形象相对应,展现出上海特有的城市风貌。在一个整体有序的空间序列中公共艺术往往是其中最具表情的一环,是对空间形象的概括与提炼。

图1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原子球”

图2 上海地铁10号线豫园站公共艺术设计

图3 上海地铁9号线马当路站壁画

结语

从历届世博会的公共艺术分析来看,其对于城市的整体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能够推动城市发展。每届世博会的举办都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绝好契机,尤其是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改善城市旧区景观,使之焕发新的活力,并作为新的城市亮点,融入当下城市空间发挥多重效应;提升经济活力,公共艺术为世博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不仅在世博会举办期间呈现,同时也在后续的时间内不断地证明和显现;营造城市地标,每届世博会大都会留下多个地标性艺术,这是世博会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有助于确立城市的文化个性和建立文化凝聚力;构筑城市文化,不仅体现在传承世博文化,还包含振兴城市文化,同时也能介入世博园历史文脉的延续;凝练城市形象,使人透过世博建筑、景观、各类设施等能感受到最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内涵本身。

世博会为公共艺术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营造了空前的关注度,而介入世博会的公共艺术不应仅限于世博园区,更应渗透至城市各个角落。因此,正如世博会是城市迅速发展和更新的一次契机,世博会同样也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契机,并因其发展而反作用于城市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转型、经济的振兴、文化的重塑、精神的凝聚等多重价值取向的实现。

[1](美)凯文•林奇,方益萍译.城市意象 [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36.

[2] 陈志华.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J],世界建筑,1986(3).

10.3936/J.ISSN.1674-4187.2010.04.15

张苏卉(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Zhang Suhui ( Digital Art College, Shanghai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Fine Arts, Tsinghua University PhD)

猜你喜欢
世博园世博世博会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8
十年磨剑,世博再出发
上海工运(2020年8期)2020-12-14 03:11:48
沈阳世博园掠影
游昆明世博园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世博园区地下空间将全部贯通
喜游世博会
中国火炬(2010年8期)2010-07-25 11:34:30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
中国火炬(2010年11期)2010-07-24 14:40:05
Learning Chinese
CHINAFRICA(2010年8期)2010-04-29 20:29:45
世博会历史
制冷技术(2010年1期)2010-02-15 14: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