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辉
着力把平时应急准备转化为震时战斗力
——安徽省滁州市地震应急体系建设
于明辉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震形势和地质状况十分复杂。2006年,辖区内的定远县曾发生4.2级地震。面对复杂的震情形势,滁州市地震局从实战出发,抢抓机遇,当好政府领导参谋,积极协调、利用各部门资源和社会资源,强力推进地震应急体系建设。目前,滁州市已建立起有机结合的“五有”地震应急保障机制。即,有地震应急特殊经费保障、有操作性强的各级地震应急预案、有功能齐全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快速反应的地震应急指挥机构、有组建综合力量2800人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实现了“小震不乱、中震能战、大震不瘫痪”的地震应急工作目标。
汶川、玉树地震应急救援教训告诉我们:平时在制定订预案、建立地震应急指挥机构时,就把“机构组成合理、震时快速反应”当作预案制订的重中之重。为此,在新修订市政府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地震应急指挥机构时,我们按“合成”、“展开”、“顺畅”的三要素建立地震应急指挥部。所谓“合成”,即建立党政军主要领导参加的合成地震应急指挥部,政府市长为指挥长、市委书记为政委、军分区参谋长和常务副市长为副指挥长、市政府秘书长为办公室主任,内设灾民抢救组、灾民安置组、震害评估组等11个工作组。所谓“展开”,即收拢指挥部成员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进入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展开对地震应急情况的处置。所谓“顺畅”,即我市平时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对接市人防应急指挥系统,利用国防通讯资源的优势,以达到震时指挥顺畅。
1、把“单一力量”建成“合成力量”。我局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大力加强我市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先后与滁州军分区、滁州消防支队、武警滁州支队、驻滁预备役炮团、市城管执法局、共青团滁州市委、琅琊山矿业有限公司、滁州卷烟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滁州学院及红十字会等11家单位组建12支2800人地震应急救援队。这12支地震应急救援队有专业力量5支,有合成力量4支,有青年志愿者力量3支,形成了由过去一、两支单一的救援力量发展到现在由多类型的合成力量。
2、把“粗放力量”建成“精良力量”。首先,建立了培训机构,实施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由滁州市地震局牵头、组成武警、消防、城管、红十字会、地震部门联合的培训领导机构,统一组织实施应急队伍培训,并利用各单位的资源优势,定期对专业队的队员进行业务培训。其次,制定了培训计划。我局根据地震形势和应急救援任务,制定了培训计划,每年组织培训2-3次,确定培训的内容为:锻炼和提高队伍在地震突发事件情况下的快速抢险、及时营救伤员、正确指导和帮助群众自救互救、减少震害损失、开展现场急救和伤员转送等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等。再次,组织形式多样化培训。一是今年的5月10日,我局及时对同琅琊山矿业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滁州市地震应急救援机动分队”,按照《滁州市地震应急救援机动分队建设实施意见》,在矿业公司训练基地,进行集中培训,使地震应急救援机动分队既是本地区地震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又为省地震应急救援储备了后备力量。二是在滁州市地震科普馆内的地震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对滁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和滁州学院两支青年志愿者救援队进行震前准备、救援知识、救援技能等三个方面基本常识的培训。三是培训与演练相结合。为检验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市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快速反应能力、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协调联动能力、检验政府地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今年5月12日上午,由市政府主办、市地震局承办,成功地在市人民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举行12支2800人地震应急救援队合演。省局组织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也参加了汇演,合演分为检阅分列式和装备演示两段实施。整场合演组织严密、指挥顺畅、动作逼真。合演进行了约1个小时,演习受到了省局领导和专家以及观摩群众的充分肯定。
同时,改善地震应急救援队装备。近年来,市政府加大对我市地震应急救援装备的投入,先后投资600多万元,用于市本级配备应急救援装备,其中150万元为“滁州市地震应急救援消防队”配备了生命探测仪、切割机、破碎机等仪器设备。同时,还为专业救援队装备了卫星海事电话、视频生命探测仪、雷达生命探测仪、热像仪、躯体固定气囊、肢体固定气囊等精良的地震抢险救援设备。与此同时,我市下辖的各县(市)、区也分别拨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装备应急救援队伍。
在汶川地震应急救援的现场,解放军战士用双手扒废墟。这说明:平时在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中,不可忽略建立征用社会资源机制;震时的现场救援如同战场,争分夺秒、需要及时补充物质、需要精良的装备。对此,我们把“建立社会资源大型设备征用机制”作为平时地震应急准备为重点工作来抓,制定了“大型设备物资储备于民,震时随即征使用”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首批向市直机关、社会相关行业征集吊车34辆、挖掘机58台、推土机21台、装载车22辆、破碎机7台等社会大型设备资源,并与机械所有权者签订了紧急状态下征用的协议。其主要做法:一是设计“滁州市地震应急救援大型设备社会资源信息采集表”;二是建立“滁州市地震应急救援大型设备作业人员档案资料”;三是建立通讯方式和制定地震现场救援培训计划。
在推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我局创造性地落实中国地震局、省地震局有关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要求,在通过对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反复做工作和深入宣传《防震减灾法》中,明确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避难场所建设问题上的职责,政府实施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安排。建设部门负责功能建设、规划部门负责规划、地震部门负责标识设置、城管部门负责管理。经市政府批准确定市本级规划建设人民广场、火车站广场、体育场、南湖公园、北湖公园、清流公园、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7处公共活动场所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按照安徽省地方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要求》,把市人民广场作为标准化示范避难场所进行规划、建设。在建设的同时,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同广告公司合作建有2个大型LED电子屏、3个标准式的灯箱组合标志,以此为载体,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地震应急避险知识。
当某个地域有突发性地震事件发生时,不仅需要上级业务部门有力的指导和支援,也需要邻近地震部门的支援。但对于多个部门参与地震应急工作,如果平时不建立协作联动机制、不形成内外应急合力,震时的应急救援就必然会处于被动状态。对此,从实战需要出发,并以震时“联得上、动得快、展得开”为原则,积极探索震时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的新路子,从体系上完善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由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应对地震应急。一是应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在省地震局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我局应用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是在地震发生后,快速启动地震应急响应、提供地震灾害信息等,为指挥抗震救灾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建立地震应急指挥部与各成员单位立体通讯网络系统。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为指挥长和主要机构成员配备了卫星电话,保证震时通讯畅通。三是制定了“滁州市地震应急联动方案”。该方案设置了市地震应急指挥部与上级领导机构、下级各机构及友邻单位联动的方式方法。四是强化了与友邻单位的协作关系。积极牵头组织和参与“南京都市圈”、“皖中片”、“皖北片”的地震应急联动演练,加强与邻近兄弟单位的区域地震应急合作关系,打牢地震应急联动基础。
针对地震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为在震时争取时间,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我局采取了“加强协调、加强联系、加大投入”等措施,加快建立地震应急资源共享的机制。一是通过协调把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与市防空通讯设施对接,确保地震发生时,市指挥系统“不瘫痪、联得上、展得开”。二是积极与南京市地震局等邻近地震部门加强地震应急合作关系,达成了监测捕捉地震前兆信息资源共享的共识,订立了“专人、专时、专报”信息传递工作制度,签订了“联防协议”。三是争取政府投入20万元,装备了车载流动台、建立了“外援小分队”。当邻近地区发生地震时,我局可随即派出外援小分队、协助邻近灾区地震部门搞好灾害评估等工作。
作者单位:滁州市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