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公文写作文风的三种途径

2010-11-02 08:12牟永如杜玉婷
办公室业务 2010年9期
关键词:文风调研材料

牟永如 杜玉婷

改进公文写作文风的三种途径

牟永如 杜玉婷

今年5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讲话、写文章、参与文件起草等工作要努力克服“长、空、假”的不良文风,积极倡导“短、实、新”的优良文风。笔者在机关工作多年,认为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克服不良文风,才能确保起草的公文材料真正符合“短、实、新”要求。

一、在勤奋学习中改进文风,会写“短”文章

党政机关公文要求简短精炼、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但是,要深入浅出地讲明道理,简短精炼地写好文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从事公文写作的人员持之以恒地学习和实践,在勤奋的学习中学会写“短”文章。一要多读书。读书使人明智,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这样观察事物时就能够高屋建瓴,从大处着眼,写文章才能抓住重点。因此,我们要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过程中坚持做笔记,不断深入思考和总结。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才能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弄懂,把要写的材料掰开,把文章的关系理顺,下笔才能从容不迫,写出的文章才能提纲挈领、言简意赅。二要多借鉴和模仿。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因此,我们要写好短文章,借鉴和模仿优秀的范文是一个重要的方法。翻开《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著作,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简短精炼的优秀范文,这些文章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从事公文写作的标准和范本。另外,《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杂志上的一些文章水平也很高,可供我们参考和学习。公文写作人员要做有心人,经常从这些著作和报刊上收集一些简短精炼的文章进行精读,仔细揣摩作者的构思立意、遣词造句,在熟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样在写作中才能熟练运用。就像巴金所说的那样,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读书的好处,摸到文章的调子和写法了。三要多写作。“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写出简短精炼的文章,离不开大量的写作练习。在写作前,我们一般要对文章的思想、结构进行深入思考;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用最简洁的语句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在写作结束后,我们还要不断反思和修改。总之,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们都要不断进行思考,力求文章要言不烦、言尽义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正是通过这种不断思考和反复训练的过程,我们才能练好基本功,在公文写作上真正做到删繁就简、惜墨如金。四是多修改。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写完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文稿写好后,一般都会经过多次修改,像加工工艺品那样精细打磨,尽量删除文章中的废话、假话、空话,才能使文章达到 “少、短、精、简”的要求。我经常听到身边的同志感叹道:“公文写作并不是一件乐事、易事,一些文稿特别是重要讲话等文稿是磨出来、苦出来的,反复修改出来的,一字一字‘爬格子’爬出来的。”由此可见,修改是写好公文材料广泛运用的一个方法,也是写好短文章的一个非常重要方法。

二、在调查研究中改进文风,多写“实”文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写作权。改进文风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要深入群众,扎根生活,了解民情、摸清民意,下功夫了解真情实况,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做到对基层情况了然于胸。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积极探求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基层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吸收到文件、讲话、文章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贯穿上级意图,体现时代风貌,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一是带着问题调研。在一些重要公文起草之前,我们一般都会进行前期调研。在这个调研过程中,首先要形成问题意识,搞清楚需要了解什么问题、掌握哪些材料,只有做到心中有数,在调研中才能有的放矢,起草的公文才会有针对性。如,在起草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之前,我们对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找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深入调研和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后,结合全市文化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十条合理化建议,为科学制定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力求掌握真实情况。“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在公文起草工作中,我们也要发扬坐“冷板凳”的精神,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只有在调研中掌握真实情况,才能准确地掌握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起草公文材料中就不会出现“空话”和“假话”。许多同志都有这样的经验,在调研过程中尽量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观察和询问,将各种信息汇总对比,看看哪些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哪些还需要进一步核实,使调研工作更具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只有通过调研掌握真实情况,才能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讲脱离实际的虚话,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我们在起草公文材料的过程中,对于调研获得的真实数据和科学结论,也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文章中进行如实反映,切忌随意夸张和扭曲,否则文章不仅起不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还会使我们的工作走入误区。三是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像给病人做手术一样,进行层层剖析、层层探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如,看到某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刨根问底,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资源丰富、基础较好,还是党员干部工作真抓实干等等,这是我们调研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在文章中要重点反映的内容。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找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写出的文章才能突出重点,提出的措施才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在实际工作中改进文风,能写“新”文章

创新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都离不开创新。而创新来源于实践,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改进,才能不断创新,也才能够获得写出“新”文章的源泉,使起草的文件、讲话稿思想深刻、富有新意。一是同群众多打交道。公文写作切忌闭门造车,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写出的文章多是陈词滥调、难有新意。领导在深入基层工作的时候,一般都会带上文秘工作人员,目的是便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不断开阔眼界和增长见识。在同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平时在办公室看不到、听不到的问题,学到在办公室想不到的新思路、新举措。正是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更新知识,获取灵感。因此,只有在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先生,不断深入群众,才能把基层当作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只有在群众中找到创新的源泉,把群众的思想和创造吸收到文件、讲话、文章中来,起草的公文材料才会充满新意。二是同实际多结合。习近平同志说,文章要创新,并不是要去刻意求新,甚至搞文字游戏,更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标新立异。因此,公文材料的创新,是建立在将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要在思想上同党委政府精神保持一致,在观念和理论上同领导站在同一高度,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写作时才能真正做到角度新、材料新、语言表达新,在解决问题上形成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三是要不断积累和总结。在公文写作中,新思想、新思维的形成不是灵机一动想出来的,而是经过坚持不懈的积累和总结得来的。在工作中,我们应注意有意识地搜集与工作相关的资料,尤其是借鉴其他部门、其他地区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思路,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力求创造性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根据专业分工,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掌握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方法。同时要不断地进行思想积累,使头脑处于一种准备状态,注意把一些瞬间即逝的想法捕捉住、记下来,并加以分析和联想,这样通过长期的训练,就能逐渐形成创新的思维和习惯,写出的文章才能思想深刻、富有新意。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宜昌市委宣传部)

猜你喜欢
文风调研材料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可爱的小瓢虫
坚持不懈改文风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