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牛其然
大学生网瘾的诊断与防治体系探讨
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牛其然
据对郑州市部分高校的调查,目前,99%的大学生拥有手机,48%的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经常利用各种途径上网的学生占大学生人群的85%左右。一方面,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方便;另一方面,也使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或轻或重地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网瘾。由于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异常的心理和生理功能损害的情况就形成网瘾。如有以下表现即可初步诊断为网瘾:无法控制上网冲动,沉迷于网络世界,上网时精神亢奋,不上网时焦躁不安,不顾自身经济条件支付网络费用等。
1.网络游戏成瘾。主要表现为:迷恋网络游戏,在游戏中寻求自我价值。
2.网络色情成瘾。主要表现为:沉湎于网络色情之中不能自拔,想入非非。
3.网络交际成瘾。主要表现为:沉迷于各种聊天工具、聊天室进行虚拟人际交流,忽视现实交际。
4.网络信息收集成瘾。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网上信息,对其他形式的信息缺乏兴趣甚至抵触。
1.危害身心健康,引发心理疾病。长时间上网,使得人的新陈代谢、正常生物钟遭到破坏,身体虚弱。重度网瘾者还会导致神经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同时会引发焦虑症、忧郁症等心理疾病。
2.学习成绩下降。长时间上网挤占了原本属于学习的时间,使得人的智力也大受影响。沉迷于网络世界,还会出现厌学、逃学等情况。2008年郑州市某大学一次性除名、退学的59名学生大多与网络成瘾有关。
3.道德意识弱化,诱发违法犯罪。沉迷于网络世界,容易在网络游戏和暴力、色情网站中放纵自己。一旦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错位链接,久而久之,就会弱化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走向违法犯罪道路。近年来明显上升的校园暴力和性犯罪事件,与网络的暴力、色情内容不无关系。
4.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网络成瘾者在网络中充分张扬个性,得到心理满足,导致部分人认为现实人际交往可有可无,拒绝融入社会,自我封闭。调查表明,68%的网络成瘾者人际关系较差。
5.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网络内容复杂,良莠不齐。有着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信息在网上大行其道。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较弱的网瘾者沉迷网络之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容易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错位。
1.自身因素。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网络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示出一种全新环境,使人感受到无尽的新颖、惊险和刺激。这使部分学生在面对过大的竞争、就业压力和日常挫折时,缺乏应对的信心和能力,从而借助网络作为发泄或逃避的方式。
2.高考后遗症。大学生历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高考,学习压力陡然释放。一部分学生目标不明确,便借助网络打发时光;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考上理想大学和专业,心灰意冷,便寄身于网络寻找慰藉。
3.学校因素。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欠缺、教育内容单一、缺少多样的文娱活动等,都容易使学生将娱乐重心转向网络。另外,对网络成瘾问题,学校认知不足,容易出现思想教育偏颇和盲点。
4.社会因素。缺乏有序和严格的把关制度,使得网络色情、暴力信息泛滥。如一些网络站点,以大学生为对象,提供淫秽等信息。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不法网络网商的打击力度,但往往缺乏持续性。严打过后,色情、暴力内容又死灰复燃,甚至变本加厉。
网瘾不能简单的类比烟瘾、酒瘾,网瘾的防治应是亲善、疏导、渐进式的,应侧重于品德教育、身心修养和环境治理,形成科学、系统、持久的防治体系。
1.学校是防治大学生网瘾的主阵地。对学校来说,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瘾问题,将防治大学生网瘾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要充实和改进教师知识结构,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人际互动。
2.净化网络环境任重道远。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监管力度,明确网络媒介在网络建设中的主体职责;社会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过滤,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国家要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规范网络行为。
3.家庭接续教育十分重要。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家庭特点使得父母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依然明显。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理想和兴趣,引导孩子积极地利用互联网。如发现孩子有网瘾症状或其他心理疾病,家长应及时与学校联系,以便采取必要措施。
4.提升大学生自身素养是防治网瘾的根本途径。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培养意志品质,陶冶情操,增强抵御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控制上网时间,明确上网目的;如果发现自己有网瘾症状,应积极调整,冲淡对网络的依赖性,乐观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是防止和消除网瘾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