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路漫漫修远兮 谋民福祉力求索兮
——专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仲强院长

2010-10-30 07:02蔡巧玉
科学中国人 2010年12期
关键词:院长医院

本刊记者 蔡巧玉 特约记者 张 静

行医路漫漫修远兮 谋民福祉力求索兮
——专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仲强院长

本刊记者 蔡巧玉 特约记者 张 静

2009年1月,卫生部部长陈竺为陈仲强颁发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证书

2010年的秋天是陈仲强担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的第九个秋天,任上八年,北医三院在巴掌大的地方拆旧建新,不断改变着面貌。在陈仲强的视线里,他就似看着自己一手培养长大的孩子经历人生的每一次蜕变。

北医三院门前东西向的马路两边,散落一地的落叶昭示着秋天的到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因为没有错过播种所以丰收在望。这个秋天同样是北医三院和陈仲强院长收获的季节。2010年10月22日在人民大会堂颁发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陈仲强院长从全国百位院长中脱颖而出,成为获此殊荣的五位院长之一。这是对陈仲强领导北医三院力排众议在全国率先开展降低平均住院日改革的肯定,也是对他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效率和能力的嘉奖。

2010年10月,陈仲强从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手里接过2010年度中国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荣誉证书

当陈仲强从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手里接过获奖证书和奖牌时,在场所有的北医三院人都无比感怀。他们和院长陈仲强一样,对为推行降低平均住院日而进行的努力和付出历历在目、新鲜如初。响彻在人民大会堂的掌声既是对过去成绩的喝彩,同时也是对未来北医三院再创佳绩的期许。

“这个奖不仅仅是颁给我,更是颁给整个北医三院以及所有辛苦付出的医护工作者”,陈仲强的价值观里,奉承着这样一条定律:医学进步之最深厚的力量永远存在于集体中。“有我无我”、“有为无为”,他深谙管理中的辨证论:一方面,他扮演好领导者的角色,掌舵护航,让北医三院有坚实的内核;另一方面,他又淡化自己的色彩,把个人置于团队里,于潜移默化中集合起强大的向心力。这是一个睿智的领导者意蕴隽永的人生哲学。

缩短平均住院日 效率革命的先驱

在北医三院的会议室里,接受记者采访时的陈仲强虽面带疲惫但思路却非常清晰,他背后的墙上挂着一幅题词:心系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这是2008年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北医三院建设五十周年时的题词。简单的两句话却凝缩了北医三院多年来的工作成就和卓越贡献。

“作为医生,从进医学院校开始,就必须爱病人、爱生命,为患者解决疾苦”,这是陈仲强对于医生职责的态度。1989年从北京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陈仲强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医生生涯。挽救生命于痛苦和危难之时,不分贵贱,这就是医生。在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陈仲强不仅治病救人,而且总是有感于自己的社会责任,总是希望可以尽己薄力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2002年6月,陈仲强开始担任北医三院院长。这里是他事业迈进的地方,更加是他兑现自己社会理想的地方。从2002年开始,陈仲强率领全体职工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切入点,通过采取流程再造、重点平台建设、医疗服务模式调整、新技术应用、调整不合理环节、简化流程等一系列措施,使北医三院的诊疗效率逐年提高,平均住院日逐年降低。

2000年,三院的平均住院日是15.31天;2002年降至13.6天;2004年11.3天;2006年降至10.43天;2008年降至8.78天;2009年降至7.9天;2010年则不到7天。经测算,每缩短平均住院日1天就相当于增加108张病床,多收治4138人,患者医药费用平均降低9.59%。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前提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做这个减法前的必修功课就是提高诊疗效率。

平均住院日每降低一个数,甚至是小数点后数字的改变都是所有北医三院人的心血。他们之所以如此倾注于这项改革,是因为低平均住院日首先最直接受益的群体就是患者。缩短住院日,患者就减少了数目可观的医疗花费,缓解了“看病贵”的状况。其次,缩短住院日可以有限的医疗资源下收治更多患者,缩短了患者排队看病的时间,极大缓解了“看病难”的难题。卫生部对北医三院给予了高度评价:“北医三院用1200张床位的规模完成了1600~1800张床位的工作量,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出了最大的服务效能。”

十年磨砺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

这场发自于2002年的效率革命,北医三院经过近十年的反复探索和改进,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三院的平均住院日之短已经在国内医疗界处于领先位置。

陈仲强说,平均住院日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综合性指标,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打赢这场效率革命,陈仲强从很多方面进行调整:一是通过建立医院内部网上监控平台,随时了解各临床、医技科室医教研指标完成情况,同时监控到大处方、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投诉等不良事件发生。二是建立大型设备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设备使用率。三是建立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保证医院资金使用合理性。四是建立物资采购零库存管理模式,降低费用、节省医疗空间。五是采取教育处对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和进修医“四轨合一”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六是采取肾内科慢病管理、外科系统腔镜推广应用和眼科白内障日间手术等一些列模式,方便患者就医。

作为全国最先开展大刀阔斧的效率革命的医院,三院的缩短平均住院日项目被卫生部和中国医院协会在全国范围推广,相继在国内大型医院展开。而陈仲强作为这场效率革命的先驱,也多次受到卫生部、中国医院协会等上级部门委托,在国际、国内大会上做经验交流。

在陈仲强的好院长守则里,有这样的一条:“做领导要做实在事,不要作秀,要把为患者服务和为医院发展结合起来”。

而这项降低平均住院日的效率革命不仅实现了“把为患者服务和为医院发展结合”的双赢结果,而且达到了“四赢”:患者赢、政府赢、医院赢、医生赢。一曰为患者减轻医疗负担;二曰为政府排忧解难;三曰使医院得到跨越发展;四曰提高医生的个人素质和工作效率。

刚刚落幕的人民大会堂颁奖典礼鉴证着这个“春华秋实”的故事,北医人“以社会为己任”的理想终脱离作为一个口号的窠臼,当理想变成现实,每一个受惠于北医三院的人就都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不断完善的社会是那般珊珊可爱。

做管理文章 三院方可厚积薄发

北医三院的一名医生告诉记者,医院整修的时候,在绿化问题上,有人主张种草,有人主张种树。陈仲强就是“挺树派”中的一位。

种草易且快,种树难且慢。草一岁一枯荣,树却可能百年常青。这是大自然赋予万物的生长秩序。而在陈仲强的人生哲学里,也处处彰显着“种树”的学问。

他力主拆旧建新,提高三院收诊能力。几年时间里,眼科大楼、教学科研楼、门急诊医技楼、运动医学楼等相继而起。

他高瞻远瞩,八面莹澈。定下了“创建世界一流医院”的目标。

他洞察秋毫,入木三分。提出了“以项目建设带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以学科建设促进医院发展”的战略。

在项目建设方面,医院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支持临床重点项目、扶持弱势学科。为那些发展势头好但还没获得国家科研基金的科研项目提供匹配基金支持。

在学科建设方面,三院已经形成了骨科、运动医学、妇产科、心血管内科、眼科等特色学科。到2010年已经建有1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使医院的综合实力达到了国内先进。陈仲强对加速发展的北医三院充满了信心。

在人才培养方面,陈仲强特别支持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鼓励青年骨干出国学习。医院每年拿出100万元资助青年骨干出国深造和优秀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在陈仲强的带领下,三院设立了教授委员会,实行医师分级管理;围绕学科梯队建设,建立了教授、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住院医师等不同层面的培养和考评体系,遴选出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青年学术骨干,设立了医疗优秀奖。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新技术发展和人才成长。

在团队建设方面,陈仲强着力打造医院核心团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个半小时里,“团队”二字是排名第一的高频词汇,每每提及三院取得的成就,陈仲强都首先把成绩归因于团队的力量。他说:“院长一个人的精力、体力、智慧都是有限的,关键是靠团队。”

在他的好院长准则里有这样的两条:

一:“一个优秀的院长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的团队”

二:“智慧的来源是核心专家团队”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鼓励团队成长的动因,三院的团队才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仅在骨科中,就有教授和副教授20多位,令人欣喜的是骨科还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称号。集思广益,合力向前,三院每一次进步的背后都有强大的支撑力量。

在强化管理队伍的建设方面,陈仲强认为:“好的科学工作者光搞学术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管理上的训练。”所以,他大力提倡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三院建立了管理干部头三年的培训体系,对管理干部进行360度考核,启动职能处室副职轮岗、管理岗青年干部的轮训机制,医院每年拿出30万元用于管理研究课题。5年来,三院共发表管理研究论文322篇,多项研究成果被业内同行所借鉴。这些管理措施,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使医院整体管理水平迈向了一个新台阶。

与骨科同仁讨论医疗工作

骨科查房

陈仲强院长在医院管理大刀阔斧的改革给三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2007年《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主办的领导力评选活动中,陈仲强院长荣获“2006-2007年度领导力卓越贡献奖”。2008年被中国医院协会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医院优秀院长,并且被卫生部评为2007-2008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9年,荣获北京医院协会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

脊椎外科手术 在生命的禁区创造神奇

1984年陈仲强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就开始致力于脊柱外科的研究,在近三十年的临床和科研中,他在颈椎病、胸腰椎疾病、脊柱畸形与创伤及滑脱的治疗等方面达到很高的造诣,对脊柱畸形矫正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脊椎是连接大脑和躯体的桥梁,脊椎外围密布着人体的重要血管,而椎管里的脊髓则更加脆弱,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病人就可能再也无法站起来,甚至还有性命之忧。就是在这样的生命禁区,陈仲强用自己精湛的医术让很多患者获得了新生。

求索,创新,这是陈仲强行医生涯中的主题。针对前后路联合截骨矫形术的不足,从2003年开始,陈仲强进行新的尝试。他研究出适用于严重后凸畸形的“单纯后路脊柱畸形节段切除双轴旋转矫形术”。这种新术式采取从后路切除后凸局部的多个椎体,使脊髓压迫解除,然后在维持截骨断端张开的情况下,使截断的僵硬的脊柱两断端各自为轴同时旋转完成畸形的矫正,之后由后路将人工椎体置入,完成前方的椎间支撑和植骨,然后再进一步矫正和固定。在出血量未增加的情况下,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平均矫正度数达到了64.7°,平均矫正率超过70%,最大矫正率为88.6%。当时国际上较为公认的闭合截骨矫正脊柱后凸的安全矫正度数以不超过40°为宜,陈仲强的“中国原创”手术方法开启了脊椎矫形的新开端,引领了国际最先进的医学浪潮。

张清燕和厉柯含是接受陈仲强手术的两个特殊病例。时年20岁的张清燕患有罕见的脊柱后凸畸形,整个上身蜷曲在一起,脊柱后凸、侧弯,弯曲幅度高达110度,胸腰段脊柱甚至还拐了个S型的弯。严重的后凸畸形使脊柱失去正常结构,医生在手术中很难判断解剖结构。面对如此高难度和高风险的手术,陈仲强镇定自若,无影灯下,他娴熟地切除畸形椎体,游离出脊髓、椎体两侧的节段血管和神经根,将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处断端拉在一起,植入人工椎体再加以固定。精彩的手术,让患者重新挺直了腰板。陈仲强也凭借这个病例,走上了国际脊椎学会年会的讲台,博得一片喝彩。

还不满12周岁的厉柯含,她人生的第十次手术就是陈仲强主刀的,手术后,她的双腿很快就恢复了活动能力。这个曾经因患胸椎骨母细胞肿瘤造成胸椎后凸畸形并丧失行走能力3年多的小女孩,弱小的身躯先后经历了大小9次手术,大量手术瘢痕与神经粘连在一起,神经减压十分困难。第十次手术,陈仲强带着压力走上手术台,经过后路椎板切除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他成功分离瘢痕与神经、取出已松动的镙钉、去除坏掉的椎骨、安装人工椎体。陈仲强给了小柯含第二次生命,这是他行医路上创造的神奇。

把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一直是陈仲强坚持的路线。他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的“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科研项目,获得北京市2001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及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获得教育部2003年提名国家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3月,参加人民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立医院改革”座谈会

陈仲强说:“医生的职业必须是为患者服务,脱离这一点谈价值是不可能的”。出生于医学世家的他,从小就耳濡目染救死扶伤的行医精神。三十年行医路上,他自己可能不会记得经他手术获得新生的患者有多少位,但是每一位接受他治疗的患者一定会记住陈仲强,因为医生是赐予他们生命奇迹的使者。

政协委员 先天下之忧而忧

陈仲强的名字在南方人嘴里就变成了“承重墙”,这个称谓用在他的身上倒也再合适不过了。作为致公党中央委员,陈仲强于2004年当选为全国第十届政协委员,后又连任全国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此前他曾担任北京市和海淀区的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进言献策,这是身为政协委员的陈仲强的社会责任。

忧国忧民,他是心系天下的院长。

在2006年全国政协会议上,陈仲强提出,建立一个覆盖全国执业医师的信息网。对医生开处方严重违规的、严重过度医疗的或严重违反常规进行手术治疗等,通过网上监控并重点检查。2007年政协会议上,他提出,通过细化管理控制医疗费用。为此,他提出核定手术收费标准、重新修订医保药品目录和加快医院运转速度等建议。2008年政协会议上,对于社区医院的发展模式,陈仲强提出,应有政府直接办、委托医院管、由医院直接办、社会或个人承办等多种模式。2009年政协会议上,陈仲强建议,医科学生毕业后不宜直接分到基层工作,应先在指定大医院进行培训、分科轮转,掌握常见疾病的原则和治疗手段、能够独立进行诊疗后再下基层。2010年政协会议上,陈仲强提出“应提升县医院的功能定位,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医疗中心”,只有县医院治疗能力提高了,医生水平提高了,当地群众才不会舍近求远,涌进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问题就能得到很大的缓解。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医改试点。目前,北医三院承担北京地区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已在8个科室54个病种中全面开展,同时还是卫生部首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医院。

陈仲强对于医疗事业的提案都是立足于我国国情,结合他多年在医疗战线的工作经验而提出的,高屋建瓴,这些提案对于我国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我是院长,但又不仅仅只是院长,站在全社会的角度,看到责任,总是希望自己能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做点什么”,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众谋求福祉,这堵“承重墙”肩担大任也肩承大义。在推动医疗事业不断完善的路上,无论当下抑或未来,陈仲强都将不遗余力。

后记:

现在的陈仲强走在三院里,年轻的医生会称呼他“陈老”,“尊敬是有的,但是也能听出来我在变老”,这是陈仲强对“陈老”这个称呼的戏解。然而万物都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刚进三院工作时,年轻的陈仲强又何尝不是仰视院里德高望重的院士呢?回望这个历程,他才那么坚持要建立起医院的后备人才队伍,那么倾心于鼓舞年轻人往高处进、向上游走。

虽然心系三院的每一个角落,但他对自己的要求也从不放松。多年来,陈仲强一直活跃在卫生医疗领域改革发展研究的舞台上。2009年7月他应邀参加了第七届世界卫生经济大会并作专题报告。2010年4月再次应邀参加2010中国医院院长论坛全国大型医院院长高级研修班并作专题报告。2010年5月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题研讨班,把北医三院作为教学实习基地,陈仲强院长亲自为研讨班40多位常务副省长级学员作了北医三院在医改探索和实践的报告,受到学员强烈反响。

加速发展的北医三院,不断创造精彩和传奇的陈仲强院长,就像两个醒目的符号烙印在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上。

专家简介:陈仲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骨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秘书、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AO脊柱理事会理事、国际脊髓学会中国脊髓损伤学会副主任委员、致公党中央留学人员联络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脊柱外科杂志》副主编。近10年里,陈仲强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著书6部、译著4部(其中主译2部、参译2部)。他先后承担卫生部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教育部985二期(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已培养硕士5名、博士9名。

猜你喜欢
院长医院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As Light as a Feather
Looking Forward
我妈这个人,总想找我说说话
萌萌兔医院
院长妈妈与一百四十个孩子
认一认
丹东第一医院简介
院长的葡萄2
院长的葡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