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乔占卫 特约记者 张 静
率众戮力 撬动二十七所之辉煌
——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及所长薛海中
本刊记者 乔占卫 特约记者 张 静
河南郑州,中原政治文化的中心,那些源自于上古时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给这个城市积淀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在这片富有神奇色彩的土壤上扎根散叶,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现如今已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二十七所是新中国科学事业起步时期的功臣,曾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曾跌入低谷,历经萧条。现在的二十七所,是新世纪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功臣,承担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船以及“嫦娥一号”测控设备的研制和生产,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军工科研、航天测控等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所。所长薛海中说:“明年神舟八号对接时,希望全国人民都能看到我们所研制的激光雷达。”
几十年风雨,沉浮可鉴。摆脱艰难,逐日升腾的二十七所离不开所长薛海中及全所员工的齐心协力。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薛海中带领二十七所人戮力向前,开启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创造二十七所新的辉煌,也是依靠了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改革,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是所长薛海中在推行改革制度六年之后向全所职工宣布的一句话。改革前,二十七所的科研技术人员不到200人,只占总员工数的30%左右,以这样的比例来看,二十七所称不上是一个研究所,而是一个工厂。六年间,经过人才队伍的整编调整,二十七所的科研技术人员达到800多人,所占比例上升到64%。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薛海中期待已久的结果。从这之后的二十七所,就是依靠这样一支强健有力的队伍不断创造着崭新的成绩。到今天,二十七所在职员工总计15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00多人,拥有一支高水平的预研、863专家队伍,是多所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
出色的领军人总是善于发现一种最佳的统筹方法。解放战争中,毛主席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巨大的军事胜利。薛海中在整编二十七所的队伍时,也秉承着这种集合精英、变分散力量为合力的理念——集中优势兵力,一块一块的好起来。他将机关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整编到一线的创效单位去,建立起一个核心的团队作为改革创效的先锋队。这个先头部队不仅为二十七所摆脱困境创造着经济效益,而且为后续精英团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示范和催化的作用。
二十七所11996677年始建于陕西,是我国组建最早的无线电弹、星精密跟踪测量的专业研究所。改革开放之初勇夺国家第一届科技大会特等奖,所的代表登上天安门接受过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走出过两个部长级的国家干部。她43年的发展年鉴如果用曲线来描摹的话,谷峰和谷底,高低起伏,每一个拐点处都有一段印刻着时代烙印的故事。正因发展的坎坷不平,所以今天二十七所在科研上形成的完善格局才显得格外耀眼。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二十七所已经形成航天测控与卫星应用、光电整机与系统、信息对抗及新概念技术、无人飞行器系统等多专业同步发展的局面;在无线电光波多频谱融合、平台和信息系统一体化方面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无人机系统研发中心的挂靠单位。从改革开始推行,二十七所用六年的时间恢复体力、积蓄力量,接着用三年的时间全疾速奔跑于科研和生产的跑道上,越过无数难题,在科学的世界里攻坚克难,不断占领新的科研阵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所。
二十七所是薛海中贯穿一生的高频词汇,他睿智,所以目光放得遥远;他慎重,所以大胆改革却不冒进。在研究所的管理上,“一步一步地走,掉沟里的事我们不干”,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在回顾二十七所多年来的管理发展上却那么恰如其分。
二十七所现在的年产值突破四个亿,虽不是行业里的翘楚,但却是自主创新的楷模。在薛海中的记忆里,永远都会清楚地记得那段写在过去的艰苦岁月。他肩担大任的时候,二十七所入不敷出的财政、萎靡疲软的科研和生产、嗷嗷待哺的千余名员工就是摆在薛海中面前的三座大山。他孤立无援过、踱步思考过,但是心中所执念的那份要带领二十七所人过好日子的决心从未改变。他这样说:“这是历史责任,有时候不是去讲道理的,你必须做好,没有条件可谈”。
管理,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薛海中的管理理念吸取了来自各方的精华。他借鉴过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把传统的中原文化糅合进来,同时将他继承于父亲那里的浅显却又深邃的道理运用到研究所的管理改革中。
市场,中国人已经有二十年不去追究它姓社姓资了。作为经济调节无形的手,市场这张晴雨表是薛海中在二十七所管理改革中借用的最有效工具。原来二十七所生产的产品是军工市场中经济效益偏低的,改革后,贴近国家主战产业,生产方向直指市场中盈利率高的行业。将原来的老三专业转变为新三加一专业。管理运行方向上的转舵,给研究所注入了无限的生机,订货计划更加科学,市场氛围明显好转,利润率显著提升。
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保障,在二十七所的改革中,“质量第一、安全生产”是面向市场调整生产产品时坚持的原则。1992年,二十七所通过军工质量保证体系考核,1998年初全所军品、民品同时通过中国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的GJB/Z9001国家军用标准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通过2000版质量体系认证和陆军、海军第二方认证,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一家通过2000版质量体系认证的单位。并于2003年通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一级保密资格认证,军品从业资格及市场准入条件完备。之后每年分别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复查。健全有效的质量体系,使产品从研制、设计、加工制造、安装调试、检验试验和售后服务全过程都处于严格的质量控制之下,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原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不仅隐含着“日新”的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黄河边上的河南省获嘉县城是薛海中生长的故乡,中原思想文化是随成长而伴他于无形的力量。在改革管理方法上,薛海中将这种“中庸尚合”的智慧融入到管理理念中,二十七所赢得了业界的尊重和称许。在行业里,二十七所从来不做损人利己的事。薛海中说:“通过占别人便宜来发展自己,就只一次;尊重别人,才能获得整个行业的支持”。这是一种“双赢”的管理理念,通过为别人提供助力,自己也获得一种反作用力,并且这种反作用力还会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薛海中的父亲是获嘉县城的一名儿科医生,“一个人一生最多只能得罪三个人”,这句话是薛海中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受用终身的学问。他不仅用这句话导航自己的人生修养,而且用这句话中包含的宽容、亲善的智慧去磨练二十七所的秉性。
薛海中的脑海中有一幅关于二十七所当下和未来管理规划的草图:
用六栋科研楼布局六个专业版块,两栋开工,保持这个所的良好运行;四栋开工,保持这个所的高速发展;留下两栋不足开工,为下一轮的制高点竞争做准备。六分之四的经济实力和六分之二的未来战斗力,这个所就会永远保持高点。
二十七所的新未来是要从一个单纯的研究所发展成为社会化的经营实体。在先进的管理体制下,将中长期机制和现有体系结合,完成一个研究所的整体改革。
带路的人,自己走容易,可是身后还有一群人,走哪条路、怎么走、是否安全、有无危险,这些都是要考虑的范畴。多年来,薛海中都习惯做事前先做表,走一步看十步,所以二十七所的改革路避免了经历风雨飘摇,平坦稳健地前行。
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这个制度之前,效率是一个被分配边缘化的概念。二十七所的分配制度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改革前的二十七所,多劳未必多得,少劳也不会少得,这就严重制约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科研创新和经济效益。
薛海中用分清沙子和水来喻指按效分配。在建立新的分配机制前,他倡导首先建立评价机制。评价机制以效益为中心,对劳动进行量化,形成绩效评价体系。薛海中以生产瓶子和瓶盖的例子来介绍这套量化评价机制,生产一千个瓶盖的劳动量和生产两百个瓶子的劳动量一致,不同生产岗位上的员工,按照这样的量化比例进行劳动核算,数字说明一切。这套分配机制推行后,员工的工作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被动变为主动。
改革分配机制前,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有流失到私营企业的现象,为此,薛海中专门评估了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现实分配利益和长期分配利益之间的差别,意识到,只是倡导“国家责任”在市场经济萌生的时代已经远远不够,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必须通过物质价值形式来体现。只有让劳动者获得劳动的应有回报,到街上买菜时不需要为了几毛钱讨价还价,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和尊重,才能更加激发其创造力。那时起,薛海中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二十七所的大多数员工得到尊重和满足。而这个目标,在2005年终于获得实现,这一年,二十七所获赞“中国电科员工幸福指数最高的研究所”。
薛海中自豪地跟记者讲述了一个轰动郑州市的故事:二十七所的员工团购某品牌家具,竟然使该品牌的家具在当月的销量排行榜上位列榜首,郑州市的好多家装公司径直把店开进二十七所的大院里。现在,二十七所拥有1400多名员工,私家车的数量达到500多辆,2008年年底统计的员工家庭平均住房面积就达到了180多平方米。这就是对劳动者的回报,薛海中那时“带领员工过好日子”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他影响的不仅仅是二十七所1400多名员工的幸福指数,而且是这些员工组建的家庭的幸福指数。
亲手打造6000人的幸福,从心底最觉幸福的人应该还是这挖井的人吧。
在二十七所,所长薛海中是员工们公认的爱才之将。二十七所未来的幸福的确要靠继起的后备力量。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薛海中倾注了格外的心血,在他心里,这些人才,就是未来二十七所跨越发展的希望。
薛海中的高中时代是幸福的,五位老师合力培养他一个人,他最终带着梦想走进了清华大学;大学毕业来到二十七所,他在心里也有幸福感,尽管那时所里条件有限,但是他得到了关心照顾也获得了机会。所以,当薛海中自己也担当起培养人才的重任时,才会如此的尽职尽责,才会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全部嫁接到年轻的科研人员身上。
伯乐相马,一眼识得能行千里的良驹。德行、素质、亲和力、可塑性,薛海中在选拔人才时都会综合考虑到这几个要素。对于人才,他的理念是让不同的人在适合的岗位上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有人可为帅,有人可为将,规避短板,发挥长处,薛海中熟谙这个高明的用人之道。
在人才培养上,薛海中有三大法宝:首为尊重、次为到行业前沿去历练、三为规避不良竞争。薛家四年培养出了三个大学生,薛父的教育秘诀就是两个字:尊重。薛海中说:“尊重,可以缓解暂时的怀才不遇;尊重,也可以换得对于成功很缓慢的理解”。实践是成就人才快速实用的途径,薛海中把年轻的科研人员推到行业里面去锻炼,三四年的光景,他们就羽翼丰满,甚至能成为行业里的小专家。竞争是一把双刃剑,在人才培养上,不良竞争导致的后果就是人才的湮没。曹丕在其文著《典论·论文》中批判了“文人相轻”的陋习,这种陋习不仅仅存在于文人间,各行各业都是普遍现象。薛海中深刻洞悉这个弊病,所以他一方面躬亲示范,鼓励大家超过他;另一方面,以建设大集体、大团队的思路,将各方力量聚合起来。
组建一个网络化的人才队伍,是薛海中正在着手实施的一个计划。所谓网络化体系,就是将大学很多知名的教授、博士等都引到自己的团队里,变成一个网络分布式的联合体。现在,二十七所已经在一些高校联合设立了六个研究中心,与研究所共同发展。如此一来,就将分散的人才组成了一个国家性的人才队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薛海中通过培养一支忠诚度高的外延队伍,解决了未来长期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的战略问题。
2005年12月首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表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获奖的“十佳人物”名单中,薛海中的名字赫然在列。他设计实施的“以预计利润为基础”的工资核算方案,解决了设计师系统的薪酬待遇问题,他积累的完整的经营思路,为形成国防科技系统人力资源框架奠定了基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薛海中在人才管理和培养上所做出的贡献会永远印刻在二十七所发展历史的轨迹上。
创新总是科研进程中的主题。薛海中用“发动机”来形容自己在二十七所科研创新中的作用。“我跟大家绑在一起,对不同的方向施加不同的力,产生新的技术突破,研发出新的技术产品”。多年来,二十七所在创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突出表现在河南物联网建设以及神舟飞船的测试设备研制和生产上。
2010年5月,二十七所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河南分公司三大电子通讯业巨头“强强联合”,为河南物联网产业联盟的形成奠定基石;6月,物联网产业联盟正式形成;7月,产业联盟开始正常运转。短短三个月,河南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势如破竹,二十七所也迅速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薛海中向记者介绍了创新在物联网联盟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市场蛋糕已经分好的情况下,唯有通过创新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突破口。他们对之前形成的多个物联网联盟建设版本进行归总,结合对市场的重新认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得到了一系列牵头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赢得行业的认可和尊重。总结这场胜战时,薛海中说:“中国移动、联通、电信都是国家队。我们只有10个亿左右的资产,只有用创新来领占制高点。”
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所用的测控系统都有二十七所的贡献,在研发第一套系统时,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国内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资料,全所上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搞科研攻关,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最终成功完成任务。神舟六号升空的时,指挥大厅不时传来“USB正常”、“154正常”等专业术语,薛海中和整个二十七所都沸腾了,他们研制的3套车载机动站在整个测控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科研创新上的不断突破,给二十七所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不竭动力。自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780多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6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0多项。科研创新是巨大的生产力,将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中,降低生产成品,提高了二十七所的产业效益。
薛海中特别重视一个团队的精神文化建设,他“用中华文化来带领一个所”的建设理念渗透在二十七所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又包容万象,植根于中原的华夏文明,最内核的部分就是中原文化。二十七所深处于中原文化的腹地,她的团队文化、亲和文化、奉献文化代表着这支队伍的精神风貌。
区别于西方文明的个体崇拜,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集体崇拜,团队的意识自上古时期就流传下来。二十七所的团队文化、集体意识特别浓郁,每一个二十七所人都有大家庭一员的归属感,他们的内部报刊上面,刊登着所里员工举办“集体婚礼”的报道。
研制神舟飞船第一套系统时,面对技术难题和如此艰巨的任务,一大批技术人员每天奔波于所内的科研试验室和联试场之间,很多人每天睡觉时间都没法保证,有时候连续十天几十天的日子里,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但是全所上下戮力同心,为确保科研成功努力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2010年4月27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该所的副总工程师沈严同志获得了全国劳模的称号,这是二十七所培养出来的第一位全国劳模。薛海中跟员工们开玩笑:“你们吃醋,我也吃醋”。但是沈严却说“这枚奖章绝不属于我个人,我不是所里干得最好的人,我个人的成绩其实是课题组和全所的成绩,我只是一个符号。”他把个人荣耀归功于团队,这便是二十七所团队亲和力和企业文化的生动写照。“革命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革命战胜时期的这个论断永远都是真理,团队的合力永远大于个体的力量。薛海中说:“我们所的专家出去,单打独斗可能不行,但是为什么我们能站住脚呢?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那样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在二十七所改革发展的路程上,这种精神时时伴随左右。二十七所人在前行的路上发挥自己的热量,他们有创造神奇的力量。曾经在二十七所艰苦创业的1991年,薛海中负责一个一万元的课题,为了详细地给北京的专家组汇报,他派一位同事去找一个展板,写上汇报提纲,以便展示给专家看。那时的北京,交通工具还是面的,这位同志从公主坟买了一个三合板,可面的司机却拒绝给他拉,此种情况下,他就自己从公主坟一路背到了玉泉路,从中午十二点一直走到下午六点,当时风大,吹过板子后,人也就跟着板子转,艰难程度可见一斑。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熬夜用毛笔在板子上写上字,第二天圆满完成展示任务。这个课题到目前已经获得两次专利奖,订货已经超过了两个亿。直到今天,薛海中都还清晰地记得这些最初的创业者们为理想而奋斗的点点滴滴,而这也是薛海中决定留任所长时的支撑力量。
薛海中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二届毕业生,一只脚跨出清华大学,另一只脚就迈进了二十七所。这里是他生命历程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是青春奋斗的地方,是历经磨难九转功成的地方,更是灌注着希望和未来的地方。
所以他直言不讳:“我对二十七所有深厚的感情,是我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跟二十七所一起成长的薛海中,不仅在研究所改革、管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科研方面也是硕果累累。他是科研方法论的集大成者,在科研体系建设、技术路线选择、新技术观点形成上的研究,获得了行业内的一致认可。在比较科学如应用基础物理、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应用,使他涉猎了科学研究很多学科的学问,成为科研方面的一个杂家。
二十七所和神舟系列飞船的测控设备之间有太多的故事。这套负责飞船从发射、运行到最终返回的全程测控和通信的设备,是飞船升空后和地面唯一的联系途径。为了保证这一系统万无一失,薛海中曾带队到发射基地作了5次用户回访,共耗时一年多,对二十七所研制的其中3套车载机动站进行了指标测试、维修,并了解设备状态稳定度,确保了通讯系统畅通无阻。
二十七所是薛海中带领全所员工一手从泥坑中拉出来的,她蜕变、转型的每一步都留在了这些改革者和开拓者的记忆中。她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时、2007年被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论坛评为“中国最具创新潜力品牌”时、2008年被郑州市委、市政府评为“2007年度郑州最具文化魅力十大企业”时……每一个华丽转身的瞬间,二十七所人都心潮澎湃,他们也跟所长薛海中一样,对二十七所倾注着自己无限的情愫。
薛海中是个不乏幽默的人,他用这句话修饰自己一生倾尽心力的事业。信息产业部工作组任命完他的所长之职,都没有跟他谈过话就离开;他接手二十七所时,负债9600多万,全部有效资产只有4700万,职工三个月没有发工资;他去北京找机关,人家都躲着这位所长走,生怕他出难题。薛海中现在回忆起那段往事,已然将它作为创业之初的趣闻轶事谈及了。
在担任副所长4年、所长9年的漫长岁月里,薛海中不知道为二十七所敲过多少扇门、走过多远的路。自打当上了所长,他就没有自己的时间了,甚至生病输液的时间都没有,夜里十二点,在自家输液的经历都有好几回了。一年365天,他有200天的时间在外面出差,“真想早点从所长这个有害工种中解脱出来,但是不可能,没有做到结点上,想放松也不行的”。
现在的薛海中,依然带领二十七所走在继续前行的路上,但是他也在规划着二十七所离开薛海中之后的未来,他希望,二十七所尽快摆脱薛海中模式,找到一种更科学、更先进、更高效的发展道路。
专家档案:薛海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七研究所所长。1983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子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光电系统工程研究和科研管理实践工作,在信息、光电、导航对抗等领域有多项技术突破;先后主持和参加的多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学技术奖等奖项;主编出版专著4部,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先后被授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高级管理人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