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文化对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的影响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靖宇商业街区为例

2010-10-27 02:40齐虹黑龙江省北方建筑设计院150001
中国科技信息 2010年10期
关键词:巴洛克哈尔滨中华

齐虹 黑龙江省北方建筑设计院 150001

西方建筑文化对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的影响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靖宇商业街区为例

齐虹 黑龙江省北方建筑设计院 150001

哈尔滨殖民时期的道外区是中国居民集居地,在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与外来西方文化的渗透中,生活在这里的中国劳动人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巴洛克”建筑流派的风格融汇在民族传统之中,创造了非常有价值的“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形式,并成片区整体式保存下来,这是哈尔滨特有的宝贵财富。通过对其历史根背景和对产生的这种兼容吸收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的道外历史街区生活形态和受其影响下的建筑特征,分析了其具有的多方面的价值,提出对在保持和发展城市固有风貌特色的前提下,注重城市整体风貌特色和空间轮廓的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历史建筑;巴洛克;中华巴洛克;哈尔滨;道外区

哈尔滨是一座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从1898年沙皇俄国修建中东铁路在哈尔滨地区建设近代城市开始,100多年来,哈尔滨以它博大的胸怀广纳各种思想,汲取不同的文化,兼收并蓄,不断接受新思潮、新事物,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名扬海内外的艺术之城、文化之城、共生之城。在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有一种特殊的建筑样式——中华巴洛克,它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是将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本土化。它的完成者是一些具有中国心态的,而且有着西洋建筑做法的工匠,而不是建筑师完成的,而且融合的特色比较突出。这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物,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虽饱经沧桑磨难,但多数的遗址基础框架仍然保存完好,至今风韵犹存。

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正是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文化下发展起来的,它积淀了民族文化为主流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形象和城市风貌。这个地区的整体风貌,对继承弘扬哈尔滨的传统文化,展示哈尔滨市早期城市物质环境的一个侧面,研究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的民俗文化

哈尔滨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大量外部移民的涌入,带来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种所具有的不同特征的文化,这些文化的碰撞整合,构建出哈尔滨独特的城市性格与城市文化。在哈尔滨,这种交融性表现为一种多方位、多领域、多角度的态势。

1.1 历史沿革

哈尔滨道外地区,当时不是中东铁路附属地,属于滨江道管辖,所以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第一批从山东招来的建设工人和后来闯关东来到哈尔滨的中国人都聚居在这里,也因此成就了道外特殊的社会结构。

靖宇街地区的前身,是松花江畔一个名叫傅家甸的村庄。1898年,随着沙俄修建中东铁路,大批闯关东的农民会集于此,使这里热闹起来。当时以铁路为界,铁路以南的南岗和铁路以西的道里是中东铁路的租界,是沙俄等外国人的领地,建筑形式基本是西洋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的移植,展现了浓郁的欧陆风情。靖宇街地区地处铁道以外,是当时中国的行政管辖地,形成了以中国民族工商业为主体的繁华商市街区。在街区内,有很多建筑外观形态是按照西方“横三竖五”构图的。但当时很多人是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从事设计的工匠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他们的气质和性格反映在建筑里面就是中西结合的元素非常多,比如西方的柱式和中国的斗拱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中华巴洛克”的独特风格。目前,在这条街上的保护建筑有20余座。

1.2、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的民俗特征

民俗作为特定范围内的公认或约定的准则及行为规范都不能在短时期内强行摆脱,其表现形态的一部分确可称为一种文化特征延续下来。道外区是哈尔滨形成最早的地区之一,它的行政主权一直由中国政府控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

在区域性方面,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是不能脱离地方的。道外历史街区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方色彩的个性和民族的特色,这是道外历史街区在发展空间上所显示的基本特征,明显的地域特点;在复合型方面,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的民俗是由多种文化类型互为转化与整理的结果,表现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复合型特征。最明显的体现在建筑上,有西方建文化的基因,又有中国传统装饰手法的处理和四合院式的平面布局,这种形态的建筑群在这个地区比较普遍。从上述中看出哈尔滨道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植根地,具有中西文化的兼容性,强烈地反映在建筑造型上。人们为追求豪华、气派,在建筑外墙上使用繁多、不伦不类的建筑装饰,形成了众多的“中华巴洛克式”的建筑。这些建筑的风貌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式建筑,又有别于哈尔滨其它地区的欧式建筑,是典型的中西文化合壁的产物。

1.3、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的商业文化活动

哈尔滨开埠之初,是哈尔滨民族经济的发祥地。道外区最早形成的“同记”商号、“天丰源”、“张包铺”等名店都集中在这个地区,正阳街(靖宇街)、南头道街等是道外区最早的商业网点比较集中的商业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靖宇街地区就已发展成为交易、购物、餐饮、娱乐、典当、票号等多种业态汇集,生意兴隆的商业中心区域,曾经有过鼎盛一时的辉煌。这个地区出现的戏曲、曲艺、说书、杂耍,老戏园子、老澡堂子、老茶坊等,突出代表了哈尔滨传统的民间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目前,该地区仍为道外区的中心商务区,也是哈尔滨市中心商业区之一。区域内个体经济较发达。并趋向体系化,多数商品按类分布,形成批发零售为一体的专业市场,如新风街、纯化街为鞋料专卖街,南勋街、五道街为装饰材料与五金建材销售市场等等。

2、西方外来文化对老道外地区建筑的影响

多元文化的共生或者交融,是哈尔滨在近代中国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将西方外来建筑的本土化,而且融合的特色比较突出。

2.1、老道外生活区的历史街区社会结构

道外区由于聚居着大批被中东铁路当局招来的来自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民工而成为哈尔滨最大的中国人居住地。因此,在他们的头脑中,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深蒂固的。这里的建筑基本上是由民间工匠们自己设计和施工的,他们掌握了一些西洋建筑的技艺,加上骨子里要强烈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二者结合,就产生出一批带有中西方建筑文化特色的民俗建筑。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形成了模式,有传承性,有变异性,要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并且有生活性。

2.2、西方文化影响下的道外历史街区物质结构

2.2.1、哈尔滨中西医结合医院

建于1920年,砖混结构,建筑采用“L”型平面,主入口转角处,建筑里面通体充满了装饰纹理。在女儿墙、窗及窗间墙和墙上的壁柱等等部位,都装饰有精美复杂的图案,体现出工匠们高超技艺。

同时这座建筑的装饰风格是最求新奇,偏重富丽的装饰,打破建筑与雕刻的界限,使其相互渗透。工匠们没有固定的模式,大胆而随意装饰建筑各个部位。展示一种世俗的情趣,表现一种欢乐的气氛。而这正与巴洛克建筑所遵循倡导的非理性相符。

图1 哈尔滨中西医结合医院

细部装饰以自然植物为主调,重复运用,体现崇尚自然的情调。这与西方建筑文化在细部装饰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强调自然属性,通常采用自然植物与花卉为建筑装饰饰物,如:牡丹、石榴、荷花、葡萄和海棠等等。西方建筑文化偏重强调人文属性,像各种神话人物、宗教典故、战争场景,以浮雕的方式来表现建筑的装饰。这也就是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内的建筑被称作“中华巴洛克”的原因,这些建筑的装饰细部是中国式的建筑处理手法。

三层顶部檐口出挑大,光影效果强烈。女儿墙的砖柱排列有序,丰富了建筑的轮廓线,夸张的装饰渲染出商业建筑的气氛。

图2 局部转角装饰

2.2.2、环宇文教用品商店(靖宇街297号)

建于1930年,砖混结构,建筑为”L”型平面。一层装饰简洁,二层窗口及女儿墙有大量的装饰花纹。两个为一组的半圆券窗,两侧设壁柱,半券上有拱心石。转交入口上部女儿墙为透空山花,形成与两侧完全不同的对比效果,达到突出主入口的目的。

潜山市内旅游景点大多是分散的,且各自为政,不便于游客游览每个景点,而游客资源又是有限的,部分同质类的景点为了招揽游客会发生争夺。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目前急需可行的方案将这些分散的景点整合起来。一方面,形成一条便捷的路线让游客游玩,另一方面,每个景点都不会被荒废,都能被开发利用。

图3 宇文教用品商店

2.3、西方外来文化影响下空间结构

首先,在城市肌理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需要相应的环境。传统民居需要街巷体系为其提供存在的外部环境,只有在传统的小街和胡同里,传统民居的宜人尺度、内向自得以及街道上丰富和气的质朴生活才能体现出来。

哈尔滨道外“靖宇街”是一条百年老街,全长2公里多。街道两侧商家林立,一些传统的前店后厂、民居大院等建筑群,基本都是外廊式,建筑群由一个或两个封闭的院落形成,由环式的外廊或垂花门勾通联系,具有浓郁的人际交往气息。

道外历史街区的四合院落是空间结构的基本单元,由院落空地与建筑物组成。院落间的纵向与横向拼接形成了成片的院落,成片的院落又有街、巷分割连接,与靖宇商业街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空间结构。道外历史街区的空间体系也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提供了条件,当时历史背景下,居民凝聚力的基础,是聚居的基础。

这种空间结构在形态上比非以封闭或半封闭的形式自立区域,而是与所处环境交融在一起,商业街也穿过边界延至城市其他街区中,构成环境融和的文化心理及历史街区系统的开放新,增强经济文化的辐射力。因此在更新改造中,应保护这种格局,继承发展,延续历史风貌。

2.4、中华巴洛克建筑的总的特征

图4 修缮后的永和大院

“中华巴洛克”在“巴洛克”基础上做了一种极大突破,中国式的圈楼与墙花雕饰却依然保留了西方墙立面的建筑。一种注重东方文化而又渲染西方艺术由来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让人们充满了无限遐想,让人能够迅速感受出古朴味道的一种建筑。

这些建筑大致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就是采用西方的建筑技术,选用中国的院落式布局;

二是在采用西方的建筑立面构图的同时,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的装饰图案;

三是采用西方建筑的立面构件,然后渗入中国独特的细部装饰。比如在一些柱子上,柱身是西洋的,而柱础却是用中国的鼓座式柱础,甚至还有的建筑在柱头上加入了中国建筑所独有的斗拱作装饰,非常有意思。

2.5、中华巴洛克建筑的院落和建筑空间

哈尔滨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是留存面积比较大的。该街区总占地面积50.98公顷,建筑风格构思基于西洋巴洛克。

区内分布着大量的四合院,主要以商住混合功能为主,“前店后厂”或“商住下店”是道外传统商业街区的主要特色之一。院落的分布很密集,布局形势各不相同,形成群落。

道外的“圈楼”是这里居民的主要居住形态,它遍布道外的大街小巷.一般都二至三层,为一种砖木结构.院子的进套有的很深,但型制并不一样。道外老“圈楼”通常都刷着红绿相间的色彩,里面由木楼梯连接而成,所有人家的大门都向着大院开放,就像一个大家族一样。

2.6、中华巴洛克建筑装饰形式、图案和色彩

通过中华巴洛克建筑墙体上的浮雕,会发现许多饶有趣味的典故轶闻。在牡丹与如意,蝙蝠与铜钱,繁琐与简洁的勾勒之中,来表达祖先对后人最吉祥的祈盼,从中来传达福、禄与吉祥之意。

在材料运用与工艺运用上,琉璃瓦、汉白玉石雕、青砖等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多用于中华巴洛克建筑中。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则大量运用青砖外墙,且不做巴洛克建筑原有的砂浆抹面、水泥拉毛或仿石处理外装修,并同样呈现出凹凸错落、光影活泼的效果。中华巴洛克建筑是中国工匠仿照当时的“洋房”而建设的。总体特点是揉入中国传统建筑细部纹饰、用多样化的传统材料与工艺、用巴洛克语汇作中国意义的阐释、用字匾和楹联等表意。

2.7、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建筑遗存现状

道外历史街区内,257个传统院落内,人口总数达到20397人,人口密度堪称全市最高,人均居住面积也早已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整个地区85%的街坊都是早期建城时遗留的房屋。从景阳街到十道街段,除了“同济”商场和正在兴建的南头道街北侧的两栋大体量建筑外,其余皆为2~3层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街道与建筑的比例为1:1.5~2,这恰是建筑与街道较佳的空间尺度。

需要关注的是许多活动于此的百姓,并未意识到所在老宅的价值所在,广告牌匾随意地披挂在建筑立面上,立面花饰、雕花围檐每时每刻都在遭受着摧残。许多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随时有失落的危险。

图5 修缮前的内院号

3、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遗存保护价值分析

研究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现状和历史,是为了探究现状历史建筑的生长背景,充分了解其建筑的历史关联性,明确历史建筑遗存的历史地位、价值和空间范畴。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遗存历史价值的评定、保护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3.1、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遗存的历史价值

城市中的建筑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克服自然改变自然的记录,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各代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反映。人们从中可以看出每个社会的断面,了解社会的变迁,它比资料更可信。因此,建筑物具有反映修建时代背景的历史价值。

“中华巴洛可”历史遗存建筑作为商业及居住活动的场所,它反映了外来的一种文化在东方哈尔滨的经历,是哈尔滨商埠时期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历史建筑,它是20世纪初,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内地传播的例证。

3.2、技术价值

建筑技术是建筑形式背后的重要因素。一定时期的建筑与当时的技术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十九世纪末叶, 在中东铁路进入哈尔滨以前,位于松花江南岸的小渔村-哈尔滨,建筑活动依旧沿袭中国传统北方民居的建筑体系。中东铁路的建成,各民族不同文化、宗教信仰的人们聚居一起,人口增加,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施工技术与工具传入哈尔滨。当时的道外,建筑技术正处于从木构架建筑向现代建筑的转型期。虽然这些当时建筑大多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但是就其技术本身来讲是先进的。

3.3、艺术价值

图6

一座成功的建筑作品,其艺术形象集中地反映了建筑物修建时的审美取向,是不同的文化和艺术观的体现,道外历史街区筑遗存以一种完全异域的风格被根植到了哈尔滨这座北方城市。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其建筑造型、空间布局和感染力均取得了艺术效果,从而使其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具体艺术手段表现在: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优点和特征,逐步形成了中华巴洛克式圈楼建筑组合而成的单元四合院建筑风格。沿街的商业门脸造型,新颖奇特、精雕细刻、中西合璧、博采众长。通过东西方文化深厚底蕴与精致装饰技巧的完美结合,创造性地表现了风格独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采。

3.4、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遗存的情感价值

建筑遗产的历史、技术和艺术价值已经被人们认识,并广泛地应用到了对建筑物价值的衡量和评判。近年来,基于“人本主义”思想的情感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1)、有些建筑物是某种文化、甚至精神的象征,受到人们心理上或行为上的膜拜。我们中国的工匠,骨子里要强烈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用在建筑装饰处理当中。

2)、作为一般性的建筑遗产,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人们某方面的情感载体。如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特有的财富。

3)、相对于建筑遗产的历史、技术和艺术价值而言,情感价值对当今社会能够产生更加现实的影响,它不但可以被保护,而且可以被展示、引导和提升。

综上,道外历史街区巴洛克建筑,本身凝结着多方面的信息成为城市长久的可视形体。历史建筑的历史、技术、艺术、情感和景观价值,使我们通过此一斑感受到更为广博的优秀历史建筑的意义内涵。

图7 (靖宇街入口街景)

4、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变化是城市的规律。历史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有它的文化、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但也不能忽略它的物质使用价值。其实大部分历史建筑都处于使用状态,并且只有妥善的加以利用、保护才能落实,才具有生命力,借用英国著名的文保专家费尔顿博士的话就是“维护文物建筑的一个最好办法是恰当的使用它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特别强调被保护设施的利用问题,处理好更新、保护、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合理的、适度的利用是最好的、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在城市更新中,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的古旧建筑,它们不仅不会成为城市更新的障碍,利用好了会增加城市的品位;会产生很好的景观效果、特色效果和历史文化效果

4.1、历史街区更新模式分析

目前,建筑界对旧建筑改造更新与利用常采用如下策略:

1)、对于陈旧且无保留价值的大量性建筑采取彻底拆去重建的方式,如:居住区拆迁重建。

2)、对于遭到严重破坏的文物建筑采取在遗址上重建,努力恢复其原貌,如:圆明园工程。

3)、对于在某一区域有一定的标志性/景观性的旧建筑采取整体保护,局部改造或室内更新,使其适于新的功能需求。

4)、对于有利用价值的旧建筑,在不破坏城市文脉和环境肌理的条件下,进行改造更新,可以有效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发展历史的厚重感,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物质到精神双双造福于市民大众。

因此,如何在具体保护过程中合理的、正确的使用历史建筑,以成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2、道外历史街区商业街区更新

城市建设和城市设计中,历史资产的确是绝佳素材,哈尔滨道外传统商业街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居住模式以及早已熟悉的以服务业经营为主的经济模式,商业性再开发对其形成的冲击较小。以经济更新为目的的商业开发为他们带来的更多是“契机”。

学习借鉴如“上海城隍庙”等著名旅游胜地的亮点,利用道外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将靖宇街主街及辅街建设成以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民族商埠式建筑为主体风格、充分展示老哈尔滨民俗风情的特色街。

在具体规划制定旧城更新提供限制因素,如四合院的视线控制直接涉及旧城更新中建筑物的高度分区。

规划定位以充分发挥历史风貌区商业、文化旅游、居住的职能,创造既有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和民俗文化氛围有适应现代生活药酒和充满活力的商业、文化、旅游中心。科学规划改造之后将,主要有特色餐饮、旅游用品专卖、茶馆书场、洗浴客栈、地方名小吃(地方戏名人馆)、古玩字画专卖、山东会馆、西餐酒吧歌厅等8个商业业态。

通过对街区的整体改造、开发、建设,在恢复和保持“哈尔滨老城”中华巴洛克传统商市风貌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和内涵,重新激活其商业生命力,打造哈尔滨中西合璧的文化名城形象。

4.3、道外历史街区的民俗文化开发与利用

老建筑、老街道、老商号、老民俗、老艺人……这种“老”,不仅在历史,在文化,更在靖宇街厚重的历史中孕育着独特的城市文脉。

中华巴洛克修缮工程正在进行,老房子里住的仍然是老住户。这是每个旅游者,能够切身体会到老街的风土人情,亲耳倾听到当地老人们讲述老街的故事,更能体会到老街的神韵和胡同旅游的乐趣。考虑将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这类,保留并恢复完好的街、巷,开发利用为影视基地。这有利于历史街区整体式的保护。展示老哈尔滨风情和追忆老道外旧影的故地,

特别是像已经修复后的,南一道街19号原仁和永商号圈楼这座典型道外商业建筑,达到了预期的恢复原有街市风貌,改善环境的效果。

目前,备受影视工作的青睐,包括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在内的七八个剧组来此拍摄过《红色通缉令》、《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伸出你的手》等影视剧,因而又成了很多影视素材的外景地。为我们今后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结语

历史上任何一种发达的文化都不是自己关起门来能兴旺起来的,像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中国的秦汉盛世都是文化的开放,多元文化的交融带来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代表了土生土长的老哈尔滨,当时的建筑理念决定了城建的结果,是勇于接受先进建筑文化的结果。这种开放、包容的观念造就了城市的美丽。为了发挥哈尔滨近代城市形成,发展和建设活动的优势,突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代城市和近代建筑风貌方面的个性和特色,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采取“多元并存,兼容并蓄”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建筑历史观,文化观.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遗存,是哈尔滨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我们应倍加珍惜,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它们,为哈尔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

[1]阮仪三,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阮仪三编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5

[3]O.N.普鲁金编著.建筑与历史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4]西村幸夫,历史街区研究会 编; 张松译.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主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张斌,杨北帆 主编.城市设计-形势与装饰.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7]仇保兴主编. 复兴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基本策略[J].城市论坛.2002.12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0.146

齐虹(1967-),男,黑龙江省北方建筑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建筑学硕士。

猜你喜欢
巴洛克哈尔滨中华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暗调巴洛克之二》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小议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魅力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