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中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2010-10-26 07:53广西大学商学院
河南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经济

广西大学商学院 谢 慧

中部崛起中的工业化与
城市化协调发展

广西大学商学院 谢 慧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较快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加快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形成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中央还作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初步形成了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协同并进的经济态势。对此,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

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当悠久,史料证明,人类约有9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但城市化的概念却是在1867年由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中首次提出的。城市化,是指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步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而工业化作为以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为开端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工业化,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工业化水平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和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

按照工业化、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社会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这一有序递进的发展过程。即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聚居,导致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城市功能也相应扩大,辐射能力逐步增强,聚集效应广泛发挥,又会把工业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进而实现现代化。工业化表现的是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城市化则表现了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结合。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000美元左右时,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动将使工业化进程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达到20%~30%这个区间时,工业将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而只有实现工业化以后,工业才具备反哺农业的能力,也只有城市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城市才有能力支持农村的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的进步;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工业化的启动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市化又是协调发展、紧密关联的: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经济支持,城市化为工业化创造良好的空间依托;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给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经济发展史证实,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总是随着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变化而变化,总体上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互相促进的轨迹。总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两个密切联系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存在着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二、中部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现状

中部地区由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个省组成,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这种基本国情最突出地反映在中部地区,集中表现在:人口密度大,农业人口居多;农业经济效益低,工业化水平落后;工业支撑作用不足,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偏低;城市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紧密的产业联系和统一的区域性市场;人才、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近年来,中部各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战略和区位优势。河南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带动战略,初步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9个省辖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湖北省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建设,即以武汉为核心包括黄石等周边100公里的8个城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山西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江西省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村产业化和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确立了“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定位和“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安徽省继续实施“861计划”,即建设8大产业基地、6大基础工程,强化农业基础地位、锻造工业化集团。湖南省重点打造“一点一线”,“一点”即长沙、株洲、湘潭经济一体化,“一线”即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沿线的岳阳、衡阳、郴州一线的经济崛起,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中部崛起的实质,是通过加快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步伐,让中部各省在开放程度、投资水平、经济效率等方面,都能追赶上沿海发达地区,以实现东、中、西部均衡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推动中部崛起与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思路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协调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产业导向的作用,坚持实事求是和适度超前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以软环境建设促进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应贯彻落实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制定好整体发展规划,协调各省利益关系,推动相关资源的系统平衡、科学整合和高效利用。国家对中部地区应采取在区位、资源、产业等方面与其他地区同等的政策倾斜力度,制定相关财政、税收、金融和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优惠配套措施,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2.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培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途径。为此,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为依托,走“小商品、大市场”和“小企业、大集群”的路子,延伸壮大产业链条,构建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发挥好高新技术园区的示范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成长性工业产品,形成一批高加工度产业和先进制造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城乡一体化是国际大都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要以优化生产力布局为基础,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推进城乡产业发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以工业化为主导、城市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机制和城乡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按照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区域化布局的思路,转变生产经营理念,用工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农业与工业的有效对接。

4.带动战略,加强合作交流。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家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要求,中部地区应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中部地区,加强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合作和制度对接;中部地区还应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和整体优势,充分利用东部的产业转移和西部的资源优势,在互动互利中实现中部崛起;另外,要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加快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中部地区知识创新体系。

5.推进信息化带动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政府、企业、家庭和各领域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化水准,加快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水平、推进技术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质量的提高,提高工业化的技术水平,更新工业化的内容,使工业化与城市化、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发挥其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市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