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颂熙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交往的加强,各国之间的贸易依赖度也在不断的提高。然而全球化程度的深化并不意味着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市场完全竞争理想状况的到来。各国如何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来达到保证本国利益与维护贸易公平的均衡,这个备受争议的理论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适用又有怎样的异同,本文将做出分析。
本文首先介绍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生背景与理论基础,而后会分别从利润转移和外部经济两方面分析其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适用性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产生背景与理论基础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在当代国际贸易形势从自由贸易走向不完全竞争尤其是寡头垄断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基本思想是:在寡头垄断的行业中存在超额垄断利润或租金,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关税、出口补贴等措施来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对手的行动,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以改变竞争格局,提高本国福利。
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是双赢,然而存在着以下一些局限,使得完全竞争市场不可能存在,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规模经济的存在。规模经济的存在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对于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假设,为国际贸易的垄断商制造了巨额利润。
2.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发达国家很多拥有先进的技术优势,在高科技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具有廉价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向占有比较优势。
3.国家决策者的产业发展方向差异。国家可能会从国家安全、主权、政治地位、民众福利等各方面来考虑重点扶持的产业,而不是单纯考虑国家要素禀赋的丰富或者稀缺。
4.经济规模的不同。不同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不同,导致了规模经济实行的可能性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局限,无法公平享受到交易产生的福利。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包括以下两部分:
(1)利润转移。利润转移理论主张政府通过关税和配额等进口保护和出口补贴等政策,加强本国厂商的竞争地位,以外国向本国转移利润为直接目的。
而反倾销作为近些年来最“受欢迎”的利润转移类战略贸易措施,不仅在发达国家中得到广泛应用,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越来越普及。
(2)外部经济。外部经济理论是针对市场失灵提出的,是指技术溢出将带动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但同时又会造成社会与私人厂商的收益间的缺口,因此国家作为受益者应将其额外收益的一部分用来补偿技术研发的成本,从而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这是一种相对和平而积极的举措,尽管也会被外国企业斥为贸易不公平,但并未直接对外国企业造成伤害。
二、对比
外部经济理论。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差异
1.对于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差异。在产业发展初期,发达国家可以由国人需求自行消化产品,得到相当程度的资料积累,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市场规模的有限性,不得不更多依赖于外国市场。
2.发展中国家在技术的获得上相对弱势。在日美半导体市场争雄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日本甚至可以借自身力量强制要求技术分享,技术援助,外国企业为了入驻市场不得不进行妥协。发展中国家相对弱势,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己培养人才,自己研发,增加了成本。
3.资金援助水平差异。在政府的扶持水平上也无法相提并论。在软件业发展上,发达国家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美国可以进行军方采购,市场保障,日本得到政府大量资助。而印度资金相对匮乏,需要依赖外国的资本,对于软件产业的快速扩张有一定的限制。
从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共性。在重点扶持产业的选择上可以看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倾向于选择能够产生高额利益的行业,可以持续创造大量财富,较大范围为民众创造福利。
利润转移理论
而从在近两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受到广泛“欢迎”的——利润转移措施的实行过程来看,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也有异同。
面对形形色色的法律条款,发达国家要相对游刃有余,大量的人才,建全的系统,及时有效的起诉与应诉,而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招架,效率低下,面对不正当竞争的起诉难以批驳,即使胜诉也往往会因为时间跨度太大已经使本国企业受到严重损失。
从其应用频率来看,不仅是法制相对建全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正在积极使用。根据WT0官方网站数据显示,印度近年来大量采取反倾销措施,2008年超过了欧盟与美国位居榜首,从近几年数据也可看出,中国也正在积极捍卫自己的权力。
综上,战略性贸易政策虽然备受争议,但是每个国家都会不同程度地进行应用。只要合理地取得政府干预与市场自由竞争的均衡,国家经济是可以取得巨大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