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棣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模式探析
——以贵州郎德上寨为例
邱 棣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贵州郎德上寨社区参与的民族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梳理,利用利益相关者属性分析研究当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结合现有景区管理模式,探索一条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思路。
利益相关者;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
“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一词最早是 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的一些学者提出的,他们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1]。1984年Freeman给“利益相关者”下的定义为人们广泛接受:“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2]。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进行重新分配,强调管理的社会责任和伦理。由于对旅游发展中对社区与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决策、公平分享旅游利益与公平分担旅游负面影响等问题的关注,使得国外旅游研究者在 20世纪 80年代的中后期率先将利益相关者引入旅游研究领域[3]。1999年“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出现在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表明这一词汇在旅游官方文献中已得到认可。[4]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本文简称社区参与)是指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西方社区参与研究经历了从缺失到重视的过程,自从墨非 (Murphy,1985)的《旅游:社区方法》出版以来,社区参与逐渐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领域。
这两种理论较好地解决了目前各地民族文化旅游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于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郎德上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北部,西距贵阳 260公里,北距凯里 27公里,南距雷山县城 13公里。全寨共 128户,530人。
郎德上寨是纯苗族聚居村寨,属于雷公山麓长裙苗支系,郎德上寨具有较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苗族建筑、服饰、刺绣、饮食、鱼文化、节日 (鼓藏节、爬坡节、苗年、吃新节等)、杨大六故居遗迹。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历经岁月的洗礼,特别是近 20年来的民族文化旅游,在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的同时,民族文化并没有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湮没,而是得以很好地保存并传承下来。
1987年,郎德上寨作为贵州省和黔东南州首批民族风情旅游点率先对外开放;1997年,郎德上寨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郎德上寨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村寨;此外,还被世界旅游组织评选为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其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被世界旅游组织作为成功案例向世界各国推广。
郎德上寨旅游开发模式采用人民公社时期的工分制模式。由于村里搞旅游开发的基础建设——独具特色的石板路、民族歌舞表演场,以及游客住宿服务设施等都是村民共同集资投工投劳兴建的,所以从开发初期,郎德上寨即按照“所有的人都为村寨的建设和保护出过力,应该家家都受益”的原则坚持“工分制”,一直延用至今。
“工分制”是我国上世纪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一种生产与分配制度。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计量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并获取相应劳动报酬的一种形式。后来,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工分制也随之被废除而消亡。不过,自 1986年进行旅游开发以来,郎德上寨的旅游社区参与就一直采用了工分制的形式,并且经过 20多年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利益分配“工分制”的模式。
有旅游接待时,由村里给参与旅游接待的村民记工分,按出工及贡献情况计算分值,到月底、年底再对工分进行现金分配,以此补贴村民因为参与旅游接待而造成的农时误工。
郎德上寨的旅游接待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是从寨门开始,按苗家最隆重的礼仪,设置 12道拦门酒,为客人敬酒、献礼,吹芦笙欢迎客人;二是在芦笙场(也称铜鼓坪)为客人进行节目表演,主要表演苗族传统歌舞,展示村寨的苗族服饰,宣传介绍苗族文化;三是出售旅游工艺品,如民族服饰、器乐、工艺品等;四是开展农家乐接待,为游客提供吃住等服务。前两项由旅游接待办负责组织,是村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后两项由村民自发开展,旅游接待办负责一般管理。由村旅游接待办组织的旅游接待,村民按“角色”和“着装”不同而获得的工分不同 (见下表)。
表1 郎德上寨旅游接待“角色”工分表[5]
表2 郎德上寨旅游接待“着装”工分表[5]
表3 郎德上寨 2007年 2月 20日旅游收入及工分分值由(村旅游办会计陈兴国提供)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郎德上寨旅游收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村民总收入中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到 2005年,郎德旅游集体收入 47万元,其中,28万元直接分配到参与农户。据村旅游接待小组估计,集体收入占社区居民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按此计算,当年郎德的旅游总收入在 15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达 3000元左右。因此,郎德上寨成了黔东南少有的富裕村寨之一。
郎德上寨旅游开发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社区居民 (村民)、当地政府、旅游者等 (见图4)。
图4 村寨旅游开发主要利益相关者
3.1.1 社区居民
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主要体现在参与旅游管理决策和利益分配两个方面,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双重满足。一方面,村民在以正当途径和渠道获取经济利益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向旅游者兜售旅游纪念品或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实现提高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的目的。另一方面,随着旅游的发展,当地居民通过村旅游接待组参与旅游决策、监督、利益分享和资源保护等,自觉地参与到旅游发展的进程中。
3.1.2 当地政府
政府是当地公共旅游资源的最大整合和调配者,是行业运行和发展的“游戏规则制定者”。其在政策的制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管理、旅游发展基础设施的宏观管理和调配等方面决定了旅游行业各个利益主体的获利情况。
3.1.3 游客
对于游客而言,郎德上寨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原汁原味的苗族文化。目前郎德的主要客人以背包客居多,其特点是消费水平高,欣赏水平和文化层次相对来说也很高,他们的核心利益就是高质量、原真性的旅游产品;另外,诸如交通的便捷性、旅游的安全性等因素也是游客利益之所在。所以郎德上寨须关注其所针对的市场群体进行产品开发,关注其核心利益实现的各种条件的创造和保护。
3.2.1 村民与政府间的矛盾
雷山县政府将镇旅游管理站直接设在郎德上寨,为郎德上寨提供旅游管理服务。但是由于郎德上寨采取的是村民广泛参与的“工分制”,当地政府部门不能对郎德旅游加以干涉,管理工作无法开展,在村寨访谈时村民大都认为镇旅游管理站可有可无,希望政府能在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2.2 村寨与村寨间的矛盾
郎德上寨作为一个行政村,还包括对面山顶上的自然村寨——包寨,而包寨并没有被纳入博物馆建设,也没被纳入旅游中,包寨村民没有参与郎德上寨的旅游接待,旅游收入仅是郎德上寨村民的村内财富,这样作为行政村管理者的村委会如果全权接管郎德上寨的旅游事务与旅游收支,仿佛没有充分的理由。在调查中发现,包寨村民对郎德上寨时常用行政村名义向上级申请获得资源的做法有所抱怨。
3.2.3 村寨内居民之间的矛盾
寨内居民与居民的矛盾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从事社区旅游经营的社区居民与未从事旅游经营的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二是从事旅游经营的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2000年前后,在接待游客的过程中,除参与表演节目外,村民学会了向客人兜售各种工艺品,而且曾经一度发展为争客的局面。后来由旅游接待组出面召开村民大会,议定在鼓场周围划定一定的摊位并标上编码,在每次团队客人到来之前,由抽签来决定销售工艺品的摊位位置,还规定在表演结束前不准任何人向客人兜售,不准离开摊位抢客人。
旅游开发后,寨内村民的商品意识增强。由于游客的介入,原本简单的邻里关系开始变得复杂,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村民来往与个人经济利益有了更多的联系,有一些人联合起来经营农家乐,关系更加密切;二是村民之间为了争夺客源发生口角,影响了邻里关系。家庭旅馆业主之间由于竞争时而也引起一些矛盾,既增加了行业的风险,也增加了社区居民关系的潜在隐患。这种隐患将对景区各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郎德上寨的“工分制”模式是当地村民自我讨论、自我制定而形成的旅游社区居民利益组织。郎德上寨的旅游是由村寨自主开发的,完全由村旅游接待办进行组织。旅游接待办由支书、村长、会计、各村民小组组长、村寨卫生委员、防火安全委员、芦笙队队长、歌舞表演队队长组成,有 21人,所有成员都是通过村民选举产生,任期一般 3年,可以连任。旅游接待办负责村寨旅游资源的管理、开发、保护,决定旅游发展项目,组织旅游接待,制定旅游分配方案,分配旅游收入。旅游接待办为全体村民负责,牵涉全体村民的重大事项,必须由全体村民参与讨论决定。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实现旅游效益最大化。
从郎德上寨目前旅游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政府的行政干预较少。这种带有“无为而治”的特点,在其他地方旅游开发过程中很难办到。或许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的做法。但旅游开发与政府扶持密不可分,在尊重村民的自主决策、尊重村民在旅游开发中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当地政府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为郎德旅游的发展提供软硬件设施,做好引导工作,发挥必要的、切实可行的服务职能。可由郎德镇政府和郎德上寨联合成立景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郎德上寨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宣传营销,以及对村民的旅游教育和培训等服务性工作。由于目前我国官员是任期制,存在政策的延续性问题,这就容易对郎德的旅游发展产生影响,个别政府官员为了抓经济效益,忽视旅游社区人员培训、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成立郎德景区管委会,领导不由政府部门官员来担任,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并不干预郎德上寨的旅游经营,适时地为郎德的旅游发展提供咨询、环境监督等。
通过调查得知,郎德上寨的旅游还存在发展步伐相对缓慢,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相比西江苗寨、安顺天龙屯堡都较低,旅游产品与旅游项目单调,对外联系被动,旅游管理者和村民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郎德的“工分制”旅游经营模式还有待优化。可以考虑从人员培训、引进,机构设置、产品设计与开发等角度进行调整。
但是郎德上寨社区居民参与的“工分制”能够持续至今,得益于旅游的发展。调查结果发现,很多村民认为目前适度的旅游发展有利于他们日常生活的和谐。因此,如何协调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正因为郎德上寨的这种将旅游接待等同日常生活方式,全民参与式的旅游适度发展和分配制度,确保了大多数村民的文化权利,才真正确保了村民的和谐相处以及共同推动村寨的文化传承机制的运转。
除了政府、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其他诸如民间旅游协会、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应发挥其监督响应的双重作用。目前,有些村寨已经有民间的旅游协会,但主要限于旅游接待方面,如四川省丹巴县甲居村就于 2003年 8月成立了甲居片区藏寨旅游居民接待协会。该协会成立后,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民间旅游协会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民居接待的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同时,协会在旅游接待分流、旅游安全、文艺活动、环境卫生、协会会员互相交流学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由于部分村寨无序的旅游开发导致了环境破坏现象的出现,这引起了不少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另一方面,村寨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离不开媒体的宣传,新闻媒体还应从中寻找正面的新闻素材,积极支持村寨旅游的开发。
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发展目前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在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物质文明追求的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传承各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促进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取得“多赢”,都应有相应的积极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因此,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对包括郎德上寨在内的所有民族村寨、社区来说都是十分迫切的。在郎德上寨发展民族旅游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矛盾的核心在于东道主的利益分配问题,而核心层利益相关者是村寨居民与政府。郎德上寨的村民既是地方主人,又是苗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同时也是开展旅游活动、发展旅游经济的直接参与者。因此,民族村寨开发的最佳模式应该是东道主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管理,[6]这也是实现民族村寨和谐发展的途径之一。
[1]杨修发,许刚.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治理机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5):38-40.
[2]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1984.
[3]周玲.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4(6):53-59.
[4]张广瑞.WTO全球旅游伦理规范[J].旅游学刊,2000(3):71-74.
[5]李天翼.上郎德苗寨社区参与旅游模式成因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4).
[6]杨昌儒,潘梦澜.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5):8.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s the ethnic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Village of Langde in Guizhou province by employing the stakeholder theory,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local stakeholders.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tern for ethnic culture tourism is then suggested regarding the present management mode of the scenic areas.
Key words:stakeholders;community participation;ethnic minority's villages;tourism
Tourism Mod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for Ethnic Villages——Taking Langde Village in Guizhou as an Example
QIU Di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 610041,Sichuan,China)
F592.7
A
1008-5432(2010)04-0044-04
邱棣 (1981-),女,四川乐山人,西南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 08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人类学和民俗旅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