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赵荣用心守望留青竹刻

2010-10-20 03:43
市场周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竹刻金陵雕刻

危 若

金陵派竹刻历经明清两代,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竹刻是门动刀子的手艺,某种程度上也是个力气活。可谁曾料到,时至今日,这样一门历史悠久的手工技艺的传承重任居然要落在一个女人瘦削的肩膀上。她就是赵荣,与竹刻相伴近30载,用女性特有的温婉与坚忍续写着金陵竹刻的当代故事,成了当下金陵竹刻最后一位传人。

竹刻手艺世代相守

赵荣有一双化平淡为隽永的手,原本乏善可陈的竹段经她巧施魔法,就变成了一件件古韵清雅的艺术品。朱雀玄武,精卫填海荷花牡丹,不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乌,每一幅作品都极为精致细腻,画面深浅相错,层次丰富,线条则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流畅生动。细细端详赵荣最喜爱的梅妃图搁臂,女子娇柔的身形栩栩如生。在不足1元硬币大小的地方,梅妃的鬓发细若蚊脚,丝丝分明,显示出雕工的精湛。

其实初见赵荣,你很难将这个看起来与普通主妇毫无二致的人与竹刻大师联系起来。可是,如果你足够细心,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来的。赵荣的指节比常人略显粗大手上的老茧和刀伤都显示这是一个常年与刀为伍的女人。赵荣说她刚开始学徒的时候,光是练手上的“刀感”就练了五六年。“别以为刻刀又小又轻,事实上,在竹皮上要使很大的劲,尤其是手腕的力量。为了练力量,我曾经和男人一样举很重的哑铃。”赵荣介绍,刻刀在竹皮上重重落下,刻出流畅的线条,稍有出错,一整块竹子就作废了。因长期握刀伏案雕刻,年纪上了40岁的赵荣感觉视力也大不如前。

与其他工艺美术艺人不同,赵荣的手艺是从祖辈传下来的,可以说是家学渊源了。她的爷爷赵德桢是赫赫有名的金陵竹刻传人,擅长把书法。山水等刻在竹子上,其风格苍劲古朴,在书画赏玩界号称“寸竹寸金”。赵德桢14岁拜竹刻名家张稼秀为师,在扇骨营学艺三年出师,21岁就被调到了北京琉璃厂专门从事竹刻手艺,齐白石、吴光宇、周元亮等书画名家经常光顾他的店铺。这些名家们还经常和赵德桢讨论构图、书画立意等问题,让他从中悟出了很多小窍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赵德桢就在地处北极阁山下的工艺美术大楼从事竹刻艺术。一直干到2000年他84岁高龄时才告老退休。在工艺美术大楼内,赵德桢在旅游高峰时一天要接待几十批外宾,忙得饭都吃不上。一件作品刚刚完成,没等赵德桢放下刻刀,观赏的外宾立即抢夺在手,将其买下。

自幼受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赵荣在耳濡目染中心中埋下了金陵派竹刻的艺术种子。18岁起便正式拜祖父赵德桢为师学习金陵竹刻,而赵德桢是建国后金陵竹刻最著名的代表性传承人。包括孙女赵荣在内,赵德桢其时共有4个徒弟,但时至今日,只有赵荣仍在从事竹刻创作,其他3位同门早已改行另谋发展了。曾经辉煌一时的金陵竹刻成了今天亟待保护传承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荣的心情不是心酸二字便可概括。

留青竹刻恬淡清浅

明清时期,我国竹刻艺术形成了嘉定和金陵两大艺术流派。与嘉定竹刻精雕细镂、刻意求工的风格不同,金陵竹刻以浅刻、简刻风格著称于世,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却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被称作“竹刻中的写意画“。

赵荣介绍,金陵竹刻的最大特色就是留青,她的竹刻作品以搁臂,扇骨和笔筒三类为主。所谓“留青”,就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雕刻图案,由艺人巧施全留、多留,少留,不留的功夫,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让作品显出层次、明赌,浓淡对比。因留青是留其表皮一层,所以又称“皮雕”。李葆恂《旧学庵笔记》载明末张希黄竹刻山水臂搁是“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赞叹张氏运用竹筠之妙。

“画是可以上色彩的,而我的竹刻只有一个色,怎么办?我每次都要仔细想好,把所有图案都融到脑子里,再用深浅不一的刀法表现出来。”赵荣介绍,她的作品费的就是功夫和心血,尽管有的作品10来天便可完成,有的作品则需要数月乃至数年才能完成。赵荣认为时间成本不能这么算,因为这是以二十多年的积淀作为基础的。

赵荣得意作品之一“映日荷花别样红”前前后后就刻了8年,整个画面是一派荷塘风光,几片荷叶相互重叠,花蕾层层叠叠。其中荷叶的雕工最见功力,荷叶的纹理脉络清晰可见,最叫人惊奇的是荷叶的重叠之处刻出了透视的效果,斑驳夹杂,苍枯有度,竹质本身的琥珀色晕成诸多层次,难以想象这是纯粹刻出来的效果。我已经先后雕刻了8年,每天都会拿在手上摸一摸,,显然,赵荣对这件呕心沥血之作很有感情。问起这件作品的价格,赵荣摇摇头,表示要“敝帚自珍”,自己留着欣赏。

在赵荣展示的搁臂作品中,记者注意到竹刻的色泽浓淡却各不相同,这是为何呢?颜色深的作品时间比较长,因为留青竹刻的特点之一就是色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加深,竹刻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人抚摸时也会吸收手上的湿气。

选材工序有讲究

那么留青竹刻在选材上有什么讲究呢?“一般来说,竹龄要在4到5年,这样才能保证其质地坚韧。过老,竹子出筋,质地就糙,不好雕刻,过嫩的话,又不够坚韧且表现不出竹子本身的肌理效果。竹皮必须平整,表面不能有水纹。斑点或破损。”赵荣每年秋冬都会和朋友远到广东或选择临近的安徽去寻找合适的竹材请当地人锯截威段后,再运回来。这跑一趟,基本上就是一年需要的量了。

接下来还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赵荣说她家有两口非常大的锅,把所有可用的毛竹都放进大锅里面,加上一点明矾先用大火,然后小火,前后一共煮上3个小时,明矾就能够渗八毛竹里面,预防被虫蛀。出锅后,还得再晾晒两三个月,等到毛竹的表皮由青色变成琥珀黄色,才能进行雕刻。这样算来,还没等赵荣动刀子呢,这前期的材料准备加工就耗去了几个月。

在下刀之前,赵荣要先用毛笔蘸墨汁在竹片上打“草稿再用平刀、圆刀等工具刻出图案字样来。接下来,要进行过渡色,层次、做底,特殊效果等画面处理,手法则可以分成切(构线),铲(把画面以外的多余竹皮去掉)、刻、敲、刮、开槽、旋等,全部过程要用到单口,平口、槽刀,圆刀、大针刀,小针刀等6—7种刀具。赵荣现在使用的这套刀具还是爷爷赵德桢留给她的呢赵荣自是格外珍惜,每次用完后都会仔细地擦一擦,然后再用布包好。”

竹刻工序这么多,光是材料准备就要几个月,赵荣一年才能做几件作品呢?不算选材构思的话,完成一件普通的竹刻作品也要花上7到15天,赵荣说,“竹刻是慢工出细活,别看我每天工作8到10个小时,也只能刻巴掌那么大的图案。”

竹刻生涯有起有伏

尽管赵荣的竹刻搁臂在几千到上万不等,扇骨价格在几百元,其实赵荣的竹刻之路其实并不平坦。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传统美术手工艺术品可以出口挣外汇,赵荣跟随爷爷进行竹刻表演,曾经风光过一阵。然而从2000年开始,工艺美术大楼的展示柜台陆续撤销,一直闷头搞雕刻的赵荣突然发现自己很茫然,因为她不知道这些耗费心血的竹刻作品该往哪里销要怎么销。当时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丈夫一个人身上。在那些拮据的日子里,瘦弱的赵荣甚至背着几十斤重的作品,在夫子庙、朝天宫等地一家家店登门兜售,但别人一听一块竹子就要几百上千元的,都拒绝了她。为了改善生活,赵荣一度还摆摊卖起了旅游纪念品。

可是兜兜转转一圈下来,赵荣发现自己所有的不过是一双擅做竹刻的手而已改辙易弦既非所愿也非擅长。正是那段不甚快乐的日子让赵荣更加坚定了把金陵竹刻坚持下去的念头,更何况她在学艺之初就曾向爷爷赵德桢立下宏愿,要学就学好,不能半途而废。金陵竹刻在她心中始终是不能割舍的,于是,她又开始在家潜心雕刻。

“虽然有的时候一个月都颗粒无收,但是,我每天都在雕刻,我希望像爷爷一样,继续竹刻生涯。”对于赵荣来说,传自祖辈的竹刻手艺不光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就在赵荣最困厄的时候,一些书画艺术爱好者注意到了这个最后的金陵派竹刻传人。在他们的帮忙下,赵荣开始在网上向全国的书画爱好者进行销售。只要在网上以“赵荣竹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会出现诸多赵荣竹刻的信息,老字号的金陵王记扇庄在自己的讨论版上也大力推介赵荣的竹刻作品。

2DC9年金陵竹刻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赵荣成了金陵竹刻传承人。这份传自爷爷的技艺,她是否也想传授给自己的儿子,让家族的竹刻传奇延续下去呢,赵荣的回答是肯定的,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即将上大三的儿子对竹刻也颇有兴趣,大学暑假期间都会跟在身边学习竹刻艺术。“我跟儿子讲,如果没有条件不允许,要继续刻,不管怎么样有这个条件就要把它学好,不一定要成名家,要把它继承下去”,赵荣同时也表示竹刻并非只传家人的,她同样欢迎热衷于竹刻艺术的其他朋友找她学习竹刻,使得作为非遗的竹刻能够传承下去。随即,赵荣又遗憾地表示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了,到她这一代还没有人主动找上门来想要学习这门手艺。“只要有兴趣的人,我都愿意收,但有天赋又能吃苦,耐得住寂寞的人少。”赵荣明白在目前的社会境况下,培养一个传人绝非易事,她现在的想法就是坚持做精品,只有精品才能让人明白金陵竹刻的艺术价值,金陵竹刻才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竹刻金陵雕刻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刀痕竹韵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
雕刻时光
金陵竹刻即将消失的精致
金陵十二美女瘦身茶